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輿論》——作為一種獨立的力量

《公眾輿論》——作為一種獨立的力量


乍看上去,凡是存在公共生活的地方,"輿論"這個概念可謂眾所周知,關鍵是,它還顯得不言而喻。之所以如此,最簡單的原因大概只有這樣猜測了:因為人人都和它有關,至少是可能和它有關。所以,自從它走出歐洲啟蒙運動作家們的書齋以後,便自然而然地成了一個大眾化的日用概念,到如今,即使是個文盲,也無需先記住定義就能大體上知道它指的是一種什麼現象,而定義恐怕反倒會把他繞得糊塗起來——且不管有沒有能讓人人都不糊塗的定義。

不過真要細究起來,事情就遠-是那麼簡單了。只要從"什麼是輿論"這個起點繼續前進,那麼立刻就會面臨一系列難以迴避的問題,比如說,輿論是固有的嗎?如果不是,它又是從哪兒來的和怎麼形成的呢?它能承載或者不能承載什麼樣的功能?它能達到或者不能達到什麼樣的強度?它能造成或者不能造成什麼樣的結果?

幸好,輿論不能沒有主體,這使我們可以在一個比較明確的範疇內去審視輿論,雖然同樣不簡單,可至少不會漫無邊際。毋庸贅言,"輿論"的主體就是"公眾",換句話說,輿論總是公眾的輿論。這樣一來,我們就碰到了另外一些問題,而且同樣難以迴避:誰是公眾?什麼樣的公眾?至關重要的是,"公眾輿論"是什麼意思?它是"僅僅在公眾中傳播"的還是"由公眾自己形成"的公眾輿論?它是不是或者什麼時候才能是獨立的力量?

顯然,梳理這些頭緒是個非常複雜但也非常引人入勝的過程。這大概就是沃爾特*李普曼的《公眾輿論》影響力經久不衰的奧秘所在。其實回過頭來看看,無論從詞源學意義上還是從它本身的性質而言,輿論都不過是一些意見。公眾輿論自然就是公眾的意見或者大家的意見。總的來說,意見有它的基本特徵和流通表達的邏輯,首先,意見不是知識,更不是對知識的系統認知,儘管它可能會以某種程度的知識或信息為前提;其次,意見只是意見的主體對客體作出的反應,而不是對客體的本相的認知,當然更不是對客體本相的系統認知,儘管它必定會以某個客體為反應對象。這種決非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的特徵和邏輯,既是輿論的魅力所在,也是它常常令人困惑的地方,因為任何輿論在展示著力量和宣洩激情的同時,也會包含著某些成見、偏見、定見、歧見或者門戶之見,即使一個洶湧的輿論大潮也難以例外。不過亳無疑問的是,在近代以來的社會中,公眾輿論主要作為一種政治現象,可以說只出現過兩個源頭,即開放的輿論生成與流通系統和封閉的輿論製造與灌輸系統,儘管它們都會產生一個複雜程度不相上下的輿論過程,但是結果卻大不一樣。

作為一部經典性的著作,《公眾輿論》第一次給了公眾輿論一個全景式的生動觀照,可以讓我們細細地體會到輿論現象的種種內在與外在機理。此書自1922年問世以來,在幾十年中巳經被兒十種文字陸陸續續地重印,至今仍然保持著這個論域中的經典性地位,而作者直到1974年去世也沒有對它作過任何修訂增補,儘管書中所使用的實證資料僅僅截止到成書之前。由此也不難看出,縱使時移境遷,物是而人非,對歷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則斷不會過時。值得順便說說的是,雖然這部上個世紀的原作一直拖到又一個世紀才有了第一個中譯本,但畢竟還是有了,總算沒有留下一個徹底的遺憾。

由於國內讀者對沃爾特'李普曼已經相當熟悉,對他的生平介紹就無需譯者多言了,不妨摘錄《不列顛百科全書》的詞條以作備考,尚祈讀者原諒這種取巧之道:"WalterLippmann(1889—1974),美囯新聞評論家和作家。60年的直越工作使他成為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專欄作家之一,……他的專欄評論曰益流行,最後被不止250家美國報紙和大約25家外囯報紙同時刊用。……最有影響的著作是《公眾輿論》。"

簡介:本書是傳播學領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對公眾輿論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問世以來,已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至今仍然保持著這個領域中的權威地位。其影響力經久不衰的奧秘在於,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輿論研究中一系列難以迴避的問題.比如輿論從哪裡來,它是怎樣形成的;它能造成什麼樣的結果;誰是公眾;公眾輿論是什麼意思;它是僅僅在公眾中傳播還是由公眾自己形成的;它什麼時候才能成為獨立的力量;它對成見、興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問題做了精闢而深刻的探討,完成了新聞史上對輿論傳播現象的首次全面論述,為後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作者簡介:沃爾特·李普曼(1889-1974):美國新聞評論家和作家。60年的卓越工作使他成為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專欄作家之一,他的專欄評論日益流行,最後被不止205家美國報紙和大約25家外國報紙同時刊用。他最有影響的著作是《公眾輿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