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東京家族:長大之後,心就要變得堅硬嗎?

東京家族:長大之後,心就要變得堅硬嗎?

這是兩部同樣在傳達“子欲養而親不在”的影片——1953年上映的小津安二郎導演的《東京物語》,以及60年後的2013年上映的山田洋次執導的《東京家族》。

從劇情來看,《東京家族》是《東京物語》的翻拍片,只不過把情節放在了當下。一對年近古稀的父母,不遠千里到東京來看望自己的孩子,他們帶著家鄉特產,帶著父母的殷殷關切遠道而來。

可惜,自己三個孩子都很忙碌,根本沒有時間照顧父母,甚至私下裡抱怨父母來打攪他們的生活。最終,父母在失望中,決定提前回到家鄉,而此時,突發急症的母親離開人世,兒女們在悲傷和愧疚之中,依然不忘自己的工作,甚至在母親下葬的當晚就離開家鄉,再次回到東京。

兩部影片大致內容相似,但相比於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山田洋次執導的《東京家族》,少了憤怒絕望,多了溫情歡樂。而且,相比於《東京物語》近乎冷漠的控訴,《東京家族》也多了份理解和寬容,而且結尾也不是那麼讓人絕望。

而山田洋次的這種改變,從情節設置上,將《東京家族》中的三兒一女,變成了兩兒一女,這樣一來,原節子飾演的守寡的兒媳紀子在《東京家族》中,成為了二兒子昌次的女友,在母親去世前一天,昌次和紀子給了她在東京最快樂的陪伴。

而且,《東京家族》中,導演巧妙的安排了三組鮮明的對比:

人情淡薄的東京和熱情好客的家鄉的對比

在大城市,人們過得如履薄冰,在公司擔心得罪上司,走在路上要隨時躲避汽車,即便住在家裡,也要擔心會遭遇入室搶劫。我們不放心孩子一個人在外面玩,害怕被人販子騙走;去餐廳吃飯也要小心吃到地溝油。

我們不相信任何人,也許在日本,沒有地溝油的煩惱,但除此之外,其它的煩惱是一樣的,比如房貸、車貸、小孩的教育費用,日漸高漲的物價。在這些生存壓力下,兒子幸一和女兒滋子沒有辦法放下手頭的工作去陪父母,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記得在2010年,媽媽去北京陪我兩週,我只有週末有時間陪她出去,別的時間,她就坐在家裡看著窗外的地鐵等我。而下班後,她很想出去逛逛,而我則工作了一天很疲憊,一點都不想出去。所以,我不能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評價片中的兒女,畢竟他們所作的一切,也是為了能夠維持生活。

尤其是女兒滋子,她在東京開了一家髮廊,夫妻兩人住在一棟陰暗破舊的小房子裡,可想而知,她的生活是很辛苦的。她和丈夫甚至都沒有孩子,或許也是生活壓力太大而無法承擔做父母的責任吧。

小兒子昌次更是做著一份臨時工,陪父母逛一天之後,還要父親請他吃難得吃一次的鰻魚飯。他無法把工作推開去陪父母,也是能夠理解的。

當然,僅僅是可以理解,而不能說認同。畢竟,導演藉著小孫子小勇的口告訴幸一,你可以讓其他醫生來照顧病人啊。但在兒子和女兒看來,父母的到來,還沒有重要到讓他們能夠放下工作。

而在鄉村就不同了,生存壓力小,人們沒有那麼多的物質慾望,生活安靜、充實。我母親來西安陪我住的時候,就不止一次說,城裡買蔥都得花錢,家裡的蔥都吃不完,還要送人。

的確,在大城市,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需要用錢來換取,而在我家鄉,每到夏天,蔬菜瓜果都有街坊鄰居送到家裡。還記得小時候,拜爹家杏樹成熟了,拜媽就摘一籃子給我們提過來。所以,每到夏天,我父母幾乎是不用花錢買菜和水果的。

在影片中,當兒女擔心父親將來一個人怎麼生活時,父親告訴他們,在島上還有親朋好友,他們會照顧他。

影片的結尾,父親平山周吉獨自坐在家裡,鄰居家他曾經的學生的女兒小雪提著洗衣籃過來,讓他把需要洗的衣服放在裡邊,而周吉的食物也由小雪一家照料。很顯然,小雪比他的親孫子的還要親。

心如磐石的大人,和內心柔軟的孩子的對比

兒子幸一是醫學博士,一直都是周吉的驕傲,然而,幸一對待父母是很冷漠的,反而最小的兒子昌次,則保持了一顆柔軟的心。同樣,幸一的妻子雖然對公公婆婆態度溫和,但她的這種溫和只是一種孝道,並非內心多麼喜歡自己的公婆;反而,昌次的女友紀子僅一面之緣,卻發自內心的喜歡自己未來的婆婆。

東京家族:長大之後,心就要變得堅硬嗎?

這種喜歡,拋棄了所有外在的條件,是純粹的心與心的連接。就像昌次與紀子的相愛,兩人在東京都是一無所有——沒有車沒有房沒有存款也沒有好的工作,一個臨時工和一個書店店員,但他們卻一見鍾情並很快的訂下婚約。

昌次欣賞紀子的善良、溫柔和美麗,而紀子則喜歡昌次的執著,真誠和熱情。這些都與物質無關,是心靈的相吸。當然,昌次的扮演者妻夫木聰是一個大帥哥,這也是紀子喜歡他的原因吧。總之,這種喜歡是剔除了物質因素的,在慕強主義盛行的中國尤為可貴。

記得有一次和日本好友談到中國女人在擇偶時將物質條件看的非常重時,她說,這是因為中國女人的缺乏安全感。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至少,當我們願意以一顆心去看世界,而不是處處算計時,我們的心會柔軟許多。影片中,幸一和滋子沒有時間陪父母,開始想辦法把父母送到度假酒店去住時,兩人在算計陪父母一天需要花多少錢,而度假酒店需要多少錢,那個時候,陪伴與親情在他們看來,是一文不值的。

我不知道導演是否想要表達,人越來越大,心就會越來越硬。幸一的兩個兒子,一個是中學生,一個是小學生,很明顯,10歲的小勇對爺爺奶奶就更熱情,奶奶生病時,小勇的悲傷也更真誠。

所以,等昌次和紀子結婚後,再過十年八年,他們是否也會變成哥哥、姐姐那樣呢?

成功與失敗的對比

幸一無疑是影片中最成功的,醫學博士,在東京有自己的私人診所,住著別墅開著豪車,過著中產階級的生活。而昌次則住在便宜的出租屋裡,甚至捨不得吃一份鰻魚飯。

在父親看來,幸一是他的驕傲,而昌次則是他的恥辱。在小時候,每當幸一和昌次吵架,父親竟然會對幸一說,幹嘛和這種人一般見識。這種對昌次的否定,讓父子關係降到冰點。

然而,這個成功的大兒子,甚至無法拿出一天時間來陪他,無論在東京,還是在家鄉。而不成器的小兒子昌次,則放下工作和女友在島上陪伴剛剛失去老伴的他。

影片的最後,父親終於明白,小兒子身上有著難能可貴的品質,那就是溫柔,這是繼承了妻子的,而大兒子和女兒則繼承了他的冷酷。

那麼,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昌次比幸一要成功。對於幸一這樣的成功人士,永遠不會明白昌次為何會選擇一輛破舊的老爺車,為什麼會從事一份看不到前途的舞美工作,他也不能理解美麗的紀子為什麼看上自己這麼不成器的弟弟。

是啊,在幸一的眼中,一切都可以量化。在父母到東京的當天,妻子告訴她買了肉,還要不要買生魚片,幸一說不需要。父母難得來一次東京,成功的幸一連吃飯都要計較,可想而知,他對待別人時會是怎樣的無情和吝嗇。

我想到了蕭紅的父親,那也是一位成功人士,呼蘭地區的教育局局長,在社會上長袖善舞,受人尊重。可是對待自己唯一的女兒和兒子,則比葛朗臺還要吝嗇。

這樣的成功,還是不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