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子貢贖人”看醫生自願放棄補助

做好事不求回報雖然是社會公認的美德,但這種美德卻要限定在個人“私德”範圍內,若要求人人都能如此、都應如此,反而會讓有心做好事的人望而卻步。其實這觀點早在兩千多年前便有人提出,而提出者正是孔子。這件事,還要從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做的一件大好事說起。

從“子貢贖人”看醫生自願放棄補助

戰國時期,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拒絕了國家的補償。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向國家領取補償金,不會損傷到你的品行;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子貢用自己的錢做了一件好事,本應該被樹為道德典範,夫子為何反而要批評他?子貢的錯誤在於把原本人人都能達到的道德標準超拔到了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這樣使很多人對贖人望而卻步。違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正是一種不道德。把道德的標準無限拔高,或者把個人的私德當作公德,兩種做法只會得到一個結果,這就是讓道德尷尬,讓普通民眾聞道德而色變進而遠道德而去!


從“子貢贖人”看醫生自願放棄補助

日前,雲南昭通市委宣傳部發布消息稱,彝良縣人民醫院150餘名醫護人員自願放棄申領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補助。該院醫院感染科護士長葛秋菊在錄製的視頻中表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醫務人員義不容辭的職責,希望把補助發放給湖北等疫情嚴重地區的醫務人員。這則新聞在網絡上引發了很大的爭議。有網友發佈未經確認的信息,稱放棄並非自願,懷疑醫護人員“被自願”。另外,還有網友擔心,有些地方以彝良醫務人員自願放棄補助為由,對本地的醫護人員進行道德綁架,也要求醫護人員“自願”放棄補助。

在戰“疫”過程中,廣大醫務工作者不懼危險,日夜奮戰,做出極大犧牲。不論疫區還是非疫區,他們的工作強度都遠超平常。根據《財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有關經費保障政策的通知》以及各省市出臺的文件,都明確了直接參與疫情防控的一線醫務人員可以申報臨時性工作補助。這是一項國家承諾。只要在這場戰“疫”中堅守崗位,為疫情防控做出了貢獻,都有資格領取這份臨時補助。

從“子貢贖人”看醫生自願放棄補助

如果當地醫療工作者確實一致同意自願放棄補助,這份善良、謙讓精神可欽可佩,令人感動,體現出醫務人員的大愛與奉獻。有關部門可以結合本地一線工作者實際情況,先接受大家善意。具體操作中,將款項發放至個人,再由本人酌情捐出較為合適。

孔子的憂慮並不僅僅限於贖人不取償這種現象,而是認為若類似的情況一再發生,執政者很可能會對此大肆嘉獎、宣傳,乃至進行全國推廣,呼籲國民學習“先進”,自覺提高個人道德水平。然而這現象貌似能提升國民的整體道德水平和公德心,但其實卻藏有很大的隱患。

所以道德其實應該是一個人人都能夠做到的無損於己的而又有利於人的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