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原罪”接力:殖民地的悲慘命運「日落帝國系列」



帝國“原罪”接力:殖民地的悲慘命運「日落帝國系列」


日落帝國系列(三)

自大航海時代開啟以來,歐洲列強開啟了狂徵全球模式,層出不窮的“降維攻擊”手法目的是為了進行殘酷的殖民通知,構建大一統的穩定市場。帝國間實力的消長,伴隨著將“殖民原罪”的交接。殖民者是否真的反思過?不得而知,但至少他們的“原罪”還在繼續...


“尋找野蠻人遊戲”:列強的大航海時代探索

1419年開啟至17世紀末的歐洲列強大航海時代 (地理大發現 Age of Exploration)始於葡萄牙。當時,葡萄牙與西班牙已經具備大航海的四個要件製造大船的工藝、由中國於12世紀傳入歐洲的指南針、近海航行經驗,以及地理地圖製作水平

。這些條件的成熟開啟了歐洲列強對潛在的更遠海洋目標進行探索的時代。注:同一時期,可能稍早的1405-1433年,時值中國明代,由鄭和率領的船隊也開啟了偉大的南下探索之旅。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大航海探索成就包括:

  • 1427年 大西洋中部部分的島嶼的發現與殖民化
  • 1434年 非洲中南部的發現
  • 1498年 南亞印度板塊的發現
  • 1509年 中南美洲的發現與殖民化


帝國“原罪”接力:殖民地的悲慘命運「日落帝國系列」


初期的大航海探索(主要為葡萄牙與西班牙)

隨著大西洋沿岸的地區被探索和開發,原本侷限於歐洲大陸、北非大陸以及地中海各城邦間的商路得以拓展至整個大西洋沿岸區域。巨大的利益,極大地激發了歐洲其他臨海國家加入“尋找野蠻人”的行列。法國、英國與荷蘭,甚至後來的俄國,成為了探索的新興國家。他們繞開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技術封鎖,通過各種方式獲得了航海遠洋技術四大要件,開始了自己的探索。這些新興國家的加入使得全球更多的地方被發現,包括:

  • 1500年 北大西洋探索與北美大陸的發現
  • 1528年 太平洋地區的探索
  • 1529年 北美大陸的再次探索
  • 1525年 北冰洋近陸路區域的探索
  • 1595年 西伯利亞板塊的探索
  • 1606年 澳洲大陸被發現
  • 1642年 新西蘭被發現

顯然,英國、荷蘭和法國的殖民雖然起步晚,但更加堅實的國內基礎,形成後發優勢,讓他們能夠探索沿海地區,更能加深入到內陸,發掘和改造新大陸的“腹地”。從這個角度來看,不難理解為什麼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其後紛紛被英國、荷蘭和法國所取代。

帝國“原罪”接力:殖民地的悲慘命運「日落帝國系列」


大航海末期已經被探索的世界


分化-清洗-馴化-人口販賣:種植園與傳教士的“陰謀”

大航海起初有兩個目的:一是尋找其他可能存在的文明(所謂的“野蠻人”),二是尋找有價值的商品和市場,以便通商。但在探索過程中逐漸累積的經驗告訴探索者們,“野蠻人”無法與歐洲的實力所匹敵;逐漸地,大航海的探索精神、獵奇心態,開始發展為殖民者掠奪心態。他們用歐洲帶來的作物、產品和技術,換取大量美洲的農業品、原材料、香料、金銀等貴金屬。而這僅僅是文明的交換,更多的是進行非文明的攻擊

帝國“原罪”接力:殖民地的悲慘命運「日落帝國系列」


中北美洲原本豐富的原住民分佈

無論是葡萄牙、西班牙還是後期的荷法英,對於人跡罕至的地區都打不起興趣。他們更喜歡已經建立起初級文明的地方,如愛爾蘭島、北美印第安人聚落、中南美洲的加勒比島嶼、印加聚落。這些原住民聚落有四個重要的吸引點:

  1. 原始聚落/文明一般人口眾多,可以作為通商市場
  2. 擁有大量的貴金屬資源、農作物資源或初級加工品作販回歐洲
  3. 原始/封建程度較高,發展水平極低,攻擊難度較低
  4. 聚落間衝突不斷,便於離間,自相殘害

基於這幾點因素,最初的入侵者都會選擇分化離間部落,即扶持一些部落去消滅另一些部落,再通過種族清洗的手法消滅自己扶持起來的部落。“先離間再清洗”的手法不僅應用在西葡消滅印加文明中,也還運用到了英法征服北美原住民

帝國“原罪”接力:殖民地的悲慘命運「日落帝國系列」


大英帝國殖民者的入侵場景

這裡所提到的清洗的方式,又分為很多種,已有較多史學研究者展開過調查也取證,總結為兩種清洗方式:直接對部落人口進行清洗,以及間接方式-傳播來自歐洲的疾病

。經過“清洗”,不易於管理的原住民人口被消滅,剩下的人口已沒有反抗能力,只能夠淪為殖民者的奴隸或者工具。經過“教化”的新大陸,成為了向歐洲輸送利益的穩定商路。

由於原著人口的銳減,從已馴化地區(如非洲)販運人口到新大陸便成為了一個非人道,但卻通用的做法。由於法國佔領了大量的非洲殖民地,在黑人人口販賣上表現得非常積極。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如今在法國、意大利這些地區,會有比較顯著存在黑人人口,且較多非洲國家講法語。

殖民者從侵略,到逐步建立起本地經濟與社會秩序主要仰賴於種植園經濟形態,與宗教意識的束縛。一個是從經濟層面,將奴役者的基本生存條件綁定在了殖民利益交換鏈條上;另一個是通過傳教士的洗腦,形成宗教道德觀念,讓人生畏,自發的接受統治者設定的隱忍和的剝削生活。這兩種方式的雙重作用,使得被殖民地區人口結構、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這種早期的“種植園+宗教洗腦”方式在大英帝國馴化愛爾蘭的過程中特別明顯。愛爾蘭原本以天主教徒為主體的人口結構,最終轉變為北部高度集中新教徒。這一結果與種植園+教會共同體在東北部興起密不可分,也為大英帝國後期分化愛爾蘭島(愛爾蘭共和國和北愛爾蘭兩個獨立部分)奠定了基礎。類似的,在北美南部無數的大種植園中,從非洲販賣來的黑人奴隸一邊辛勤勞作,卻遭受著不公平和非人道的待遇,還能一邊含淚誦道著耶穌的故事......

帝國“原罪”接力:殖民地的悲慘命運「日落帝國系列」


北愛爾蘭全島歷史上的種植園分佈

帝國“原罪”接力:殖民地的悲慘命運「日落帝國系列」


北愛爾蘭如今的宗教人口分佈(紅色新教為主,藍色天主教為主)

探索時代接近尾聲,也就意味著利益分贓時代的開始。起初法國和英國同作為新興的海權國家,加入了大航海時代,共同對抗更早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海外建立的不穩固的勢力。英國、法國與荷蘭,特別是法國人通過殖民和非洲黑奴販運,奠定了在非洲以及海上通路的霸權地位。但隨著大工業革命(見《日落帝國系列》首篇)於1760年在英國拉開帷幕,

大英帝國迎來了發展的“黃金甲子”,並開始了對法國霸權的挑戰


大英帝國的海外領地:統一市場、貿易傀儡、戰爭代理

英法間的霸權轉換和利益易主的重要轉折點正是拿破崙戰爭(Napoleonic Wars)。1763年,戰敗的法國、西班牙與大英帝國簽訂的《巴黎協定》規定了諸多法國海外殖民地的管理權轉交英國,包括中南美洲和太平洋的諸多島嶼,我們之後介紹的命運悲慘的迪哥加西亞島就是其中之一。與先前法國海外領地的種植園殖民模式相比,大英帝國開始嘗試建立一個更加統一的殖民體系。普天之下,凡目之所及,皆為王土,帝國統治者希望建立的制度是能讓海外領地也被納入國家治理和經濟分工,在享有有限的自主權的同時,接受帝國在政治、軍事和外交方面的支配。換句話說,就是建立海外的二、三等公民體系。這個大一統的體系叫做英國海外領地 (British Overseas Territories)

,至二十世紀20年代,也就是一戰時期,大英帝國的海外領地到達頂峰。

如今英國所聲稱的海外領地分佈

海外領地模式拋棄了原有的種植園模式。首先,種植園經濟代表的是較為落後的農業經濟,領地經濟著眼更具經濟價值和戰略意義的工業製成品。其次,經歷了工業革命的升級以及國內蓬勃發展的資本主義,封建殖民思想需要被資本主義殖民思想替代,即生產也可以轉移到殖民地,而流回國內的只是更高價值的商品和金流,而非原材料。最後,通過資本與技術的有限輸出,獲得暴利回饋,實現自身資本與技術的升級。簡言之,大英帝國通過海外領地的一統化,讓英國本土成為資本大腦,其他殖民地區成為支配的手腳,對其他非殖民地區進行不平衡貿易

這一殖民手法方式的變化直接導致了眾多以“公司”命名的殖民地貿易集團的出現。這些公司繼承了種植園經濟時期最近為基本的殖民管理功能,並有限地增加了一些地方自我治理的功能:如地方造幣、土地交易、治安部隊等。而在社會治理層面,殖民地則不享有司法、外交、對外貿易和對外軍事行動的自主權,因為這四項權利還是牢牢掌控在不列顛統治者的手上。在這一系列公司中,最早且最為有名的,是帝國在印度的殖民管理者

東印度公司。東印度公司所代理管轄的區域主要位於南亞以及中南半島西部,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緬甸。

帝國“原罪”接力:殖民地的悲慘命運「日落帝國系列」


東印度公司代理控制的地理範圍

東印度公司作為管理英屬印度領地

(British Raj)的核心組織,負擔了向中國輸出鴉片、與亞洲國家進行貿易、向大英國內輸送回利益,充當貿易傀儡的任務。同時,帝國政府也把印度試做外派官員的重要基地。這些來到印度的不列顛官員體驗到了地大物博,體驗到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力資源,體驗到了比古代封建領主更高更大的待遇與享受。當然,這已經不是他們第一次體驗了,畢竟在廣袤的北美,他們的父輩已經體驗過。不過,他們不知道或者裝作不知道還有多少被殖民的人民沒有飯吃,還掙扎著爭取最基本的生存權利。

帝國“原罪”接力:殖民地的悲慘命運「日落帝國系列」


帝國“原罪”接力:殖民地的悲慘命運「日落帝國系列」


帝國“原罪”接力:殖民地的悲慘命運「日落帝國系列」


在英屬印度的英國人的生活場景

除了作為大英帝國的貿易傀儡,東印度公司還參與了大英帝國主導的戰爭,特別是以戰爭代理人的身份,直接參與了三次英屬印度與阿富汗戰爭:1838年,1878年,1919年。三次戰爭都主要消耗著印度的人口和財力,而對於大英帝國本體卻消耗甚少。

帝國“原罪”接力:殖民地的悲慘命運「日落帝國系列」


英屬印度軍隊開進阿富汗古茲訥古城

帝國“原罪”接力:殖民地的悲慘命運「日落帝國系列」


英屬印度軍隊與阿富軍隊的對峙態勢


迪戈加西亞島被交易的命運:“犧牲品” = “貢品”?

工業革命後的世界,變化節奏加速,大英帝國的全球殖民大夢很快被現實蠶食直至摧毀。這裡有諸多原因導致帝國的海外領地的瓦解,主要包括:

  • 德國的崛起,牽制大部分英國的精力於歐洲,特別是一戰和二戰,削弱了英國與海外領地的控制
  • 全球的民族自覺意識崛起,民族國家的獨立鼓舞了海外殖民地的分離/獨立運動
  • 美國作為全球超級大國的崛起,代表了一個更為穩固的海權-陸權二合一霸主時代的開啟

大英帝國顯然已經意識到無法與美國,這個未來的新帝國在各個方面進行對抗。唯一的出路便像之前的法蘭西一樣,將自己在全球的“遺產”雙手奉送給新主。在眾多權利交接的案例中,位於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島的悲慘故事值得被每個人記住。迪戈加西亞島(Diego Garcia) 位於印度洋的中心地帶,面積為32.5平方公里,是查戈斯群島的最大島嶼。迪戈加西亞島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這從其作為美軍發動的三場戰爭(波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中可以看出。其距離巴格達4500公里,B52以及B2(續航14000公里)正是從迪戈加西亞起飛去執行轟炸任務。同時,由於其坐落大洋中心,非常適合開展開展監聽活動而不被發現。

帝國“原罪”接力:殖民地的悲慘命運「日落帝國系列」


迪戈加西亞極其重要的戰略方位

先簡要的歸納一下迪戈加西亞的重大歷史事件:

  • 1700年 迪戈加西亞被葡萄牙發現
  • 1790年
    迪戈加西亞被法國殖民
  • 1814年 迪戈加西亞島依照《巴黎協定》由法國交接與英國
  • 1965年 毛里求斯獨立前夕,英國將迪戈加西亞島從海外毛里求斯領地獨立出,成立英屬印度洋領地 (British Indian Ocean Territory),以分化和抗衡即將獨立的毛利求斯
  • 1966年 英國與美國達成秘密協議,偽造島礁無人證明,將允許美軍租用該島部署軍事設施和人員
  • 1968年 毛利求斯從英國海外領地獨立,並開始向英國申索迪戈加西亞的主權
  • 1971年-1973年 針對島民展開強制搬離行動,並強制搬離島民簽署保密協議
  • 1991年 作為波灣戰爭中美軍重要的空中戰略力量的起降地
  • 1998年 作為美軍發動伊拉克戰爭的重要空中力量基地
  • 2001年 作為阿富汗戰爭美軍最重要的軍事打擊力量據點
  • 2016年 英國延長迪戈加西亞的美軍租期至2036年
  • 2019年 荷蘭海牙國際法庭仲裁英國應歸還迪戈加西亞給毛里求斯,英國拒絕


帝國“原罪”接力:殖民地的悲慘命運「日落帝國系列」


1966年英美間的協議(可見侮辱性表述)

帝國“原罪”接力:殖民地的悲慘命運「日落帝國系列」


迪戈加西亞原先島民

帝國“原罪”接力:殖民地的悲慘命運「日落帝國系列」


全體迪戈加西亞島民被強制搬離

日落中的大英帝國從來也沒有過給這些“二等、三等公民”應有的福利、權利與尊嚴,而是把掠奪的一起當做可以交換的資產如果仔細閱讀那一份1966年的協議,可以看到當時英國人帶有侮辱性的字句。在協議中,英國人描述到:“我們(英美)必須確保所有的人都撤離這個島,除了那些還沒有組織的海鷗們(指迪戈加西亞原住民),當然,婦女組織所主張的權利並不包括這些鳥(迪戈加西亞原住民)”。他們並沒有把島上的原住民當人看,而是“鳥”,是一群沒有組織、沒有頭腦、也沒有權利的禽獸!這種侮辱讓人無法接受!作為交換,美國承諾將給與英國在新的全球秩序中一個重要的角色,實質方面,給予了英軍購買美艦一定的折扣(據說是4千萬英鎊)。而2016年,英國不顧國際社會壓力,將美軍租期延長至2036年,諂媚之心,昭然若揭。

可以看到,在百年的變化中,迪戈加西亞的原住民不得不承受著殖民主變遷、以及被強制驅離家園,遠走他鄉的淒涼。被強制轉移的近4000多島民雖然作為英國海外屬地的公民,卻絲毫沒有得到對等的尊重、善待甚至是基本的人道對待。

他們被殖民者棄置在毛里求斯的貧民窟,自生自滅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曾經於2003年播出了長達60分鐘的紀錄片,揭露發生在迪戈加西亞的英美40年前的這場騙局,和持續至今的人道災難後果。遺憾的是,這檔節目的視頻目前已經“不可評論”

帝國“原罪”接力:殖民地的悲慘命運「日落帝國系列」


CBS關於迪戈加西亞悲劇的紀錄片截圖


殖民沒有休止符,新霸主的“風景線”依舊鮮紅?

顯然,迪戈加西亞的悲劇作為老帝國主義的英國和新帝國主義的美國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極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讓這裡成為新型殖民的理想標地。但之前的殖民帝國就沒有責任了麼

美利堅作為新帝國,看似沒有像先前法國、英國那樣瘋狂開拓海外殖民領地,但他的策略並不需要這樣老的模式!新的帝國正在試圖構建一個新的控制全球的體系。新的“殖民”方式包含了:全球性全天候的武力存在+全球經濟產業鏈重構+貨幣與金融霸權+文化和意識形態輸出。新帝國可以通過全球佈局的軍事基地,遠程但快速的實現武力壓制,從而達到武力恫嚇,為海外資本的拓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因此,美利堅不再需要那麼多費力的“殖民地”。在這樣的新圖景中,誰在殖民,誰被殖民,如何被殖民,是否才真的應該被重新思考。

在我看來,殖民沒有休止符,從西班牙、葡萄牙到法蘭西,從法蘭西到大英帝國,從大英帝國到美國,或許還有未來的國家.... 殖民的手法在不斷推陳出新。從最初的原始分化-清洗-馴化和人口販賣,建立種植園與進行宗教洗腦,人口結構的改造;到成立海外傀儡進行貿易、管制以及代理戰爭;再到拜託實體殖民,用軍事基地壓制以及綜合性的價值輸出進行全球殖民。我們看到的正式這幾百年來,大半個世界被鮮紅殖民的現實。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有些情況,經過一代人、兩代人的努力,終獲得民族自由和人民解放。但有的情況是,永遠成為殖民者更替時交換的籌碼,不得翻身。更可悲的是,一些被殖民的人患上“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對加害者產生好感),錯把戕害者當燈塔,正義化非人道的行為,幫助殖民者加害自己...

當然,我的觀點可能僅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還有一些人可能認為殖民的故事已經是過去時,想聽聽你們的看法和意見,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討論互動。

相關閱讀:

>>>

<tt-link>

>>>

<tt-link>


<tt-link>

現求學於倫敦,曾居米蘭,相信“每個城市都有故事”

參考文獻

[1] Arnold, David (2002). The Age of Discovery, 1400–1600, Lancaster pamphlets. Routledge. ISBN 978-0-415-27996-3. Retrieved 2011-06-16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ritish_Overseas_Territories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jor_explorations_after_the_Age_of_Discovery

[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lantations_of_Ireland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eaty_of_Paris_(1763)

[6] http://ocean71.com/chapters/of-islands-and-men/

[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rst_Anglo-Afghan_War

[8] https://www.britishbattles.com/first-afghan-war/battle-of-ghuznee/

[9] CBS documentary sour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xVao1HnL1s&t=77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