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從光鮮亮麗到罵聲一片,建築行業到底經歷了什麼?

建築:從光鮮亮麗到罵聲一片,建築行業到底經歷了什麼?

最近和許多建企負責人聊天時,他們道出一個真相:如今的工程多半進了死衚衕。

擺在建企面前的只有兩條路:硬著頭皮幹會虧死,不幹就得活活餓死。條條大路通死路,有些在法律邊緣“尬舞”的建企,稍有不慎踩到紅線直接over。

從光鮮亮麗到如今的罵聲一片,建築行業究竟存在哪些亂象?下面,本文為你一一揭秘。

“營改增”不可承受之重

建築行業實施營改增已快兩年,在這摸著石頭過河的兩年間,建企財務工作量增大三四倍,建企稅負明顯增加。

過去建企因為節省成本,在購買材料時並不開票,材料商逃避了繳稅。營改增後,建企必須取得進項稅,買材料必須要開票,成本自然還是轉嫁到建企身上。

其次,建材品種多,來源廣泛,使增值稅進項稅抵扣難度加大。例如提供石灰、砂、石子等材料的個體經營戶不具備一般納稅人資格,無法取得進項稅,而這部分稅負成本只能讓建企承擔。

“三流合一”(貨物流、資金流和票流)後,發生的成本必須要有成本票。以往那些方法風險加大,甚至有牢獄之險。沒有辦法取得成本票,只能是利潤,而利潤要繳納25%企業所得稅。

建築:從光鮮亮麗到罵聲一片,建築行業到底經歷了什麼?

對於低價中標尾款難追的建企而言,提到營改增是一把辛酸淚,打掉牙只能嚥進肚子。

低價中標是要命的“緊箍”

低價中標是建企的噩夢,你要拒絕低價就無法中標,低價中標也導致“餓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甲方”。低價中標這一場遊戲裡,似乎大家都失去了底線。

現實是,這幾年的人工成本、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加上營改增政策的落實,無疑是雪上加霜。反觀工程定額卻一直沒有更新,中標價格更是越來越低。在這樣的情形下,能做出優良的工程反而就讓人奇怪了。

低價中標猛如虎,這要命的“緊箍”也不知道建企還要戴多久。

違法分包亂象叢生

我國《建築法》、《招標投標法》、《合同法》都明文規定建築工程主體部分不能分包,分包的其他部分要經過業務同意。雖然有明文規定的法律,但現實中卻只是理想主義,幾乎不存在的。

通常而言,能夠參與大型工程項目投標的特級資質、一級資質企業雖然在技術管理方面具有優勢,但涉及勞務及機械設備資源卻是短板,而恰巧資質級別較低的企業卻往往擁有整合機械設備和勞務資源的優勢。

鑑於資源互補合作共贏,主體工程乃至全部工程分包是長期存在的。不過,要麼發生質量、安全問題,一般都由分包方出來背鍋。

只要是分包,自然就免不了利益劃分。面對利益,眼睛一紅,心自然黑了。有些企業為了謀利,將原本低價中標沒有油水的項目再甩手他人。到了分包商手裡,這個工程基本上被榨乾了。怎麼辦呢,自然要“想辦法”。

建築:從光鮮亮麗到罵聲一片,建築行業到底經歷了什麼?

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求什麼工程質量?

很多項目不掙錢,福利補貼也是直線縮水。許多建企鍋裡的粥越來越稀,人才流失越來越嚴重。吃著不能餬口的飯,把所有辛酸藏在心裡。或許這正是更多工程人的生存現狀。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這是整個行業的悲劇。或許今天你在看的戲,明天就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質量終身責任制

2014年8月25日,國家住建部印發的《建築工程五方責任主體項目負責人質量終身責任追究暫行辦法》正式實施以後,很多公司出現了一種尷尬的局面:建造師不願與參與項目招投標、出任項目經理,這種情況直接影響到公司的正常經營管理。

什麼是質量終身責任制?說白了就是項目管理者要對其管理的項目負有終身責任,要是項目出現質量問題,要麼吊銷職業資格證書,要麼被罰幾百萬,更有甚者直接面臨牢獄之災。

眾所周知,項目經理除非是撈偏門,否則所獲報酬並非可觀。如今,他們對比自己的報酬和可能要承擔的責任,自然是拒絕。所得報酬和所承擔風險懸殊太大,造成許多建造師望而卻步。

其他隱性成本層出不窮

工程施工中材料單價的變化,直接決定著建企的“生死存亡”。但有意思的是,施工過程中所需的各種建材,無論是鋼材、混凝土、水泥、沙石等等,都有可能隨著外部條件的變化發生漲跌。

更尷尬的是,項目的發包方才不會替你考慮這麼多,要是真出現材料價格上漲也絕不給差價。

建築:從光鮮亮麗到罵聲一片,建築行業到底經歷了什麼?

另外,如今幹工程和以前完全不同,提倡文明施工,勢必要在施工過程中加大環保投入。如果施工過程中有問題,業務一句話,全部都停工歇菜。多重標準雖然有利於促成這個行業能夠更健康、更國家化標準的發展,但對於建企而言,最直接的就是成本增加,利潤縮水。

收款是要靠“本事”的

建企領域,無論是土建、裝飾、管道還是消防,收款環節就是要命環節。國字頭央企或者國企建築企業的日子好過,畢竟人家有良性的控制計劃和清欠管理制度,自然不用為收款這件事太苦惱。

到了私企,畫風突變。多少私營企業為了要款,可謂是想盡一切辦法。沒辦法,畢竟企業主自己下面也有無數張口等著養活啊。多半到了收款期,滿大街都是要錢大軍。

當我們回顧這個行業的叢生亂象,不禁也能感受到建企在諸多夾縫中生存的艱難。企業尚且如此,建築人的生存現狀可想而知。

在一個缺乏合理科學規範的市場裡,企業攀附在條條畸形的“規則”上求生存,勢必是這個行業最大的悲哀。

建築:從光鮮亮麗到罵聲一片,建築行業到底經歷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