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兵馬是清朝2倍,已經收復南方,還飲馬長江,最終為何失敗?

李冉靜


吳三桂的失敗是丟了人心,沒有戰略眼光和夜郎自大,輕視對手造成的。這些原因的形成要從吳三桂抗擊清軍到投靠清軍最後到反清的過程說起。

吳三桂明朝崇禎年間,在關外抗擊清軍入關,因抗擊有功,被崇禎封為平西伯,賞賜尚方寶劍。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佔領北京城後與滿清對吳三桂形成了夾擊之勢,這個時候崇禎自縊身亡,吳三桂也是去心理支撐,獨木難支,權衡之後,向滿清投降,滿清和吳三桂聯手打退了李自成。

投降滿清之後,吳三桂成了平反李自成的急先鋒。吳三桂之所以積極攻打李自成,是因為他要“復君父之仇”。但是,吳三桂打著這個旗號領軍打仗,會讓清政府極其不放心,所以清政府對於吳三桂的態度是不冷不熱。

李自成被消滅之後,吳三桂就被調了回去,他當然明白滿清的意思。於是吳三桂的態度來了360度大轉彎,不再提復仇計劃,對滿清表白自己的忠心耿耿。

嘴上說要效忠大清,沒有實際行動是無法證明自己說的話。不過表忠心的機會很快就來了,吳三桂奉命殲滅漢中的抗清義軍,此時的吳三桂下了狠心,只要是和前明有關係的人,一律斬殺,只要是遇到抵抗的守軍,破城之後便是屠城。平四川、攻重慶,又南征雲貴兩地,一直追擊明朝臨時組建的政權到緬甸,清政府也改變了對吳三桂的態度,放開束縛吳三桂的手腳,盡情發揮。

在大清清除起義軍和反清組織的過程中,吳三桂立下犬馬之勞,為了表彰吳三桂對大清做出的突出貢獻,讓吳三桂鎮守雲貴地區,封為異性親王。在雲貴地區,一切事物均是吳三桂說的算,成為雲貴地區的土皇帝,勢力越來越大。

康熙登基後,吳三桂認為康熙是個小孩,就不在把大清放在眼裡,在雲貴地區,百姓只認吳三桂。康熙掌權之後,考慮到一些親王的勢力過大,對中央不利,於是下旨撤藩,“三藩之亂”便拉開了序幕。

戰爭前期吳三桂勢如破竹,很快佔領雲貴周邊的城市,一直打到兩湖和兩廣地區,並在衡州加冕稱帝。此時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被吳三桂佔領,讓康熙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僅僅反清幾個月,吳三桂就病死了。康熙採取了個個擊破的戰術,先收拾其他親王,把吳三桂孤立起來,最後處理完外圍後,全力攻擊吳三桂,最終平定三藩之亂。

吳三桂在前期取得這麼大的優勢的情況下,由於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沒有北上攻打南京,有沒有從四川攻打漢中,進軍西北,而是在兩湖地區佔領城鎮,貽誤戰機,給了清軍喘口氣的機會。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沒有漢人支持吳三桂,。吳三桂從投清到不餘遺力的充當大清的急先鋒,追殺反清組織,漢人已經看清吳三桂的真實面孔,出爾反爾,幫助外族追殺自己的同胞,早已經對吳三桂心灰意冷了。雖然,吳三桂打著反清的名義起兵,但是天下的漢人並不買賬,恥於吳三桂為伍。大清已經入關三十年了,漢人對滿人的仇恨已經不是這個國家的主要矛盾了。

最後一個原因是吳三桂小瞧了康熙,當時的康熙雖然年輕,但是一位相當有才幹的皇帝,處理事情來安然處之,有條不紊,表現相當成熟、穩重。而且,康熙在下令撤藩之前就預料到吳三桂會反,並作出了周密的安排,雖然前期沒有佔到便宜,但是及時做出調整,通過政治和軍事上孤立吳三桂,又舉全國之力來對抗三藩之亂,時間一久,當兩軍處於相持階段時候,吳三桂就已經註定要失敗了。


滋溜一下


吳三桂飲馬長江時,他的情況並不樂觀。

首先,他並沒有清朝兩倍兵力,當時康熙平叛的部隊,主要是綠營兵和駐外八旗兵,京城的駐京八旗和關外的留守八旗都沒動。康熙手上還有十萬多精銳。而吳三桂卻是傾巢出動,反倒是他手上沒牌可打了。

其次,除了雲南大本營外,吳三桂只是拿下了貴州、湖南、四川以及廣西和陝、甘的部分地區。江南最重要的財賦重地,即江浙兩省,吳三桂並沒有拿下來。


沒拿下江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吳三桂和清朝並不是“南北朝”,而是“東西朝”。全國最重要的稅收來源和糧食產地都掌握在了清朝手裡,這就註定了吳三桂沒實力跟清朝打長時間的消耗戰。

第三,反清聯軍各自為戰,吳三桂也帶不動那幫烏合之眾。

公元1675年初,反清聯軍聲勢浩大,曾經一度嚇得不少清廷高官有遷都的打算。但是康熙皇帝很敏銳的就發現了聯軍的弱點——反清聯軍沒有統一指揮,大家雖然都反清,但並不聽吳三桂的指揮。

比如說鄭經,吳三桂跟清軍死磕時,曾建議鄭經沿海路北上,偷襲東北或者浙江,讓清軍顧此失彼,不能集中力量對付自己。但是鄭經直接拒絕了。拒絕了之後,鄭經不僅不幫忙,反而幫倒忙,拼命的打福建。

當時福建是誰的地盤?靖南王耿精忠。

鄭經跟耿精忠死磕,最後撈便宜是誰?

還能是誰?清朝嘍。

公元1676年初,康熙抓住耿精忠和鄭經自相殘殺之際,調整部署,調安親王嶽樂、康親王傑書、貝子傅喇塔、浙江總督李之芳四部合力進攻耿精忠。

這個時候,若是鄭經還有一點理智,他就應該援助耿精忠。就算不援助,最起碼也應該停止進攻。畢竟他連耿精忠都打不贏,一個比耿精忠要強幾十倍的清朝,他打的贏?

可是,鄭經偏偏就要打耿精忠,清軍在北面猛攻,他就在東南沿海夾擊,打的耿精忠腹背受敵,最後只得向清軍開城投降。福建這一路反清人馬,就因為這種近乎於二逼的內訌被清軍輕鬆平定了。


除了鄭經之外,三藩之一的尚之信也是個大坑貨。三藩之所以造反,起因就是平南王尚可喜告老還鄉,想把王位傳給尚之信。康熙早想削藩,就藉此機會不予尚可喜傳位,逼迫三藩狗急跳牆。

也就是說,尚之信繼王位的那點破事,就是康熙削藩和三藩之亂的直接導火索。

可是,當吳三桂和耿精忠起兵後,尚之信卻不起兵。不管吳三桂如何催促,他就是藉故不起兵。搞得吳三桂一面要部署兵力對付北面的清軍,一面還要留兵東南,防止廣東的清軍偷襲他。

後來,耿精忠投降前後,尚之信突然響應吳三桂號召,起兵造反。然而,造反之後的尚之信不管吳三桂怎麼催促,他就是故意找藉口不出兵。想在一旁坐山觀虎鬥,看吳三桂和清朝殺個兩敗俱傷。

最後,尚之信咋咋呼呼一陣後,居然又投降了清軍。可謂是一槍未放就直接投降了。

很多人都知道,三藩之亂鬧了八年,但很多人不知道,三藩中的耿精忠和尚之信,其實只鬧了兩年。剩下的六年時間,都是平西王一派跟清朝在單挑。

公元1677年,清軍橫掃東南,猛攻鄭經,收復了漳、泉等四州。鄭經費盡心思攻,以極為不要臉的方式攻佔的地盤,在他手裡還沒有捧熱乎呢,就被清軍又收回去了。

而在驅逐鄭經之前,清軍集中力量,拖住吳三桂,猛轟割據陝甘的王輔臣。當王輔臣被圍平涼城,且吳三桂屢次施援都失敗後,陝甘地區的反清聯軍最後全部被清軍消滅。

截止至1677年初,當時除了吳三桂,全國的反清聯軍基本被消滅。而此時距離三藩之亂爆發才僅過了三年零三個月而已。(三藩之亂爆發於1673年12月)


第四,除了沒有第一時間佔據東南,以及反清聯軍內訌不斷這兩個問題外。吳三桂還有一個更大的致命弱點——他太老了。

公元1677年時,康熙24歲,正是意氣風發的年紀。而當時的吳三桂66歲,垂垂老矣,不知道還能活幾年。

像這種雙方主君年紀不對等的情況下,康熙年紀小,他能拖。可吳三桂卻拖不起,他不知道自己哪天就嚥氣了。

因此在1678年,吳三桂決定稱帝,並利用稱帝維繫人心、鼓勵士氣。

稱帝之後,吳三桂決定反擊。

當年六月,吳三桂親點大將馬寶,令其率五萬大軍南下,攻打衡陽的門戶永興。馬寶率軍兩戰兩勝,大創清軍。擊斃了清軍都統宜里布和護軍統領哈克三,並大敗前鋒統領碩岱、副都統託岱、宜思孝所率的援軍。

清軍受此大敗,被迫退回了廣東。

南線反攻大勝之後,吳三桂又親自部署了對廣東、廣西的大規模進攻。以十萬大軍,突入兩廣,收復了除梧州之外的所有區域,大挫清軍信心。那個驍勇善戰的吳三桂,貌似又回來了。

然而,吳三桂太老了。吳軍的兩次勝利只是他的迴光返照而已。



1678年八月十七日,也就是吳三桂稱帝僅六個月後,他就突患“中風噎嗝”,病死在了前線軍中。

皇帝死了,仗自然是打不了了。

1678年十月,前線的吳軍全部回撤,並派人赴雲南,迎奉年僅15歲的吳世璠繼承皇位。

聽說吳軍迎奉吳世璠繼位,康熙都笑了。吳三桂是員悍將,康熙敬畏他。可吳世璠才是個屁大點的毛孩子。吳軍眾將在這個危機時刻居然立幼主為帝,可謂是混了頭。

1679年,康熙命令駐守在湖北、陝西的清軍大舉進攻。沒過多久,四川、湖南兩省即被清軍收復。而在清軍攻打兩省期間,吳世璠這個大周皇帝毫無作為,完全不知道應該怎麼應對。

1680年,吳軍控制的領土除了雲貴外,其餘全部都被清軍所攻佔。

又過了一年半的時間,清軍先克貴州,再克雲南,三藩之亂遂全部平定。

三藩平定的前夕,鄭經病死,而他所盤踞的臺灣島,也在兩年後被平定。至此,南方的反清勢力也被清廷徹底肅清。



總結。

1675年初,吳三桂勢力達到最巔峰。但是即便是勢力最巔峰,他也沒拿下整個江南,與清朝劃江而治。後來到了1676年底,由於兵興三年多,兵力、財力都嚴重不足,且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都離心離德,各有圖謀。因而這一年就變成了三藩之亂的轉折之年。

形勢逆轉之後,吳三桂的情況每況愈下。縱然他在稱帝的那一年兩戰連勝,取得了不小的戰果。但那終究是迴光返照,他老邁的身體已經撐不起他的雄圖壯志了。

當他病死後,大周政權大勢已去,三藩之亂被滅,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Mer86


當時滿清承平已久,兵員戰鬥力下降極為嚴重,以至於吳三桂起兵三萬之人竟在短短時間就席捲十省之地,並大肆招兵買馬,很快就將兵員擴充過了十萬(這十萬人很多都是南明的遺老遺少加入),以至於很多人都認為吳三桂起兵之時軍隊是滿清的兩倍。


但是即便吳三桂擁有如此之多的兵力,個人認為他要戰勝滿清依舊很困難。

第一點,吳三桂所佔之地乃是雲貴一帶,人煙稀少,產糧薄弱,而滿清所佔之地皆是人口密集富庶無比的地方,相比之下,滿清有非常大的優勢。這是人口和糧食的優勢。

第二點,三藩以及南方各個割據勢力之間勾心鬥角,沒法合力進攻滿清不說,還相互拖後腿,比如耿精忠在叛清之後,一面跟滿清打仗,一面還要跟鄭經在福建搶地盤,最後兩面夾擊扛不住就投降了。


第三點,根源上的東西,其實三藩是志不在天下的三藩,就連最具有戰略目光的吳三桂也是一直只要跟清王朝劃江而治,並沒有想著東進沿河阻斷漕運,不然滿清北地絕對會出現缺糧的狀況。

也真是清王朝看清了吳三桂的種種弱點,所以即便是在吳三桂聲勢最浩大的時候也沒同意劃江而治。


小南讀


吳三桂犯了戰略性的錯誤:他飲馬長江,本當痛飲黃龍,直搗京師,但他可能是年老一心想在雲南裂土為王,將藩地傳及子孫。他的謀士劉玄初在重要時候寫了封信,勸其渡江北上,他卻無動於衷,逗留觀望,企圖與清廷分長江而治。不過長江,在松滋一停就是三個多月,白白失去了大好時機。

若吳三桂直取荊州襄陽,然後順江而下阻斷漕運,抄略江南財賦重地,他還有些勝算,但他卻沒有這麼做。

歷史沒有也許,他錯過了就是註定失敗,這是時代的選擇。


笑談古今趣史


今天,我們不談“先叛明後叛清,反覆無常”的大道理,一起看看當時吳三桂在起事後犯下的錯誤,看看能否吸取些教訓。

軍力強盛的吳三桂

我們先來看一場兩軍精銳的激戰。我們會發現:即使吳三桂年事已高,但清朝開國宿將悉數過世,無人是他對手。

曠世大戰,吳三桂輕鬆取勝。

康熙十五年四月,長沙東側的官山。康熙令安親王嶽樂自江西進攻長沙,試圖發起長嶽決戰。清軍列陣,從城北跌佛寺到城西南,兵分十九路,綿延數十里。吳三桂也調軍來戰,部署列陣,吳三桂親自坐在譙樓上觀戰。雙方戰線長達數十里,“軍容之盛,為近古所未見”。


開戰後,吳三桂以王緒率數千人率先發起進攻。王緒策馬而出,直衝敵陣。清軍見狀,分兵合圍,一時,王緒軍如同被投入大海的石頭,旗幟被淹沒不見,金鼓聲也沉默。正在吳三桂軍驚恐之時,忽聽槍聲連發,如連排鼓聲;白刃排空,如冬日飄雪,喊聲震天,清軍騎兵紛紛落馬,王緒奮勇而前,銳不可當!清軍紛紛讓路,不敢阻擋!

三桂軍士氣大振,一齊殺出!清軍也奮力反抗。正在此時,吳三桂的侄子吳應正中流矢落馬,清軍趁勢反攻,卻突遇吳三桂放出的大象,紛紛敗退。吳三桂軍回擊,清軍陣勢搖搖欲墜。正此時,天將大雨!吳三桂無奈收兵。

此戰,雙方投入兵力達10萬之多。吳三桂原將軍隊分為前、後兩軍,本意一舉殲滅清軍,可惜,突遇大雨,企圖失敗。


此次大戰,顯示出吳軍精銳戰力之強悍!

僅就軍事而言,在整個“三藩之亂”中,吳三桂軍都擁有戰力上的優勢。在吳三桂病故前,清軍在岳陽、長沙的對決中無可奈何。

吳三桂帳下也不乏名將。尤其是高大節,擅長以少勝多,深知曾以數百人就能大敗清軍大隊。江西戰場,清軍將領甚至被一度高大節極少的兵力嚇得不敢出南昌。

而吳三桂的“盟友”,耿精忠所部的曾養性,甚至王輔臣本人,都是難得的將才。

響應雖多,各懷心思

吳三桂之初,進展十分迅猛,各地紛紛響應,一時聲勢逼人。

可是,放眼看去,這些叛軍都各懷心思。

廣東的尚之信就不說了,整個叛亂過程,幾乎都沒有出兵參戰。


耿精忠、王輔臣,雖有戰力,但一直搖擺不定。形勢稍微不利,就紛紛降清。

真正鐵了心打大清的,只有吳三桂本部和臺灣鄭經。但鄭經在早期積極配合後,得知吳三桂並非真心“輔助明主”,而是自懷稱帝之心後,不但沒有配合,反而進攻耿精忠。(清朝正因得知鄭經攻打耿精忠,才定計招降耿部)。

總的來說,這些響應者雖然以“忠義”為名起事,卻壓根沒有“忠義”的基因。他們大多先叛明,後叛清。如果吳三桂勢頭好,他們自然都會趁勢發展,但如果勢頭不好,他們可就不會血戰到底了。

再說,就吳三桂的黑歷史,他說反清復明,鬼才信!因此,即使是真的心新懷忠義者,也是趁勢而動,根本不會配合吳三桂!

進退兩難,深負眾望

起事之初,吳三桂發展勢頭迅猛,馬寶入湖南,王屏藩入川支援當地叛變。清軍難以抵擋,節節敗退,吳三桂很快就攻克長沙、岳陽,飲馬長江。

清朝開國宿將盡去,已無人是吳三桂對手。

此時,吳三桂陣營的將領們提出了兩種經典的進軍建議:

1、繼續北進攻下荊州,而後再圖北進;

2、順流而下,攻取南京,與耿精忠等部會合,全取江南。

而如前所說,吳三桂不管是本人的軍事才能,還是其部署的戰力,都不弱於清軍。尤其在早期,面對不知兵要的皇家貴胄,不管是選擇哪條進軍路線,他們都完全有機會積極進取,給予大清更大的打擊。

可是,吳三桂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第三條路:大部轉入防禦,僅僅以少量兵力進軍宜昌、吉安等地,試圖打通與王輔臣、耿精忠聯繫;

就這樣,在整個三藩之亂中,吳三桂軍最精華的20萬大軍,長期安於湖南,7萬人在岳陽防禦荊州方向清軍,7萬人在長沙防禦江西方向。


吳三桂最能打的精銳安靜地坐失良機,坐視清軍平定各路“友軍”,陷入孤立!

先聲奪人的輿論戰

師出有名,就是在動手前先打嘴仗。

筒善抵達荊州後,以“給吳三桂的一封信”的形式發起了嘴仗:引咱們入關的時候,你說要另立明朝天子了?天下大定以後,消滅明朝殘餘時,你吳三桂比誰都積極呀!你要真的效忠明朝,你弄死人家永曆幹什麼?你現在跳出來說忠於明朝,當天下人是傻子?

康熙的戰略:重點打擊+政治誘降

扛精畢竟不能當飯吃,罵完後,還得打!


面對危局,康熙並非沒有失誤,但他總體方向是十分清晰的。

叛軍雖多,但多首鼠兩端。康熙沒有逐城逐地的打擊,而是以“以重點打擊造成有利態勢,以政治誘降平定叛亂”的方針推進平叛戰爭。

比如:陝西方向。在各路叛軍中,對清朝威脅最大的,就是陝西方向。除了王輔臣的叛亂,陝西、寧夏,西北各地叛亂者也雲集。甚至後院的察哈爾蒙古部也發生了叛亂。

康熙在平定察哈爾之後,重點放在陝西,而他清醒地意識到,陝西叛軍中,只要平定了王輔臣,其他各部也不攻自滅。而王輔臣雖然善於用兵,但反覆無常,時而要降,時而要反,只要形勢上壓倒,就可以制服!


因此,康熙以平涼為重點,攻平涼時,又以平涼城外的高地為重點。在付出了相當代價強攻下高地後,以紅衣大炮轟炸平涼,本來就鬥志不堅的王輔臣終於在持續的誘降下投降。

西北各地聞風而降!

又比如:對耿精忠。耿精忠的戰鬥力十分強悍。部將曾養性攻克溫州後,在浙江發展迅速。清軍選擇了仙霞嶺為突破口,不去攻耿部精銳,而是直接撲向其福建老巢。

耿精忠雖然在浙江勢頭很猛,但在福建日子卻很慘,不但要扛大清的反撲,還要對付翻臉的鄭經。壓力山大,扛不住了,也投降了。

於是,在浙江形勢尚可的曾養性等也紛紛不戰而降!

持續的政治誘降,使叛軍常大規模投降。

在這些戰爭中,叛軍以萬為單位,紛紛投降。清軍迅速掃除了吳三桂的兩翼,扭轉了局勢!

時來天地皆同力,徹底平叛

在消滅其他反叛勢力後,大清已經在戰略上形成了對吳三桂部的包圍。

可是,由於吳三桂部戰力強大,大清要想徹底擊敗吳三桂,還十分困難。

不過,大清的運氣不錯。他們心想事成,自己搞不死的對手,就被老天搞死了。

首先是在江西讓大清頭疼不已的高大節,恥於與溜鬚拍馬上位的同僚共事,掛了。


然後是吳三桂老大爺,在過了幾天皇帝癮之後,也掛了!

吳三桂死後,吳軍人心惶惶,士氣受挫。儘管公推的首輔吳國貴此時提出“北向以爭天下”,但已是痴人說夢,為時已晚了。

需要一提的是:即便大清最後以四十萬之眾攻雲南,卻好費時日,啃得十分吃力,可見,吳三桂本部軍力之強悍!

吳三桂本人確實是當時的虎將,但他絕非帝王之才!在早期形勢大好時,明知大清無人是他對手,卻依然止步不前,坐失良機!

吳三桂的盟友也都是一時良將,但卻都是戰意不強,形勢好時就踴躍響應,形勢差時,就紛紛掉頭投降。

吳三桂手下也有諸多人才。吳國貴的謀略、高大節的勇略、王屏藩的政略,都是當時數一數二的人才。可是,吳三桂卻以其各侄子為主將(雖然其侄子中也不錯的),不能因才而用!

而康熙,在此次平叛戰爭中顯示出了雄主之才。他針對敵軍人馬眾多卻一盤散沙,軍力強悍卻人心不一的特點,果斷採取重點打擊+政治誘降的策略,不斷分化、瓦解對手,最終孤立、擊敗了吳三桂!



正是在這次險象環生的經歷,使清朝肅清了不穩定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開啟了一段夕陽一般的輝煌。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這個問題提問的時候就有問題的。

首先清軍入關的時候已經有了12萬兵力,並且都還是精銳的女真鐵騎。而當時吳三桂的兵力在山海關就只有8萬左右。再到吳三桂投降清軍,和清軍統一中原地區時,此時的兵力更是達到了20多萬。清軍滅掉李自成的大順和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後士兵數量和士兵戰鬥力都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到了60多萬,到了康熙繼位初期又裁員了三分之一,就是40多萬。而當時封王的時候,吳三桂在雲南的兵力只有32200左右,還有尚可喜只有不過一萬左右,還有耿精忠也不過9000左右,所以何來的兩倍呢。

到三藩叛亂時期,三王的兵力最高峰的時候也才70多萬,當時清政府主力部隊就有45萬左右,還加上北方的邊防部隊,和地方部隊,至少也得有個70多萬吧。


三潘之所以失敗,其責任不能全部怪吳三桂,吳三桂乃是明末名將,在三藩之亂的時候,吳三桂年事已高,身體不適,已不能統領部隊。叛亂初期時,吳三桂軍隊連連得利,然而不幸的是耿精忠、尚之信相繼投降於清政府,這對吳三桂的反叛集團來說可是致命的打擊,此後,吳三桂與清庭形成相持階段。不久後吳三桂在都城衡州率5萬大軍南下,攻擊兵家必爭之地永興,兩戰兩勝,大創清軍,一戰擊斃都統宜里布、護軍統領哈克三,奪據清軍河外營地。

六月中旬,張皇后駕崩,吳三桂精神受挫,不久後吳三桂病死,形勢瞬間變得對吳軍不利,吳軍眾心瓦解,隨後康熙主力部隊便圍攻省城昆明,吳世璠勢窮自殺,至此三藩之亂結束。如果吳三桂精神抗壓能力再強一點壽命可以再長點,興許能與清政府隔江而治,稱霸南方。


看史圖論史實


我是貓叔,很榮幸為您作答。

先說說所提問題,吳三桂的兵馬究竟有沒有清朝的2倍,這個值得商榷,事實上,說他收復了整個南方,也是有些誇張的。但是,要說吳三桂實力雄厚,還是沒毛病的。那麼,一個久經戰陣,實現經驗豐富的老將,怎麼會最終失敗了呢?這個,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解讀。



第一,吳三桂只能算是一個戰術高手,不是戰略高手,缺乏基本的戰略眼光

吳三桂的個人能力也是可圈可點的,當年在遼東也有所建樹,這個不能否認。但是能打仗不見得就能奪取天下,要不然歷史上亂世之時,那麼多的猛將都能坐天下了。



吳三桂最大的戰略失誤就是試圖劃江而治,這很明顯是異想天開,也是小富即安的心思在作怪。其實,戰爭初期,吳三桂的勢頭還是很猛的,待到飲馬長江,他突然停止了大型軍事行動,夢想著與清朝南北對立。這就給了康熙喘氣的機會,清軍開始積聚力量,開始反擊。如果吳三桂能夠一口氣直搗北京,勝負還真的不好說。



第二,吳三桂圍剿南明政權和其他反清勢力,失去了漢人的好感和支持

我不噴清朝,客觀的說,吳三桂舉兵反清的時候,清朝的統治根基並不牢固,各地反清勢力林立,而且民心也未穩定。如果吳三桂能夠利用這些勢力,肯定可以爭取不少民意支持。



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你一個賣國求榮的人,人們早就給你釘上了標籤,即使舉起反清大旗,也很難籠絡人心。事實證明,跟著吳三桂造反的那些勢力,也確實不成氣候。

第三,遭遇豬隊友,各股勢力同床異夢

眾所周知,吳三桂這場反清並不是孤軍奮戰,而是三藩之亂。除了三藩之外,還有盤踞臺灣的鄭氏家族勢力。



假如這幾股勢力能夠擰成一股繩,可以統一指揮,康熙還真的不好應對。事實情況卻很糟糕,鄭經不是率水軍直搗天津,而是選擇在沿海撈便宜,這就動了耿精忠的奶酪,二者掐了起來,這種豬隊友不被康熙各個擊破才怪。

除此之外,尚可喜首鼠兩端,唯恐自己的實力遭到損失,對吳三桂陽奉陰違,把吳三桂推到前面頂雷,這種團隊,依然是難成大事。



閻王爺不給面子,非把吳三桂帶走

面對幾個隊友的坑害,吳三桂的形勢越來越差,加上身體每況愈下,再不稱帝,恐怕就沒了機會。



匆忙之間,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僅僅五個月後,他就一命嗚呼,這麼一來,剩下的小怪無論是威望還是能力都下降不少,自然就好收拾多了。更加要命的是,他一稱帝,讓更多的漢人看清了他的面目,人心狀況更加惡劣。

好了,才疏學淺,可能觀點幼稚,還請方家多多指教。


貓叔說歷史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後,曾招攬雄踞山海關手握重兵的吳三桂,其實吳三桂也有意投靠李自成,無奈李自成做事太絕了,擄去了吳三桂的家人作為人質,吳三桂憤怒之下選擇了與清軍合作放清軍入關,本想以清軍來壓制李自成,結果一發不可收拾,沒想到李自成這麼的不經打,一打就敗,而且還棄城跑了,而吳三桂也已經無法回頭,成了名副其實的漢奸。


1662年吳三桂在雲南殺害了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同年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共稱為“三藩”;

到了1673年,康熙非常清楚三藩的危害,這些藩王們手握重兵,雄踞一方,特別是吳三桂更是佔據雲貴,勢力龐大,年輕氣盛的康熙決定撤藩,吳三桂認為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起兵造反,他殺了雲南巡撫朱國治,聯合其他藩王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正式向清朝宣戰,這就是史稱的“三藩之亂”。

所謂的三藩之亂,其實叛亂的也就兩藩,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一直效忠清朝,後來傳給他的兒子尚廣信,並未真正參與。


吳三桂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舉兵造反,得到了一些明朝遺民的支持,許多明朝的官兵加入了進來,其聲勢可謂勢如破竹,他的20萬軍隊控制了長江以南的大片土地,另有10萬軍隊進入四川,一度攻到了漢中,可以說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他的兵力達到了30多萬人,而清軍經過幾場大戰後損失慘重,全國年調動的兵力也就12萬多,吳三桂的兵力是清軍的兩倍多,如果吳三桂此時真的能夠大舉揮軍北上,那麼改朝換代也未可知,但是否揮師北上吳三桂始終猶豫不決。


在這關鍵時刻吳三桂卻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稱帝,徹底葬送了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他稱帝也暴露了他的野心,什麼反清復明都是騙人的,因此許多投奔他的人都離他而去,再過吳三桂內部混亂不堪,矛盾重重,清軍得到喘息機會,1678年8月吳三桂病逝,吳軍各部各自為政,互不協調,與清軍征戰了三年,最後被清軍各個擊破,徹底覆滅。


至於吳三桂為什麼這麼快失敗了,原因還是有很多的。

1.吳三桂起兵反清時已經是60多歲的垂垂老矣,他對於打下半壁江山已是心滿意足,再過江去奪天下,心裡沒有把握,他不想冒險折騰。

2.目光短淺,優柔寡斷的性格缺陷,沒有進取心,企圖劃江而治,頭腦中偏安思想逐漸取代了當初的雄心壯志。

3.缺乏群眾基礎,吳三桂投靠滿清殺害南明皇帝,喪失民心,後來又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雖說還是有部分明朝遺民支持,但他又在湖南稱帝,關鍵時刻他卻自己打了自己的臉,當初支持他的人自然就離他而去,就徹底地失去了民眾,沒有穩定的根基,失敗是遲早的。


遺產君


公元1639年,27歲的吳三桂終於坐上了總兵的位置。

那時候的明朝財政崩潰,根本無力供養國家龐大的軍隊。

於是各將軍都會從軍中選出身高力大、有武藝的軍士進行重點培養,給他們吃得好,住得好,以及優厚的待遇,這就是明朝著名的“家丁制”。



(吳三桂著明將軍服劇照)

而那些沒有被選上的士兵,只能吃最下等的飯菜,在戰場上也是屬於炮灰的級別。

每當打仗的時候,“家丁”基本上都是在適當的時候,作為精兵投入戰場,來影響勝負的天平。

吳三桂將家丁分為二十隊,把每一隊的隊長名字刻上一塊木條,藏在靴子裡。

緊要關頭,他都會從靴子裡抽出木條,念出上面的名字,然後帶領著這些家丁在戰場上玩命廝殺,那些被唸到名字的家丁,也只能怨自已命差,不過,這也顯得公平。

皇太極在世的時候,也算是一代梟雄,他清醒地知道,只要吳三桂投降,那遼東將洞開大門,有利清政權問鼎天下。

於是他便對左右說道,“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

吳三桂所率領的十數軍萬隊變成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對於到底是降滿清還是降大順,他是左右為難。


(聽聞京師被陷,來一段秀)

投降哪一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計較其中的利益大小。

很顯然,滿清政權比李自成所率領的“農民起義”的前景更要宏大。

李自成的軍師牛金星、宋獻策,落魄秀才,也就一二管家賬房之才,如何能給李自民建立起一套相關的國家制度來。

唯一的李巖書生,有一定的大局觀念,卻被李自成所忌。

所以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後,42天里根本無力建立起一套制度,表現出來還是一群山寨貨色的樣。

李自成攻入北京前,本來以為北京皇城金碧輝煌,到處都是金銀財寶,哪想到崇禎就是因為沒有錢才丟掉的江山。

這麼一失望之下,大將劉宗敏就不幹了,他拉來了崇禎的國丈周奎,一頓大板下去之後,頓時就拿到七十萬兩的真金白銀。


(一個女人引發的血案)

誰說明朝沒有錢,這些錢早就進入了豪門權貴之家。

諷刺的是,當時崇禎對國丈千求萬求,希望他能借支一點錢出來共度難關,周奎卻是打死都不出一毛錢。

並且還有一個宗室,一聽到皇帝借錢,立即把前幾任皇帝賞賜的東西拿到大街上大甩賣,搞得崇禎丟了大臉面,借錢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這倒好,一下子全部便宜了劉宗敏,劉宗敏這一下去就收不住手了,這就是著名的“追髒助餉”事件了。甚至他在京家人也被波及。

吳三桂一看這幫山寨強人這麼幹,哪像個朝庭的樣子,他便以“劉宗敏”強搶他的愛妾為由,下定決心引清兵入關。這也是著名的“借虜平冠”的說法。


(引清兵入關)

在歷史上,唐肅宗曾經向回紇借兵,收復長安城。

其實這個說法在當時是很有市場的,“借虜平寇”也讓南明政權把吳三桂看成了當世英豪。

其實他還是在走一走、看一看,在平衡其中的利益,如果清朝不給力,坐不穩京師,那為他以後迴歸明朝埋下伏筆。

政客,又是政客,陳圓圓也為他背了幾百年的黑鍋。

所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對於政客來說,那簡直就是個笑話!

1661年,吳三桂在雲南邊陲用馬鞭勒死了南明的最後一位帝王——永曆帝朱由榔。

結果,這個投名狀並不讓康熙帝感到滿意,相反地讓他充滿了戒心,對故主尚如此兇狠,怎麼可能對新主忠誠?


(康熙早有心思削藩)

對於吳三桂來說,以前在遼東抗清的時候,朝庭85%的財政向遼東傾斜,這讓吳祖兩家吃得盆滿缽滿,現在卻被打發到了雲南、貴州這些尚未開化之地。

前後的這麼大的落差,再加上君臣相疑,原本親密的關係也急轉直下。

康熙十二(1673)年,吳三桂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實則希冀朝廷慰留他。

對於吳三桂的真實意圖,康熙皇帝非常清楚。

他認為,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 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

於是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允其撤藩,還派專使至滇,雷厲風行地進行撤藩事宜。

十一月,吳三桂他自封“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反清復明”為口號,號召天下英雄一起起來反清。


(吳三桂劇照)

這一個口號可謂是完全正確,但是吳三桂的身上有太多的汙點,第一是他引清兵入關,使神州陸沉。

第二是他親自勒死了永曆帝。

兩個汙點讓太多人存疑,但這些不要緊,他對外宣傳,引清兵入關一是為了“借虜平寇”,二是因為陳圓圓的緣故。

起兵之初,吳軍乘銳連下貴州全省、湖南的衡州。

福建、廣東、四川、廣西、陝西、河北等地也先後紛紛響應。一時之間,形勢大好。

1678年,吳三桂疾病,時日無多,他自已便在今天的湖南衡陽稱了帝,一時讓天下人看清了他醜陋的野心。


(吳三桂稱帝)

古人打仗,或者做事,都是講究名正言順的,就算到了現在,這種辦事方法,仍大行其道,其中是有很大的道理的。

吳三桂在政權前路不明的情況下,沒有任何準備、任何基礎倉促稱帝,根本難於聚集天下各路英雄和大賢的認同心態。

這種政治上犯下的大錯誤,引發出來的大危局,根本不是一兩場戰鬥的僥倖勝利,所能彌補得來了。

個人認為,吳三桂的老病、稱帝就是他敗亡的直接原因。

如果他年紀還輕,肯定也不會那麼匆忙稱帝,如此下來,或許尚能有為。


(降叛反覆皆為一已之私)

吳三桂,難為英雄稱號,他其實就是一個政客,在各個局面之下,無一不考慮自已的利益得失,處處給自己留下後路。

這種沒有胸懷天下的格局的人,想要爭奪天下,實在太難!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剛日讀史


答案其實比較出人意料,吳三桂的最終失敗,其實有些原因是失敗在他的歲數上——吳三桂的歲數已經太大了,在題目中說的兵力是清朝兩倍、已經收復南方都屬於事實情況,但是吳三桂年事已高,身體不適也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我們翻開歷史書就會很輕易地發現吳三桂起兵的時候是1673年 這一年為什麼吳三桂要以高齡之身起兵造反呢?其實是因為康熙皇帝削藩之意已經越發穩健了,吳三桂很清楚如果讓康熙皇帝削成功了三藩,那麼失去了權柄的他們將會變成皇帝隨意拿捏的沒有了牙齒的老虎玩物,就不再是那種威猛的可以吃人的老虎了。

雖然後世許多人都稱讚康熙皇帝雄才偉略,但是說實話,在削藩這件事,康熙皇帝畢竟還很年輕,操之過急已經不足以形容整個削藩過程了,簡直要說一句——康熙皇帝明明白白的是把這些藩王往造反一條路上逼著。


實際上,在康熙皇帝最終下定注意進行削藩之前,吳三桂是真的沒有反心和反意,如果他存有半分反心和反意,當年也不至於非要千里迢迢的幹掉永曆帝。一句話,吳三桂不趁著自己身子骨還英朗且大清內部混亂至極的時候造反,而選擇在1673年,大清統治越發穩固之時造反,完完全全就是因為吳三桂是大清帝國的忠臣——他就是傳說中的鐵桿漢奸。

他的造反從一開始就完全是被逼出來的造反,這種造反完全靠著一股求生欲,所以我們就可以發現短短三年時間,吳三桂和其他倆藩王所爆發出來的能量是非常驚人的,短時間就拿下了大半個南方,且總兵力居然遠遠超過大清,可是自打1673開始造反,到1676三藩之亂中的其他倆藩王一聽說大清皇帝可以赦免他倆,於是這倆藩王就不跟他吳三桂鬧騰了,開始偃旗息鼓了,之前的一派氣吞萬里如虎的氣象也就沒了,真的是那種其興也勃,其亡也忽。


在吳三桂這倆親密戰友相繼在1676投降大清之後,吳三桂在南方的統治其實已經開始出現比較多的問題了,同時吳三桂的兵力也逐漸不佔優勢,逐漸進入與清政府對峙的階段,但吳三桂到底是老牌軍官出身,這種情況下依舊將清政府打到重傷。

不過值得提一句的是,吳三桂一旦與清庭形成相持階段,他所有的優勢也都不再是優勢了,畢竟“以一隅敵全國”,這讓吳三桂所部開始逐步喪失優勢,但由於吳三桂的威望,這支部隊依舊可以維持住對清朝軍隊的優勢,直到1678年,也就是耿精忠尚可喜二人投降清朝的第二年,吳三桂因為年紀大了,得了中風的常見老年病,這對於需要指揮軍隊的吳三桂是極為致命的。


果不其然,中風後的吳三桂越發對軍隊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和掌握,就在1678當年,已經時年六十七歲的吳三桂,在軍隊最需要他的時候一命嗚呼,吳三桂的死亡直接讓吳軍最後的士氣崩潰,清軍取得絕對性優勢——吳軍眾心瓦解,不堪一擊。

吳三桂死後兩年,清軍高歌猛進,吳軍節節敗退,短時間內就讓清軍反推到了省城昆明,三藩之亂正式在那一年結束,那是1680年。

我們縱觀三藩之亂,活像一場鬧劇,吳三桂名義上似乎確實兵力充沛且擁有大半個南方,可實際上一旦和自己一樣本就無心造反的幫手們迅速投敵,自己的歲數又太大了,可以接替自己軍隊權威的良好的繼承人又缺乏,不走向失敗怎麼可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