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不是應該放棄殲-10等三代機而全面生產殲-20?

近日有關殲-20小批量服役和在演習對抗中全面壓制中國現有三代機的消息,在網絡上開始大範圍傳播。由於導彈技術的發展,現代空戰已經進入了超視距階段。也就是說,飛行員就是有2.0的視力,在現代空戰中也沒有多大用處。他首先需要通過機載雷達這雙眼睛,鎖定幾十公里外的敵機,然後發射中程導彈將其摧毀。典型的三代機之間,這種超視距對抗是勢均力敵的,戰鬥很可能是兩敗俱傷或者進入近距離格鬥階段。


然而四代機就不同了。我們把三代機和四代機的對抗,比喻成這樣戰場,兩個相距1000米互相沖鋒的勇士。四代機首先跑得快,耐久力還長,三代機只能逐漸加速,而四代機卻可以用百米跑的速度跑完全程。三代機跑到150米的時候,四代機已經跑到了300米。其次四代機機載雷達看得更遠,隱身性能好,三代機原來能看300米,但是四代機卻能看600米,也就是四代機在跑到了300米的時候就已經發現了三代機,而三代機卻一無所知。然後,由於四代機跑得快,手裡標槍(中程導彈)的射程就更遠一些(和標槍助跑投擲是一個道理),因此即使雙方使用的是一種標槍,四代機也能搶先開火。由於三代機根本無法發現四代機,因此“中招”的可能性很高。

中國是不是應該放棄殲-10等三代機而全面生產殲-20?

殲-20

如果三代機是個高手,有可能躲過這第一擊。那麼即使三代機加速運動投出了手中的標槍,四代機也可以轉向,憑藉超音速巡航迅速脫離戰場,標槍也追不上。不過三代機很大程度上沒有時機來投擲標槍,因為四代機已經靠隱身性能和高速一晃身就殺到了眼前。其實近身格鬥三代機也佔不到便宜。

但是中國不能因為隱形戰機的出現而干擾我軍的正常軍力發展,不能因為第四個包子飽了就不吃前三個包子。中國應該在四代機和三代機之間尋找平衡,既能夠奪取制空權,也不應一蹴而就違背發展規律。

前些年鬧得非常邪乎的“反隱形雷達”(例如捷克的“維拉”雷達),在中國媒體的曝光率一度非常高,西方媒體也在渲染中國裝備或者“反隱形雷達”是為了對抗美軍四代機、F-35、B-2等隱形戰機。甚至美國政府還干預捷克準備出售“維拉”雷達給中國的計劃。這給外界的感覺,好像“維拉”雷達已經成為美國隱形戰機的剋星。事實上“維拉”雷達則是一種被動探測雷達,是一種通過戰機在天空中飛行對無線電波的影響,來確定隱形戰機的位置的方法。“維拉”雷達似乎能發現隱形飛機,但是使用的條件很苛刻,而且不能引導導彈進行攻擊,因此“維拉”雷達最多是一種輔助作用的。

中國是不是應該放棄殲-10等三代機而全面生產殲-20?

殲-10B戰鬥機

其實反隱形雷達的概念早已有之,例如多基地雷達。地面上的雷達的缺陷就在於機動性差,而且容易遭到攻擊。同樣的,地面部署的防空導彈設施同樣不能有效對付隱形戰機。因此反隱形戰機的最根本出路,或者說面對隱形戰機的防空體系,主力還在於預警機(大型空中機動雷達)和攜帶裝備機載雷達和導彈武器的戰鬥機,其他則是補充。即使現有的三代機和四代機這類四代機存在著差距,這種預警機+戰鬥機的組合依然是現有條件下最有效的工具。而且,中國鄰國空軍力量仍然是以三代戰機為主。而無論是從中國軍用航空工業的技術水平還是從中國空軍的發展來看,三代戰機技術和使用經驗上的積累是無法走捷徑的,所謂的捷徑也是彎路。

最後,在信息化系統的支援和有選擇的戰場態勢下,三代機和四代機有一戰之力。

戰爭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是系統之間的對抗,更是國家綜合實力的一種比拼,中國自身綜合實力的快速發展,是我們能夠得以有更多的資源來面對挑戰。正是這種根本性的變化,中國有能力遏制美國介入中國事務的力度。以預警機為標誌,中國軍隊覆蓋周邊的陸海空天戰場C4ISR網絡正在形成。有了這種力量倍增器,現有的三代戰機就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而且我軍戰場信息體系的建立,使得超遠程空空導彈得以應用於三代戰機的作戰平臺,成為遏制隱形戰機的作戰效能的有效工具。另外,中國殲-10C、殲-16等改進型三代機,普遍裝備主動相控陣雷達,對隱身目標探測距離大為提升。中國並不是要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因此在中國的家門口擺開戰場,中國顯然要比美國能投入更多的力量來進行對抗。

中國是不是應該放棄殲-10等三代機而全面生產殲-20?

殲-16

而中國殲-20這種四代機的出現,使得中國單純的防禦狀態得以改觀,從而體現出攻防兼備的特色。從前是中國步步設防,而美國及其盟國滲透攻擊,那麼現在則是美國在亞太的盟國面臨我軍殲-20滲透打擊的壓力。一旦中國殲-20踹門成功,對方將遭受中國空軍殲-16、轟-6K等空中炸彈卡車劈頭蓋臉的猛烈攻擊。因此,無論是四代機殲-20還是三代機,事實上組成了中國空軍未來高效的攻防兼備作戰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