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名的太監

太監本為官名,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只有地位較高的內監就被稱為"太監"。後宦官亦通稱為太監。巡、元官署以其為主官者不少,隋、唐有大監,"大"或作"太",亦與宦者無關。明內廷有十二監,主官均稱太監,由閹人擔任,主官以下宦官,無太監之名。清始以太監加諸所有宦官,宦官與太監遂為同義詞。古代宮廷裡受過宮刑的寺人便是宦官。

宦官稱"太監",是隋唐以後的事。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後宦官亦通稱為太監。到了明代,宦官權勢日增,人們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稱"太監",太監也就稱為宦官代名詞了。

在明朝,宮廷有外三監,分別是國子監,欽天監,上林苑監。國子監是國家最高學府,欽天監是管理氣象天氣的部門,上林苑監是管理畜牧種植的部門。

除外三監外,有內十二監,司禮監,內官監,司設監,御馬監,尚膳監,御用監,直殿監,印綬監,尚衣監,都知監,神宮監,尚寶監,這內十二監都是由宦官管理。所謂監就相當於宦官的部門和職責,十二監總領事叫做提督太監,十二監裡掌管事物的宦官才叫太監,太監位居四品。十二監中權力最大的是司禮監,像馮保,劉瑾,魏忠賢都是司禮監。

太監舊稱宦官,而"宦",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因用以為帝王近幸者的名稱。又稱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太監,於京中也稱宦官、公公、寺人、內官、內侍、中官、中貴人,是指古代宮廷中替皇室服務並閹割掉外生殖器的男性。明朝開始又叫年紀大的太監為伴伴 。宦官是負責宮廷雜事的奴僕,不得參與國家政務,但因與京中皇室朝夕相處,遂能博取信賴或有可乘之機,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著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中國京城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閹人,在東漢之後才完全使用閹人做宦官。

指鹿為馬——趙高(秦)


歷史上有名的太監

趙高,原籍趙國,是趙國王族遠支族屬。後來趙高之父犯了罪,被判處宮刑,趙高弟兄數人也一律處以宮刑,在秦國王宮做了奴隸。受到腐朽官場爾虞我詐薰陶,他幻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出人頭地,成為一個權傾四野的太監。為了實現這種野心,他施展察言觀色、見機行事、陽奉陰違的本領,以騙取主子的信任。秦始皇十分重視法制,趙高為了投其所好,便開始鑽研法律。不久他熟悉了許多案例。秦始皇聽說趙高能力強,精通刑獄法令,便提拔他擔任了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這樣,趙高便從太監群中搖身一變,成了掌管皇車馬和能自由出宮的官吏。秦始皇非常寵愛小兒子胡亥,趙高便挖空心思、千方百計去接近、討好胡亥,很快取得了胡亥的歡心。後來,秦始皇就讓他教十八子胡亥決斷訟案,趙高心中更是有說不出的高興,每日與十八子共起居,處處依從他,既贏得了胡亥的信任,也博得了秦始皇的好感,為他後來進一步教唆、利用和控制胡亥奠定了基礎。

歷史上有名的太監


趙高後來把持了秦國的大權,假傳贏政旨意殺了蒙恬、蒙毅兄弟。玩弄二世於股掌之間,成語--指鹿為馬便是由趙高而來,由此可見趙高的權利當時有多大。

後來劉邦項羽打進咸陽,趙高殺秦二世,欲立贏子嬰為帝,結果被子嬰誘殺。

改進造紙術——蔡倫(東漢)

蔡倫,永平末年(75年)入宮為宦官。歷任小黃門、中常侍兼尚方令、長樂太僕等職。元初元年(114),安帝封其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省洋縣龍亭鋪鎮),食邑三百戶。

蔡倫為人敦厚謹慎,關心國家利益,曾"數犯嚴顏",匡弼時政。勤奮好學,辦事專心盡力。竇皇后隨葬寶劍及其它物品,亦由其設計、監製,"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

永元四年(92年),蔡倫任尚方令後,利用供職之便,常到鄉間作坊察看,見蠶婦繅絲漂絮後,竹簟上尚留下一層短毛絲絮,揭下似縑帛,可以用來書寫,從而得到啟發,便收集樹皮、廢麻、破布、舊魚網等原料,在宮廷作坊施以銼、煮、浸、搗、抄等法,試用植物纖維造紙,終於造出植物纖維紙。元興元年(105),他將造紙過程、方法寫成奏章,連同造出來的植物纖維紙,呈報漢和帝,和帝大加讚賞,蔡倫造紙術很快傳開。人們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全國"莫不從用焉"。

蔡倫這一發明,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美國人麥克·哈特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將蔡倫排在第七位。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斂財弄權——十常侍(東漢末)

十常侍指中國古代東漢(公元25年-220年)靈帝時操縱政權的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十二個宦官。他們都任職中常侍。首領是張讓和趙忠。他們玩弄小皇帝於股掌之中,以至靈帝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十常侍指的是指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帝尊信張讓,呼為"阿父"。

歷史上有名的太監


張讓,潁州(今河南禹州)人。他從宮中一雜役太監,逐步爬上太監首領中常侍。他慫恿昏君漢靈帝劉宏設立"四園賣官所",公開賣官斂財。又在漢宮西苑設"裸遊館",專供靈帝淫樂,哄得靈帝喜笑顏開。他"僭越"朝制,把自家莊園建得皇宮還高,又怕靈帝發現,挖空心思拿"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禍"來矇騙靈帝,這個昏君竟然確信,還口口聲聲稱張讓為父,真是昏君奸臣,一路貨色。

張讓率領十常侍,顛倒黑白除異己,捏造罪名殺朝臣,終於引起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不滿。張讓又先下手為強,誘殺何進,導致京師衛軍變亂,殺盡宮中幾千太監,張讓也走上絕路,投身黃河。

歷史上有名的太監

趙忠,安平人,東漢末年宦官,趙延之兄,靈帝時期"十常侍"之一,與張讓備受漢靈帝寵信和重用,靈帝公然覥顏稱:"張常侍乃我公,趙常侍我母",被封都鄉侯,歷任大長秋、車騎將軍。。其為人貪殘,172年,漢靈帝令中常侍趙忠主持朝會,"既議,坐者數百人,各瞻望中官,良久莫肯先言。後為袁紹所捕殺。

畢嵐,字不詳,東平郡人。熹平中,擔任掖庭令,掌宮人簿帳及蠶桑女工等事。 熹平六年(177年),畢嵐奉皇帝命,鑄銅人四列於倉龍、玄武闕,又鑄四鍾,皆受二千斛,縣於玉堂及雲臺殿前。又鑄天祿蝦蟆,吐水於平門外橋東,轉水入宮。又作翻車渴烏,旋於橋西,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又鑄四出文錢,錢皆四道。識者竊言侈虐已甚,形象兆見,此錢成,必四道而去。及京師大亂,錢果流佈四海。

光和中升為中常侍,封列侯。中平六年(189年),靈帝駕崩。中軍校尉袁紹說大將軍何進,令誅中官以悅天下。謀洩,十常侍因進入省,遂共殺何進。而袁紹勒兵斬殺了趙忠,捕宦官無少長悉斬之。張讓、畢嵐等數十人劫質天子走河上。追急,張讓等悲哭辭曰:"臣等殄滅,天下亂矣。惟陛下自愛!"皆投河而死。

據《後漢書·張讓傳》記載,東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畢嵐曾製造翻車,用於取河水灑路。

中國歷史上唯一被追認為皇帝的宦官——曹騰(東漢)

曹操的祖父曹騰。曹騰為東漢中常侍大長秋,自幼入宮。後與女子吳氏結為"對食"夫妻,並收養曹家少年為子,即曹操父親曹嵩。魏明帝曹睿即位後,追尊其高祖曹騰為高皇帝,其夫人吳氏為高皇后,直到西晉代魏,這個稱號都一直保存著。曹騰也成為曹魏王朝五個擁有帝號的人物之一(魏高皇帝曹騰,魏太皇帝曹嵩,魏武皇帝曹操,魏文皇帝曹丕,魏明皇帝曹睿,因司馬專權,曹睿的後繼者皆不得享有帝號)。在中國歷史上,被授予正統王朝皇帝稱號的宦官,僅此一人。

閹海權宦——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唐)

李輔國:756年太子李亨(唐肅宗)即位,肅宗為人性格懦弱,見李輔國忠心擁戴,便視其為左右臂,把軍政大事都委託於他。李輔國能為所欲為,還得益於與肅宗皇后張氏的勾結。762年太子李豫(唐代宗)在李輔國的擁戴下即位,因念其擁立之功,冊封李輔國為司空兼中書令,但就在這一年,唐代宗又陸續罷免了李輔國的職務,最終把他逐出了朝廷。不久,李輔國被人刺殺身亡。

程元振:762年受唐代宗重用,有剪除李輔國的功勞,便開始驕橫,以私怨排除異己。唐代宗下詔盡削程元振官職,將他流放溱州。不久,程元振在江陵被仇家殺死。

魚朝恩:魚朝恩以保駕有功,被封為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並統率禁軍,隨後掌握朝廷大權。自得意滿的他又幹預起了政事。唐代宗對其不滿,於是授命宰相元載,在770年寒食節,乘宮中宴會後召見之機,捕殺了魚朝恩。

監軍誤國——童貫(北宋)

童貫(1054年-1126年),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

歷史上有名的太監


童貫,少年淨身入宮,投於大太監李憲門下。他為人乖巧,揣摩功夫十分了得,精於媚術。徽宗即位後,他如魚得水,使出渾身解數,獻古玩,弄字畫,用盡心思討得這位風流天子的歡心,從此平步青雲。他與蔡京聯手,排擠朝臣。公(即蔡京)媼(即童貫)二相,朝內朝外,互相勾結,獨霸北宋軍政大權,朝野百官,盡出其門,童太監成了"童大王"。童貫獨領兵權二十年,北宋在與遼、金的戰爭中屢戰屢敗,國力日虛,他卻兵權永固,足見他保權固位手段之高。

歷史上有名的太監

七下西洋——鄭和(明)

從1405年到1433年,劉家港出發,穿越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員組成的遠航船隊,訪問了許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聯繫。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在船上因勞累過度過世。民間故事《三保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保太監下西洋。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阿丹、天方(阿拉伯國家)、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伊斯蘭教聖地),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鄭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動。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都是空前的。它不僅在航海活動上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而且對發展中國與亞洲各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自閹致富——王振(明)

王振是明朝第一個專權的太監。他本來是一個失敗的教書先生,卻自閹進宮,得到了明英宗的寵幸,開始擅權,結黨營私,干涉朝政,揭開了太監帝國的序幕。為了建立所謂的豐功偉績,根本不知作戰為何物的他,慫恿皇帝親征來犯的也先,結果是皇帝做了俘虜,自己搭上了性命。

史稱王振"狡黠"、善於伺察人意。其實這也是一切奸佞宦官取得昏庸帝王信任的先決條件。大臣立身於朝,受明主賞識,靠的是才能和機遇,而無恥小人就只能靠"狡黠"二字了。王振入宮後,宣宗皇帝也很喜歡他,便任他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皇帝。大抵昏君與奸佞之間都有一種很難言說的"緣分",並不單純是手段的問題。英主和賢臣有時也會這樣。比如唐太宗善於納諫,卻也只願意聽魏徵的,別人向他進諫,他一樣要發火,還得魏徵出來解圍。王振也是一樣,當時宮中也有很多宦官,論奸佞、論狡黠他也未必便是超群的,如宣宗寵愛太監金英等人,王振並沒能奪去金英在宣宗心目中的地位。而他一遇到英宗,便如魚得到水一樣,誰也離不開誰了。

王振在權力已經達到頂峰、富貴也達到極限後,居然想借立邊功來為自己樹碑立傳,求得身後名,落得不僅身死,而且族滅的下場。但凡事有弊也會有利,當時英宗年紀不大,如果不是土木之變,王振專權亂政的局面還不知會持續多少年,後來魏忠賢禍亂天下的場面也許就會在英宗年間上演,明王朝會不會就在英宗手中結束,也是很難說的事。五十萬大軍換來王振的死,值與不值真是無法計算。

八虎之首——劉瑾(明)

弘治十八年(1505),明孝宗因病去世,太子順利即位,這就是明武宗。太監劉瑾、張永、谷大用、馬永成、丘聚、羅祥、魏彬、高鳳八名太監得到了新皇帝的寵愛,被稱為"八虎"。

劉瑾,明史上最有名的太監之一,人稱"立皇帝"。他少年入宮,憑藉好用的頭腦,學會一身鑽營功夫,得到大太監李廣賞識推薦入東宮侍奉太子朱厚燳。他傾心盡力討太子歡心,不久成為太子心腹內臣。太子繼位後,劉瑾連連升遷,很快當上了司禮太監,代皇帝批答天下奏章。他把貪淫樂的明武宗哄入豹房,炮製"奸黨"名單,把56位正直朝臣一網打盡。朝廷的一切決斷獨攬,成了無名有實的"劉皇帝。他還依靠東西廠和錦衣衛等機構大搞**,使天下人人自危。又妄改朝制趁機廣納賂賄,朝臣紛紛仿效,貪風四起,明王朝由是江河日下。

第一梟淫——魏忠賢(明)

魏忠賢(1568年-1627年),原名李進忠。中國明朝末期宦官。北直隸肅寧(今屬河北)人。出身於市井無賴,後為賭債所逼遂自閹入宮做太監,在宮中結交太子宮太監王安,得其佑庇。後又結識皇長孫朱由校奶媽客氏,與之對食。對皇長孫,則極盡諂媚事,引誘其宴遊,甚得其歡心。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為熹宗。魏升為司禮秉筆太監。

明熹宗是個"木匠天才",喜歡刀鋸斧鑿油漆的工作,"朝夕營造","每營造得意,即膳飲可忘,寒暑罔覺"。他曾親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宮殿,形式仿乾清宮,高不過三四尺,卻曲折微妙,巧奪天工。魏忠賢總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貫注之時,拿重要的奏章去請他批閱,熹宗隨口說:"朕已悉矣!汝輩好為之"。魏忠賢逐漸專擅朝政。

魏忠賢與皇帝乳母客氏沆瀣一氣、狼狽為奸,極受寵信,被封為"九千歲",自己也在民間養了不少"義子",如什麼"五虎"、"五狗"、"十孩兒"、"四十孫"等。在其全盛時期,各地官吏阿諛奉承,紛紛為他設立生祠。1627年崇禎帝(思宗朱由檢)登位以後,遭到彈劾,被流放鳳陽,在途中畏罪自殺。

魏忠賢本是一個地痞無賴大賭棍,自割陰囊進入宮中進行賭博。一個無才無德、惹事生非的無賴賭徒竟能左右天下,禍國殃民到這種地步,這不能不說是封建專制制度的流弊,頗值人們反思。

恃功驕橫——安德海(清)

安德海,10歲入宮當太監,由於辦事靈巧,頗有眼色,深得主子歡心,稱他"小安子"。1861年,他遇到了一個機會,就一步登天。是年,咸豐帝臨終密詔,由其獨子載淳繼位,肅順等八臣攝政,並密令:如那拉氏弄權,可除之。安德海把遺詔密報那拉氏。咸豐死後,他充當那拉氏和恭親王的密使,奔走於熱河和北京間,使辛酉政變一舉成功。"小安子"勞苦功高,慈禧太后破格提拔他為總管大太監。

歷史上有名的太監


安德海成為慈禧心腹後,恃功自大,干預朝政,打壓恭親王,挑撥兩宮皇太后,樹敵眾多,他瘋狂斂財,驕橫處世最後落個伏誅濟南,身首異處的下場。

清代第一 ——李蓮英

李蓮英從咸豐六年(1856)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出宮,在清宮長達五十二年。是慈禧太后最寵愛的貼身太監,也是清代品位最高、權勢最大、財富最多、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大宦官。他對主子的奴才嘴臉,和對同類的兇狠殘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狐假虎威,有恃無恐,置諸侯於腦後,視軍機大臣為等閒;朝中大員及外省督撫,無不對其巴結奉承,仰其鼻息。舉凡國政朝綱、清廷要務,無不與聞,無不參預。

據李連英死後的墓誌碑文中記載:公姓李氏,諱連英,字靈傑。平舒世家也。

近百年來,史家著述及民間傳說中都將李連英的名字誤寫成"蓮英",卻不知這個舛誤源於何時何處。碑文繼續說:"年九歲入內廷充役使,循守規矩,有若成人。"

無論是九歲,還是十三歲,都還是一個純真活潑的孩子的歡樂時光。但他已經沒有了幸福的童年,當他被送上手術檯,接受"淨身"手術的那一瞬間,他所面對的是"淨身師"—— 一個冷若冰霜的陌生男子,他所承受的是撕心裂肺的痛苦,他已經永遠告別了母親溫暖的懷抱和童年的歡樂,和千百個太監一樣,走上了痛苦屈辱一生的不歸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