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田芳的評書聽了就上癮,其粘性和魅力究竟在哪裡?

作為一代評書大師,單田芳己經離開了我們。但是,他那略帶嘶啞的聲音,他那令人百聽不厭的一部又一部經典的評書,卻並沒有因為他的離世而為人們所忘記。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他的離世,人們更喜愛他的評書。對於他經典的評書,許多人是一遍又一遍地反覆聽,經典評書《亂世梟雄》,有網友反映己聽了三遍,但仍然還在聽第四遍。更有單田芳忠實的粉絲反映,由於聽單田芳評書聽上了癮,連生活習慣都改變了,現在,不聽上幾段單田芳的評書,夜裡根本就唾不著覺。更有聽友反映,單田芳的一些評書只講完上部,而下部還沒有講,人便己經離世,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單田芳的評書聽了就上癮,其粘性和魅力究竟在哪裡?

單田芳的評書迷倒數億聽眾,彷彿具有粘性一祥,只要聽過一部,便象膠水一樣把人牢牢地粘住。那麼,單田芳評書的魅力究竟在哪裡?

評書藝術,有著最廣泛的民眾基礎

評書,是一個古老的民間藝術,早在宋代便己十分流行。不過,宋時還不叫評書,而是叫評詞。宋代的一些話本,便可看作是說書的底本。例如《三現身龍圖斷案》、《碾玉觀音》等,都是在民間流傳很廣的話本。話本的特點是以白話文為主要形式,故事性強。有一句俗語叫“說書講古”,這其實就是指話本、評詞、評書而言。這類書在民間很受歡迎。

單田芳的評書聽了就上癮,其粘性和魅力究竟在哪裡?

受歡迎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古時民間識文斷字的人畢竟佔少數,多數為文盲和半文盲。這類書即使不識字,但也能夠聽得懂。民間有“講瞎話”一詞,雖然是一句方言土語,類似於講故事的意思。又因為民間尤其是農村的文化生活非常單調,所以這種以講說為主的藝術形式就特別受歡迎。從古代沿襲下來,久而久之便漸漸成為習慣。進入現代社會,儘管文化生活己經十分豐富,但歷史形成的習慣依然存在,喜歡聽評書,仍有廣泛的民眾基礎。

單田芳的評書藝術,就是根植於傳統習慣這塊豐厚的土壤之中。他的聽眾,覆蓋了老、中、青各個年令段,特別是老年群體,更是他忠實的聽眾和粉絲。

單田芳的評書聽了就上癮,其粘性和魅力究竟在哪裡?

獨特的語言藝術風格

評書是一門語言的藝術,這種語言和書面語言有根本上的不同。人們看書,是通過字來領悟其中所要表達的語義,這裡邊需要有一個分析,消化的理解過程。這個過程,可以是一次也可能是多次來完成,並不受時間長短的限制。領略書面語言藝術,靠的是視覺,因此,也可稱看書為視覺藝術。

而評書則不同於看書,它靠的是聽覺,因此,又可稱評書為聽覺藝術。評書的這一藝術特點,決定了它的語言特點必須要符合聽覺藝術規律。生活化、口語化,是對評書語言最根本的要求。單田芳的評書所以能把聽眾牢牢的吸引住,就在於他深喑評書的語言這一根本要求,大量的生活化、口語化的語言應用,使評書的魅力大大增強。我們在聽單田芳評書的時候,會有一個明顯的感覺,這就是為了表達上的需要,遇到實在繞不開的書面語言時,單田芳總是要用生活化的語言作出通俗化的解釋。這樣,說書與聽書之間便不存在給予和接受的障礙。而評書如果書面語言過多的話,容易造成聽眾還沒有解懂上一句話的意思的時候,而下一句卻己說出,因此,會造成一種接收上的“斷檔”現象。

單田芳的評書聽了就上癮,其粘性和魅力究竟在哪裡?

為了體現評書的這種語言特點,單田芳所說的每一部評書,他都在原作的基礎上,把書面語言改造成生活化、口語化的語言。他一生共說了110多部書,除了幾部傳統評書己經濫熟於心外,大部分評書,他都需要一字一句地二重新寫出來。工作量之大,一般人是想象不出來的。

單田芳評書的語音藝術風格,具有鮮明的特色。例如在《亂世梟雄》這部經典評書中,他把槍說成是“冒煙兒傢伙”,把槍打得準說成為“管兒直”,類似這樣既生活化、口語化而又形象化的語言,在他的評書裡舉不勝舉,難怪人們聽他的評書聽得如醉如痴。

單田芳的評書聽了就上癮,其粘性和魅力究竟在哪裡?

特殊的人生經歷,讓單田芳的評書“接地氣”

單田芳的人生經歷非常坎坷,他年輕時即在評書界嶄露頭角,21歲即登臺說書,獲得好評,並有豐厚的收入。在那段特殊的十年裡,他遭到迫害和打擊,下過鄉,還有近十年的逃亡生活經歷。正因為有這段特殊的人生經歷,使他有機會接觸最廣大的基層群眾,有那種艱苦生活的親身體驗,才使得他的評書語言給人一種“接地氣”的感覺。他在評書裡所描繪的一個個生活場景,總給人以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覺。

單田芳的評書聽了就上癮,其粘性和魅力究竟在哪裡?

在單田芳的評書中,描寫最多的生活場景就是吃飯。在經典評書《三俠劍》裡,他形容金頭虎賈明由於飢餓的緣故,在飯店吃飯時“甩開腮幫子,顛起大槽牙,吃了個溝滿壕平”。“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餓到什麼程度?單田芳常說的話就是“前腔貼後腔”、“腸子和肚子直打架”。這些關於吃飯的生活場景的加入,讓評書內容更貼近生活,讓聽眾感同身受,更宜於接受。

再比如,單田芳評書中有大量關於錢的描述。說有人看到錢時“眼睛都紅了”,“二兩銀子,那可是錢吶!”這些話,再加上單田芳特殊語氣的強調,生活化的氛圍顯得十分濃郁。無論是對吃飯還是對於錢的描述,單田芳的語言都很傳神。這和他有一段特殊生活經歷有著很大的關係。那種飢餓時的感覺,沒有錢時對錢的渴望,都是他親身體驗過的。因此,講起來就特別生動感人。也正因為如此,才感動了無數的聽眾

作為一代評書大師,單田芳以他鮮明的藝術特色征服了億萬聽眾。他留下無數經典的評書,成為藝術的瑰寶,瞭解他評書的藝術特色,從他的評書裡,更能品出人生的百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