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东京家族:长大之后,心就要变得坚硬吗?

东京家族:长大之后,心就要变得坚硬吗?

这是两部同样在传达“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影片——1953年上映的小津安二郎导演的《东京物语》,以及60年后的2013年上映的山田洋次执导的《东京家族》。

从剧情来看,《东京家族》是《东京物语》的翻拍片,只不过把情节放在了当下。一对年近古稀的父母,不远千里到东京来看望自己的孩子,他们带着家乡特产,带着父母的殷殷关切远道而来。

可惜,自己三个孩子都很忙碌,根本没有时间照顾父母,甚至私下里抱怨父母来打搅他们的生活。最终,父母在失望中,决定提前回到家乡,而此时,突发急症的母亲离开人世,儿女们在悲伤和愧疚之中,依然不忘自己的工作,甚至在母亲下葬的当晚就离开家乡,再次回到东京。

两部影片大致内容相似,但相比于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山田洋次执导的《东京家族》,少了愤怒绝望,多了温情欢乐。而且,相比于《东京物语》近乎冷漠的控诉,《东京家族》也多了份理解和宽容,而且结尾也不是那么让人绝望。

而山田洋次的这种改变,从情节设置上,将《东京家族》中的三儿一女,变成了两儿一女,这样一来,原节子饰演的守寡的儿媳纪子在《东京家族》中,成为了二儿子昌次的女友,在母亲去世前一天,昌次和纪子给了她在东京最快乐的陪伴。

而且,《东京家族》中,导演巧妙的安排了三组鲜明的对比:

人情淡薄的东京和热情好客的家乡的对比

在大城市,人们过得如履薄冰,在公司担心得罪上司,走在路上要随时躲避汽车,即便住在家里,也要担心会遭遇入室抢劫。我们不放心孩子一个人在外面玩,害怕被人贩子骗走;去餐厅吃饭也要小心吃到地沟油。

我们不相信任何人,也许在日本,没有地沟油的烦恼,但除此之外,其它的烦恼是一样的,比如房贷、车贷、小孩的教育费用,日渐高涨的物价。在这些生存压力下,儿子幸一和女儿滋子没有办法放下手头的工作去陪父母,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记得在2010年,妈妈去北京陪我两周,我只有周末有时间陪她出去,别的时间,她就坐在家里看着窗外的地铁等我。而下班后,她很想出去逛逛,而我则工作了一天很疲惫,一点都不想出去。所以,我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价片中的儿女,毕竟他们所作的一切,也是为了能够维持生活。

尤其是女儿滋子,她在东京开了一家发廊,夫妻两人住在一栋阴暗破旧的小房子里,可想而知,她的生活是很辛苦的。她和丈夫甚至都没有孩子,或许也是生活压力太大而无法承担做父母的责任吧。

小儿子昌次更是做着一份临时工,陪父母逛一天之后,还要父亲请他吃难得吃一次的鳗鱼饭。他无法把工作推开去陪父母,也是能够理解的。

当然,仅仅是可以理解,而不能说认同。毕竟,导演借着小孙子小勇的口告诉幸一,你可以让其他医生来照顾病人啊。但在儿子和女儿看来,父母的到来,还没有重要到让他们能够放下工作。

而在乡村就不同了,生存压力小,人们没有那么多的物质欲望,生活安静、充实。我母亲来西安陪我住的时候,就不止一次说,城里买葱都得花钱,家里的葱都吃不完,还要送人。

的确,在大城市,我们的衣食住行,都需要用钱来换取,而在我家乡,每到夏天,蔬菜瓜果都有街坊邻居送到家里。还记得小时候,拜爹家杏树成熟了,拜妈就摘一篮子给我们提过来。所以,每到夏天,我父母几乎是不用花钱买菜和水果的。

在影片中,当儿女担心父亲将来一个人怎么生活时,父亲告诉他们,在岛上还有亲朋好友,他们会照顾他。

影片的结尾,父亲平山周吉独自坐在家里,邻居家他曾经的学生的女儿小雪提着洗衣篮过来,让他把需要洗的衣服放在里边,而周吉的食物也由小雪一家照料。很显然,小雪比他的亲孙子的还要亲。

心如磐石的大人,和内心柔软的孩子的对比

儿子幸一是医学博士,一直都是周吉的骄傲,然而,幸一对待父母是很冷漠的,反而最小的儿子昌次,则保持了一颗柔软的心。同样,幸一的妻子虽然对公公婆婆态度温和,但她的这种温和只是一种孝道,并非内心多么喜欢自己的公婆;反而,昌次的女友纪子仅一面之缘,却发自内心的喜欢自己未来的婆婆。

东京家族:长大之后,心就要变得坚硬吗?

这种喜欢,抛弃了所有外在的条件,是纯粹的心与心的连接。就像昌次与纪子的相爱,两人在东京都是一无所有——没有车没有房没有存款也没有好的工作,一个临时工和一个书店店员,但他们却一见钟情并很快的订下婚约。

昌次欣赏纪子的善良、温柔和美丽,而纪子则喜欢昌次的执着,真诚和热情。这些都与物质无关,是心灵的相吸。当然,昌次的扮演者妻夫木聪是一个大帅哥,这也是纪子喜欢他的原因吧。总之,这种喜欢是剔除了物质因素的,在慕强主义盛行的中国尤为可贵。

记得有一次和日本好友谈到中国女人在择偶时将物质条件看的非常重时,她说,这是因为中国女人的缺乏安全感。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至少,当我们愿意以一颗心去看世界,而不是处处算计时,我们的心会柔软许多。影片中,幸一和滋子没有时间陪父母,开始想办法把父母送到度假酒店去住时,两人在算计陪父母一天需要花多少钱,而度假酒店需要多少钱,那个时候,陪伴与亲情在他们看来,是一文不值的。

我不知道导演是否想要表达,人越来越大,心就会越来越硬。幸一的两个儿子,一个是中学生,一个是小学生,很明显,10岁的小勇对爷爷奶奶就更热情,奶奶生病时,小勇的悲伤也更真诚。

所以,等昌次和纪子结婚后,再过十年八年,他们是否也会变成哥哥、姐姐那样呢?

成功与失败的对比

幸一无疑是影片中最成功的,医学博士,在东京有自己的私人诊所,住着别墅开着豪车,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而昌次则住在便宜的出租屋里,甚至舍不得吃一份鳗鱼饭。

在父亲看来,幸一是他的骄傲,而昌次则是他的耻辱。在小时候,每当幸一和昌次吵架,父亲竟然会对幸一说,干嘛和这种人一般见识。这种对昌次的否定,让父子关系降到冰点。

然而,这个成功的大儿子,甚至无法拿出一天时间来陪他,无论在东京,还是在家乡。而不成器的小儿子昌次,则放下工作和女友在岛上陪伴刚刚失去老伴的他。

影片的最后,父亲终于明白,小儿子身上有着难能可贵的品质,那就是温柔,这是继承了妻子的,而大儿子和女儿则继承了他的冷酷。

那么,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昌次比幸一要成功。对于幸一这样的成功人士,永远不会明白昌次为何会选择一辆破旧的老爷车,为什么会从事一份看不到前途的舞美工作,他也不能理解美丽的纪子为什么看上自己这么不成器的弟弟。

是啊,在幸一的眼中,一切都可以量化。在父母到东京的当天,妻子告诉她买了肉,还要不要买生鱼片,幸一说不需要。父母难得来一次东京,成功的幸一连吃饭都要计较,可想而知,他对待别人时会是怎样的无情和吝啬。

我想到了萧红的父亲,那也是一位成功人士,呼兰地区的教育局局长,在社会上长袖善舞,受人尊重。可是对待自己唯一的女儿和儿子,则比葛朗台还要吝啬。

这样的成功,还是不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