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百科全書》的誕生


《大英百科全書》的誕生

1768年12月6日,《大英百科全書》第一版第一卷在蘇格蘭愛丁堡問世,之後不斷修訂並推出新的版本,影響力不斷擴大。

《大英百科全書》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最具權威和學術性的百科全書,與《美國百科全書》和《科利爾百科全書》並稱英語世界三大百科全書。

與中國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相比,《大英百科全書》沒有政府的參與,主要是在商業運作下,學者們自行編纂的。因此,更多體現的是學者們個人的思想。

《大英百科全書》後來也被翻譯成多國文字,被很多人看作是權威的參考資料,例如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美國物理學家費曼、還有中國著名作家錢鍾書。

英國為什麼會編寫《大英百科全書》?這其實與當時英國思想界的變化密切相關。

在十七世紀以前,歐洲經歷了一千多年的中世紀時代。

在中世紀,基督教教會控制人們的思想。人們不許質疑上帝,不能有獨立的想法,必須要按照教會的規定生活。

到了十七世紀,歐洲開始了一場啟蒙運動。啟蒙運動的目標,主要是倡導人的理智,反對權威和盲從,要求人性的解放和個性自由等等。

思想的啟蒙需要知識的傳播,而知識的傳播,又必須依靠書籍。所以,有一批人開始對人類既有的知識進行整理和彙編。

我們會發現,自從人類發明了印刷術之後,歷史上人類每一次思想的突破,社會的轉型,都與此有密切的關係。不論是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還是中國宋朝、明朝的文學發展,都曾藉助印刷術這個“東風”。

其實,《大英百科全書》並不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百科全書》。早在18世紀中葉的時候,法國哲學家狄德羅就已經召集一批人,主編了《科學、美術與工藝百科全書》。

《大英百科全書》的誕生

百科全書派的代表人物——狄德羅

狄德羅曾說,編纂《百科全書》的目的,是想向讀者提供一部作品大綱,這個大綱最終展現人類王國的一切事物,為人類的知識進步做出貢獻。

狄德羅主編的這套書,數量很大,歷時20年才最終完成,在知識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甚至直接引發了後來的法國大革命,狄德羅也因此被稱為“百科全書派”學者。

既然歐洲已經出現了一套權威的《百科全書》,為什麼英國又決定再編輯一套《大英百科全書》呢?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英國書商從中看到了商機。

狄德羅的《百科全書》在出版之後就有洛陽紙貴的勢頭,定價居然從最初的280裡弗(當時法國錢幣的計量單位)漲到980裡弗,後來就有學者說,《百科全書》的流行,是隻不過是“啟蒙運動的生意”而已。

當時,愛丁堡的書商、印刷工人科林·麥克法卡爾和雕刻家安德魯·貝爾聽說了狄德羅那套《百科全書》的情況之後,立即認為出版一部英語百科全書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決定聘請28歲的學者威廉·斯梅利進行編纂。

《大英百科全書》的誕生

《大英百科全書》第一版的編輯——威廉·斯梅利

《大英百科全書》第一版在愛丁堡出版之後,很受讀者歡迎,很快在倫敦再版,一共發售了3000套。

《大英百科全書》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出版商在嚐到甜頭之後,很快著手出版第二版,規模逐漸壯大,影響力遍及全球。

那麼,《大英百科全書》與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有什麼不同呢?

第一,狄德羅的《百科全書》編纂人員有200多人,都是很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和學者,也是當時法國啟蒙運動的主力軍。出版時共有17卷正編和11捲圖編,不僅價格高昂,而且由於字數太多,一般人根本讀不完。

《大英百科全書》的篇幅就要小得多,只有三卷,這意味著它更方便傳播。

第二,狄德羅的《百科全書》內容非常激進,有抨擊教會和其他社會不公現象的內容,這也導致這本書曾經被教會和官方查禁。

而《大英百科全書》則相對保守,沒有宣揚激進的思想,更像一本立場公正、客觀的百科全書。

而且,這套書裡還有很多實用性和專業性的內容。這也是後來《大英百科全書》所堅持的作風,比如之後的一些版本會請諾貝爾獎得主來撰寫專業內容。

第三、與當時市面上絕大多數百科全書不同的是,《大英百科全書》將詞條按照不同的主題進行分類,再按字母進行排列,這樣讀者就能用這本書很深入地研究某一個主題,也能很快速地查詢資料。

到今天,《大英百科全書》已經出版了15版,被全世界人看成是權威知識的代表。從《大英百科全書》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市場和商業的力量是無窮的。與《四庫全書》這種官方“百科全書“相比,商業產品,有的時候可能更受歡迎,壽命更長久。

歷代評價

是《大英百科全書》令我獲得了一切有用的知識

——比爾・蓋茨

《大英百科全書》給了我知識和智慧

——雅各布斯,美國作家和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