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是中國儒家文化、封建制度的奠基人,你怎麼理解?

九曲青溪


經歷了夏商兩代王朝經過千餘年的發展後,歷史賦予西周初以周公為代表的一代精英以文化開創為使命,逐漸形成了影響中國3000 年曆史過程的文化基因。

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其周公言論見於 《尚書》諸篇,被尊為儒學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聖人。

周公德才兼備,堪稱聖人,近乎於中國宗教領袖。然而他善行遏止不了仇恨、血淚與死亡。 像周公幾乎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人物確實太少了,後來的君主、皇帝如果真正按照周公思想去做,中國差不多在任何時候都算得上最完美的國家。


文旅攬勝


沙沙小觀園,我來試試答,周公不算是儒家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奠基人。

周公是西周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可成定論。他政治有為,軍事更見才華,也有自己立國為民的見解,對後世有影響。周公最早提出了民為本的政治思想概念,這在今天都有參考價值,周公還提出德政,以德治國的“明德”思想,明德講自身修養和教化百姓。周公還利用權力和影響制定了適合諸候分封制度的禮樂,這主要為了維護原始分封制度的周朝統治,適應當時的國家發展建設需要的思想體系。

強調君權、族權、夫權、神權等。不可否認對後真正形成的儒家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形成有一定影響。

但真正為儒家文化的奠基人是孔子和孟子,也是幾千年中國封建制度的思想奠基人。孔孟之道核心是個仁字,與周公的民為本有所不同,人首先要有仁愛心,才能君有德,民有德,孟子更是提出,仁道和王道並存的更完整的儒家文化思想,提倡統治者先要愛民,得民心去維護統治地位。

很顯然從秦始皇開始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一直到清朝,都以孔孟之道為國家制度建設的思想體系,皇權至上,沒有分封之事,沒有世襲貴族,朝官由皇帝任命,也沒考試製度,皇帝說話金口玉言,就是理,就是仁愛,殺頭滅九族也得謝主隆恩,這於周公的民為本,禮德治國完全不樣。

別看孔夫子也有復周公之禮的說法,曹操也有過,“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詩句。但孔孟之說才真正適合皇帝在上的封建制度,孔孟之道更為完整,也有周公的思想滲入,但也有道家的一些影響,成為儒家真正的奠基人,也是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制度所能認可的思想文化體系。


沙沙小觀園


周公為代表的周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奠基者,而不能侷限於儒家文化和封建制度。

奠定“君權天授”的王權概念

先來看看周文化誕生的背景。夏、商、周之所以能輪流做莊成為老大,根本原因是因為先進的生產力:夏是水利技術、商是青銅技術、周是農耕技術。

商紂王時期殷商的綜合實力其實是非常強的,遠非西岐的周可以企及,但是周僅用30多天就幹掉了尹商,原因有兩個:第一、殷商用活人祭祀,不得人心,《尚書》中是這樣記載周滅商的戰爭的:“血流飄杵,前途倒戈”。戰爭前期非常慘烈,後期是殷商自己派出去軍隊倒戈伐商,致使西岐軍隊不戰而勝。第二、東夷叛亂剛剛平息,實力大損。這才給周武王有了可趁之機。而作為最而小邦的周如何解釋其獲得政權的合理性呢?必須有說法,殷商號稱殷商的政權是“君權神授”,是天降玄鳥賦予殷商的統治權,周公他們必須改變這種說法,於是提出“君權天授”的概念,而這一概念一直延續到辛亥革命,在這三千年來所有的皇帝都說:“奉天承運”。所以是周人奠定了政權合理性的邏輯。

奠定“中國”和“華夏”的文化概念

好“君權天授”能認可了,為什麼授給你周人?周公又提出了“資中國”則治天下的概念。周人認為天是圓的,扣在一個方方正正的地上,方的地的四周是四個海,包圍著地,所以叫“天下”、“海內”。居住在地的正中心的族群才是“正宗”,才是華夏,才可以治理天下。而這個概念也是影響了我們整個的歷史,即便是外族只要認同華夏文化,融入華夏文化,儘管沒有地理位置的“資中國”也仍然是華夏正宗。

倫理治國的奠基者

政權合理性得到了解決,如何治理呢?為了形成利於統治的核心價值觀,周公他們又提出了人際關係的五倫概念: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人與人相處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由此織起一張覆蓋所有人的巨大關係網。並由此形成禮樂文化,地位高低是“樂”的秩序,彼此的關係是“樂”的韻律。而這樣所形成的家國一體的社會結構一直延續至今。

因此,中國文化的底色和基調是周奠定的,周公等人所設計的套完整的制度是中華文明的定音鼓,是奠基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