六国百姓为什么接受汉朝反对秦朝?

沈静轩


对于这种问题在提问上还值得商榷,并不存在六国百姓愿意接受汉朝统治的观点。

很明显,不仅是六国百姓,具体点来说,是六国的贵族反对秦朝的统治。秦灭六国后,从根本上伤害了六国贵族的利益,加之刚统一不久,人心不稳,六国贵族就借势煽动底层动乱。

对于六国贵族而言,他们也没有强求要哪个诸侯带头起义,只要有人揭竿而起,打响第一枪。那么,在底层潜伏多年的六国贵族们就会群起响应。

至于真正跟谁闹革命,六国贵族的统一认识应该是:谁的实力强大,谁最有成功的希望,谁分配的利益多,就会跟谁干。很显然,当初反对秦朝的武装中,六国贵族最看好的是楚国项梁领导的武装。至于陈胜、吴广虽然打响了第一枪,然而六国贵族依然不看好这支最早起义的部队。

刘邦从最初起兵时称呼沛公,到鸿门宴后被项羽封为汉王,到最后楚汉之争胜利后建立汉朝。六国百姓之所以能够接受刘邦统治,一定程度上经历了秦末汉初这么长时间的动荡,六国的贵族已经被消耗的差不多了,项羽分封的各路诸侯最后都倒向了刘邦,加之百姓渴望统一稳定,从而天下很快就在刘邦手中稳定下来。


安定郡小书生


得民心者得天下,汉得民心,故得天下

抛开单纯的军事胜败不谈,单从秦与汉民心向背出发,对比秦汉优劣。

一、秦国对待百姓方式

1、不惜民力: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天下因多年战乱,民不聊生;秦始皇非但没有与民休息,反而大兴土木。

①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派遣

蒙恬修筑直道,从九原郡到云阳一千八百多里,一路凿山添沟,好几年都不能完工。

②建造阿房宫与天桥,修筑长城,调集全国七十万囚徒修筑骊山始皇陵,直到秦始皇死都未完工。

2、残暴法律:秦国法律严酷,百姓稍不注意就会触犯法律,进而受到严厉惩处。甚至自己没有犯法,而受到别人的连坐,发配、处死那是家常便饭。

仅以秦始皇刚刚统一天下为例,就有多达五十万囚徒被秦始皇流放到南越地区。而负责修建秦皇陵及宫殿的工匠中,更是有七十万人为囚徒。如此之多的囚徒,可见秦国法律之严苛。百姓稍不注意就沦为囚徒,人心惶惶。

到了秦二世胡亥继位,更是比他老爸还要狠。秦二世以向百姓征收苛捐杂税多的官员为贤能,以杀人多的官员为忠臣。百姓一半以上的受到过刑罚,每天都有大量尸体在街市上出现,百姓越发恐惧,也越发想反叛。

秦国两位丞相李斯和冯去疾在被赵高害死前,曾进谏秦二世,一语道出秦国各地狼烟的真谛:反贼之所以不断增多,是因为兵役、水陆交通、建筑工事等劳苦不堪,赋税又非常繁重。

六国的百姓是活活的被秦王给逼反的,民以食为天,能有口吃的,谁愿冒杀头危险去造反。


二、汉对待百姓方式

刘邦得天下的缘故是因为得到了民心,百姓有生存空间,就会臣服于刘邦。刘邦得民心最初是从他的约法三章

开始的。

公元前206年,刘邦进入关中,俘获秦王子婴。刘邦将关中父老、豪杰召集起来,与他们约法三章:原来的秦国法律废除、各级官员职位不变,军队对百姓秋毫不犯。百姓都非常欢迎刘邦,支持他称王。反观同时期的项羽,占领咸阳后,直接屠城,百姓均不能幸免,这样残暴谁人敢于支持。

刘邦在打败各路诸侯国称帝以后,也是广施仁政。废除了秦国严厉的法律,取消连坐;减免百姓赋税,与民休息。汉也不像秦那样大兴土木,刘邦有一次竟因为萧何负责建造的长安新宫殿过于雄壮,而斥责萧何乱用民力。

刘邦懂的照顾百姓利益,所以获得百姓支持;秦国损害百姓利益,所以百姓反对。天下的得与失无非就是百姓的利益取舍了。


史无眠


对于百姓来说,谁当皇帝都差不多。他们才不管天下是姓刘,还是姓嬴。

秦朝统一六国以后,结束了七国混战的局面。这对于老百姓来说其实是个好事。只要熬过建国初期的艰苦时期,等秦朝步入正轨(第一次开始大一统,不熟悉业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所以,老百姓其实是能够接受秦朝的。

但是,六国旧贵族就不一样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被秦朝给剥削掉了,是受秦朝迫害的一类。秦朝为了稳定地方,还把部分六国遗老贵族们迁到关中和边远地区。例如:

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史记·刺客列传》·秦之灭楚,迁晋、代之间,因氏焉。----《汉书·序传上》秦灭韩,徙下邑。《通志·氏族略》

也是因此,秦朝末年闹得最凶的,都是这些人。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也是“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借用六国遗老的名义。在古代家天下环境下,普通老百姓基本上没有合适的借口和理由去反秦。

后来的情况也确实如此,六国遗老们如雨后春笋(浇了大粪)一样,统统冒了出来,一个不少。而六国老百姓之前一直受朝廷宣传影响,把秦人当成虎狼。再加上,老百姓也真不懂“家天下”的套路,真的好忽悠啊。于是,老百姓就这么天真的跟着这些贵族们干。老百姓也不想想,把秦朝灭了以后,皇位还是人六国贵族的,穷折腾。

等刘邦当皇帝以后,六国遗老又在战争中死了一大批,势力更弱了。不过,刘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准备好好收拾这些不稳定因素。于是,刘邦又把十几万遗老贵族迁到关中地区,进行严密监控。

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且实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上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汉书·刘敬传》

刘邦也知道,闹事的还是那些失去既得利益的六国遗老。把这些人看好了,剩下的老百姓就好忽悠,有口饭吃就不闹事。也是因此,汉朝初年那么穷,比秦朝还穷,也没有老百姓出来闹事。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严格来讲,并非是六国百姓不接受秦朝,而是秦始皇的“独夫之心”导致天下人都起来反抗。

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秦朝的建立,结束了自春秋到战国长达五百多年的战乱攻伐,让天下百姓无需在饱受战争之苦,过上太平的日子。理论上,这对于六国的百姓来说,本来并不是什么坏事,只是需要时间去适应秦朝的制度,以及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的转变罢了。

至于那些自始至终都想要扳倒秦朝的,其实也就只有东方六国的旧贵族们。而他们起事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天下百姓,只不过是想要恢复过去的六国,恢复自己过去所享有的世袭特权而已。

可惜,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并没有与民休息,反而穷奢极欲、苛捐重税、耗尽民力,致使天下民不聊生,百姓不堪重负。这就正如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秦朝统治者的一系列暴政,最终让其彻底丧失民心。随着陈胜吴广的振臂一呼,不仅掀起了浩浩荡荡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同时也激起了六国旧贵族们复辟的野心。这便是诗中所指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个伟大的王朝,就这样毁在自己的穷奢极欲之中。

但汉朝与秦朝不同,汉高祖刘邦崛起于草莽,他经历过秦末的战乱,对天下百姓的疾苦有深切的体会。所以,当年刘邦入咸阳,马上便把秦朝严苛的律法烧毁,与百姓约法三章,并且做到”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刘邦的种种爱民举措,都极大的争取了天下民心。及至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登基称帝后刘邦,又顺应天下百姓想要休养生息的迫切心愿,复原大量的士兵,让他们返乡耕作,恢复社会生产。同时,尽可能避免再起兵祸,与民休息。这样的汉朝,自然能令天下百姓归心!



这些历史要读


众所周知秦国在扫平六国之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是秦朝的建立对当时的社会以及对后来的影响都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尽管如此,当时的百姓依旧接连反抗秦朝,这种情况到了汉朝之后却结束了,同样都是一统天下,为何汉朝可以做到这样?

从百姓角度看

虽然秦国统一全国带来了统一的货币并且采用郡县制,但是与之相应的是秦国的暴政,再加上秦始皇所造成“焚书坑儒”就彻底让百姓顺从不起来,原本秦国就是强行镇压六国达成统一,统一之后不进行管理自然容易出现问题。

百姓所想要的是什么?自然是没有战争的太平盛世,因为暴政和大肆徭役的出现自然没有盛世一说,自然也就不容易对秦国进行顺从,而汉朝就不一样了,刘邦出身于平民自然对百姓有亲切感,并且刘邦还是率先攻下秦国,对于秦国有执念的人自然也就放下了执念,并且在刘邦统一之后确实进行了改革,虽然汉朝不如唐朝和宋朝经济强大,但是百姓也都安居乐业,自然也就没有叛乱的心。

从刘邦势力看

顺汉之“六国”已非恨秦之“六国”矣

虽然在秦国统一之间六国皆给秦国送土地,但是六国的强大还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秦统一之后六国就受到了秦国的统一大洗牌,各国势力自然有所改变,但对秦国的恨是一样的。

而到了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六国中的多国皆为刘邦的账下势力,韩王信曾一度追随刘邦进入汉中,其忠诚自然不言而喻,赵国国君张耳虽然早期追随项羽但是后期进入刘邦阵营,魏王彭越曾多次救助刘邦于危难之中,齐王韩信自然不必多说,由此可见多国的统治者皆已经顺从刘邦,而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自然不会对汉朝持有恨意。

从秦汉制度看

在秦国之间各国之间分封制的使用最为广泛,但是在秦国统一之后秦始皇选用李斯的建议,将原有的分封制改为郡县制,虽然郡县制更加便于管理,但是制度的突然转换再加上秦国的暴政,百姓自然苦不堪言,其中怨恨的源头自然是位于顶峰的秦国。

到了楚汉相争之时,虽然项羽恢复了之前的分封制,一时间确实收到很好的反响,但是百姓们又会发现分封制其实也并不完美,春秋战国的大乱都是由分封制所造成的,所以最终所造成的反响也并不算太好。

而刘邦不同于其他君王的就是深有自知之明并且愿意放权,于是在分封制和郡县制的选择上刘邦做出了让步,就是两种制度同时进行,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缓解人民和朝廷之间的矛盾,百姓看到君王的如此让步自然也不会有更多的要求,这时候除了感恩戴德之外哪里还会对统治者产生怨恨。

从统治者上看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就不再以国家的政治为中心了,而是想要长生,这样的心情放在现在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天下归一皆奉他为始皇,而且不仅是秦始皇,在历史中很多统治者在做到君王这个层次之后都开始追求长生,但因此对国家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并且在秦始皇之后的秦二世胡亥也不是一个明君的主,国家在这样的人统治下自然不会和谐。

而刘邦就不同了,虽然在功成之后杀死之前的功臣,但是在政治上刘邦还是没有犯多少错的,站在个人的立场上刘邦所作所为自然不值得提倡,但是对于国家来说刘邦却是一个好的君主,对于功臣来说自然是恨刘邦的,但是对于百姓来说对于这样的君王还是心服口服的。

结语

结合所有角度来看,六国百姓对于秦朝的怨恨主要是因为统治者对于百姓并不太关心所造成的,其实刘邦跟秦始皇相比较的话,刘邦只是将百姓放在了首位,虽然在做人上刘邦不如秦始皇,但是对于国家来说,刘邦的治理胜过始皇太多。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关注+点赞就是您对文青创作内容的最大认可,谢谢。


文青聊史


对六国百姓而言,汉朝是秦朝的延续,只是换了一个皇族而已!反秦战争的主力不是六国百姓,而是六国贵族!在反秦战争和楚汉战争中,七国贵族差不多都死了,因此汉朝统一后,天下没有大规模的反抗。刘邦得天下后,一直致力于消灭消灭异姓诸侯王,而异姓诸侯王中,没有七国王族后裔!


六国百姓反对秦朝吗?没有百姓的言语被记录下来,陈胜的“天下苦秦久矣”不能代表六国百姓,因为任何一个造反者都会这样说。我们看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以及各地割据自立的诸侯,绝大部分是六国王族后裔。这就说明反秦的是六国贵族,而贵族无法代表百姓,百姓造反是被裹挟的。

司马迁也说了,秦始皇死后天下万民翘首以待,希望二世皇帝变法而治,只不过二世皇帝变本加厉,导致了天下大乱。刘邦统一天下后,变法而治,因此老百姓才安稳下来。史学家说汉承秦制,汉朝全方位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可以说汉朝是秦朝的一个改进版。大家难道认为“约法三章”真的能处理好人民内部的无数矛盾?



秦朝二世而亡,根本原因在于秦法没有及时休正。战时法令无法适用于平时,矛盾已经改变了,还用以前的方法,当然不会成功。秦朝统一前,最大的矛盾是天下要统一,而七国各国都想独立存在。秦朝统一后,最大的矛盾是人们要休养生息,而秦朝法令还是战争时期的法令。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万里长城,修驰道,修灵渠,这些事情可以一件一件的做,几代人一起做,秦始皇要一代做完,自然损耗民力!民怨沸腾而秦法不改,六国贵族趁机裹挟反叛,秦亡矣!



大秦铁鹰剑士


六国百姓接受汉朝却反对秦朝,是有原因的。纵观中国朝代历史的进程,会发现,“接受”某个朝代并非百姓的“意愿”,而是由以下几个“客观事实”决定的:

一、连年战火,百姓需要“安定”

从春秋战火到秦国一统天下,数百年的割据战争,已经让人民饱受战火之苦,而正是秦二世的暴虐“点燃”了百姓的“极限痛处”,才会激起百姓的反秦,而进入“新时代”的汉朝,正处于“百废俱兴”阶段,百姓也无力再反,同时也需要“安定”,迫使百姓们只能接受这个汉朝。

二、休养生息,百姓需要“减赋”

从史料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到,在汉朝建立处理,朝廷推行了一系列的“休养生息”的惠民政策,可以说是“深得民意”的,极大的安抚了“饱受压迫”的百姓,而且在这个阶段,哪怕朝廷的一点“小恩小惠”,都是可以赢得民众“青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汉朝的成立得到了六国百姓的拥戴。

三、百废待兴,百姓无力“反对”

经过秦末“暴政”的洗劫,六国的百姓已经是“无力”再去反对这个新朝,只能通过“观察”和“适应”来迎合这个新建立的汉朝,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六国百姓都是寄希望于“百废待兴”的汉朝的。


所以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得知,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六国百姓“只能”接受汉朝,而“无力”再反对汉朝。


草竹道人


战国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及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成为了最强诸侯;在发展的过程中秦国不断的扩展、吞并着六国的土地人口。

秦国借助五国伐齐打破了东西二帝的局面,诸侯之中只有赵国能与之抗衡;长平之战的胜利预示着秦国统一大业将不可阻挡。

在前期秦国统一六国是大势所趋,是顺应名义百姓们经过连年征战已经苦不堪言,人民希望能有一个救世主结束动乱。

百姓希望安居乐业是他们接受汉朝统治而反对秦朝的原因。秦朝的统治没有与时俱进没有考虑到人民的疾苦;汉朝充分吸取了秦灭亡的经验教训采取了宽仁的统治。

Ⅰ,秦国法家的严刑峻法决定他的成功也决定了他的灭亡。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开始强大,虽然商鞅没有好的结局却为秦国留下了强大法律;秦国几代人开始坚决执行依法治国的国策。

重视农耕将秦国农民绑在了土地上(国家税收增加)、严格的法律让人民不敢私斗、奖励军功给了普通百姓翻身的机会。

秦国很快便强大了起来,但是军功的大小是以在杀敌的数量来评定的;这样虽然有利的调动了秦国军士的积极性却也严重伤害了六国人民。

长平之战秦国杀了赵国45万士兵,只有280人国;一年之后秦国再次攻打赵都邯郸,遭到了赵国老幼的齐心抵抗。

Ⅱ,统一六国后依然采用法家的严刑酷法,百姓苦不堪言。

①,统一六国后秦国的国策没有改变,秦始皇没有认识到(或许已经认识到却没有来得及改变)严刑峻法已经不再适合统一的王朝。

②,秦国统一以后开始修建大型工程,如骊山陵墓、万里长城这两个大型项目就动用了全国100多万的劳动力;人民安居乐业的梦想破灭是人民不能接受秦朝统治的原因。

③,秦二世没有继承父亲的能力却发扬了秦国的严刑峻法,在秦二世时期秦国的法律不但没有放宽反而更加严峻。陈胜、吴广的起义就是因为无论什么原因,只要迟到就要杀头的规定。

秦朝统一六国用的是武力,秦军的所向披靡让秦国的统治者认为武力能够征服天下也能够统治天下。

刘邦清楚的认识到“武力可以夺取天下,计谋才能维持长久的统治”。

Ⅰ,约法三章成功收买了前秦人民的心。

刘邦在抗秦队伍之中虽然不是最强大的,却是第一个入关的。

当项羽在巨鹿与秦国最强精锐拼杀时,刘邦带着几万人开始了攻击秦国本土的行动;项羽为他拖住了秦国的主力,刘邦顺利夺取了咸阳。

夺取咸阳之后为了取得秦国人民的支持,他采取了“约法三章”的宽松法律;秦国人民从此开始从心里接受他的统治。

虽然后来被项羽分配到了巴蜀之地,却为他日后反攻汉中奠定了群众基础。

Ⅱ,分封制与郡县制共同治国的政策稳住了旧势力;巩固了汉朝的统治。

刘邦搞定项羽之后开始采用的统治方式是:自己统治的地区采用郡县制,功臣或者战国七雄的后代还是给予封地让他们高度自制。

诸侯自制区的统治者基本上都是原来六国的遗民,即使收到汉朝的统一管理却有自己的地盘。

通过分封制刘邦稳住了一批人,韩信、英布等人都受到了分封。

稳住诸侯之后刘邦借助吕后之手一个一个的将这些诸侯消灭,用刘姓取而代之;经过几年的努力,开国时分封的诸侯基本都变成了刘姓诸侯,这样就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汉朝的统治。

Ⅲ,稳定,安居乐业是普通人民的向往。

汉朝统一六国之后虽然在消灭诸侯完全掌控天下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不少战争,但总体来说全国是稳定的。

在稳定的大环境下,局部的动荡不会引起大规模的起义;而刘邦统治期间为人民减免赋税的做法得到了人民支持。

对于百姓来说谁做皇帝有什么关系呢,安居乐业才是最重要的;谁破坏了百姓的安定生活必定得不到支持,所以局部的反叛很快被摆平。

总结:是否能给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是接受汉朝而反对秦国统治的更本原因。


蚁史为谏


秦国自秦王嬴政开始,用了十年的时间武力征服了六国,从此结束了自周朝末年以来的战乱割据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秦王朝,秦王朝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此中国进入大一统时代,使得中国不至于像欧洲那样分裂成无数的小国,所以秦朝和秦始皇的大一统对中国影响深远。

但是秦朝的国祚并不长,秦始皇死后没有几年,整个天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地起义不断,六国旧贵族趁机起兵,比如项羽叔侄等,最后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结束了秦朝和秦国的统治。

自从秦王嬴政灭掉六国之后,六国旧的贵族根本没有放弃对秦朝的敌视,只不过有秦始皇这一位大佬震着,他们都老老实实的,或者是东多西藏,根本没有多大的作为。可是秦始皇一死,就出问题了,他们好像商议好似的,一起开干了,最终秦朝灭亡。

开启了楚汉争霸的时代,贵族出身的项羽败给了布衣刘邦,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汉朝这个新的王朝却没有六国贵族和百姓去反对,或者说没有像秦朝那样起义众多,这是为什么呢?

小枫也不带着大家分析一下什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了,就说一点,那就是时间。对就是时间,此话何意呢?

从秦王嬴政灭六国起,六国贵族和百姓没有不痛恨大秦和嬴政的,毕竟这有国仇家恨,国仇嘛,自然就是灭国之仇了。至于家恨,这更加好理解了。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灭掉了多少六国多少军队,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比如在灭楚过程中,秦国一次就出动军队60万,消灭的楚军自然不在少数,这些士兵可都是爹生娘养的,他们也是父母、有妻子儿女的,死在战场上自然是要将这仇算到秦国,算到秦国头上了。

但是面对强大的大秦他们也不敢造次,只得等待机会,所以六国贵族和百姓都反对秦朝,因为这身负血海深仇呀,这自然不能忘记了。

在秦末这些人活跃在反秦的战场上,但是到了汉朝建立,却没有六国百姓反对,这其中就有时间的原因,当然不是时间冲淡了仇恨,而是时间冲淡了岁月。

心向六国的贵族和百姓在战乱中基本上损失殆尽,而刘邦所封的异性诸侯王,和六国鼓足没有什么联系了,那些人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即使有些六国旧人此时也已经垂垂老矣,他们已经无力对抗大汉。再者说他们和大汉也没有仇恨为什么要反对汉朝呢?


天枫说


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七国贵族遭受四次重大打击,无力反抗汉朝。

这四次重大打击分别是秦灭六国战争、灭秦之战、楚汉之战和汉朝建立后的制度打压。

人类社会按地位排列是一个金字塔结构,处于顶端的是王,中间是贵族、官僚,末端是平民、奴隶。

越往高处,地位越高、财富越多、威望越大、人脉越多、人数越少。

反之越往低处,地位越低、财富越多、威望越小、人脉越少、人数越多。

这就是阶级!

不同阶级其能掌握的资源是天差地别的,而绝大部分人一生都不会在自身的阶级上有太大的变化,除了极少数人和极少数时期,比如汉朝的开国功臣和秦末战争。

有人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既对也不对,这句话初初听起来很有道理,实际上王者要直接掌握数量最为众多的底层人民的民心几乎是不可能,所以王者必须掌握中间阶层的民心,这个才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中间阶层是沟通顶层和底层的重要阶层,秦之所以亡实际上就是没有掌握中间阶层,也就是六国贵族,他们在秦朝明君贤臣的强盛时期选择蛰伏,一旦走向衰落就群起而击之。

六国贵族在秦灭六国之战中,其核心部分遭受了重创,如后来的楚后怀王熊心都只能装作躲起来保命,有人说秦之所以亡是因为秦始皇太仁慈,没有杀光六国贵族,实际上要杀光是办不到的,只会激起更多的战争而已,几百年历史的贵族由于掌握生殖优势,子孙满堂盘根错节,杀一部分,其余的都躲起来了,当时有没有互联网把所有大人物的头像贴出来,实际上过分追究只会激起反抗,实际上六国之王要么被直接处死,要么在流放中饿死、累死,像张耳这样的小人物也要改名换姓逃难,不能说秦朝没有清算六国贵族,实在是贵族太多杀不光啊。

之后灭秦之战又死一波,代表人物如魏咎、田儋被章邯率领的秦军杀死了,

之后楚汉战争又死一波。

三次打击已经让七国贵族元气大伤了,最后刘邦命令将六国贵族全部迁移到关中,脱离了熟悉的土地,还拿什么造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