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共和國的興衰,輝煌與滄桑——從臺伯河沿岸到盧比孔河

公元前49年1月10日,凱撒率軍團抵達盧比孔河畔前。在共和國的歷史中,盧比孔河是一條界限,軍隊禁止進入盧比孔河以內。元老院拉攏龐培,並警告遠征高盧的凱撒,若他不能回到羅馬,則判處其叛國罪。凱撒知道盧比孔河是界限,龐培也明白這一點。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輝煌與滄桑——從臺伯河沿岸到盧比孔河

頭戴月桂冠愷撒雕像

凱撒面對全軍將士,勒馬挺胸呼到:"Alea iacta est"(骰子已經擲下),率全軍團渡過盧比孔河,羅馬內戰正式開始,龐培沒有任何準備,只得逃亡埃及。羅馬共和國的歷史就此沒落。隨著屋大維確立元首制度,羅馬帝國建立,羅馬迎來了一個治世。

羅馬是古典世界的集大成者,而共和國正是羅馬璀璨的珍寶。我們將對羅馬共和國橫向的解刨,就能夠對這共和國的歷史和其衰亡原因有一個基本的瞭解。

羅馬的起源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輝煌與滄桑——從臺伯河沿岸到盧比孔河

羅馬起源於七丘,在羅馬的早期階段,共和國與周圍的薩莫奈人,凱帕尼亞人,伊特魯利亞人發生了戰爭,並且建立了初步的拉丁聯盟。在這個時代,羅馬的早期發展完全是得益於其文化廣大的包容性。在王政時期甚至選出周邊國家的人擔任羅馬國王,而當共和國進入早期後,羅馬能夠從其建立的拉丁同盟能夠從盟邦中獲取源源不斷的資源和人力。同樣的,羅馬內部在不斷的政治鬥爭中有著眾多的政治組織,代表政治家族的元老院、代表富人軍事組織的百人議會、代表窮人的平民議會。羅馬從元老院中選出兩位執政官,一位獨裁官,而平民大會可以選出兩位平民護民官。民主制度帶來公權的開放讓有能力擔當公職和擔任軍隊的人才層出不窮。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輝煌與滄桑——從臺伯河沿岸到盧比孔河

羅馬共和國的優勢和不屈,堅韌的精神在皮洛士遠征和布匿戰爭中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出來。這是早期羅馬共和國獨有的優勢:源源不斷的人口能是源源不斷的戰爭的後備力量,較強的包容性讓不同文化的人們融入羅馬,成為羅馬可調動的資源,混合政體讓有能力的將領曾給出不窮。在和皮洛士,高盧人,漢尼拔的戰爭中,羅馬損失了無數的青年士兵,但強大的國力和兵源,優秀的將領最終都讓羅馬對外戰爭的勝利。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輝煌與滄桑——從臺伯河沿岸到盧比孔河

在共和國不斷成長的歷史中,羅馬也不斷養成了很多優秀的道德品質,這裡提出這一點是為了進行細緻的對比。辛辛納圖斯放棄官職迴歸農田的史詩被羅馬道德家們一次又一次的宣揚,共和國提倡一種淳樸的生活方式,在拉丁諺語中,一個誠實的農民勝過一位富有的商人。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輝煌與滄桑——從臺伯河沿岸到盧比孔河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羅馬早期的重農道德是建立在羅馬早期的經濟制度下的——也就是羅馬共和國的小農制度,這種早期的農業經濟制度依託於家族和寄託於血緣的政治關係,有些類似於中國的氏族和宗親,但是不同點在於羅馬的政治家族是相對個人的,並且有著縱向的結構關係。共和國的道德是完全適用於羅馬農業社會的,一種寄託於土地的農業社會。這個時期羅馬軍團的軍團士兵完全徵募於羅馬農民之中,在閒暇時軍團士兵回到羅馬務農。正是這樣一隻由羅馬人組成的軍團,征服了地中海沿岸的世界。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輝煌與滄桑——從臺伯河沿岸到盧比孔河

辛辛納圖斯棄官從農

羅馬共和國中後期一個越漸嚴重的問題是平民和貴族之間不可調和的衝突,政治上分為了平民派和貴族派,正如早期的文明中一樣,因由債務等原因差點導致了羅馬內部的內戰。在羅馬的歷史上,平民多次出走帕拉丁山和貴族進行對峙。

羅馬共和國的危機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輝煌與滄桑——從臺伯河沿岸到盧比孔河

在羅馬共和國不斷向外擴張的過程中,先後征服了眾多文明,大量的金錢以及奴隸的湧入徹底改變了傳統羅馬小農的社會結構。羅馬的命運和雅典如出一轍,在雅典進入雅典的巔峰時期,幾乎每一位農民也擁有幾位奴隸幫助農作。這一切給羅馬共和國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受到衝擊的是羅馬引以為豪的道德品質,在貴族階層中,爭先以富貴為榮,先後在羅馬引起了不正當的社會風氣,我們從一些古羅馬留下的書信中可以瞧見一般,例如從一位羅馬醫生手中得到的信息:幾位羅馬貴族在醫病時選擇最偏奇的材料作為藥材,象骨,海豹的牙齒,奇異鳥的羽毛....而無論這些藥材是否有用。貴族們不惜大價從世界各地帶來稀奇古怪的物品來裝飾自己的莊園,他們更注重託加長袍上的褶皺數量和隨從的多少,沒有人想起辛辛納圖斯棄官從農,簡樸廉潔的優秀品質,傳統共和國的美德被完全遺棄。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輝煌與滄桑——從臺伯河沿岸到盧比孔河

針對羅馬日漸淪喪的道德,羅馬也先後出現了很多位道德家,老加圖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他最有名的一句話被我們熟知:"Ceterum censeo Carthagianem esse delendam."(除此之外,我個人的意見是迦太基必須被毀滅!)。老加圖引導元老院批評曾征服迦太基的大西庇阿在任官時不正當的經濟收入,也在羅馬社會各界批評日漸敗壞的道德,提倡共和國初期的優良美德。儘管這對於一個日漸富裕的羅馬只是螳臂當車罷了。

羅馬第二個變化就是希臘文化的大量引入。羅馬在征服迦太基的同時,向西打敗了馬其頓,征服了希臘地區,"Graecia capta ferum victorem cepit,et artes intulit agresti Latio"(被征服的希臘征服了野蠻的戰勝者,並把藝術帶入了粗鄙的拉丁姆)。正如老加圖批評的一般,年輕人將崇拜希臘諸神作為時髦的象徵,他們崇拜酒神,宙斯,去德爾斐阿波羅神諭求實。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羅馬共和國文化最大得特點就是帶有強大的包容性,曾經的拉丁姆文化,伊特魯利亞,甚至是高盧文化,都被納入羅馬的社會文化之中。但是對希臘文化的嚮往卻逐漸改變了曾富有包容性的拉丁文化,這一點從羅馬的社會環境中可以看出。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輝煌與滄桑——從臺伯河沿岸到盧比孔河

羅馬第三個變化,也就是最重要一點的變化,則是羅馬內部社會結構的變化。正如上文所說,羅馬共和國內部逐漸被分為平民派和貴族派,羅馬共和國會用一種縱向的方法來打破傳統的階級對立,得益於元老院和議會制度,一些德高望重的元老或者貴人會"保護"一些平民來幫助自己在政治上的活動。例如,一位元老會對一位平民提供保護,平民會獲得食物,獲得政治保護,或者金錢,而這位平民要在早上陪同自己前往元老院,以此來彰顯自己的政治地位,或者提供選票。同樣也存在一些"僱傭"關係來達成貴族的政治目的。久而久之,縱向的,以元老或政治派別領袖為樹狀頂點的社會關係緩和了橫向的階級對立。羅馬共和國不會希臘城邦面臨因階矛盾級帶來的內戰的風險,儘管平民有時還會集體出走帕拉丁山表示抗議,儘管保民官還是會在議會上譴責元老和貴族。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輝煌與滄桑——從臺伯河沿岸到盧比孔河

格拉古兄弟

但是此時,羅馬城內部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量的奴隸和金錢的湧入帶來了嚴重階級矛盾,金錢讓階級分化嚴重,而奴隸的湧入,打破了縱向的社會關係,讓羅馬陷入了階級衝突之中,我們可以從共和國末期的社會中窺見一斑,平民們生活在貧民窟中,靠出賣自己的選票獲得為數不多的收入。格拉古兄弟便試圖對羅馬的現狀進行改革,涉及到土地和經濟問題時便會引起貴族的集體反對,最終,格拉古兄弟先後死於羅馬城內的政治鬥毆之中。

蘇拉和馬略

貴族派和平民派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兩派出現了兩名著名的人物:出身平民的蓋烏斯·馬略和出身奴隸主貴族的盧基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蘇拉。兩位都是羅馬共和國曆史上著名的人物,也同樣是羅馬共和國的掘墓人。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輝煌與滄桑——從臺伯河沿岸到盧比孔河

慕尼黑古代雕塑展覽館的蘇拉頭像

針對羅馬的變化,馬略進行了軍事制度的改革,正如上文所述,羅馬軍團由自由的羅馬公民組成,羅馬公民進入軍團,自備裝備,在戰爭結束後迴歸務農。傳統的軍團制度適合農業制度下的羅馬城,但是羅馬已經千變萬化了,所以馬略要組建一隻職業的軍隊。馬略改革採用了募兵制度,募兵制代替公民兵制度使士兵與生產完全失去聯繫,服役期長達16年,變成了職業軍隊。軍團鷹旗和更完善的軍團制度也是馬略改革的成果。但正因如此上,軍團的效忠對象變成了軍團的指揮官,而不是羅馬共和國。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輝煌與滄桑——從臺伯河沿岸到盧比孔河

馬略塑像

接下來先後發生了在馬略和蘇拉之間的羅馬內戰。公元前100年在羅馬城內發動了暴亂,元老院通過了"最後緊急決議",象徵羅馬進入了緊急狀態。馬略放棄了自己的政治夥伴,組織了一支武力,切斷了水源,這在羅馬歷史上是一段轉折點。因為此前身穿制服拿武器的士兵被禁止在城市界限內出現;同時,執政官馬略能夠快速的召集部署士兵,這代表著對他個人而非國家的忠誠。公元前88年,思想保守的蘇拉想要當選執政官,但因為複雜的政治原因,反對派把群眾帶向街頭,打鬥在羅馬發生,蘇拉被趕出了羅馬城,一些蘇拉的支持者被殺。蘇拉加入了他即將帶領遠征本都的軍團,帶領軍團攻打羅馬城,對於羅馬來說,重大的轉折點到來了。羅馬沒有駐軍便沒有任何抵抗,震驚的市民向士兵投擲石塊和房瓦,蘇拉威脅要燒掉他們的房子,馬略順利逃跑。蘇拉在屠殺政敵後前往東方遠征本都,馬略返回意大利便舉兵。這是軍團在歷史上第二次進攻羅馬城。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輝煌與滄桑——從臺伯河沿岸到盧比孔河

勝利後的蘇拉

馬略的軍團對"貴族派"進行了一場屠殺,士兵們被允許隨意搶劫和殺戮,許多政治家失去了生命。屠殺持續了五日。馬略在公元前86年史無前例的第七次擔任執政官,並在幾日後去世。蘇拉回到了意大利,意圖報復,短暫的內戰終結了"群眾派"的統治。蘇拉一進入羅馬,便開始了大清洗,即"剝奪公權"。蘇拉打算清算所有的政敵,所以屠殺延續了好幾個月。根據阿庇安的記載,有90位元老和1600名騎士遇害,但總數實際上不止如此。蘇拉恢復了權勢極大的獨裁官一職,並將自己的任期延續至無限期。

共和國時代結束

羅馬共和國的第一場內戰到此告一段落。但總將遠不止如此。對本都的征服被蘇拉的親信:"偉大的"格奈烏斯·龐培完成。龐培對東方地區進行重整,建立一系列行省,緊接著龐培返回羅馬舉行了盛大的遊行。龐培與一位大膽的金融投機者馬庫斯·李錫尼·克拉蘇在政治上結盟。在元老院拒絕協助龐培時,當時最傑出的政客,"群眾派"的貴族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說服鬧僵的克拉蘇和龐培,與自己結成了秘密同盟,即"三巨頭同盟"。三人將資源齊聚在一起,互相幫助,開始控制這個國家。

克拉蘇遠征帕提亞帝國,卻發現自己有些自不量力,最後被擊敗並被殺害。凱撒花費十年的時間征服高盧,在公元前50年時返回羅馬,此時元老院以選舉程序性問題抵制凱撒,並將龐培拉攏來進行反擊我們回到了第一段的引言:凱撒來到了盧比孔河前。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輝煌與滄桑——從臺伯河沿岸到盧比孔河

凱撒帶兵渡過盧比孔河,羅馬內戰開始

此時的共和國已經搖搖欲墜,就像一出希臘悲劇那無可改變的情節一般,羅馬所製造的政體的崩潰,最終將會成為現實。羅馬共和國在歷史上的優勢:包容,團結,公民權,元老院,混合整體,龐大的農業經濟,以及那些曾經引以為榮的道德品質,退下了歷史的舞臺。軍旗上的"SPQR"已經成為了虛名,羅馬的軍團為政治家個人效忠,保民官的權力再也無法發聲,無產者和小農階級的削弱以及民兵必須長時間服役的職業化軍隊的轉化,讓羅馬城裡的貧困人口要依賴將軍來照顧自己的利益。政治家們因自私不願把農耕土地作為獎賞贈予退伍戰士,讓狀況變得更糟。帝國的到來大大增加了政府事務的複雜性。所有執行官員都必須每年選一次的制度安排,就算不會完全阻礙有策略的規劃,也會讓規劃變得困難的多。貴族之中並沒有足夠的才幹人士來確保稱職的行政治理。要監督行省總督,避免他們透過勒索和詐騙去致富,則被證明是不現實的。在理論上,只有元老院是個可以研究和解決長期議題的論壇。總之,Alea iacta est,共和國已步入墳墓,羅馬帝國的時代到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