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縫中求生,強敵環伺下古羅馬軍隊制度的改革與發展

引子

歷史的發展軌跡從來就是如此,古希臘城邦文明時期的發展,波斯帝國的榮耀,到馬其頓王國的崛起。亞歷山大大帝在位短短13年的時間,其建立的亞歷山大帝國橫跨亞歐非三個大洲,其領土面積達到了550萬平方公里,甚至於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一直打到了印度。不過伴隨著他英年早逝,所有的光輝榮耀最終都不過是一場過眼雲煙。

亞歷山大大帝給他所征服的領土上,帶來了希臘文明,隨著繼業者戰爭不斷的進行,希臘化時代也在不斷的推進。亞歷山大帝國崩潰以後,其部將陸續在他打下的領土上建立起三個國家,雖然三者都盛極一時,但最終也都逃不過歲月的侵襲,隨著公元前30年,古羅馬大軍滅掉了托勒密王朝,希臘化時代也就此終結。

夾縫中求生,強敵環伺下古羅馬軍隊制度的改革與發展

古羅馬終結了希臘化時代,統一了地中海沿岸

古羅馬是公元前9世紀與意大利中部逐漸成長起來的一個國家,從一開始的弱小到後來逐漸興盛,一路之上戰勝雅典、斯巴達、迦太基,在古羅馬成長的歷史上,亞歷山大大帝要算是一個強勁的對手,但隨著他病逝,古羅馬繼承了亞歷山大大帝的輝煌,在公元前一世紀,建立起來一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國。

一個國家的軍事,是他能否存在的基礎,古羅馬人也在不斷的征戰中,逐漸學習對手的長處,並將之吸納到自己的軍隊中

羅馬人的軍事制度,其實從王政時代就已經奠定,王政時代的第一位王羅慕路斯,就曾規定:以100人作為一個小隊,是羅馬軍隊的基本作戰單位,不過此時的羅馬軍隊的作戰還很初級,畢竟他的人口就限制了他部隊的發展,在建立之初,羅馬時常要遭受來自周邊部落的威脅,不過羅馬人的驍勇善戰,使得他們安然度過了這最初的危險時期。

夾縫中求生,強敵環伺下古羅馬軍隊制度的改革與發展

羅慕路斯雕像(傳說是被母狼養大的)

由於人口的不斷擴大,羅馬的軍隊建制也變的越來越大,加上羅馬後期不斷的將公民權賦予被征服的部落,因此軍隊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在王政時代,對軍隊的改革最有名的莫過於第六代王塞爾維烏斯,他通過財產劃分公民等級,並規定了公民應當履行的權利和義務,其首要的創舉在於,他將公民納稅和服兵役制度聯繫在一起。

夾縫中求生,強敵環伺下古羅馬軍隊制度的改革與發展

塞爾維烏斯的改革中最重要的是軍事部分的改革,為羅馬強軍奠定了基礎

在部隊兵種的建設上,羅馬軍隊開始有了騎兵和步兵的劃分,其中騎兵屬於機動部隊,而步兵是羅馬軍隊主要的作戰力量,而且塞爾維烏斯在軍隊作戰中,將部隊分為前鋒、主力和後衛,並給每支部隊劃分不同的任務,這種明確劃分部隊職責的方式,極大的提升了羅馬軍隊的戰鬥力,直至從王政時代過度到共和時代,仍有部分制度被沿用。

夾縫中求生,強敵環伺下古羅馬軍隊制度的改革與發展

馬略改革——強軍改革下引發深層次的社會危機

羅馬的共和時代,是伴隨著古希臘城邦不斷的衰弱、馬其頓的強大、以及希臘化時代的,直至共和時代終結的時候,羅馬已經完成了對世界的征服,可以這麼說羅馬共和時代的軍隊,具備高強度的作戰能力,尤其是在不斷的征服對手的過程中,不斷的學習,並最終完成了跨越式的發展,成為軍隊征戰天下的利器。

羅馬軍隊的發展,離不開裝備的變革,從王政時代之間部落戰爭,到逐漸演變成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武器的發展推動了羅馬對整個世界的征服

(1)短劍——伊特魯斯坎的金屬礦

羅馬軍隊的兵種是在王政時代確立的,其中重裝步兵是羅馬軍隊在戰場上的絕對主力,當然在塞爾維烏斯改革時代,重裝步兵一般只有第一等級的士兵才能配備,而根據穿戴的不同,最低等的平民衣甲也不同,也因此有了重裝步兵和輕步兵的概念,這兩者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也都不盡相同。羅馬重裝步兵手中的武器,是一種短劍。

夾縫中求生,強敵環伺下古羅馬軍隊制度的改革與發展

羅馬士兵手中的短劍

這種短劍的長度在60-80釐米左右,因此可以看出羅馬重裝步兵每一個幾乎都擅長近身格鬥(包括角鬥士在角鬥場也使用這種短劍)。而這種羅馬短劍也有一段往事,據說在公元前七世紀,古羅馬還是部落時代的時候,在臺伯河上游有一個強大的部落伊特魯斯坎,這個部落由於接觸到古希臘文明時期,因而較早的進入城市化發展階段伊特魯斯坎部落本身還出了羅馬王政時代四位王。

夾縫中求生,強敵環伺下古羅馬軍隊制度的改革與發展

短劍促進了羅馬每個重裝士兵都擅長近身格鬥

之所以如此強勢,是因為伊特魯斯坎所居住的區域盛產金屬礦,也由此有了打造金屬兵器的可能,通過不斷的交流,這一時期羅馬的兵器學習了西班牙的特色也擁有了青銅短劍,後來被大量運用在軍隊中,成為士兵的制式武器。青銅短劍的出現,使得羅馬時代每一名士兵都擁有強悍的近身格鬥能力,這種格鬥能力並不是一個兩個人,而是在整個羅馬軍隊士兵每個人身上都有體現。

(2)標槍——羅馬宿敵薩姆尼特人

除了短劍外,在羅馬軍隊重裝步兵裝備中,還有標槍的運用。標槍分為兩類,一類是重標槍,一類是輕標槍。作為拋擲性的一次裝備,標槍給敵軍的威懾力似乎比短劍重要的多,但是在實際戰場上,標槍或許並不看重殺敵量,他最大的功效在於,能夠在密集拋擲的情況下擾亂敵人的陣型,將敵人的盾牌貫穿在一起無法使用。

夾縫中求生,強敵環伺下古羅馬軍隊制度的改革與發展

羅馬士兵手中的標槍

標槍也並非是羅馬軍隊中最先使用的,而是學習自薩姆尼特人,特別是重標槍的使用。薩姆尼特人是生活在意大利亞平寧中部山區的一個部族,由於生活的環境惡劣,大多驍勇善戰,羅馬為了擊敗薩姆尼特人,先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不過由於不熟悉丘陵地區作戰,羅馬人初期與薩姆尼特人作戰吃盡了苦頭。

夾縫中求生,強敵環伺下古羅馬軍隊制度的改革與發展

標槍是羅馬人從薩姆尼特人不斷的戰爭中學習並改進而來的

但比薩姆尼特人優秀的就是,由於在戰爭中不斷的學習,羅馬根據實際作戰的需求,改變了部隊的編制,並同時吸收了薩姆尼特人裝備的特點,為自己配備了標槍,而且羅馬人的標槍也很有特點,他的前半部分是細而長的尖銳金屬,刺穿以後會出現彎曲,這樣可以防止敵人撿起來繼續使用。

(3)盾牌or胸甲——高盧人的絕學

在傳統羅馬人的裝備裡面,碩大的盾牌是一個非常顯著的特色,不過說起來在歐洲歷史進程中,無論什麼樣的民族,盾牌都是必要的作戰武器之一,包括古希臘城邦所使用的也是一種圓盾,作戰時圓盾在前組成盾牆,具有很高的防禦性能,古羅馬軍隊同樣也是如此,不過古羅馬軍團重裝步兵採用的是方形盾呈現出一定弧度,比古希臘人的圓盾要大的多,自然防禦面積也會很大。

夾縫中求生,強敵環伺下古羅馬軍隊制度的改革與發展

羅馬軍團的盾牌

這種盾據說是學自於高盧人,高盧人本身源自於凱爾特人,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並稱為歐洲三大蠻族之一,事實上根據歷史學家考究,高盧人並不是一個野蠻民族,相反由於長時間接觸希臘和羅馬,高盧文明一度十分先進,由於和羅馬接壤,因此受到羅馬文化的影響比較多,同樣羅馬也從高盧人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夾縫中求生,強敵環伺下古羅馬軍隊制度的改革與發展

鎖子甲以及盾牌構成羅馬軍團主要的防禦體系

比如在盾牌上,羅馬軍隊早期使用的和古希臘一樣也是圓盾,是接觸到高盧人以後,才逐漸演變成放盾,而且古羅馬人不僅僅從高盧人身上學會盾牌,還學會了製作鎖子甲。總體上來說,在同時代的士兵穿著的甲冑上,防禦力相對很差,但羅馬人的鎖子甲整體來看防禦力更強,使得羅馬士兵在戰場上生存的幾率大大增加。

古羅馬時代的軍事制度變革,實際上歷經王政時代、共和時代,就已經具備了初步的基礎,特別是在共和時代。

雖然同一時期的古希臘、迦太基、波斯、馬其頓王國先後崛起,但同一時代的羅馬也在暗中磨礪自己的獠牙。共和時代初期直至馬略改革,羅馬軍團的建制已經十分完善,為後來羅馬帝國的強盛時代奠定了基礎。

夾縫中求生,強敵環伺下古羅馬軍隊制度的改革與發展

亞歷山大大帝東征間隙是古羅馬不斷強大的重要歷史時期

古希臘時代,羅馬人通過與薩姆尼特人,高盧人不斷的交手,最終統一了意大利北部。

馬其頓王國崛起以後,亞歷山大大帝東征西討,建立起一個強盛的帝國,羅馬人暗中韜光養晦,積蓄實力,13年後繼業者戰爭爆發,羅馬人擊敗了古希臘以及伊庇魯斯皮洛士,並統一了整個意大利。

希臘化時代,古羅馬人伴隨著不斷征伐的腳步,相繼滅掉安提柯王朝,塞琉古王朝、托勒密王朝,並最終建立起統一地中海的大國。

夾縫中求生,強敵環伺下古羅馬軍隊制度的改革與發展

布匿戰爭,羅馬人學會了迦太基人造船技術

三次布匿戰爭,羅馬人學習了迦太基造船技術,並建立起強大的海軍部隊,並最終在決戰中戰勝了對手。

不斷的學習和進取,是羅馬人崛起的基礎,尤其是在軍事制度改革和發展中,羅馬人始終孜孜不倦的追求改革,並達到了巔峰,這種精神著實難能可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