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德行篇):荀淑、鍾皓

【原文】:李元禮嘗嘆荀淑、鍾皓曰:“荀君清識難尚,鍾君至德可師。”

【譯文】:李膺曾經讚歎荀淑和鍾皓說:“荀君那種高明的見識很難被超越,鍾君那種美好的德行則值得大家學習。”

【人物】:①荀淑(83—149):字季和,東漢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荀子的第十一世孫,朗陵(今河南境內)侯相,品行高潔。其孫乃曹操的著名謀士荀彧。

②鍾皓(87—155):字季明,東漢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市)人。其後代鍾繇、鍾毓、鍾會等乃曹魏政權中的重要人物。

【背景】:東漢末期,亂世奸佞擋道,名士輩出,他們普遍不喜阿諛逢迎,互相直接點評流行其中。

【評析】:上文提及,李膺此人,生性高傲,品行端正,嫉惡如仇,交遊不廣。能得他賞識的人,必然有過人之處,至少要似他一般;荀淑品性高潔、博學多才,且不慕權貴、耿直方正,敢於以對策譏諷權貴。與李膺頗有相似之處,李膺欣賞他的眼界,故而誇他高明;鍾皓出身名門、研讀儒學、博通書傳,無論是出仕還是後來隱居,始終為人師表、不忘初心,他那種儒雅堅定的氣質,令李膺肅然起敬,故而誇他德行美好;他們身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博學而篤志”。既能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又能堅定志向,不為外界影響。這告訴我們,你的知識儲備能提高你眼界的廣度,而眼界的廣度能讓你到達別人觸及不到的高度。

【特點】:(1)荀淑:①品行高潔:博學而不好詩句,不隨波逐流,有自己的處世之道。

②耿直方正:敢於以對策譏諷權貴,漢桓帝時曾為郎陵侯相,蒞事明理,有"神君"之稱。

(2)鍾皓:①博古通今:鍾皓出身書香名門,家中時代研習《春秋》,精通儒學、刑律,鍾皓年少時便繼承家學,刻苦鑽研,通曉許多經書傳注。他喜歡鑽研儒學經典卻不侷限於前人界定的章句,獨闢蹊徑,見解獨特,為儒林所讚歎。

②溫良篤慎:不慕仕途,不以徵召為榮。九闢公府,屢次推辭不就。他體認古人遺風,唯求行之適當。為士大夫所敬仰,是名揚朝野的清議領袖。

【相關】:(1)荀淑:①八龍:育有八子(儉、緄、靖、燾、詵、爽、肅、旉),並有才名,時人稱為"八龍"。

②神君:桓帝時任郎陵侯相,治事有道,聰穎明理,有"神君"之稱。

(2)鍾皓:①潁川四長:漢桓帝時,為西曹掾,為士大夫所歸慕,教授門徒千人,隨同郡陳寔(陳寔,字仲躬,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長葛縣)人)、荀淑和韓韶(韓 韶 ,字仲黃,潁川舞陽(河南省漯河市)人),以清高有德行聞名於世,合稱為“潁川四長”。

【結局】:(1)荀淑:並未找到有關他結局的明確記載,且他不喜廟堂,見識高遠,並不在“黨錮之禍”受害名單之列,想必自有歸途。

(2)鍾皓:他後來避居密山,於永壽三年(157)逝世,及終諸儒頌之曰:“林慮懿德,非禮不處。悅此詩書,絃琴樂古。五就州招,九膺臺輔,逡巡王命,卒歲容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