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文学校建筑遗存


汇文学校建筑遗存


汇文学校建筑遗存

汇文学校建筑遗存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丁香胡同7号及船板胡同1号,汇文学校是北京地区最早的近代学校之一,由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创办,清同治九年,美以美会建立北京卫理公会教堂,即亚斯立堂,并于第二年附设一所蒙学馆,名培元斋,清光绪十年,在蒙学馆的基础上又成立“怀理书院”,设博学、备学、成美、蒙学诸馆,并将英语及基本科学增入课程,重要课程皆为英语授课,清光绪十四年,怀理书院更名为“汇文书院”,分设文、理、医、农、神学等学科,光绪十九年,更名为“汇文大学”,清光绪二十六年,汇文书院被义和团烧毁,清光绪二十八年教会又在崇文门内船板胡同扩大校址,重修校舍,改名为“汇文大学堂”,学制为四年,中华:民国十五年,汇文大学部与华北协和大学合并,定名为“燕京大学”,迁至海淀,原校址转给汇文小学与汇文中学,1927年改名为“京师私立汇文中学”,1952年改为北京市立第二十六中学,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因修建火车站及拓宽道路,大部分建筑被拆除,现仅存部分建筑,汇文学校图书馆建筑物坐北朝南,但入口在北面中部,并向外凸出,由两侧台阶进入,面阔十一间,东西通长28.5米,南北进深11米,清水灰砖墙身,双坡硬山屋顶,正脊带正吻、走兽,山墙铃铛排山,檩垫枋彩画为近代彩画作法,北楼与西楼,现在都是教学用房,北楼为二层带地下室,平面为“ U”字形,南北向,在东北、西北角各有三开间45度的连接部分,东西总长68.5米,中开间为入口,内有双分式楼梯,建筑中央主轴线上的楼梯颇为奇特,为工字形室外砖石大楼梯,北肢由东、西踏步进入一层,南肢由东、西踏步上至平台后,再转到直跑楼梯进入二层,此梯向外突出约六米多,由此推测,该楼中央部分曾是一公共活动的大空间,在建筑东、西侧肢有外凸阶梯可通至地下室,建筑外形为灰清水砖墙,基座层开有地下室高窗,一、二层间以水平砖砌腰线划分,屋顶檐下砖砌叠涩檐石,窄长窗上砖砌平拱过梁彼此间用砖线角连接。只在两侧入口作成半圆拱大门,其上罩以西式牛腿与小齿,二层上立一对爱奥尼式柱头砖壁柱做装饰,中部三开间微向南凸,两侧亦有同样的壁柱,其余墙面也皆以二开间为单位作壁柱装饰,近年来改为抹灰面,原面貌已不可见,中央的室外楼梯也改为金属梯,西楼主立面朝向东部校园,地上一层半,砖木结构,灰清水砖墙,南北长76米,中央七开间与南、北端三开间都向东凸出,底层局部为地下室,做成基座层,整体造型为古典主义手法,立面用砖砌凹线水平划分,在底层拱形窗处呈折线,模拟石砌效果,中央入口为木楼梯,上至二层后,左右分上至夹层房间,南、北两结束端三开间的中央部分,为半圆拱形大门洞,由券洞内石台阶上至二层大门,原二层是中间通道式宿舍,现二层室内格局已改为教室,底层原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学生食堂,北部为浴室、卫生间、盥洗室等用房,在建筑物东西两侧有多个室外阶梯可通往底层,此建筑外观基本保持原风貌,只在北部附建了些临时性用房,西部有一幢汇文学校的“恩德堂”建筑,为带半地下的二层建筑,其底层为物理、化学等实验室,上层为讲堂、教室,外形为中西合璧的灰清水砖建筑,造型很有特色,现为东城区第三批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