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文學評論?朋友,我來告訴你!

有許多朋友喜歡寫文學評論,但是,我們知道,寫文學評論可不是提筆就可以隨便來的,那麼,如何寫好文學評論,我來分三部分告訴你!

一、文學評論的對象及任務

"文學評論",本來是一個含義較為寬泛的概念,凡是對於各種文學現象——文學思潮及理論,文學運動及論爭,作家及各類文學作品等——進行分析、 探討、研究、評價的文章都可以統稱為"文學評論"。

也就是說,它是"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的一個總稱。


《不列顛百科全書》在詮釋"文學批評"條目時指出:"廣義而論,文學批評是對文學作品以及文藝問題的理性思考。作為一個術語,它對於任何有關文學的論證,不論它們是否分析了具體的作品,都同樣適用。"

這就是"文學批評"的廣義概念。

不過," 文學批評"還有它的較為狹義的概念,它指的是那些對具體作家、具體作品進行分析、研究和評價的文章。

這也就是重點是(放在)對文學作品的評價以及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這兩點上的)。"

簡言之,對作家作品的論析是它們的狹義概念。我們講的"文學評論"的寫作,即主要指這種狹義概念。


怎樣寫文學評論?朋友,我來告訴你!


文學評論是文學創作的姊妹。世界上第一個"作家"的"作品"一問世,它的第一批的"讀者"中如果誰說出了自已的感想、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的話,那他(或她)也就是第一位"評論家"了。所以,它和"文學"的產生幾乎同樣是源遠流長的,它們不僅僅是歷史悠久,而且還"難解難分":作家、作品離不開評論,沒有任何反響的創作是寂寞、不幸的、評論更離不開作家,作品,沒有創作就意味著評論的自行消亡。所以,文學評論的對象就是作家、作品。它和文學創作結下了不解之緣。

文學評論的"任務"和人們對文學評論的"認識"密切相關。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文學批評之祖亞里斯多德認為:批評即"公允地判斷之標準"(轉引自莫爾頓《文學的近代研究》)。

這就是說,文學批評的任務是對文學創作予以"公允"的"判斷",它應該成為人們認識作家、作品的一個共同的"標準"。這個定義,把批評家置於了至高無上的"法官"的地位,強調了他的"公允"性、"權威"性,對後世影響極大。一直到十八世紀後半葉,亞里斯多德依然是"影響文學思潮的第一號幕後人物

。"

俄羅斯文學之父、偉大詩人普希金對文學批評也發表過極好的意見。他認為:"批評是揭示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和缺點的科學"。

因為它是一門"科學",因此,批評就應當"以充分理解藝術家或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遵循的規則、深刻研究典範的作品和積極觀察當代突出的現象為基礎"(引自《普希金文藝散論·論批評》一節)。

普希金把批評看成是一種"科學",認為理解藝術規律、研究典範作品、考察文學現象是這種"科學"批評的幾點"基礎",這是說得十分積極,十分有益的。這之後,別林斯基更提出了"批評"是"行動著的美學"的觀點,他認為:"批評永遠是和它們批評的現象相適應的:因此,批評是現實底意識。"它應該"判斷藝術所表現出來的現實中的一切因素和方面"(歷史的和美學的一一它們不能割裂) (見《關於批評的話》)。

杜勃羅留波夫也是這樣。他認為:"批評的第一個工作——發現事實, 指出事實",而"另一個工作——根據事實進行評判",它應該像"鏡子"一樣,"使作者的優點和缺點呈現出來,指示他正確的道路,又向讀者指出應當讚美和不應當讚美的地方",使讀者能夠了解"隱藏在藝術家創作內部的意義","能夠容易理解作品的特色和意義"(見《杜勃羅留波夫選集》)。

在歐美所謂"西方世界"裡,文學批評的派別極為繁多,"認識"也極不一致。如有人聲稱:文學批評既非一門"科學",也不是一團"幻想",而是"個人與偉大作品的交流",因而,"世上本來就不存在後代批評家可依照的固定答案"(英人羅伯遜在《批評文選》中持這種"無原則批評"觀點) ;有人則斷言,"凡屬偉大的批評家並不有所貢獻,而是有所阻撓"(英沃森《文學批評》語) ;還有人認為:"只有當頭腦毫無牽掛,也不打算在基本問題上惹起煩惱時,才能寫出最好的批評文章"(牛津大學加洛德教授即是這種非"理論"偏好者) ;更有人主張:"沉默是文學之輝煌極點;需要我們表達的僅僅是不可言喻的事物"(法布朗曼《文學的空間》)等等。他們視文學批評,有主張"科學"的,有主張"印象"的;有注重"內容"的,有注重"形式"的;有強調"整體"的,有強調"語句"的;有鼓吹"客觀"的,有鼓吹"主觀"的,極不相同。比較有名的批評派別有:"心理分析"派、"結構主義"派、"形式主義"派(新批評派)、"分析主義"派、"原型批評" (神話式批評)派、以及"現象學"、"闡述學"、"接受美學"等等。特別是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在文學批評領域內也得到了新的嘗試和運用——對這些現象、 流派,我們應當給予必要的重視、關心。太閉塞是不好的;但也不宜生吞活剝、生搬硬套、抑此揚彼,否定我們的傳統。

我們自己的"傳統"實際上是十分深厚的。從孔夫子到劉勰,到李卓吾、金聖嘆、到王國維、梁啟超不必說了,魯迅對"文學批評"的建樹就相當完整、典範。


怎樣寫文學評論?朋友,我來告訴你!


比如他認為批評是文藝的"磨刀石","批評家的職務不但是剪除惡草,還得灌溉佳花——佳花的苗" ,批評家應當"一,指出壞的;二,獎勵好的;三,倘沒有,則較好的也可以。"這實際上是全面地論及了文學批評的任務。現在創作上許多有思想的作家已經在尋"根"了,他們有意識地強化民族文化意識,努力重新振作民族文化的精魂;文學批評怕也是這樣,在長期"禁錮"——實行"開放" (各種思潮得以介紹)之後,經過適當的"吸收"與"調整",一定可以"迴歸"到民族文化意識之路上。


二、文學評論的寫作

怎樣寫"文學評論"?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我們對它也缺乏研究,所以,只能談幾點一般的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認真閱讀,佔有材料

閱讀非常重要。

閱讀,可以說是評論的第一步工作。

你要評論某個作家的某一作品,讀都沒有讀過,你評論什麼?怎麼評論呢?

讀得不"深",不"精",不"多",就去貿然發表意見,那也是很難評論好的。

恩格斯為了對《弗蘭秋·馬·濟金根》一劇(拉薩爾作)進行評論,先後讀了至少四遍作品。他說:"為了有一個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態度",為了"在讀了之後提出詳細的評價、明確的意見",所以,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我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恩格斯《致裴迪南·拉薩爾》)。列寧也是這樣。他曾說:"我在一個夏天把《怎麼辦》讀了五遍,每一次都在這個作品裡發現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動的思想。"(見《回憶列寧》)毛澤東同志也說過:《紅樓夢》要讀五遍。不讀五遍就沒有發言權。


怎樣寫文學評論?朋友,我來告訴你!


深人閱讀,是取得評論"發言權"的基礎。關於閱讀的範圍,魯迅先生曾這樣說過:

我們想研究某一時代的文學,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環境、經歷和著作。

——見《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大家都知道:任何文學作品都是社會生活的反映,這就有了一個作品與時代的關係問題。所謂環境,就是作家所生活、所反映的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極其廣闊的社會背景。

而任何一個作家都是他生活的那個特定境遇所孕育,所造就成的,生活養育了作家。所謂"經歷",就是作家在現實生活中所走過的足跡,他的性格形成的歷史,他的遭際和命運。同時,任何作品又都是作家所寫的,是作家所經歷、所體驗的生活和他心靈相感應,發生猛烈撞擊後而進發的火花,是現實生活在這種火花熔鑄下所凝聚而成的藝術結晶,這自然又有了一個作品與作家的關係問題。所謂"著作",就是作家一一次次心靈展撼的傾吐,是客觀生活和主觀感受相碰撞的文字記錄。這樣一一去了解作者的"環境"(時代背景)、"經歷" (作者生平)和"著作"(一部或全部作品),就是"至少"應予掌握的東西了。

文學評論始於閱讀,基於材料的佔有。這一步工作是"奠基"的工作,搞得好壞,對全盤影響深重,因此應該切實用力,"慘淡經營"。

(二)選擇論題,決定寫法

評論什麼?擬定一個大些的還是小些的題目?擬定一個怎樣的題目?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選擇論題"了。

論題的選擇,很有學問。不要小看了那個"題目",短短的幾個字大有講究:你研究的方向,成果;文章的內容,意義一一在好的論文題目裡都已經大體反映出來了。

選擇論題,最能反映作者的"眼力"了。寫什麼?考慮這個問題的依據是:

第一, 現實的需要。即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發展的需要;推動學術研究開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等;

第二,被評作品的確有"價值"。或者說,是稱得上優秀的作品,或者作品本身反映了某種傾向,或者有突出的問題等;

第三,作者有所發現。其經過研究之後確有體會,頗多發現,見解獨異。

三個條件,缺-一不可。現實需要使我們"應當說話";作品典型又使我們"有話可說" ;而作者的確有見地,即"非說不可了"。

沒有第一條,我們就會無的放矢,走入"為評論而評論"的死衚衕,失去了文學評論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人民,有益於創作的積極宗旨;沒有第二條,也就失去了進行評論的"對象",其它都無從談起;但現實需要、作品典型,如無第三條也還是不行。從一定意義上說,作者有思想、有態度是選擇論題的重要前提和關鍵所在。


怎樣寫文學評論?朋友,我來告訴你!


文學評論大致有三種最基本的寫法三:

一種是就作品內容偏重分析;一種是依據作品意義進行評價;一種是將作品內容意義和評論者觀點態度交融分析。就其形式來說,可謂多種多樣,不拘一格。比如學術專著、隨筆札記、通信答問、題解、訪問整理等,都可採用。


(三)把握基本精神,切忌主觀附會

認真分析作品,總覽主題,分清主流與支流,分清本質和現象,全面準確地把握作品的基本精神和總的傾向堅決擯棄以偏概全的不良傾向。

一篇作品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因而,評論一篇作品必須既看到局部又看到全部;即使是做局部的研究、評論,也要從它的全局聯繫中去分析、評論。離開了作品總的傾向、主要精神去斷章取義、主觀附會是非常危險的。


(四)分析、評論,貴有灼見

文學評論,貴有灼見。這既是廣大讀者的共同要求,也是被評論作家的合理期待。那些人云亦云、舐皮論骨的評論,人們之所以"見而遠之"或"讀而生厭",就在於它們沒有獨到的見地,沒有自己的語言,讀也無益。因而,不論是"贊"是"罵"(即是表揚或是批評) ,要"入木三分",不要"搔癢不著" !

所謂"灼見",並不是什麼抽象的、神秘莫測的東西。實際上它只不過是正確的世界觀、文藝觀、美學觀在某一具體作家作品分析上的運用和體現。

實際上,通過謹慎而又富有創造性的艱苦勞動,從大量佔有的材料中找出其內部規律,從而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科學結論——這就是人們所常說的"真知灼見"。

從事實材料到科學結論,這中間有一個"分析"的過程。沒有分析就沒有結論。沒有對全部事實材料的嚴道、細緻、深入的分析(包括鑑別、比較、探尋、闡發等) ,就不會有準確的結論。

分析,是一種對事物的"透視力"。

一篇作品,它選擇了怎樣的題材以及為什麼選擇這樣的題材?

它塑造了一些什麼樣的人物以及這些人物之間具有怎樣的關係,作者對他們分別抱著怎樣的態度?

這些,都要思索、解析。

這就叫做分析、研究、熟悉作品。

綜合,是一種對事物的"概括力"。

有分析,有研究,就要有綜合。只有這樣,一篇評論才能是一個有始有終、有分析、有判斷、有結論的綜合性評論。


(五)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實事求是,不得拔高,也不得貶低


作為文學評論,要實事求是,客觀評價,切忌故意拔高或貶低。堅決摒棄無原則的吹捧,或者"老爺式"的貶低。

魯迅說得好:"批評的失了威力,由於'亂',甚而至於'亂'到和事實相反,這底細一被大家看出,那效果有時也就相反了"(《馬殺與捧殺》,《魯迅全集》第五卷)。批評的"威力"就在於說出"事實"的原來面目。一"亂",就名實不符,失卻力量。故意拔高或故意貶低,這兩種態度之所以錯誤,之所以必須反對,就在於它只能造成批評的"亂"象。這兩種傾向都是一點論、片面性。


(六)注重表現,講究語言

文學評論應該做到"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內容要追求嚴謹的"科學性" ,文字表現則應力求能有一定程度的"藝術性"。

這個"藝術性"自然不同於文藝創作。它所包括的內容大致為:恰當的體裁選擇;清晰的層次結構;嚴密的邏輯推理;生動的語言表述等。其它,象醒目的標題,引人的開頭等,也都能為評論的"藝術性"增色添彩。

這裡,我們圍繞它在"表現"方面的一一些問題(有的也牽扯到科學性的問題)簡要談幾點意見:

關於複述和節錄。複述,包括複述故事情節和概括全文梗概,是很有"學問"的。好的複述文字應於娓娓動聽的敘述之中,不露聲色的點出欲強調之處,使內容的介紹能和爾後的評論相互照應、配合。同時,文字又簡明精煉,使人感到豐富紛繁的作品內容件經論者之手即化繁為簡、瞭然於胸。節錄(包括行文中的摘引)應截取精當,使人感到百裡挑一、無可更移,恰恰能夠典型地說明問題。節錄的文字一般不宜過長、 過多,引文中間不可多所刪書,以免支離破碎,失其原貌。節錄和複述應交錯配合使用,避免讀者生單調、板滯之感。

關於徵引材料和論證。徵引材料對於說明觀點十分必要,材料選擇得典型,新穎,徵引得富有、全面(特別是為著樹立新論點,"旁徵博引"常常是很必嬰的),有豁人耳目、啟人心智的積極作用,能給人一種內容博大。立論堅實的印象(論據貧乏、泛泛空談是現在評論文章缺乏"科學性"的表現之一)。凡是引文,必須準確地註明出處,最好查用第一手資料。論證應講求邏輯,使人感到論點的闡述結實有力。圍繞論點的有關問題講得"全",講得"嚴",點水不漏,無懈可擊。駁陳說、斥論敵,要有理有據,氣充詞沛,使人讀來感到筆酣墨飽,痛快淋漓。

關於結論。所謂"結論",就是作者的觀點,引申而出的判斷。這是整個評論文章的精華所在。評論的觀點要鮮明說出,不可吞吞吐吐。引出觀點的"位置"應是"居要"的地方,不可使其混雜、淹沒在一片敘述之中。凡重要的關節、下結論的地方,文字要慎重敲定,要表現出作者使用語言的"分寸感"。拿不準的地方不要說"死",或討論商量、留有餘地;或不做結論、暫付闕如。從材料(正、反兩種)中引申出論點時,不要斷章取義,為我所用;不要主觀附會、隨意臆想;不要曲解人意、武斷專橫。

關於加強藝術分析的問題。藝術分析在實際上往往出現"思想分析一大篇,藝術分析一、二、三",說到藝術表現就剩下乾巴巴的幾個小標題了。有的雖做了一些藝術分析,但不深入、不細緻,常常落入"俗套"。

這種情況,亟應改變。忽視藝術表現實際是對文學本身特性的一種淡漠。發展下去將導致對"文學評論"自身的取消(都變成了"思想評論"或"政治評論"了),

藝術分析,要"寬容"一些、"大度"一些。切忌以己之"偏好"去度量不同藝術流派、藝術風格的作家及作品。

魯迅說,"文章的看法,也是因人不同的,我因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語,每遇辯論,輒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頭一擊,所以每見和我的辦法不同者便以為缺點。其實暢達也自有暢達的好處,正不必故意減縮(但繁冗則自應刪削)"(見《兩地書》)。

這種"胸懷"和"眼格"很值得提倡。

關於評論文章的風格問題,要提倡個性風格,提倡多姿多彩。王蒙同志說得好:


作家有風格,評論家也應有風格。作家要尋找"自己",評論家也要尋找"自己"。或氣魄宏大、高瞻遠矚,或旁敲側擊、機智警奇,或廣徵博引、浮想聯翩,或婉約深沉、寓理於情,或糾纏執著、窮其底裡,或從容點化、含而不露,或淋漓盡致,或遊刃有餘。寫出來的文章,可以接近於散文,可以接近於雜文,可以接近於筆記、書信,可以接近於詩、散文詩乃至小說、故事,自然,也可以是邏輯井然的論說。總之,儘量去擺脫那種公文體、總結腔、表態式。

——王蒙:《把文藝評論的文體解放一下》,見《文藝報》1981年第15期

特別是"語言",要講究-一點。寫得能有一點色彩,能有一一點味道。


怎樣寫文學評論?朋友,我來告訴你!

三、寫好文學評論的一些重要保證


首先,要刻苦學習,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提高識別能力和理論、策略水平。

要打破"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形而上學思想。要養成一種"使人人以摹擬因襲、生吞活剝為可鄙,使人人有取精用宏、成一家言的抱負" 的那種良好風氣(茅盾語,見《文學藝術工作中的關鍵性問題事"《鼓吹集》)"。

其次,要深入群眾,深入生活。

否則,不懂不熟,未經甘苦,即發議論,終隔一層。

最後,具備儘可能多方面的知識,多讀多寫,也是非常重要的。

知識儲備,越多越好。知識貧乏,見聞淺陋,寫起文學評論來就會捉襟見肘。

多讀,在於獲得寬、大的廣"眼格",深厚的素養。分析、賞鑑的能力,從根本上說,不過是一種"經驗"的積累。而"經驗",只能來自"多讀"的實際之中。

多寫多練,也是很有必要的。文字表現力主要靠反覆的磨礪。特別對初學者來說,這是更為要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