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檯安縣張老道家宅,典型晚清“硬三室”建築,保存完整

張老道並非真正鬚髮道人,只是後來其於道觀修行,之後他為村上辦過幾件積善修德的益事,經過鄉民代代演繹,使之有些神秘色彩。張老道作古後,百姓不忘其德,以至於用“張老道”取代他張國文的本名。

臺安縣張老道家宅,典型晚清“硬三室”建築,保存完整

出於對老宅的保護,岳家村村委會就設在“張老道家宅”。門前一方上馬石經不起歲月曆練,深陷地下將與地面平行。兩扇厚重的木門“吱呀”著開啟,走進老宅,空曠的老宅瞬間迴響陣陣腳步,彷彿又聽到家丁傳喚、車水馬龍的喧囂。門廊盡頭一對燕尾不知去向,據看宅老者說,那是一對兒飛鳳,與門外一道鐵花柵欄相映成趣,雕工精美堪稱一絕。門廊兩側各有佛龕,龕依舊,佛已不見蹤影。面闊五間的“張老道家宅”是典型的晚清“硬三室”建築,保存如此完整,在東三省範圍內已不多見。後經測量,正房方位佔子午向(正南正北),那個年代只有廟宇才可以選這個方位,由此留存至今的“張老道家宅”更顯得彌足珍貴了。

臺安縣張老道家宅,典型晚清“硬三室”建築,保存完整

正房屋脊上兩朵飛雲彰顯出些許簷牙高啄的氣勢,青磚黛瓦散發陣陣幽古芳香。整座房屋均為“磨磚對縫”,屋內巨株擎梁可以看出當時建築工藝樸實厚重。因而它歷經百年風雨而巋然不動。房垛各處為淺浮雕,有“榴開百子”、“花開富貴”等圖案。其中山牆之下的“棋琴書畫”最為精美,極富動感的綬帶形象逼真,反映出當時石匠的高超技藝。佔地約1000平米的老宅被丈餘高牆包裹著,牆上原有八面銅鐘,整坐宅院不失顯赫莊重,同時也能讓人感覺閉塞和壓抑。據說牆外原是綿延數里的七行楊柳,房屋主人暮年也有一番閒情逸致,時而聆聽暮鼓晨鐘,自度曲律,輕敲檀板、慢攏絲絃,放眼滿目野花競發、彩蝶紛飛,有幾分世外高人的風範。

“張老道”原名張國文,又名張雲華,1879年(清光緒五年)出生,初為長工,後與廟裡一位郎長老相識,郎年邁多病張卻對他十分敬重。郎道人去世之後,囑託張國文“代管”衣缽。

東隅已逝,桑榆未晚。業已邁入遲暮之年的張國文,大興土木,建起這座幅員近一平方公里的豪門宅第。1929年10月1日,張國文為其母嫂立先孝牌坊一座,請來的三位能工巧匠足足雕刻了三年零七個月。老宅院中留有一根牌坊柱,上有“節比竹筠心如松柏”八字,字體娟秀行雲流水,可惜卻無落款。

臺安縣張老道家宅,典型晚清“硬三室”建築,保存完整

臺安縣張老道家宅,典型晚清“硬三室”建築,保存完整

老宅中一方青石“功德碑”,靜靜的沉睡近百年,湮沒在一片荒草叢之中,招呼幾名年壯村民將石碑掀起,用水沖洗後這才依稀辨認出上面的字跡。岳家村於順治龍飛三年九月廿七日創立煙戶,康熙年間造“九聖神祠”,供奉著火神、龍王、財神、馬王、土地等等九位神靈。

1939年5月,張老道在其家中“羽化”,終年61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