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为父母一辈代言的小津安二郎,借《东京物语》反讽子女不孝?

他的墓碑上无名无姓,只刻了一个大大的“无”字,似早已参透了人生。

日本顶尖电影大师之列,如果说黑泽明是苦恼个人的艺术代言人,沟口健二是受剥削女性的代言人,那么小津安二郎就是保守的大众,尤其父母一辈的代言人。

为父母一辈代言的小津安二郎,借《东京物语》反讽子女不孝?

他一生都在拍同一个母题——日本家庭系统,角色多为献身于家庭的中产阶级,拍片策略以淡化剧情为主,剧本常常为演员量身定做,甚至于五十六部作品所用的技巧、故事都大同小异,仅有细节上的不同。

1953年的《东京物语》是小津第一部受到西方瞩目的影片,也是他口中“最通俗的一部作品”。小津安二郎风格与抽象形式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所涵盖的非经典手法、深刻的哲学和剧情形式等特色,在此片中都有所体现,它不符合某些典型脱俗的日本电影,拥有自己独创的形式。

相对于经典形式来说,《东京物语》拍得相当拐弯抹角,它奉行弱化戏剧冲突和省略电影情节的“铁律”,专注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细枝末节,以极简的风格、极慢的节奏白描现实主义的肌理。

为父母一辈代言的小津安二郎,借《东京物语》反讽子女不孝?

电影故事非常简单,一对乡下老夫妻到东京探视各自成家的儿女,但因为孩子们太忙了,没法陪伴父母,便以尽孝之名把他们打发至热海度假泡温泉。

可在老人不适应提前回东京后却无处落脚,成为“无家之人”,反而是守寡的二儿媳最为孝顺公婆,陪伴他们游玩东京,在婆婆无处可去时收留她。

作为日本的中产阶级,大儿子平山幸一是医学博士出身的街坊医生,大女儿金子志泉开一家理发店,二儿媳平山纪子是小公司的小职员,他们工作努力、端正体面,也尊重长辈、遵从常规意义上的孝道。

为父母一辈代言的小津安二郎,借《东京物语》反讽子女不孝?

但看他们与父母一辈的关系,带着疏离和客气,甚至是斤斤计较及颇有微词。

曾有评论说小津是用挽歌形式哀伤于家庭的悲情,如家庭场景多是正式和仪式性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礼貌地遵从社会规范。又如,收到母亲病危之后的大儿子和大女儿,直接带着丧服来见母亲最后一面,在结束葬礼仪式后又匆匆而走。

为父母一辈代言的小津安二郎,借《东京物语》反讽子女不孝?

而小津镜头中的父母一辈呢,隐藏在安静且沉思的叙事节奏之下的他们,是压抑、隐忍的,更是沉默以对的。

细看电影中扎心一幕,在父亲离席之后,大女儿的直言不讳:“这样说好像很不孝,可我觉得爸爸先死的话比较好,京子(小女儿)嫁人后,他一个人可麻烦了,妈妈倒可以来东京帮点忙。”接着,她便向京子索要母亲的遗物作纪念。

为父母一辈代言的小津安二郎,借《东京物语》反讽子女不孝?

毫无疑问,小津安二郎是个高明的反讽家,他不着眼于事件冲突本身,不明着讽刺子女的自私,而是很技巧、很迂回地表达,以松缓的节奏透过“偶发”的细节而非戏剧性的对抗来探讨它们。

这本来可以成为一大戏剧高潮,将两代人的冲突摆到台面上,但小津拒绝类似于强调事件的形式,而选择避免戏剧性和暗示。

小津借孝顺的二儿媳之口,说出了子女自私的本性、寻常一面。尚未出嫁的京子直接而尖锐地代表观众发声:“他们太自私了,讲完一堆空话,头也不回就走了……外人还有感情,骨肉不该这样!”

为父母一辈代言的小津安二郎,借《东京物语》反讽子女不孝?

二儿媳平山纪子处于大哥大姐和小妹京子的中间过渡地带,他们渐渐信赖社会习俗和公众共识的智慧:年轻人结婚生子远离父母,每个人献身于自己的生活,“他们不是存心不良才这样”。

换句话说,这些角色忠谨地尽了责任,但他们也因此必须付出苦涩代价:孤独和寂寞。正如京子所说,“这个世界太令人灰心了”。

小津总是刻意淡化重要的情节,用间接又轻描淡写的方式让观众获知故事信息,以规避角色进入老套做作的情境。像是“无家可归”的父亲与朋友在酒馆谈论对子女的失望,及完全不呈现母亲生病的戏份,稍有铺垫之下便是不治之症的诀别,没有遗言,没有煽情,生命悄然逝去。

为父母一辈代言的小津安二郎,借《东京物语》反讽子女不孝?

演员们不像在“演”,而是真实地行动,只用眼睛表达而非用夸大的手势和脸上的表情。

小津的剧本就是如此,致力于技巧地包含真实的事件和对白,也都为演员量身定做,“如果不知道由谁来演,我无法写剧本,就像画家不知道用什么颜色无法画画一样”。而“越少越好”是他的艺术信条。

概括来说,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母题”几乎都是家庭生活的基本循环——生、老、病、死、结婚、分离、探望等,摄影只有几种技巧,几乎没有光学特效,几乎不移动摄影机,几乎所有镜头都由同样的角度拍摄,像一个疏离的观察者。

为父母一辈代言的小津安二郎,借《东京物语》反讽子女不孝?

《东京物语》和小津的其他影片风格技巧均与叙事平等存在,且将叙事做一种开放性的呈现,让观众从一种新的方式去欣赏小津风格,若观众喜欢某一部,那就一定喜欢他的所有影片。

小津被日本人称为最日本化的导演,但他所打造的对于“家”的思考,却有着亚洲人共有的温情和悲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