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文學校建築遺存


匯文學校建築遺存


匯文學校建築遺存

匯文學校建築遺存位於北京市東城區丁香衚衕7號及船板衚衕1號,匯文學校是北京地區最早的近代學校之一,由美國基督教美以美會創辦,清同治九年,美以美會建立北京衛理公會教堂,即亞斯立堂,並於第二年附設一所蒙學館,名培元齋,清光緒十年,在蒙學館的基礎上又成立“懷理書院”,設博學、備學、成美、蒙學諸館,並將英語及基本科學增入課程,重要課程皆為英語授課,清光緒十四年,懷理書院更名為“匯文書院”,分設文、理、醫、農、神學等學科,光緒十九年,更名為“匯文大學”,清光緒二十六年,匯文書院被義和團燒燬,清光緒二十八年教會又在崇文門內船板衚衕擴大校址,重修校舍,改名為“匯文大學堂”,學制為四年,中華:民國十五年,匯文大學部與華北協和大學合併,定名為“燕京大學”,遷至海淀,原校址轉給匯文小學與匯文中學,1927年改名為“京師私立匯文中學”,1952年改為北京市立第二十六中學,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因修建火車站及拓寬道路,大部分建築被拆除,現僅存部分建築,匯文學校圖書館建築物坐北朝南,但入口在北面中部,並向外凸出,由兩側臺階進入,面闊十一間,東西通長28.5米,南北進深11米,清水灰磚牆身,雙坡硬山屋頂,正脊帶正吻、走獸,山牆鈴鐺排山,檁墊枋彩畫為近代彩畫作法,北樓與西樓,現在都是教學用房,北樓為二層帶地下室,平面為“ U”字形,南北向,在東北、西北角各有三開間45度的連接部分,東西總長68.5米,中開間為入口,內有雙分式樓梯,建築中央主軸線上的樓梯頗為奇特,為工字形室外磚石大樓梯,北肢由東、西踏步進入一層,南肢由東、西踏步上至平臺後,再轉到直跑樓梯進入二層,此梯向外突出約六米多,由此推測,該樓中央部分曾是一公共活動的大空間,在建築東、西側肢有外凸階梯可通至地下室,建築外形為灰清水磚牆,基座層開有地下室高窗,一、二層間以水平磚砌腰線劃分,屋頂簷下磚砌疊澀簷石,窄長窗上磚砌平拱過樑彼此間用磚線角連接。只在兩側入口作成半圓拱大門,其上罩以西式牛腿與小齒,二層上立一對愛奧尼式柱頭磚壁柱做裝飾,中部三開間微向南凸,兩側亦有同樣的壁柱,其餘牆面也皆以二開間為單位作壁柱裝飾,近年來改為抹灰面,原面貌已不可見,中央的室外樓梯也改為金屬梯,西樓主立面朝向東部校園,地上一層半,磚木結構,灰清水磚牆,南北長76米,中央七開間與南、北端三開間都向東凸出,底層局部為地下室,做成基座層,整體造型為古典主義手法,立面用磚砌凹線水平劃分,在底層拱形窗處呈折線,模擬石砌效果,中央入口為木樓梯,上至二層後,左右分上至夾層房間,南、北兩結束端三開間的中央部分,為半圓拱形大門洞,由券洞內石臺階上至二層大門,原二層是中間通道式宿舍,現二層室內格局已改為教室,底層原劃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為學生食堂,北部為浴室、衛生間、盥洗室等用房,在建築物東西兩側有多個室外階梯可通往底層,此建築外觀基本保持原風貌,只在北部附建了些臨時性用房,西部有一幢匯文學校的“恩德堂”建築,為帶半地下的二層建築,其底層為物理、化學等實驗室,上層為講堂、教室,外形為中西合璧的灰清水磚建築,造型很有特色,現為東城區第三批東城區普查登記文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