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帶“三位小弟”同框亮相,圖中4款發動機來自3個國家

在昨天空軍發佈的新年度飛行訓練影像志《2020,奮飛在春天》中,首次出現了殲-20、殲-16、教-10和蘇-30四機同框的場面。這四種機型來自四個廠家:成飛、沈飛、洪都和俄羅斯共青城;而它們配用的四型發動機,也分別來自中國、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三個廠家。

殲-20帶“三位小弟”同框亮相,圖中4款發動機來自3個國家

▲難怪很多人看到這圖之後感嘆“後勤可咋辦”

不過在空軍某飛訓基地及其前身部隊——11航校和飛訓中心歷史上,一個單位同時保障四種機型的事兒也不是第一次了。當然,最早那個時候的四機保障——相對普及的殲-6,我軍首款兩倍音速殲擊機米格-21F-13,僅少量裝備、配備西方航電的殲-7ⅡM,以及當時還是新機、故障頻繁的殲-8白/Ⅰ,其難度和今天的四機保障相比可謂各有各的難處。

殲-20帶“三位小弟”同框亮相,圖中4款發動機來自3個國家

▲2008年1月,該部也順理成章地成為空軍首批多機種綜合保障基地

不過無論在哪個年代,多機種保障能力都需要機務、航材、四站和彈藥等往往被統稱為“地勤”的這些不同專業保障人員的密切配合。根據空軍作戰和戰備航空機務保障細則,多機種保障能力分為四級:一級最為簡單,完成不同機種的加油、充氣、安裝減速傘和再次飛行前檢查即可,比如不久前的第三次和第四次武漢空運,就檢驗了天河機場的一級多機種保障能力。

殲-20帶“三位小弟”同框亮相,圖中4款發動機來自3個國家

▲大型民用機場強大的吞吐能力,使其在戰時也具備很大的多機種(特別是大型機)保障潛力

二級則在一級的基礎上,需要具備為各機型裝填炮彈,吊掛航彈、航箭、導彈、副油箱等外掛物的能力,並完成相應的機務準備,保障飛機的戰鬥出動;如空軍組織日常性的小規模多機種實彈演習時,所在單位就必須具備二級保障能力。

殲-20帶“三位小弟”同框亮相,圖中4款發動機來自3個國家

▲換言之,空軍大部分旅(團)機務大隊都應具備一、二級多機種保障能力

在以上兩個例子中,無論是參加開放日(航展)還是日常演習,一般用時都不長,強度也不大,任務單位只需挑選少量狀態最好的飛機轉場過去即可,因此一級和二級保障能力並不包含為這些“外來戶”排除故障、更換髮動機等辛苦活兒。而到了三級,比如說對臺重點作戰方向的一線場站,前來輪戰的部隊一呆那都是按月算的,起碼的排故換髮必須玩得轉,也就是得具備三級保障能力。

殲-20帶“三位小弟”同框亮相,圖中4款發動機來自3個國家

▲按軍改前的規矩,具備三級保障能力的就已經是大家常說的“重點部隊”、“甲級場站”了

四級則在三級的基礎上增加了定檢工作能力,說白了就等於做到多機型在本場的長期保障。隨著空軍改革換裝的推進,雖然多數裝備單座機的航空兵旅(團),其單座機基本是同一機型,但像殲-11搭配殲-11BS、殲-10B/C搭配殲-10S,這類單雙座機同屬一個系列、而技術細節的差異已經相當大的例子確實很多;因此目前空軍對這類單位的機務大隊要求也比較高,即通過從兩個機型保障向多機種保障的拓展訓練,在從三級向四級進化的過程中,實現真正的戰時多機種基地化保障。

殲-20帶“三位小弟”同框亮相,圖中4款發動機來自3個國家

▲使用蘇-30作為搭配蘇-35的雙座機,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這支“重點部隊”,當然也要具備戰時多機種基地化保障能力

而平時就有兩個以上機種保障任務,必須具備四級保障能力的,也就是近年來那兩支上演多機型同框的神秘之師——空軍某試訓基地和空軍某飛訓基地。前者不僅麾下有包括殲-20、殲-16和殲-10C這“三劍客”在內的多種機型,而且每年都要為了“金頭盔”和“紅劍”等大小任務忙活;後者則常年承擔新機部隊新型教官培訓任務,來自不同單位的新機齊聚一堂的場面也是日常。

殲-20帶“三位小弟”同框亮相,圖中4款發動機來自3個國家

▲對於升級便捷的新機來說,同一機型內部因批次不同、升級時間不同,導致機載設備軟件版本不一致的情況,也是新時代多機種保障的新問題。所以這兩個領先換裝“三劍客”的單位,也是這輪基地化改革從編制體制層面、向多機種綜合保障層面推進的“種子”單位

如果對比這兩個單位的話,受困於硬件設施上的客觀差距、重點部隊各自繁重的戰備任務(這一點與試訓基地這類單位區別很大)、乃至機務人員的單一機型專業培訓習慣等因素,還有不少部隊距離四級多機種保障能力尚有差距,僅以保障資源為例稍作展開。首先受編制規模限制,部隊的加油、牽引、充電和製冷等保障用車輛設備普遍數量有限,要想緩解多機種進駐後的保障壓力,就亟需提升其通用性。

殲-20帶“三位小弟”同框亮相,圖中4款發動機來自3個國家

▲在冷戰中建立起成熟培養模式的美空軍駐歐部隊保障力量,在人員培訓過程中,就注重教學除美製軍機之外北約國家各主戰機型的維護知識,加之北約內部在保障設備上相對標準化,使得其多機種保障能力非常全面。圖為駐德美軍拉姆斯泰因基地內的多種大型機

而且考慮到戰傷搶修等因素,戰時多機種保障對航材的科學儲備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雖然隨著與各廠所溝通的加強,新機部(附)件的供貨渠道總體向好,但已停產的老機航材籌措問題仍然影響著多機種機務保障工作——假如戰爭明天爆發,老機們顯然不能就此置身事外,而它們較短的航程,又意味著往往需要部署到前線機場與其他機型共同戰鬥。另外,新老機型軍械彈藥不通用的問題,也給供應保障部門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殲-20帶“三位小弟”同框亮相,圖中4款發動機來自3個國家

▲供蘇-30等重型殲擊機使用的機棚,理論上在停放殲-7和教-10這類輕型戰機時往往可以塞下兩架,以充分利用外場空間。但飛機不是停進去就萬事大吉的,同棚雙機保障的組織實施等細節,都需要制定相應的專業法規去規範

所以相對來說,雖然其確實硬件條件更好,也長期有著同時裝備多型飛機的經驗,但作為一支仍擔負戰備值班任務的部隊,飛訓基地下屬某部混編的機型新老結合,在空軍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因此其組織多機種保障的經驗,對於朝著四級多機種保障能力邁進的各部隊來說,仍然非常重要。

殲-20帶“三位小弟”同框亮相,圖中4款發動機來自3個國家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作為人民空軍的拳頭機型長期南征北戰,服役已經20年的蘇-30與新貴們這場“同框”背後,也少不了保障力量的付出

從近年來的情況看,儘管當時採用的不少辦法仍然有著囿於現有制度下的臨時性成分,如因難以擴充機務大隊規模,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機務中隊當做“小號機務大隊”建設;又如抽調技術骨幹優先保障新機——當然這也是各部隊的傳統了;但其中仍然有多項舉措,成為空軍後續建設具備多機種保障能力的現代基地時的重要參考,並助推了多個兄弟部隊的戰鬥力建設。

殲-20帶“三位小弟”同框亮相,圖中4款發動機來自3個國家

▲比如近年來的一批“多機種保障基地”,拔尖的就做到了中士以上士官人人具備同一專業8種以上機型、同一機型4種以上專業的保障能力

例如機務訓練中心負責對機務人員維護新機型的能力進行考核認證時,不僅保證人人持證上崗,而且如果持證者因故有一段時間未參與維護新機,重新上崗時必須組織對應時間的帶教考核,才能重新持證;另外充分利用殲-20、殲-16等新機先進的總線數據系統,讓這些數據不止能在出故障後幫著排故,更能通過它們制定飛機的數字化檔案,對飛機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狀態進行科學預估,減輕機務人員壓力。

殲-20帶“三位小弟”同框亮相,圖中4款發動機來自3個國家

殲-20帶“三位小弟”同框亮相,圖中4款發動機來自3個國家

▲航空兵新機保障所需的工具、設備和外掛物成倍增加,還有大量的專業設備,這都需要對原有的廠房庫房進行擴改建。下圖為國產航母上使用的麥克納姆輪彈藥車,相比空軍殲-16部隊使用的麥克納姆輪彈藥車(上圖)又有改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都知道殲-20表面有著隱身塗料,因此維護時為了防止劃傷,所以機務人員在飛機表面維護時必須按標準採取諸如鞋套之類的保護措施;那麼在維護“粗獷”的蘇-30時,是不是就可以和以前一樣呢?答案是,一樣要按標準上齊全套防護。這種看似多餘的制度,其實是潛移默化地提升人員工作心態的一部分——

“不是因為哪一型戰機需要我們這樣穿,而是刻在骨子裡的職業標準要求我們這樣穿”。

殲-20帶“三位小弟”同框亮相,圖中4款發動機來自3個國家

▲隨著殲-16新批次的批量換裝,其帶有一定電磁隱身效果的塗料也需要更高的維護標準

當這些軟硬件層面逐漸提升之後,它們的載體——常為軍迷們津津樂道的“美式大基地”,其實究其建築結構本身,只要周邊空間足夠,對於基建能力從不需要懷疑的中國來說並不是多大的難題。近年來在各戰區空軍,作為多機種保障基地的一部分,已經出現了多個設施較為完善、開始部署多種機型的樣板式場站。相信在保障能力逐步完成配套之後,這些“中式大基地”的未來潛力還將得到進一步的發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