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各大時期帝國介紹

羅馬各大時期帝國介紹

羅馬人

羅馬人的歷史從意大利中部的臺伯河開始:今天的歷史學家推斷羅馬建國是在公元前600年左右,而羅馬形成真正的城市形態是公元前6世紀。羅馬作為一個城市要發展,就必須解決臺伯河洪水問題。一說到古羅馬,它優秀的土木技術常常被人提到,這也許是跟解決洪水問題有關係吧。

1、歷史

從羅馬城市國家到羅馬帝國:公元前6世紀末,羅馬放逐了伊達拉里亞人,建立了共和政體,以後,逐漸征服了近鄰地區。羅馬城市國家站在其他自治國家之上,作為城市聯盟的盟主進行統治的傳統,到羅馬的統治擴大到地中海全部區域的歷史時,羅馬市不但是羅馬帝國的首都,而且不要忘記是羅馬城市建立了羅馬帝國這個事實。

皇帝們的時代:羅馬帝國的開國皇帝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這位指揮羅馬城市改造的皇帝為將磚造的羅馬改變成了大理石的羅馬而自豪。帝政時期,以大圓形競技場為開端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工程。對歷代皇帝來說,建造規模宏大的建築物,不僅能向世人顯示自己的威信,還能使很多人得到工作,達到財富再分配的目的。

作為教會國家的首都:羅馬作為一個龐大帝國的首都繁榮發展的時代裡,各種異族教派傳到了羅馬,發源於東方巴勒斯坦的基督教就是這些異教派之一。法蘭克王丕平於756年向教皇領地的開端。從此以後,羅馬作為意大利中部教會國家的首都,他的命運與教皇權力的盛衰聯繫在了一起。 羅馬的再生:羅馬成為文藝復興的中心再次走向繁榮是15世紀後半期了。1450年聖年時大量朝聖物品湧向羅馬,給教會和羅馬帶來了巨大的財富。羅馬再次繁榮富強。

教皇時代:1471年就任教皇的西庫斯托斯四世實行強化教會國家的強制政策,導致意大利的戰亂。繼承 了西庫斯托斯四世建立強大的教會國家政策的是阿列庫桑德爾六世和尤利烏斯二世。這兩個年輕的教皇與藝術家使羅馬的文藝復興達到了最高潮。

2、共和制

這樣的做法不同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民族。不論是希臘的雅典、中國、印度、埃及………,這些民族大都理所當然的認為,只有和自己同宗同祖的人種才是最優秀的。這種思想體現出的結果是雅典只授予“父母一方為雅典公民的人”以雅典公民權(到雅典後期,甚至規定父母雙方都是雅典人);印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中國、埃及也普遍存在歧視異族的思想。而令人驚異的是羅馬人似乎生來就沒有這種思想。羅馬的同盟國或者是被征服地區的人,只要願意就可以享有平等的市民權(當然,這只是指制度最寬鬆的時期)。而奴隸也可以通過“贖身”重獲自由,雖然“被解放自由民”不擁有選舉與被選舉權,但他們的子女卻有。奴隸的子女不一定就是奴隸,這恐怕是羅馬人最不同於其他奴隸制國家的地方吧。

儘管希臘人在民主、哲學、數學方面的成就比羅馬人更加輝煌,然而羅馬人在軍事、法律、建築、交通方面的成就卻更勝一籌。和希臘的雅典比較,你還會發現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雖然羅馬人採用了共和制,但貴族這個階層仍然存在,直到屋大維為共和制畫上句號,這個本不應該屬於“民主制度”的階層都沒有任何消亡的跡象。一方面,必須承認,羅馬人在民主精神上和對“絕對自由”的渴望上並沒有雅典人強烈。但另一方面,羅馬貴族的“模範表現”成為了平民接納他們的基礎。

3、榮譽至上的民族

羅馬的貴族僅僅意味著擁有榮譽,但與擁有財富則是毫無聯繫的。

公元前3世紀80年代,皮魯斯大帝在接待羅馬使團的時候得知團長非布利西阿在羅馬頗有勢力,但卻很貧窮時,開玩笑式的說,如果非布利西阿願意,就帶他去伊壁魯斯共享榮華富貴。而非布利西阿嚴肅的回答“國王啊,無論你的朋友也好,你自己也好,都不能奪去我的獨立。我認為,我的貧**你們這些憂心忡忡的國王們所有的財富都更加幸福些。”(阿庇安<>上卷)

同時,貴族也沒有奪取權力的野心。

共和制早期,一次外族入侵,由於情況緊急,根據羅馬當時的制度,元老院決定推選一名獨裁官(任期6個月,在此期間擁有全羅馬唯一的,也是至高無上的權力),貴族肯奇那圖斯接下了這一重擔。他用了16天的時間擊潰了敵軍,然後解甲歸田。連恩格斯都稱讚他是一為“真正的公民美德和異常質樸而高尚的忘我精神的榜樣”(<>)

羅馬人很看重“廉潔”,我想也許當權力無法直接轉化為財富的時候,人們對權力的追求就會大打折扣吧。

另一方面,雖然羅馬早期的共和制對貴族有極大的“優惠”(這點在其後的時間裡逐漸得到了改善),但同時也承擔著很大的義務。也許當時的羅馬平民反而可以說是“無官一身輕吧”。

5、古羅馬的民族融合

圖蒙森的《羅馬史》說,羅馬人不是征服意大利,而是把意大利的所有民族統一成了一個國家。羅馬人誠然是這些民族中最強大的一支,但只不過是一支而已。蒙森的這個說法肯定了羅馬人是古代意大利各民族中的一支,但在統一所有意大利人之前,羅馬人是不是一個混合民族呢?

古代希臘的三大人類集團,按照顧準的看法,分別是指愛奧里斯人、伊奧利亞人和多里斯人。其中,愛奧里斯(或譯伊奧利亞、彼奧提亞)人在希臘北部,伊奧利亞(或譯愛奧利亞)人在中部,多里斯(或譯多利安、多利亞)人在南部。這三大集團幾乎分佈在整個希臘半島上,他們除了在希臘本土建立各自的城邦以外,還有各自的海外殖民地。

據希羅多德說,所有的伊奧利亞人都是起源於雅典的,他們在亞細亞建立了12座城市;愛奧里斯人在亞細亞也有12座城市。據修昔底德說,雅典人殖民於愛奧利亞和大多數的島嶼上,伯羅奔尼撒人(即多利亞人)建立大多數殖民地於意大利和西西里。 與希臘人相比,古意大利的原始人群似乎更多也更復雜,不過也能分出三大人類集團。按照蒙森的看法,這三大集團或種族分別是指拉丁人、薩貝爾人和埃特魯斯坎人。這三大集團基本上定居在意大利半島的中部,或在臺伯河及其周圍地帶。其中,拉丁人在臺伯河的拉丁姆地區,薩貝爾人(或譯薩貝利人)在臺伯河以東以南,埃特魯斯坎人(或譯伊達拉里亞人)在臺伯河以西以北。

希臘人的三大集團分佈在幾乎整個希臘半島上,這可能是他們的一個重要特點。反過來看,古意大利的三大集團主要集中在意大利半島的中部,大概也是古代意大利人的一個重要特點。至少蒙森認為,太古時候,拉丁姆平原已是自然界最偉大的鬥爭場所,這快土地就是以後解決誰主宰意大利的關鍵之地。 羅馬人無疑屬於拉丁人,然而羅馬人的起源,實際上有不同的說法。其中涉及的問題是,羅馬人究竟是一個純粹民族,還是一個混合民族。具體地說,羅馬人是否是由古意大利的三大人類集團所構成。

不過,蒙森本人特別反對把羅馬人視為混合民族的看法。他說,把羅馬人看作是混合民族的人,用種種方法來證明遠古的羅馬是意大利的三個種族所構成,結果羅馬人被變為由埃特魯里亞人、薩賓人、希臘人等等民族組成的混合物。蒙森承認,這裡確實發生過不同民族的混合,但他強調,不能因為羅馬人容納了其他民族而說羅馬人是混合民族。蒙森的這個觀點看來並未被人接受,在他之後的學者即使不說羅馬人是混合民族,也不認為羅馬人是純粹的。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說,羅馬人的部落包含有異族成分,而希臘部落則是純種的。摩爾根所說的異族,主要是指埃特魯里亞人。在他看來,拉丁諸氏族具有共同血統,而薩賓人等氏族與拉丁人都有親戚關係,只有埃特魯里亞人與之沒有血緣關係。在羅馬人的三個部落中,第一個部落的一百個氏族都是拉丁人,第二個部落的一百個氏族大多是薩賓人,第三個部落的成分都是異族人,包括埃特魯里亞人。

按照摩爾根的看法,羅馬人的三個部落,是在公元前753年羅馬城建立後逐漸形成的。羅馬的第六位國王塞爾維烏斯(約公元前576-前533年)開始改革時,這三個部落已經存在了。換句話說,羅馬人形成國家或進入自己的政治社會之前,羅馬人已經混合了古意大利的不同人類集團。摩爾根有關羅馬三個部落包含了異族人的觀點,似乎也沒有被其他學者所接受,至少恩格斯在引用摩爾根的著作時並不特別強調這個問題。儘管如此,其他學者差不多都提到了羅馬人與薩賓人的結合,甚至還可能涉及到埃特魯斯坎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羅馬城的創建者羅木盧斯(他的名字有多種譯法)自然是拉丁人,羅馬起初是拉丁人的一個移民中心,或是拉丁人最早的首城阿爾巴的殖民地。這意味著,羅馬首先屬於拉丁城市或屬於拉丁城市之一,羅馬人首先屬於拉丁人。此外,羅馬城的創建者同時也是羅馬的第一位國王,因此這第一位國王也一定是拉丁人。

看來,問題主要出在後來統治羅馬的幾個國王身上。 傳說羅馬總共有過七位國王,除了第一位國王之外,其他國王可能並不都是拉丁人。《意大利簡史》的作者說,有人認為,羅馬曾經分別為薩賓人和埃特魯斯人所統治。在薩賓人統治時期即在第三任國王統治時,羅馬摧毀了拉丁的都城阿爾巴並取而代之;在埃特魯斯人統治時期,羅馬則在拉丁姆確立了至高無上的主宰權。按照這個說法,最初屬於拉丁人的羅馬人,即使不是一個混合民族,也不是沒有可能融和其他的古意大利人。

不管羅馬人是不是一個混合民族,有一點大概是可以肯定的,即羅馬人能夠融和或同化其他不同民族。假如像摩爾根所說的那樣,羅馬人的部落包含有異族成分,而希臘部落是純種的,那就可以認為,無論最初的原因來自何處,羅馬人一定很早就有了容納其他民族的經歷和意識。 從另一角度看,這似乎也是希臘人和羅馬人之間的一個重要差別。至少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相信:保存古代公民的純粹血統,不容任何外族血統摻入的政策,阻止了雅典與斯巴達的繁榮並加速了它們的滅亡。羅馬人將不論發現於何處,不論來自於奴隸或外族人,來自於敵人或野蠻人的高尚品德和優點,全部據為己有,乃是一種更明智更光榮的行為。

羅馬王政時代

羅馬王政時代又稱為羅馬王國,是指在公元前753年到前509年,這一時期的古羅馬是一個傳統的君主制國家。

1、概述

羅馬王政時代是指古羅馬在公元前753年到前509年這一時期,又稱為羅馬王國,伊特魯里亞時期。是羅馬從原始社會的公社制度向國家過渡時期。此時的古羅馬還沒有成為強大的帝國,只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小鎮,尚未建立共和國,是一個傳統的君主制國家。

傳統認為王政時代的羅馬共有七王:羅慕路斯,努瑪•龐皮留,圖魯•霍斯梯留,安庫•馬爾修,塔克文•普里斯庫,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

2、歷史

(1)羅馬的創立

根據羅馬傳說,羅慕路斯與雷穆斯的外公努米托爾及其兄弟阿穆利烏斯是從特洛伊逃出來的埃涅阿斯的後代。努米托爾當上阿爾巴朗格國王后不久,其王位被阿穆利烏斯篡奪,阿穆利烏斯強迫努米托爾的女兒雷亞•西爾維亞成為一個維斯塔貞女以防止其有後代。但是,戰神瑪爾斯來到雷亞•西爾維亞所在的維斯塔廟裡和她發生了性關係,雷亞•西爾維亞生下了羅穆路斯和雷慕斯。阿穆利烏斯下令將西爾維亞活埋,將雙胞胎拋棄到郊外,但雙胞胎被一頭母狼給養活了下了,後來阿穆利烏斯的一名牧羊人浮士德勒發現了兄弟倆並將他們帶回家,浮士德勒和他的妻子阿卡•勞倫緹雅將他們帶大。兄弟倆長大後殺回了阿爾巴朗格,讓其外公恢復了阿爾巴朗格的王位。

阿穆利烏斯死後市內的情況逐漸穩定,市民要求羅穆路斯和雷慕斯做國王,但他們拒絕了,因為他們的外公努米托爾還在世,他們決定只要他們的外公努米托爾在世他們就不在市內生活,這樣努米特重獲其國王的地位。兄弟倆決定在別處建立自己的城市,不過在他們離開阿爾巴隆加之前他們還帶走了所有的難民和逃走的奴隸,以及所有想要重新起步的人。兄弟倆後來產生了爭吵,羅穆路斯將雷慕斯殺死並建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城市——羅馬,羅穆路斯成為羅馬的第一任國王,羅馬王國正式成立,這一年被後來的歷史學家認為是公元前753年。

(2)羅穆路斯時期

(3)圖路斯•荷提裡烏斯時期

在圖路斯•荷提裡烏斯當王的時代,羅馬和毗連的城鎮阿爾巴朗格經常打仗,使得老百姓飽受困苦。羅馬國王圖路斯•荷提裡烏斯和阿爾巴朗格的國王麥提烏斯•弗費提烏斯下決心要停止鬥爭,但是為了決定哪個城市的國王得到最高地位,麥提烏斯•弗費提烏斯提出了這樣一個辦法:讓幾個士兵搏鬥,哪個城市的士兵獲得勝利,那個城市的國王將成為最高君主。

恰好,羅馬和阿爾巴朗格兩個地方各有一對三胞胎,而且羅馬的三胞胎(來自豪拉提烏斯家族)和阿爾巴朗格的三胞胎(來自庫裡提烏斯家族)同時出生。因此,羅馬國王圖路斯•荷提裡烏斯和阿爾巴朗格的國王麥提烏斯•弗費提烏斯選了這兩對三胞胎作為各自城市的代表。

比賽開始不久,兩個來自羅馬的成員已經死了,倖存的那個成員幸虧沒有受傷,而阿爾巴•隆加的庫裡提烏斯三兄弟一個也沒有死但各個受不同程度的傷。倖存的豪拉提烏斯裝作逃亡,阿爾巴朗格的庫裡提烏斯兄弟中了他的計追趕他,但因為他們受不同的傷,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他們無法同時趕上豪拉提烏斯。因此豪拉提烏斯不必一對三和他們鬥,他分開和每一個打仗,把他們逐一殺掉。

這樣,羅馬獲得了勝利,圖路斯•荷提裡烏斯成為阿爾巴朗格的君主。

(4)安庫斯•瑪爾提烏斯時期

圖路斯•荷提裡烏斯去世後,安庫斯•瑪爾提烏斯成為羅馬國王,他是一個薩賓人,是羅馬第二代國王努瑪•龐皮裡烏斯的外孫。安庫斯•瑪爾提烏斯在位期間,羅馬首次在臺伯河上築起了橋樑,並征服了臺伯河口的奧斯提亞,羅馬首次將觸角伸向了地中海。

(5)盧基烏斯•塔奎尼烏斯•布里斯庫斯時期

盧基烏斯•塔奎尼烏斯•布里斯庫斯是一個伊特魯里亞人,他憑藉擔任前一任羅馬國王安庫斯•瑪爾提烏斯的王子的監護人的身份在老國王死後奪取王位。盧基烏斯•塔奎尼烏斯•布里斯庫斯在位期間創設了羅馬競技會並修建了羅馬城牆。

(6)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時期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也是一個伊特魯里亞人,他在統治時期推行了改革,改革內容包括:

將能服兵役的公民按財產劃分為5個等級,每個等級提供數目不等的軍事百人隊, 共計193個百人隊。

創立百人隊會議,取代了區會議的宣戰、選舉、審判權力。193個百人隊均有一票表決權。

把氏族部落按地區劃分為4個。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改革完成了古羅馬由氏族制向國家的過渡,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後來被自己的女婿盧基烏斯•塔奎尼烏斯•蘇培布斯殺死,盧基烏斯•塔奎尼烏斯•蘇培布斯成為了羅馬國王。

(7)盧基烏斯•塔奎尼烏斯•蘇培布斯時期

盧基烏斯•塔奎尼烏斯•蘇培布斯也是一個伊特魯里亞人,他當政後暴虐無道。公元前509年他因為強姦盧基烏斯•塔奎尼烏斯•科拉弟努斯的妻子盧克萊西婭而被羅馬平民驅逐出羅馬,為首的人是盧基烏斯•尤尼烏斯•布魯圖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兒子。

羅馬人民決定不再實行國王制,而是選出兩名行政官(後改名為執政官)來治理國家,任期一年。第一任執政官是盧基烏斯•尤尼烏斯•布魯圖斯和盧基烏斯•塔奎尼烏斯•科拉弟努斯,羅馬共和國成立。

3、政治

傳說羅馬共有三百個氏族組成三十一個胞族(羅馬人稱之為庫里亞)、三個部落(羅馬人稱之為特里布斯),他們的全體成員構成“羅馬人民”(Popuius Romanus)。

“王政時代”的管理機構主要有勒克斯(王)、元老院和庫里亞大會三種。

①庫里亞大會

是按胞族(即庫里亞)召開的民眾會議,由全體氏族成年男子參加。這一會議主要解決公社生活中那些最重要的問題,如選舉高級公職人員(包括勒克斯)、宣佈戰爭、通過或否決新法案、對判處死刑的案件作出最後定奪等等。在通過決議時,三十個庫里亞各有一票表決權。

②元老院

即長老議事會,由三百個氏族長組成。它相當於庫里亞大會的預決機構,有權預先討論向庫里亞大會提出的重大問題。因為它的成員都來自氏族顯貴,所以實際上能操縱庫里亞會議並對勒克斯施加決定性的影響。

③勒克斯(國王)

相當於荷馬時代的“巴賽勒斯”,可能由選舉產生。他是軍事首長、最高祭司和最高審判官。但還沒有具備真正國王的權力,還沒有掌握民政大權。自公元前8世紀中葉到公元前6世紀末這250年間,傳統認為羅馬共有七個王,即羅慕路斯、努瑪、圖魯斯、安庫斯、老塔克文、塞爾維烏斯和小塔克文。據說第一和第三王為拉丁人,第二和第四王為薩賓人,第五、第六和第七王為埃特魯里亞人。

他們引進了伊達拉里亞式的豪華與威嚴:王在隆重場合頭戴金冠,身著紫袍,手持鷹頭權杖,坐在象牙寶座之上;王的身邊有12侍從,手捧1束棍棒,上插斧頭,謂之“法西斯”,它象徵著1種絕對權力,因而成為以後專制獨裁的代名詞。另1種留傳後世的禮儀則是凱旋式的舉行,每當國王率軍征戰得勝回城,必舉行盛大凱旋式:王著金紫大袍,立於戰車之上,帶著俘虜,抬著戰利品,浩浩蕩蕩穿過城市街道,直達神廟奉獻犧牲,而群眾則夾道歡呼觀看,場面盛大壯觀。這種儀式後來成為羅馬社會生活的1個重要內容。

和許多其他同時代的意大利城邦國家不同, 羅馬的君主制不完全是世襲的。當一個王去世時,城市就進入了一個空位時期。城市由一名臨時執政者統治,臨時執政者將有權提名下一位王的人選。臨時執政者由元老院提名,任期不確定。一旦臨時執政者找到了一個王的候選人,他要將這個人選提交給庫里亞大會(Comitia Curiata),一個人民的大會。如果這個人選被庫里亞大會通過,元老院將批准這個投票。從理論上講,人民選舉出了他們領導,但元老院掌控著整個過程。

4、經濟

①總述

王政時代的羅馬,由於鐵器工具的普遍使用,社會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鐵製農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手工業也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冶金、製革、製陶等開始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交換比以前發達,交換的媒介物已不是牲畜,而是使用銅塊衡量。

②貴族的形成

當時,部分富有宗族開始利用特權,霸佔公有土地和財產,並且開始佔有和使用奴隸,久而久之他們便成了氏族貴族。一般貧困破產的成員則往往求庇於貴族門下,接受他們保護,成為貴族的被保護人。他們從貴族那裡獲取份地,但必須為貴族服役和負擔一定的義務,戰時以親兵身份隨同出征。這樣,在原先平等的氏族內部就出現了貴族和被保護人兩大剝削和被剝削的階級。

③平民的形成

與此同時,在羅馬的氏族之外也出現了一個龐大的階層——平民。通常認為他們來自氏族以外,有的系外來移民,有的則是被征服地區的居民。因為這些人都處在舊的氏族、庫里亞和部落之外,因而不是Populus Romanus,即不是地道的羅馬人民。他們人身自由,可以佔有地產,但必須納稅、服兵役。他們不能擔任任何官職,既不能參加庫里亞大會,也不能參與征服得來的國有土地的分配。一句話,即只有義務而沒有權利。所以,從一開始,平民和貴族之間就存在著矛盾。而羅馬國家的形成實際上也是平民和貴族間鬥爭的結果。

④奴隸的殘存

這時也有奴隸,但人數很少,其來源主要是戰俘和買來的。

羅馬共和國(古羅馬共和國)

羅馬共和國(拉丁文:SENATVS POPVLVSQVE ROMANVS)是古羅馬在前509年到前30年之間的政體,其正式名稱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

公元前510年羅馬人驅逐了前國王暴君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高傲者塔克文),結束了羅馬王政時代,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國家由元老院、執政官和部族會議(Comitia Tributa)三權分立。掌握國家實權的元老院由貴族組成。執政官由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舉產生,行使最高行政權力。部族大會由男性平民和男性貴族構成。

前27年,羅馬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意為至尊•至高無上的意思。之後建立元首制。屋大維大權在握成為事實上的皇帝,建立了羅馬帝國,羅馬共和國宣告結束。

1、歷史

驅逐國王之後的最初十六年,羅馬陷入了長期的所謂“騷亂”之中。公元前494年,當時羅馬同鄰近部落發生戰爭,而羅馬平民拒絕作戰,帶武器離開羅馬,史稱“平民運動”,在這種情況下,貴族被迫承認了平民選舉保民官和召開平民大會的權力,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公元前471年,平民大會獲得特里布斯會議(Comitia Tributa)稱號,但其決議僅對平民有效。公元前454年羅馬成立一個由貴族和平民構成的十人立法委員會。前451年,十人立法委員會頒佈了一部法典,並刻在10個銅表上,公元前450年,又增兩表,這就是著名的《十二銅表法》 。銅表法廢除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誌著羅馬法的誕生。前326年,取消了債務奴隸制。

羅馬剛建國時,還是一個小國家。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

前5世紀-前396,羅馬與伊特魯利亞城邦維愛進行了戰爭。最終維愛被滅,伊特魯里亞人一蹶不振,羅馬的領土卻翻了一倍,成為了意大利中部強國。

前390-前331年,高盧人入侵併夷平羅馬城,但後來被擊敗逐走。此後700多年羅馬保持不被外族攻克。

前264年-前146年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為爭奪地中海沿岸霸權發生了三次戰爭,被稱為布匿戰爭。前215年-前148年發動4次馬其頓戰爭。

●前264年-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戰爭,主要是在在地中海上的海戰。開始在西西里島交戰,接著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敗。

●前218年-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戰爭,三個中最著名的戰爭。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6萬大軍穿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羅馬。羅馬則出兵迦太基本土,漢尼拔回軍馳援,迦太基戰敗,喪失全部海外領地,交出艦船,並向羅馬賠款。

●前215年-前204年--第一次馬其頓戰爭羅馬戰敗

●前200年-前197年--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前171年-前168年--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前149年-前148年--第四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勝利

●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9年-前146年),羅馬主動進攻,長期圍困迦太基城,最後迦太基戰敗,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阿非利加行省。

經過四次馬其頓戰爭,羅馬征服了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建成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稱霸地中海的大國。

這一時期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會矛盾。公元前2世紀30年代~前1世紀30年代,史稱內戰時代,先後爆發了西西里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克起義。形成了破產農民與大地主的鬥爭,無權者與當權者的鬥爭,騎士派與元老派的鬥爭。並且在前133年-前123年發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馬略當選為執政官並開始實行軍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無地或少地公民湧入軍隊。

前90年,為了爭取羅馬公民權,意大利人起義,史稱同盟者戰爭。

前82年貴族派支持的蘇拉率軍佔領羅馬。次年,迫使公民大會選舉他為終身獨裁官,開創了羅馬歷史上軍事獨裁的先例。前60年,克拉蘇、凱撒、龐培秘密結盟,共同控制羅馬政局,史稱前三頭同盟。前53年,克拉蘇戰死於安息。前48年,尤利烏斯•愷撒在內戰中擊敗龐培,被宣佈為終身獨裁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厲行改革,但因獨裁統治而招致政敵仇視,於公元前44年3月15日遭貴族派陰謀分子刺殺。

凱撒死後,羅馬內戰又起。前43年,安東尼、雷必達、屋大維公開結盟,獲得統治國家5年的合法權力 ,史稱後三頭同盟。隨後屋大維將另外兩人打敗,於前27年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建立元首制。屋大維大權在握成為事實上的皇帝,羅馬共和國結束了,古羅馬進入了羅馬帝國時代。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西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476年;東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1204年,公元1261年—公元1453年),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拉丁語: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縮寫SPQR),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拂菻,是古羅馬文明的一個階段。

羅馬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帝國。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羅馬共和國由此進入帝國時代。

安敦尼王朝皇帝圖拉真在位時(公元98年—公元117年),羅馬帝國達到極盛,經濟空前繁榮,疆域也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全盛時期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從此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實行永久分治。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內憂外患下滅亡;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破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滅亡。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進入了近一千年的中世紀(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是羅馬帝國於286年被戴克裡先分為兩部分後把政權一分為二建立四帝共治制,羅馬開始有東西兩部的概念,位處西部的即最後分裂的西羅馬帝國;而東部最後成為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帝國。正式名稱與東羅馬帝國相同,均用羅馬共和時代的元老院與羅馬人民(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帝國最後在480年東羅馬皇帝芝諾冊封意大利國王取代之而覆亡,但是在這段期間左右西羅馬帝國已無足輕重。

西羅馬帝國皇帝之位斷斷續續的在3世紀到5世紀間存在,隨著戴克裡先建立的四帝共治制,君士坦丁大帝和“叛教者”尤利安(324~363年)遷都拜佔廷後重新統一羅馬,但是在狄奧多西一世在395年過世後又把帝國分割分別給兩個兒子繼承,八十五年之後芝諾體認識到西羅馬帝國消亡的事實,故在西羅馬帝國皇帝尼波斯過世後冊封東哥特人迪奧多里克為意大利國王。

隨著奧多亞塞於476年控制意大利全境後,歷史學者愛德華•吉本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定於476年9月4日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奧多亞塞威迫退位之時,或定於公元480年皇帝尼波斯死後,由於羅馬帝國的在歐洲歷史上中的巨大影響力,所以於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時,一般也被劃分為古代歐洲的終結,並進入了中古時代。

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曼被教宗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因此被稱作查理曼大帝以繼承西羅馬帝國,從此以後又多一個新的皇室,之後演變成神聖羅馬帝國,所以之後的德意志皇帝都以繼承西羅馬帝國皇帝自居。

古羅馬文明

古羅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另一個重要源頭,起源於意大利中部臺伯河入海處。古羅馬在在建立和統治國家過程中,吸收和借鑑了先前發展的各古代文明的成就,並在基礎上創建了自己的文明。古羅馬文明對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發展進程中最重要的貢獻有兩方面:前半期的羅馬律法和後半期的基督教。在西方文明發展史上,古羅馬文明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古羅馬通常指從公元前8世紀在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歷羅馬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於公元前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亞洲、非洲的龐大羅馬帝國。

1、歷史

(1)古羅馬

通常指從前9世紀初至在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歷羅馬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於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亞洲、非洲的龐大羅馬帝國。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東羅馬帝國(即拜佔廷帝國) 變為封建制國家,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

(2)上古時期

根據傳說,當特洛伊城遭到希臘人進攻的時候,維納斯女神的兒子亞尼斯及其追隨者逃出來,沿北非西行穿過迦太基,來到羅馬。

  根據現代的研究,亞平寧半島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到了新石器時代,利古里亞人從非洲經過西班牙,法國來到意大利。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青銅時代,一些講印歐語的部落從多瑙河和喀爾巴千山脈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其中一支拉丁人進入拉提烏姆平原,約於公元前800年移至後來羅馬城所在地 ,居於帕拉提烏姆等山丘。與此同時或稍後,薩賓人居於鄰近山丘。其後伊特拉斯坎人也來到這裡。

  前8世紀-前6世紀,希臘人向意大利南部移民,並建立城邦。公元前7世紀,以帕拉提烏姆為中心開始部落聯合過程,由單一的拉丁人部落聯合包括薩賓人和伊特拉斯坎人等3個部落組成羅馬人公社。公元前7世紀末~前6世紀末,羅馬人公社處於伊特拉斯坎人的統治之下。此時,完成了由氏族部落公社到城市國家的過渡。前5世紀末,高盧人從阿爾卑斯山以北進入波河平原。這些部族經過長期融合同化,形成了意大利人的祖先。

(3)王政時代

公元前8世紀 - 前6世紀史稱王政時代。先後有7個王,氏族部落組織尚完整存在,統治階層包括王、元老院、庫里亞大會(羅馬稱胞族為庫里亞,每10個氏族組成一個胞族,後為百人隊會議取代)。後來又出現了貴族與平民之分。

  第一王羅慕洛在前753年建立羅馬城。前4王是羅馬人公社的軍事首領,後3王是伊特拉斯坎人塔克文王朝的君主。公元前6世紀中葉的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改革,標誌著羅馬國家的產生。

  王政時代最後一位王高傲者塔克文暴虐無道,被憤怒的羅馬人趕走,傳說於公元前509年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建立在城邦國家基礎上的羅馬共和國。

(4)羅馬共和國

在共和時代的早期,平民與貴族的鬥爭進行了2個世紀。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1年;而掌握國家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貴族承認了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前451年,頒佈了十二銅表法,廢除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誌著羅馬法的誕生。前326年,取消了債務奴隸制。

  羅馬剛建國時,還是一個小國家。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3次布匿戰爭,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215年-前168年發動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羅馬-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建成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稱霸地中海的大國。

這一時期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會矛盾。公元前2世紀30年代~前1世紀30年代,史稱內戰時代,先後爆發了西西里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克起義。形成了破產農民與大地主的鬥爭,無權者與當權者的鬥爭,騎士派與元老派的鬥爭。並且在前133年-前123年發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馬略當選為執政官並開始實行軍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無地或少地公民湧入軍隊。 公元前90年,為了爭取羅馬公民權,意大利人起義,史稱同盟者戰爭。

公元前82年貴族派支持的蘇拉率軍佔領羅馬。次年,迫使公民大會選舉他為終身獨裁官,開創了羅馬歷史上軍事獨裁的先例。前60年,克拉蘇、凱撒、龐培秘密結盟,共同控制羅馬政局,史稱前三頭政治。前48年,朱利斯•尤里烏斯•愷撒先後打敗另外兩人,被宣佈為終身獨裁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厲行改革,但因獨裁統治而招致政敵仇視,於公元前44年3月15日遭貴族派陰謀分子刺殺。

凱撒死後,羅馬內戰又起。前43年,安東尼、李必達、屋大維公開結盟,獲得統治國家5年的合法權力 ,史稱後三頭政治。隨後屋大維將另外兩人打敗,於前27年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建立元首政治。共和國宣告滅亡。羅馬從此進入羅馬帝國時代。

(5)羅馬帝國

奧古斯都創建的政治制度,史稱元首制,其實就是共和名義的帝制。他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積極的改革,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並且對外擴張,使帝國北疆達到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

奧古斯都死後,其養子提比略繼位,從此開創了皇位繼承製。從前27年開始到192年這一時期被稱為前期帝國時期,包括3個王朝: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和安東尼王朝。這一時期社會相對穩定,史稱羅馬和平。安東尼王朝皇帝圖拉真(98年-117年)在位時,帝國疆域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自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經濟空前繁榮。公元1世紀中葉基督教興起,公元2世紀、3世紀迅速傳播。

192年,安東尼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康茂德被刺身亡後,羅馬出現了近百年的混亂時期。史學家將193年塞維魯王朝建立,到235年這段時期稱為後期帝國時期。始於安東尼王朝後期的社會、經濟和軍事危機,在公元3世紀達到空前規模,以致一些史家又劃出一個三世紀危機時期(193年-284年)。這一時期,戰爭頻仍,皇帝更迭頻繁,奴隸和隸農的起義遍及各地,3世紀60年代在高盧開始的巴高達運動,對統治階層的統治造成很大的威脅。

284年,近衛軍長官戴克裡先由軍隊擁立做皇帝,取得帝國政權,改元首製為多米那特製(即君主制),正式採用東方君主的統治形式和禮儀。並實行了許多改革,史稱戴克裡先改革。其後繼者君士坦丁一世廢除四帝共治制,於324年成為唯一君主,皇權得到加強。330年建在原拜占庭建城君士坦丁堡。313年,頒佈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死後,戰爭又起,予羅馬帝國以打擊。395年狄奧多西一世死後,統一的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兩部分。

在西羅馬帝國,經濟不斷出現危機,人口減少,田地荒蕪,城鄉蕭條,統治亦日益減弱。410年8月24日,亞拉西哥特人裡克一世攻陷了羅馬城。452年,匈奴王阿提拉進兵亞平寧半島。455年6月2日,汪達爾人攻陷羅馬城,並造成毀滅性破壞。先後建立起西哥特王國、汪達爾-阿蘭王國、勃艮第王國和東哥特王國等蠻族國家。476年9月,西哥特人人軍隊長官奧多亞克廢黜最後一位君主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宣告結束。

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在1204年4月13日由威尼斯共和國的總督恩里科•丹多洛率領下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被攻陷和血洗;直到1261年才收復。但是一直延續至1453年5月29日,才終為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穆罕默德二世所吞滅。其宗室的另兩支摩里亞在1460年和特拉布宗在1461年被奧斯曼帝國佔領,東羅馬帝國徹底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