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美食王国”拜占庭,为何能形成独特饮食文化?

拜占庭帝国,这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曾经历过12个王朝,期间跨越一千多年。漫长岁月中,它的文化不仅对今天东欧各国产生着深远影响,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而言,它也产生着及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拜占庭千年进程中,其饮食文化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只有饮食方面呈健康状态,其他方面才能稳步前进。所以拜占庭辉煌的历史,和其饮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就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拜占庭繁荣的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美食王国”拜占庭,为何能形成独特饮食文化?

一、拜占庭独特的地中海区域位置,决定了其特殊的农作物种植和食品制作储存方式,及独具特色的饮食习惯和文化,“君士坦丁七世”在结合当时拜占庭实际国情下,撰写《农业志》记录宣传了农业经验,丰富了古罗马人的食物种类

当年,拜占庭“黄金时代”的统治者之一“君士坦丁七世”,非常有高瞻远瞩。他知道想要国家强盛,就必须让农业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在他主持下,一本介绍农业经验的《农业志》完成了。

这本书里,不仅详细描述了各种农业生产技术,同时也将地中海丰富多姿的食谱呈现给大众。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此书,细致了解拜占庭时代从平民到皇室的各种饮食习惯与需求,以及他们共同形成的拜占庭饮食文化。

从拜占庭地理位置上看,它领土的任何地方,都至少距离海洋五百公里远。这种特殊的地中海式区域位置,决定了拜占庭人鲜明的饮食特色。“君士坦丁七世”在《农业志》曾讲述了拜占庭丰富的饮食资源,如有地中海农作物“三宝”之称的小麦、橄榄油、葡萄酒,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大麦、豆类、奶制品、海鲜、蔬菜等。

《农业志》还专门讲述了大麦、小麦的种植与储藏方式。其中更谈到了如何在不加酵母的情况下,能做出鲜美可口的面包。另外,豆类、小米、橄榄油的采集储存,制作方式,在《农业志》中也进行了详尽的表述。

“民以食为天”:“美食王国”拜占庭,为何能形成独特饮食文化?

古罗马版图地图

《农业志》从第四卷到第八卷内容,全部为葡萄种植、酿造、储存技术。可以说描写葡萄酒的内容,占据了整个《农业志》四分之一篇幅,这足以见得葡萄酒在拜占庭人心目中的位置。

除农作物“三宝”外,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致使拜占庭人对奶制品、海鲜、以及新鲜的蔬菜水果需求量也很大。以奶酪为例,因其具有储存时间长,不易变质的特点,在拜占庭广受欢迎。这就使得用奶酪、酸奶、烤谷物制成的方便速食品“特拉哈拉斯”就更受大众。

对于各种鱼类、肉类、蔬菜水果等物产,拜占庭人的储存、制作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无所不用其极。鱼类,会被他们制成各种腌制品和鱼酱油。羊肉,会在复活节到来时,成为民众狂欢中最美味的庆祝食物。而那些新鲜果蔬,又会在他们无限创意中,变为可口的果脯、泡菜等可口小食品。

不管是特殊农作物的种植,还是奶制品及食物储存方式上的改进,这些都是由拜占庭特殊的地理气候位置决定的。也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拜占庭人民的食物种类,同时让他们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

二、物产的丰裕,让拜占庭皇宫贵族经常举办各类庆典活动,普通民众虽无法享有皇族待遇,但食物供给体系的有效改造,也他们也能经常享受各类美食

在“黄金时代”期间,首都君士坦丁堡渐渐恢复了往日繁华,但其余城镇依旧保持着往日的低调。据古罗马的有关资料记载,一位被派驻到外镇的教士,在给皇帝信中抱怨到当地的环境非常糟糕,但谁也想不到这个教士抱怨环境糟糕的原因不是其他的,竟然是那里无人懂葡萄酒文化。

“民以食为天”:“美食王国”拜占庭,为何能形成独特饮食文化?

其实,外人在看到这封教士给皇帝的信时会觉得滑稽好笑,但深层次的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封信暴露出的是当时的古罗马首都和地方在生活水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社会矛盾也是相当的尖锐。想想看,被拜占庭人视为生命的葡萄酒,在那个小镇上竟无踪迹。这种差距,也让人们联想到在饮食方面,首都的达官显贵们和外城平民不同的待遇。

现在,先来看看当时拜占庭首都城的餐饮情况。古罗马时期,皇宫会常年举办各类奢华的宴会,当盛大的庆典进行时,所有首都的皇亲贵族们都得参加。这些节日包括了皇帝登基纪念日、复活节、君士坦丁堡建城纪念日、圣灵降临节等。君士坦丁七世在他的《礼仪书》中,对这些活动进行了详细记载。

同时,书中也描述了宴会场景。他提到,宴会中最高统治者以侧卧桌边的方式就餐,主菜为烤肉。其他贵族则以坐着的方式就餐。

从拜占庭遗留下来的马赛克镶嵌画中,可以看出当时大皇宫中宴会坐席为“Σ”型的长榻,皇帝在最右端先落座,其他嘉宾会按照要求各自落座。

“民以食为天”:“美食王国”拜占庭,为何能形成独特饮食文化?

普通民众的日常饮食,也由君士坦丁堡的食品市场来供应的。君士坦丁七世前的战争,曾一度令这个城市收缩成一座防御型的城堡。但后来由于战后的有序恢复,君士坦丁堡建立起了一套严格有效的食品供给体系,其中更是涉及到食品的来源、种类、价格等关键问题。为了能够使君士坦丁堡的食物供应得到稳定保障,统治者将其以法令形式固定下来。

这便使城中民众能轻松品尝到来自全国甚至是世界各地的珍贵美味。于是,一座美食之城应有的风貌,便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了。一个特殊的“美食王国”和一种别具一格饮食文化也正在悄然中形成。

三、在基督教不断扩张,教会文化和教义盛行的拜占庭,人们的饮食习俗在悄然发生着巨大改变,以至于浓厚的宗教气息,永远融进了拜占庭人的饮食文化里

对拜占庭人而言,地理环境决定了他们吃什么,但真正决定他们怎么吃的确实中世纪文化的氛围。所以,这也就产生了地道的拜占庭式饮食文化。

在教会文化盛行和全民信仰基督教的拜占庭,他们会依照基督教的教义与节日习俗,来调整国民的饮食需求。比如,要求信徒遵守斋戒习俗,期间不能吃肉类和蛋奶制品。

有关研究数据表明,拜占庭人每年的斋戒时间为170-180天。这包括每周三、五,圣诞节前40天,复活节前50天,以及圣母升天节前15天。能对自己吃的东西和吃东西的方式都作出这么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可见当时的教会文化对古罗马影响有多么的深。

“民以食为天”:“美食王国”拜占庭,为何能形成独特饮食文化?

这一切的转变,完全是因为基督教义所赋予他们的独特意识。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又通过自己的血肉将人类拯救。所以食物在拜占庭人心目中,既象征着恶,又象征着善。这种情形下,他们认为阶段性禁食是会驱尽人心中的恶,然后让人以最纯洁的灵魂通向神圣。

这种深入人心的教义和教会文化,让这座充满丰盛食物的城堡奉行着一种观念。那就是能够对饮食有效节制的人,其品行是非常高尚的。而那些对美食欲望过重,在暴饮暴食中导致体型肥胖的人,是绝对丑陋的。因而“肥胖”一词,在拜占庭人看来就是一种恶毒的羞辱性词语。当时很多著名作家都会在作品中,将与主角对立一方描绘成一身肥膘的大胖子,以此体现对立面的邪恶嘴脸。

四、拜占庭独特的饮食文化主要源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但基督教的确立和发展也是其重要原因,基督教义不仅改变着拜占庭人的饮食习惯,更改变了上层社会的用餐礼仪,对地中海周边国家的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的教义,时刻影响着拜占庭人用餐习惯。从一个用餐的姿势,就可以看出他们从古代晚期到中世纪期间,在文化意识上形成的转变。

“民以食为天”:“美食王国”拜占庭,为何能形成独特饮食文化?

前面说过,皇宫内举行盛宴时,皇帝都会侧卧在长榻最右的位置。而这种就餐姿势,来源于早期罗马贵族阶层。当时的贵族们,就餐时会围在一个半圆形桌子周围,桌边垫着半月形长枕。他们依靠在长枕上侧卧着就餐。女人和地位较低的男性,会用坐立的姿势就餐。因此在拜占庭早期,这种风俗依然被上层社会所仿效。

9世纪初,皇帝邀请大教长共同进餐时,大教长就不再与皇帝一样侧卧,而是坐在皇帝身边的椅子上。这是因为在《路加福音》第十四章第7节至第11节中,有这样的教导:

“基督徒在接受宴会邀请时不要坐在首位,需采用较低等级的坐姿就餐.....”所以说,基督教一直对拜占庭人就餐仪式产生着影响。

有关学者通过拜占庭9世纪后的餐饮场景壁画,考证到从9世纪起,拜占庭贵族阶层就餐姿势就从侧卧慢慢变成了坐立。这时期贵族们就餐时,会围绕着一个半圆形桌子坐下,桌中央放一个高脚浅口的花瓣形托盘,内置食物,用餐者以手取食享用。托盘两端会放置两个陶杯,杯中盛满葡萄酒供就餐者饮用。可以看到,这时拜占庭人还未形成分餐制,更未有使用刀叉餐具的概念,数百年里他们吃饭都以手取食,或将面包当做汤勺使用。

“民以食为天”:“美食王国”拜占庭,为何能形成独特饮食文化?

直到12世纪时,拜占庭人才在威尼斯人影响下开始使用刀叉。

拜占庭的饮食文化,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它的食谱因深受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影响,呈现着浓郁的地中海味道。不过,当基督教地位确立以后,拜占庭人饮食习俗就发生了极大转变。

虽然他们的食物品种、质量等,与当年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相差不大。但在帝国法律的严格束缚下,他们内心对待食物的态度,以及外在就餐礼仪都开始显现宗教色彩。而这种改变,不止影响着拜占庭帝国,实际以帝国辐射开的东地中海周边国家,都在基督教大举影响下在社会文化各方面都在悄然发生转变。


参考书目:

《礼仪书》·君士坦丁七世

《查士丁尼法典》

《拜占庭帝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