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物语》:平和冲淡的"豆腐美学",暗喻传统家庭的极致物哀

1953年的黑白老电影,却能够反映出今天的家庭矛盾。希望大家看过之后不要一味陷入悲伤,及时陪伴年迈的父母才是正道。


《东京物语》由小津安二郎执导,笠智众、原节子等主演。豆瓣评分9.2分,曾于1992、2002、2012年蝉联三届《视与听》影史最伟大十部电影奖,并在2012年排名第一。

电影讲述一对老夫妻常年住在乡下,孤独寂寞之中,决定去东京探望成家立业的儿女们。兴冲冲抵达的他们,迎来的却是子女的冷遇。

只有守寡多年的二儿媳一直热情照顾二老,随后二老不愿多打扰子女忙碌的生活,选择离开。后来老母亲病逝,子女们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只剩老父亲自己孤独度过晚年生活。

今天,我将从故事情节、艺术风格、美学范式三部分,来深入解读这部电影。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我会结合现实生活,来谈谈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指导与启迪。

《东京物语》:平和冲淡的

01、故事情节:忙碌成为借口,子女的冷待让人心寒。老人唯一的心愿,只不过是有家人陪伴,度过一段美好的东京旅行时光。

在日本战后重建的社会背景下,居住在尾道的平山夫妇,突然想去东京看看各自成家立业的子女。小女儿京子为父母送行,一路上,老两口一想到即将见到好多年不见的子女们,心里就充满了期待与喜悦。

老两口先到达大儿子幸一家。幸一是社区的儿科医生,育有两个儿子。因为爷爷奶奶的到来,上高中的孙子必须将桌子挪到走廊里学习,这让他非常恼火。原本活泼的小孙子也对祖母的问候置之不理,一家人似乎被时间阻隔得无比陌生。

《东京物语》:平和冲淡的

在我看来,就算是孩子小、任性、不懂事,身为家长的也不该放任不理,不尊重自己的父母双亲。时间,吞噬的不是亲情,而是人性中最本真的良心与孝心。

幸一本想带着父母,全家一起出游,但却因突如其来的病人而打断计划。过了几天,平山夫妇又来到了二女儿志夏家。志夏开了一个美容美发店,整天忙得不可开交,然而生活依旧是紧紧巴巴。她趁二老泡澡时联络守寡的二嫂,让她抽时间带二老玩一玩。

善良孝顺的纪子连忙和老板请假,陪伴平山夫妻俩观光东京的美景。热海的经历让老夫妻想要提前回家,大女儿却要在家聚会,二老只能一个住到纪子家,一个和两位老友借酒浇愁。

离开后,老母亲在家中病危,几个孩子回家奔丧。平山周吉将自己的怀表送给孝顺善良的二儿媳,并劝她改嫁。看着未来也要嫁人的小女儿京子,老父亲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与寂寞中……

在我看来,纪子说得没错。我们的人生就像一趟不断向前的列车,终究会离开父母,组建自己的家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多花时间陪伴父母,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二者并不矛盾,全看你如何处理。

《东京物语》:平和冲淡的

02、艺术风格:大家庭结构濒临瓦解,日式传统家庭背景下的极致"物哀"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能明显看出:日式传统大家族结构濒临瓦解,父母对子女的另类宽容之下,隐含着深沉到极致的"物哀"。

物哀: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师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即触景生情,感物生情。这一点在名著《源氏物语》中被展示得淋漓尽致,也被后来的日系电影所承袭。

在影片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 老人和孙辈生疏到无话,孙辈任性发脾气,老人却不敢教育。
  • 大女婿心疼二老,买了一些香甜可口的浅草糕点孝敬二老,却被自己妻子臭骂说:买点普通的糕点就行了,干什么买这么贵的!
  • 老夫妻俩在热海泡汤观光,却发现还是自己家里过得幸福,觉得自己给子女们添了麻烦,回去却发现自己无处可住。
  • 三位老友在酒馆相聚,却各自抱怨子女无情,最后居然周吉比他们还幸福。
  • 长子长女在得知老母亲重病后,带好丧服前来,最后长女还想要母亲遗留下来的好东西

人情冷暖,世态悲凉。原来在子女眼中,年迈的父母只是扔来扔去、急于甩掉的"破包袱",传统的日式大家族格局即将被打破,亲子关系只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渐冰凉。

在叶渭渠先生看来,"物哀"思想是重层的,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为主;第二个层次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上;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

而在这部电影中,生老病死犹如四季一轮,家族疏离暗含世相万千,父母的爱里有太多包容和隐忍,却又造就了灰色人性的悲凉一叹。

《东京物语》:平和冲淡的

03、美学范式:平和冲淡的"豆腐美学",在平凡细腻的生活场景中,赋予最真实的心灵冲击与震撼

在电影界中,我们可以戏称影片导演为"豆腐小津",这源自于他自己的比喻和一以贯之的"豆腐美学"。

小津安二郎曾说过,他只是个"开豆腐店的",一生只追求豆腐的醇香,正如他对待自己的电影创作一般,大众接地气,却也足够真实到扎心。而在他的电影中,充斥了太多独具特色的"豆腐美学"。

电影开头取了一段平凡却意味深长的景物:火车飞驰的笛鸣、奔腾而下的大河、永不靠岸的帆船和永不止步的学生。这看似日常忙碌的景象,却预示着人生忙碌不停的真相。

紧接着,看到跪坐在榻榻米上收拾行李的平山夫妇,邻居亲切问候的声音中带着浓浓的羡慕:"有能干的儿女真好,真幸福。"可是,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家家都有不为人道的苦。

来到大儿子家,老母亲面对瞬息万变的首都,禁不住感慨道:"住在东京像做梦一样,而且好像也不太远。昨天我们还在尾道,今天我们就已经和你一起了。"令人难过的是,只有二老脸上的表情是幸福且期待的,子女们此刻应该是头疼万分的。

对于东京,二老认为它唯一的缺点就是太大了,人在这里走散了,就很难找回来了。那么亲情呢?被繁忙生活冲散的亲情,还能再回来么?

在平凡细腻的生活场景中,小津安二郎曾赋予观众最真实的心灵冲击与震撼。这种平和冲淡的美,和周作人的小品散文殊途同归。

生活的本质是平淡真实,世相的本质是含泪微笑。

心疼衰老的父母,暗恨不懂事的我们。

《东京物语》:平和冲淡的

04、现实意义:孝顺是反哺式的人伦关怀,陪伴是做子女的应有之义。当我们连这种最基本的道德都需要提倡的时候,人性该是多么悲哀。

看完这部电影,相信每个善良的人,内心都充斥着浓浓的悲哀与无奈。

对于《东京物语》的观影感受,蒋勋曾这样说:每次看这部电影,就觉得不安,会赶快回去陪母亲一下。而小津安二郎曾说,他想通过父母与孩子的成长来描写日本家族制度的崩塌。

在我看来,孝顺是反哺式的人伦关怀,陪伴是身为子女的应有之义。当我们连这种最基本的道德都需要提倡的时候,人性该是多么悲哀。

《东京物语》:平和冲淡的

①孝顺是反哺式的人伦关怀

影片中,守寡多年的二儿媳纪子,和陪伴父母同住的小女儿京子,是两个选择反哺式孝顺的优秀典型。

二儿媳纪子即使在办公室里工作忙碌,也要向老板请假,招待公婆观光游玩,不让二老孤单。虽然她是一个外姓人,唯一的亲情纽带也离去了,但这并不妨碍她孝顺老人。在出租屋里,她为婆婆捶背、按摩的举动,让饱受冷漠的老人泣不成声。

《东京物语》:平和冲淡的

小女儿京子一直陪在父母身边,得知二老的远行心愿后,她及时和哥哥姐姐联系,并帮助父母打点好了一切。母亲去世的时候,只有她和二嫂并未准备好丧服,也是对母亲逝世最悲伤的一个。单纯如她,有着对父母最本能的爱。

我们在人世间颠簸浮沉,在生活里摸爬滚打,总觉得时间怎么这么慢,我们还有机会为自己做些努力,却忽略了身边的父母亲人,需要我们停一停,等一等,陪一陪。

我们可以有大把的时间成长、成熟、成功,可是父母呢?只有一天天年老体衰。有人说,孝顺是一种正向选择,然而父母在我们小时候,他们可曾选择过拒绝或放弃?

其实,孝顺不过是一种反哺式的人伦关怀罢了。

《东京物语》:平和冲淡的

②陪伴是身为子女的应有之义

电影中,无处可去的平山周吉找来老友服部、沼田一起喝酒,互相诉苦。服部羡慕周吉和沼田有子女傍身,不像自己儿子死在战场上,只有和老板孤苦一生。沼田则羡慕周吉子女在东京立足,老了还有个依靠。

这种"比惨"的方式,真是既现实又心酸,原来无处可住得周吉竟然是他们三个之中最幸福的一个!

没办法,周吉只好无奈地宽慰老友:"时代在变化,我们不得不面对。"、"孩子总不会按照父母的期待成长。"可是父母已经老了,只会衰老,还如何成长?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是最暖心的举动,也是身为子女的应有之义。儿时,父母省吃俭用,给你最好的生活,长大后,你也应该回报给父母最真心的陪伴。

不用活得多好,至少不必孤单。

《东京物语》:平和冲淡的

③人,应该努力成为更有温度的人

热海边,泡汤结束的二老坐着看海。习习海风吹过,安静的小旅馆,喧闹的年轻人,让两位老人的身影显得更加单薄、无依。他们心里仿佛在说,不如归去。是啊,东京是属于年轻人的,并不属于毫无用处的老人。

即使在这样悲凉的心境下,两位老人的脸上依然挂着纯朴慈祥的微笑。至少这次出行,他们看到了庞大的东京,也知道了儿女们都过得很好,他们有什么不知足呢?

《东京物语》:平和冲淡的

这种老一辈父母的宽容与隐忍,让我不禁泪目。人,应该努力成为更有温度的人,既然改变不了大环境,就去试着改善自己的小环境。至少让自己的心,变得通透安谧。

其实,就算子女再自私,父母也不会介意。毕竟,你是你父母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作品。他们用爱灌溉,眼看着你发芽、开花、结果、远去,目送着你,脉脉皆是温情。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但愿一切还不晚。

结语:有人说,我们对父母的付出,也只有父母对我们付出的十分之一。希望你看过我的文章,能从现在开始抱抱你的父母,毕竟,他们深爱你,至少,百善孝为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