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我的晚年,没有这般凄惨

基于现实生活的小众文艺片,往往很难在市场上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因为在所谓市场主导的主流价值观里,这类影片在利益争夺战中,并不具备任何宣传或是盈利优势。影视娱乐化与商业化,夹缝中求生存的小众文艺片,只能游走在各大奖项,通过后期口碑的发酵,来引起影迷的注意。

比如,这部获得FIRST电影节最佳剧情长片和最佳导演奖项的《喜丧》。光听名字,估计看过的人没多少,可我相信,一旦沉浸在这部电影呈现的内容中时,便会无可自拔的陷入进去,因为题材的真实,因为情感的共鸣,更因为基于现实所引发的社会性思考。

希望我的晚年,没有这般凄惨

“养儿防老”的观念虽然已经是过去式了,可是,这背后蕴藏着的传统文化中的“孝”以及家庭关系中的“情”,却从来没有消失过。

六个子女与一个老母亲,这是电影的整体框架,四代人的生活冲突与矛盾,这是电影的戏剧张力,而建立在“养老”问题上关于生活的探讨,则更加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电影利用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在非职业演员完美的生活再现情况下,将一个社会性的话题无限放大,此时,《喜丧》已不仅仅只是一部电影,而是扎根在现实土壤中的多元化思考。那时时刻刻扑面而来的熟悉感,总能让观众在电影人物身上,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熟悉的影子。

希望我的晚年,没有这般凄惨

子女与父母,子女与子女,社会与家庭,农村与城市,《喜丧》中揉杂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牵涉的各种伦理道德,其实,从来都不是为了谴责或是批判这么简单。

平稳克制的镜头背后,多角度的对于社会问题进行呈现,当利用熟悉的故事作为引导,实现荧幕内外同步的换位思考时,大概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全新的理解。

1

看《喜丧》,很容易想到《东京物语》,那种东方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在子女成家立业各奔前程之后,家庭便成为了最为脆弱的集合地。因为家庭重组带来的感情疏远,让成员之间仅仅剩下血缘这一层关系。于是,孤独,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家庭中唯一的情感流露,而老无所依与子欲养亲不待的矛盾,也总在随时发生。

希望我的晚年,没有这般凄惨

比起《东京物语》般舒缓且安静的呈现,《喜丧》则显得更为直白与残酷。从名字便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当把死亡与喜事这两件原本对立的事情相提并论时,总是透露着生活的某种无奈与哀愁。

农村有种说法,年纪在八九十岁的长者过世,葬礼便是喜丧。于是,电影利用八十多岁老太太的养老问题,串连起六个子女各自面对的生活困境时,以小见大的窥探着目前整个中国普遍存在的生存问题,以及城市化发展中日渐崩塌的情感坚守。

这是农耕文明中残留的情感价值观与现代化发展中凸显的利益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直接重新解构着传统的中国家庭关系。

希望我的晚年,没有这般凄惨

展现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只是电影的一部分,而它的重点在于跳出当事人的视角,用旁观者的姿态,来解析家庭中的悲欢离合,当然,其中糅杂着利益的撕扯与城乡发展带来的阵痛。

电影中大量的固定镜头以及长镜头的运用,在增加影片真实感的同时,也在有意无意的挑逗着观众的情感神经。因为电影中那些家长里短的事情,太过于熟悉,以至于让观众无形中成为了六个子女中的任何一位。

这其实是导演最为巧妙的情节设计,那就是,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达到换位思考的效果,这样,在面对家庭各种冲突的过程中,就会摆脱先入为主的义愤填膺,从不同角度审慎的看待问题。这已经不再局限于“孝顺”这个话题,而是延伸到关于亲情关系疏远的审视上来。

希望我的晚年,没有这般凄惨

随着电影剧情的发展,我们大致了解了老太太家里完整的人际关系。二儿子留在农村,三儿子扎根城市,二女儿也搬离农村,至于从未露面的其他三个子女,则长年在外打工,除了金钱的输出,基本算是断了联系。这种家庭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可是在老太太的身上,却依旧保留着对于亲情关系最为固执的坚守。

电影中出现最多的道具,是那尊泥塑的菩萨,而老太太祈祷最多的,便是保佑子女的平安。即使,面对着子女的各种刁难以及推脱,老太太依旧包容着一切。她自始至终都在完美的诠释着一个母亲的形象,老实本分,逆来顺受,任劳任怨,大度包容,在终于得知敬老院有她床位的那一天,老太太选择了自杀。

希望我的晚年,没有这般凄惨

菩萨代表着精神的寄托,子女代表着现实的寄托,可是,最终菩萨被儿子打碎,子女也因为谁照顾母亲的问题反目成仇。精神没了,现实也变得不堪,维系家庭关系的最后顶梁柱彻底崩塌,终于,暴露了出家庭中脆弱且敏感的亲情关系。

电影并没有落入纯粹的道德制高点的价值审判,而是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出发,全程关注着子女们各自生活中面对的复杂问题。它呈现的是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的各种不知所措,以及各种价值观的崩塌与重组。

希望我的晚年,没有这般凄惨

2

在电影中,钱是子女口中经常提到的东西,他们也因为贫穷而引发各种争吵,可是,试想一下,即使富裕了,这些争吵难道就不存在了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正如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齐秦那首《外面的世界》所唱的那样——“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一旦走出家庭的庇护,都是属于外面的世界,而现代社会发展中生活的功利性与传统价值观中情感的亲密性总是在相互拉扯,于是,加剧着老年人生活的困境,从年轻到年老,无休止的怪圈总在恶性循环。

希望我的晚年,没有这般凄惨

正如老太太去世之后,她的二儿媳妇在搬运煎饼的时候,以同样的姿势摔倒在地,而她的身边,依旧无人陪伴。这种前后情节的呼应,恰恰让这部电影的主题更加深刻。

电影整体上采用灰暗的冷色调作为主要基调,这与农村的破败景象浑然一体,时刻都在传递着一种压抑的情绪,而始终遮盖菩萨的那块红布,算是电影中最亮眼的色彩,这是对于老人生命最后时光的某种安慰。

红色夹杂在灰暗中,迎接中清晨的曙光,而在祈祷子女平安的最后话语中,老人迎来了生命的终结,红色凋敝,陷入一片黯淡。

希望我的晚年,没有这般凄惨

故事中没有明显的好人与坏人之分,因为,他们中的每个人都要面对着生活的万般无奈,这无关乎道德,只在于生存。夹缝中苦苦维持着的家庭关系,最终在各奔东西的疏远中,渐渐的走向了分崩离析,而“久病床前无孝子”便成为了赤裸裸的现实问题。

《喜丧》这部电影,重点在于呈现,而不在于结论。因此,对于社会发展中家庭关系的重新诠释,在于每个人自己的理解,不强迫,但要无愧于心。

作为新人导演的张涛,将当下存在且一直持续的家庭问题,无限放大到社会层面,从而引发了观众对于养老问题,家庭关系问题以及城乡发展中情感与利益问题方面的多种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一种艺术精神,而《喜丧》这部作品,也就成为了难得的国产佳作。

希望我的晚年,没有这般凄惨

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蓦然回首,你我他早已不再如当初那般亲昵,是该停下来想一想,什么叫做家,什么叫做家人,什么叫做兄弟姐妹,什么叫做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