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曾做過泗水亭亭長,這個亭長在現代是個多大的官?

井水源


秦、漢時期在鄉村每十里設一亭,負責人叫“亭長”。 大家不要誤會,這個十里,不是讓你去拿尺子量個五公里,這個“裡”,是一種古代的地方行政組織。

歷代“裡”的規模和大小都不盡相同,周朝的《周禮·地官·遂人》是說:

"五家為鄰,五鄰為裡。"

也就是一里是二十五戶。 先秦時的《鶡冠子·王鈇》記載:

"五家為伍,伍為之長;十伍為裡,裡置有司。"

一里便是五十戶。 《後漢書·百官志五》則說:

“裡魁,掌一里百家。”

也就是一百家為一里。 劉邦生活的時代距離周朝太久遠了,所以這裡的“一里”應該是一百家,亭長管十里,就是管一千戶。


一千戶有好幾千人,這在秦末一個縣僅有萬把兩萬人的時代,權力相當不小了。

就是現代,很多地方一個鄉也不過幾千人。

所以說劉邦這個亭長,妥妥的正科級幹部。 亭長是幹什麼的呢?

由於古代政府部門分工不細,所以亭長兼職不少,要是按現在的職務來對應,那就是副鄉長+鄉派出所所長+鄉人武部長+民政專幹。

(劉邦劇照)

基本上在一個鄉就是說了算了那種。

鄉一級的名義上領導是遊徼,三老,嗇夫,有秩,其實誰都沒有亭長權力大。

大家注意,亭長是體制內幹部,劉邦有編制的,史記說他“初為吏,為亭長”。

吏和官的區別是不能調任,基本上就在一個地方幹到底了。

亭長主要任務之一是負責所在地區的治安,擔當維持秩序,逐捕盜賊的責任。


亭是準軍事機構,配備有弓弩、戟盾、刀劍、甲鎧等武器,下屬有負責治安的求盜,有負責雜務的亭父,有辦事的亭吏,有十多名亭卒,另外還管著許多里正。

維持秩序,逐捕盜賊,基本上就是公安的任務。現在有些派出所所長有多大權力,相信熟悉鄉鎮一級的人士都清楚。

不清楚的可以去看看“掃黑除惡”中倒下的一些派出所長,看看他們幹了什麼,撈了多少。我就不具體說了。

亭長的另外一個工作是徵兵,類似於現在的人武部長。 這裡面的貓膩也不少。

有想當兵的,有不想當兵的,反正裡面的水很深。

我只知道在我們這兒,家裡有人當兵是要大辦酒席的,聽說花費也是挺大的。

亭長還兼任民政的工作。組織人去服勞役是工作重點。 這個權力是相當大的。

誰該去,誰不去,誰家去幾個,基本上是他說了算。 雖然不能大富大貴,但絕對是個小小的肥差。

正因為劉邦有這些權力,所以呂太公會把女兒嫁給這個表面上看起來是個混混的亭長。

(娶白富美呂雉)

如果劉邦不造反,甘於當個小貪官的話,日子絕對過得舒坦。

只不過,中國的歷史會拐個彎罷了。 一不小心。就被他鼓搗出了個大漢帝國。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剛日讀史


劉邦同志在起家鬧革命以前,也不完全是個白丁,基本可以算個基層編外公務員。而要弄明白什麼是亭長,首先得搞清楚什麼是亭。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亭有亭長,掌治安警衛,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滿期之人充任。—《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十里是個距離單位,也就是方圓五公里就設一個亭,亭長負責治安工作,也管點民生,一般都是退伍老兵來幹這個活,有點軍轉幹部的意思。

這個地理大小,大致也就類似於如今一個行政村或者居委會。也就是說劉邦的位置,大概就是個村長或者居委會主任的水平。由於他是編外幹部,所以居委會主任不太像,那就只能是村長啦。


青言論史


要知道亭長是個什麼官,就必須搞清楚什麼是亭。亭是秦漢時期的基層行政單位,在鄉村每十里設一亭。亭長負責所在亭的全面工作,當然主要負責治安工作,另外也兼有處理民事。亭長多半由復員轉業軍人充任。

由此可見,劉邦這個泗水亭長,很可能連基層公務員都不是,大致相當於今天鄉(鎮)的某個行政村的村主任兼村支書。

至於有人說亭長相當於派出所長,這顯然是對史籍的理解不同。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不是特別認同,我個人更傾向於認為,亭長相當於村主任兼村支書。

因為古代沒有鄉(鎮)這一基層行政組織,縣以下就是村。古代的村,是相當於今天的鄉(鎮)、行政村,還是自然村,都沒有定論。

所以,亭長這個職務究竟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務,並沒有確切的答案,只能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亭長這個職務不是“官”,而是“吏”。


袁衛宇


有歷史記載的亭長,恐怕也就只有劉邦一人。劉邦這個亭長是幹什麼的?究竟是多大的官呢?歷史上都沒有明確的記載。

有人說,劉邦的亭長相當於鄉長。也有的說,劉邦的亭長相當於派出所所長。不過,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這樣的說法似乎都不對。

(劉邦劇照)

古書上關於“亭長”的描述,也是支離破碎的。比如,秦朝留下來的簡牘上,有“市南街亭”這樣的句子。也就是說,到南街亭去賣東西。南街亭顯然就是一個亭,這個亭大概也就是一條南街那麼大。

蔡質的《漢儀》上記載說,洛陽有二十四條街,每條街有一亭;同時有十座城門,每門有一亭。從這裡來看,“亭”不大可能是一個鄉。古代的城市都很小,一座城市裡,不可能有那麼多鄉。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又有記載,當時是“十里一亭”。關於這裡的“裡”,是存在疑惑的。有的說,“裡”是行政單位,有的說“裡”是距離單位。近代學者們普遍認為,這裡的“裡”是距離單位。如果“裡”是距離單位的話,其實是比較小的,不太可能有一個鄉的規模。

那麼,亭長究竟是多大的官,其職責是幹什麼的呢?看來,我們還得從劉邦的經歷中來尋找答案。

劉邦在當亭長期間,曾獲邀參加縣長為呂太公舉行的歡迎宴會。

有人說,宴請的時候,蕭何是根據賓客們隨禮的大小,決定賓客們的席位。不過,這個話並不對,因為這樣安排,似乎並不符合一般安排賓客坐席位的習慣。一般安排賓客的習慣,是按照職位的大小,或者是爵位的貴賤來決定的。所以,我認為蕭何當時安排賓客的席位,應該也是按照這個。只不過,除了照顧貴賓以外,對於那些隨禮比較多的,也特別安排到堂上的席位去坐。《史記》上是這樣記載的:蕭何為主吏,主進,令諸大夫曰:“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這顯然是對那些沒有資格坐堂上的人,一種特別的考慮。

(蕭何劇照)

可以看出,劉邦的職位(他當然沒有爵位)是很低的,沒有資格坐在堂上。這個職位甚至比蕭何、曹參等人都低,蕭何一個主吏,相當於一個科級幹部,和鄉長差不多。因此,可以看出,劉邦的官職是還沒有鄉長大的。

正因為劉邦的職位低,沒有資格坐堂上,因此,他才隨口說一句“‪‪‏‍‎‪⁠‌‪‫‎‍‫‌‪ ‪‪‏‍‎‪⁠‌‪‫‎‍‫‌‪賀錢萬”,也才擁有了坐到堂上的資格。

後來,劉邦負責押解徒眾去驪山。“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這裡的“徒”,指的就是刑徒。

根據這一點,有人認為,劉邦應該是管治安警衛及司法方面的官職,也就是說,他相當於今天的派出所所長。

不過,這種判斷似乎並沒有道理。雖然劉邦是在押解犯人,但也並不能就認為劉邦只幹押送犯人的工作。他可能還有其它工作,只不過這裡沒有展示出來而已。再說了,當時秦朝法律又多又嚴厲。因此,就算是幹其它工作的人,主要職責可能也變成了與派出所所長差不多了。

而且,不僅僅是秦朝,其它朝代的地方官員,可能主要職責也就是維護地方安定,地方行政官員與司法官員,本身就是合二為一的。就算是縣太爺,他的職責,常常也是管案子。

(曹參劇照)

從以上的分析,我認為,劉邦應該不是派出所所長,更可能是一個村長。如果在城市裡,就是一個社區主任。

我們還可以找到證明。漢朝的列侯中,等級分別是縣侯、鄉侯、亭侯。侯爵既然有這樣的等級,肯定是從縣長(縣令)、鄉長、亭長得到啟示,對應起來的。,由此可見,亭長應該就是一個村長。

如果劉邦的官職真的就是一個村長的話,這樣的官職也實在太小了。難怪劉邦當起來特別沒勁。他在押送的時候,看見那麼多“刑徒”逃掉了,因此乾脆把他們給放了,也相當於劉邦丟了這個官。

幸虧後來遇上了天下大亂,否則的話,歷史上的這樣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可能就這樣埋沒了一生了。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漢儀》)


張生全精彩歷史


大家都知道劉邦早年也是個公務員出身,曾經做過泗水亭的亭長,那麼這個亭長在現代是個多大的官呢?




中國歷史上的開國之君,既有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這樣的世家大族出身,也有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這樣的寒門出身。不過劉邦要比朱元璋好些的是,劉邦在逐鹿中原,統一天下之前,曾是秦朝的沛縣泗水亭長,是正兒八經的公務員出身。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討過飯當過和尚,論出身,朱元璋和劉邦差距還是相當大的。

不過劉邦雖然是古代公務員出身,但他所當的亭長,屬於最下級的官衙小吏。他的同鄉好友蕭何(後來的漢初三傑之一),好歹在沛縣衙門裡當了個功曹,品階還要高於劉邦。



亭長,原來是戰國時期一些國家在鄰接他國處設置的崗亭,以做監視防禦之用,每亭設一亭長。秦朝時期,亭制遍佈鄉村、城鎮,每十里設一亭,亭有亭長,《漢書·百官公卿表》中有如下解釋:十里一亭,亭有亭長,掌治安警衛,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滿期之人充任。另外亭長沒有鄉下城裡之分,設於城內、城門的亭長職責、品階都與鄉間亭長相同,在秦漢官制裡面,亭長屬於最下級的官吏。



亭長是個苦力活,劉邦在舉義之前,押著一班泗水郡的徒役去驪山,還沒走到半路,押送的徒役已經逃了一大半,劉邦估摸著走到驪山這些徒役也逃的差不多了。走到芒碭山時,劉邦停下來喝酒解悶,並順便把剩下的徒役都放了,叫他們有多遠跑多遠,他自己也要跑路了。有十幾個壯士感激他的重情重義,留下來與他一起走。路上遇到一條白蛇攔路,劉邦乘著醉酒拔出佩劍把白蛇斬成兩半,後面的人聞有老婦哭啼,言孩兒為赤帝之子(指劉邦)所殺,婦人言閉化為輕煙而去,劉邦酒醒,大驚,始有爭奪天下之心,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高祖斬白蛇起義”的故事。

由於亭長工作近乎於今天我們的派出所所長,基本上民生的事兒都要管,不過秦、漢時期的亭長負責的事確實有點多,像劉邦這樣當個小亭長還要一路千里跋涉看押徒役到驪山當苦力,這真是幹著最苦的活,賺著最少的工資,當著最小的官,受著最大的氣啊。



亭長在秦、漢是屬於最低層的官吏,諸葛亮就曾說過:漢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蓆販屨,又何足為辱乎?大概意思就是:漢高祖劉邦 ,起身亭長 而終得天下。主公(指劉備)織蓆販屨 ,又有何 屈辱。可見,亭長這樣的小吏,在秦朝完全是不入流的,亭長制度在漢武帝之後逐漸廢除。


大國布衣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開國之君,漢高祖劉邦曾是國家公務員,做過秦朝的沛縣泗水亭長,但他所當的亭長,屬於微末官衙小吏。他的同鄉好友,後來成為他屬下的蕭何當時在沛縣衙門裡當功曹,依官階要高於劉邦。


亭長:戰國時,兩國之間為防禦敵人侵犯,在邊境上設亭,每亭都置有亭長。到秦朝,每十里設亭,"亭制‘’也遍佈鄉村、城鎮,每亭都有亭長。

《漢書·百官公卿表》十里一亭,亭有亭長。

亭長到劉邦來當時,功能有所增加!要負責地方治安,兼管入駐、停留旅客,這個職務多以復員軍人來擔任。另外亭長在級別上不分地域,鄉下、城裡職級是一樣的,依秦漢官吏制度,亭長屬於最下級的政府官員。

亭長在特殊時期,還被政府分派特殊任務!

劉邦在鬧革命之前,押著一幫泗水郡的勞役去驪山,走到路上,押送的徒役已經逃了大半;劉季擔心到驪山之前,這些徒役都會逃之夭夭!所以,走到芒碭山時,劉邦因心事重重喝酒解悶,並顯示了敢做敢為的英雄氣,毅然決然地把剩下的徒役都放了,這個時候劉邦對大邦已不抱希望,他並不珍惜自己的亭長職務。

在他釋放的人裡面有十幾個壯士,他們感覺劉亭長是重情重義的男子漢,就留下來在深山野嶺中陪他前行。一行人路途中遇到一條白蛇攔路,劉邦乘酒勁揮劍把白蛇斬成兩截;後面的人忽聞一老婦哭訴聲傳來,她說她的孩兒被赤帝之子(暗指劉邦)所殺,這老媼說完化作輕煙不見了。劉亭長酒醒後大驚,思前慮後,開始萌發爭奪天下的願景。

說穿了,亭長工作類似於今天我們的派出所所長,自己轄區範圍內的民生的事宜都要管!在秦末,亭長的工作內容有點多,像劉邦這樣當個小亭長還要長途押徒役到驪山去勞動,顯然是苦差事,相信油水並不多。你知道,這有多大的責任啊!

所以,劉邦也不喜歡這份工作,整天與三朋四友東遊西逛、撩雞逗狗,還夜敲寡婦門、喝酒賒賬、不事稼穡、空手吃白食!可見,秦末,對亭長這一職務的政治覺悟與個人修養的要求並不高!

三國時的諸葛亮在舌長群儒時說:

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蓆販屨,又何足為辱乎?

這是用漢高祖劉邦出身寒微 來反襯劉備,大意是:你看劉邦起身於亭長 而終得天下,而我的主公劉備以前織蓆販屨的 ,這又有什麼可以讓他受屈辱的地方。

諸葛亮直接用織蓆販屨之徒把亭長比了下去!可見,亭長這樣的小吏,在秦朝是微不足道的。


希望星晨58298869


劉邦做的是秦朝的泗水亭長,那麼這個秦朝的亭長,到底是個多大的官呢?我們先得從亭長的這個亭字說起。

亭是象形文字,其最初形如矗立的亭柱,本義是古代設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歇或住宿,稱為驛亭。同時,戰國的時候,亭為守城的軍事單位,《墨子·備城門》中孫詒讓的注說:“城上百步一亭”,即指此。

戰國時期,諸侯們在國與國之間相鄰連接的地方設亭,置亭長,以防禦敵人的進攻。可見,亭最初是專門為軍事、交通需要而設的機構,後來又兼管了一亭的政務。到了秦、漢時期,亭成了隸屬於鄉的基層行政機構。據《漢書·百官公卿表》的記載,西漢後國總共設置了29635個亭,大致以十里為一亭,十亭為一鄉。至於這個十里一亭的“裡”,是表示長度的道里,還是表示居住單位的鄉里,也就是說,到底是指十里之地為一亭,還是十個裡的機構合起來為一亭,至今都還有分歧和爭議。

亭以功能的不同,而分為都亭、郵亭、旗亭、市亭等等。秦、漢時期,在鄉村每十里設置一亭,設亭長以舉其事,掌治安警衛,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政,與後來里長所管理的事情大致相當。

秦朝實行郡縣制度,郡以下設縣或道,其區別是,內地設縣,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道。縣以下設鄉、裡、亭。《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說:“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

同時,鄉和裡是縣以下的最基層的行政機構。鄉設三老、嗇夫和遊徼。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及稅收,遊徼負責治安。鄉以下為裡,設里正或裡典。其職能除與鄉政權職能大體相同外,還有組織生產的任務。而亭的職能則更偏重於治安,為治安、禁盜、訴訟的專門機構。

《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說明劉邦這個亭長是通過公開招考,考出來的,像今天的公務員招考。劉邦通過考試考上的這個“泗水亭亭長”,負責治安、禁盜、訴訟之類的司法事務,可以說相當於今天的司法所或者公安派出所,而更多的相當於公安派出所,至於級別,現在的派出所長大都是副科級。因此,劉邦的這個亭長,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副科級吧。


帝國的臉譜


人云亦云可不行!很多人照抄理解照貓畫虎這個是很不正確滴!泗水亭長到底是一個什麼性質的官位呢?



首先說是算現代派出所所長的職位這是大錯特錯的!我們來看這個泗水亭長在漢朝歷史,或者楚漢相爭時期都是被著重訴說的!因為開始大家笑話劉邦就說一個亭長也來爭天下,那不是可笑麼!就是放到當今也可笑!題外話真是人不可貌相,不能輕易笑話所謂的沒能力的人啊!再來看,劉邦統一大業稱帝以後,也是著重記錄和說明泗水亭長這個職位,這本質就是說明創業艱辛,出身卑微,最後終於君臨天下!意義可想而知!



大家允許我鋪墊一下哈!因為很重要!我們再來看看泗水亭長這個官名!很通俗易懂!泗水是地名,亭長!?這好傢伙,給你一個亭子讓你管理啊?這肯定也不對!不繞關子,這個泗水亭長,說白了就是村長或者縣長僱傭的臨時工!主要職責就是協查,看管,等等一些需要有點黑社會背景的人協助政府幹事的!又或者國家有大型任務到地方,人手不夠時的替補隊員罷了!這個劉邦父親和他的嫂子就能證明,就是經常說他不務正業,意思暗指劉邦早期收入不穩,因為是臨時工,有活有工資,沒活沒收入!劉邦一天到晚沒事就偷雞摸狗調戲婦女,耍無賴當小混混!到快到中年依然沒有娶妻生子!如果真是派出所長,有穩定收入!那肯定就不會遊手好閒當小混混了!起碼是官服一穿有模有樣!更不至於說找不到老婆吧!公務員不愁沒結婚對象吧?進一步也反應臨時工特性!



我們再來看看如果真是說相當於現代派出所長,起碼也有個手下吧!看看劉邦身邊的人,殺狗的,趕馬車的,獄卒,沒事幹的還有很多!這也能側面反應出劉邦泗水亭長的尷尬處境!從上述歷史特徵也能看出劉邦這個亭長的卑微“官職”!附帶牽強附會的說,小編感覺吳承恩寫西遊記說孫悟空是養馬的最後大鬧天宮!可能就是漢劉邦這裡啟發的吧!



後記:作為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和朱元璋可以說是真正從草根到君臨天下當皇帝的代表人物!劉邦出身的卑微讓他更具有一種老辣和世故的處事哲學!又是時勢造英雄,一個當小混混的泗水亭長在中年僅用七年時間掃平天下,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的傳奇與奇蹟!不得不佩服!

謝謝欣賞!


九哥脫口秀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亭長是戰國時期的地方鄉官,主要負責防匪防盜,維持地方治安。

秦漢時期,亭長管理範圍是10裡。

漢代,城市也設有亭長,也就是一個街區有一個亭長,負責治安工作。

由於古代的人口不多,官吏數量也少,所以亭長這種基層管理不但要負責本區的治安,也就是鄉派出所,還需要負責收稅,相當於鄉稅務所。

另外,如果有旅客過往,還需要接受他們的檢查。

簡而言之,亭長官職不大,但卻頗有些實權,是最小的土皇帝。


因為要管理治安,亭長手下肯定有幾個能打鬥捉賊的厲害角色。同時,亭長既然負責治安,想要整一整老百姓也是很隨意的,老百姓必須巴結他。

再說,亭長還負責催收稅收,也是可以整老百姓的。

總之,亭長在地方也是一霸,又掌握武力實權。

但是把亭長當做今天的鄉,又是高了。

因為古代人口稀少,漢朝不過幾千萬人口。往往10裡內只有幾個村子,和今天的鄉不是一個概念。

大體上,亭長的控制範圍類似於毛澤東時代的生產大隊,可能覆蓋周邊幾個村子。


然而,劉邦既然是亭長,又頗有能力,同當地黑白兩道都要打交道。

這樣一來,劉邦在亂世想要拉起一支隊伍還是比較容易的。

相反,即便是縣令這種人,未必能夠對地方很瞭解,未必能夠拉起隊伍,畢竟皇權不下鄉嗎!


薩沙


劉邦起兵反秦前,曾當過泗水亭長,這個亭長在秦朝的社會管理體系中,是個多大的官呢?

想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先得弄清什麼是“亭”。亭這個單位出現於戰國時期,各國在鄰近他國處設亭,秦朝統一天下後保留了這個編制,但和戰國時略有不同,明確規定每十里設一亭。

亭的長官就是亭長,負責本亭的治安警衛,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等等,吏職雖然小,但在“亭”這個範圍內,也不是誰都能當的,多以服兵役已滿期之人充任。

劉邦能擔任亭長,說明他在當地有一定的社會關係和群眾基礎。劉太公認為這個兒子四處遊蕩不務正事,但偏偏劉邦就是靠四鄉八里到處瞎逛,才編織出了一張溝通上上下下的關係網。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亭”並不是最小的行政單位,亭下還有裡,裡有里正,一亭有十個裡,那麼一個亭長就還管著十個里正。

如果用現代體系去衡量,亭長的級別相當於現在最基層派出所的片警。

亭長手下,有兩個小卒歸他直接管理——“亭父和求盜”。亭父是後勤人員,負責本亭的衛生保潔等工作;求盜是治安人員,負責追捕捉拿盜賊。

秦時“亭”上面的編制是鄉,鄉里的長官稱為“三老”,三老不是三個人,而是指具有正直、剛克、柔克這三種美德的長者,負責教化百姓、調停民事糾紛、收稅等工作。三老通常出身望族,在當地具有一定威信。

但官府不可能放手讓三老治理鄉間,人口達五千人的鄉,由郡指派一人為“有秩”;不足五千人的鄉,由縣指派一人為“嗇夫”,另有“遊徼”,負責鄉里的治安。

三老、有秩或嗇夫、遊徼,他們相互配合,按照秦法共同治理一鄉。也就是說,這些人都是亭長的頂頭上司,都有權對小小亭長的劉邦發號施令。

所以亭長這種職務,對劉邦來說沒太多吸引力,他的志向遠大得很,直接向秦始皇看齊。據《史記》記載,有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陽,路上遇到秦始皇率領大隊人馬出巡,他遠遠的看到出巡隊伍的華麗車座,羨慕地說“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啊!”

不愧是開國皇帝,還是小角色時目標就這麼大,他的九世孫劉秀可不如他,整天只想著討陰麗華當老婆,當官也只想爬到執金吾的位置。

有趣的是,當反秦起義的烽火波及劉邦家鄉沛縣的時候,那些官位比劉邦高、資格比劉邦老的蕭何、曹參等人,全都畏懼造反失敗被殺頭,不敢挺身而出當沛縣義軍的首領,最後倒是劉邦這個小亭長出面挑起了大梁。

此時的劉邦,已經接近50歲,按理說早已過了那段打打殺殺的青春年華。但劉邦偏不服老,而是果斷抓住這個機會,站了出來承擔更多風險,也得到了更大的權力——沛公!

也許他從沒忘記年輕時那個有點荒唐的願望,想要像秦始皇那樣坐擁天下威風八面,因而在年華徹底老去之前,也要豁出去拼命賭一把。

結局很意外,西楚項羽、齊國田廣、魏國魏豹、趙國陳餘,全都是六國貴族的後裔,起兵時的資本也個個比劉邦雄厚,偏偏最後得天下的,卻是出身草根的劉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