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討伐東吳的是諸葛亮,劉備留守後方,陸遜還有機會贏嗎?

姒莞萱


諸葛亮可能勝,但不會是全勝!陸遜可能敗,但不會是全敗

諸葛亮可能敗,但不會是全敗!陸遜可能勝,但不會是全勝!

蜀漢討伐東吳的戰爭夷陵之戰,要是把前線的最高指揮官由劉備換成諸葛亮。

第一會不會對東吳造成滅頂之災?不會!

第二會不會也像劉備那樣敗的全軍覆沒?也不會!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的隆中對說的很清楚“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富,兵精而將勇,此誠可以與之為盟,而不可圖也”他的戰略是與東吳結盟共抗曹魏。

所以他就算有能力將東吳夷為平地也不會這麼做,不然只會兩弱相拼,強者得利。

這是當時的魏蜀吳三方力量的客觀情形而決定的。

所以在此戰中諸葛亮不會取得完勝。

那麼他會不會像劉備那樣的兵敗如山倒或者比劉備敗的還慘?不會!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在之前大家都有目共睹。

火燒博望坡,白河用水,赤壁之戰之後與周瑜周旋絲毫不落下風。

甚至他的敵人軍事家司馬懿都稱讚諸葛亮是天下奇才也。

諸葛亮最可能採取的辦法應該是兵分兩路,水陸俱進兵鋒直指東吳,這也是起初陸遜擔心的劉備會以此種方式進軍。

要知道陸遜也是一位出色的將領,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

所以諸葛亮以水陸同進的用兵可能性很大,但是就算是這樣用兵,給陸遜造成一定麻煩,傷亡是肯定的。

但是不至於這樣就使得陸遜束手無策,因為他既然一開始就想到了敵人會有可能以不利於自己的方式進軍,他自然也應該想好應對之策的。

其實諸葛亮與陸遜這二人軍事能力相差無幾。

原因如下:第一在劉備兵敗以後陸遜率軍追擊至白帝城周邊的魚腹浦輕鬆就破解了諸葛亮設置的撞礙。

第二在諸葛亮得知劉備戰敗後,曾感慨東吳真是人才輩出”周瑜之後出魯肅,魯肅之後出呂蒙,呂蒙以後又出了這個陸遜,有此人在江東又可保二十年無虞”

所以二人對陣,諸葛亮不會敗或者不會敗的太慘。

往事越千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希望與小夥伴們撥開歷史雲霧,共同暢談千年之前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楚人正奇


十幾歲時,我喜歡關張趙馬黃,不服就幹!

二十幾歲時,我喜歡諸葛亮,我如此如此這般。

三十幾歲時,我不再喜歡諸葛亮,因為發現做事總是事後諸葛亮!

後來我更喜歡呂蒙鄧艾,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他倆,但人的成長總是有過程的!



蕎麥花991


我們知道,在夷陵之戰裡,劉備七百里連營,被陸遜大敗,蜀國不僅丟了荊州,而且劉備、關羽、張飛連續死亡,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裡說,受命於危難之間。

那有些人不禁想問,如果去打東吳的是諸葛亮,而讓劉備坐鎮後方,那麼情況會不會不一樣?諸葛亮是不是能打敗陸遜?

那我們首先來看看,為什麼劉備會被陸遜打敗?

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劉備過於衝動,也過於求勝,黃權曾經勸過劉備:我們打東吳,因為是沿長江順流而下,那麼容易進,但是回來卻不容易了,應該由黃權來擔任先鋒,以探東吳的虛實,但是劉備拒絕,他覺得這樣子太慢了。

為什麼夷陵為敗得那麼快,就是因為是主將敗了,所以兵敗如山倒,如果劉備採用了黃權的說法,那麼敗的只是先鋒,劉備還有一戰之力,而且還能弄清東吳的情況。

第二,劉備還得防曹魏,其實荊州之戰,就是前車之鑑,關羽就是受到了曹魏與東吳的夾擊,才會如此大敗的,那麼劉備也考慮到一點,也得派兵防曹魏,所以劉備讓黃權鎮江北,防曹魏。

第三,東吳的主將陸遜很年輕,沒有什麼名氣,關羽輕視陸遜,所以吃了大虧,劉備在陸遜面前再次吃大虧。

第四,就是劉備的佈陣問題,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七百里聯營,這個其實連曹丕都看出來了。

那我們來看看諸葛亮來的時候,會不一樣嗎?

是的,確實會不一樣,因為劉備出現的那幾個問題,諸葛亮比較理智,是不會發生的,但是諸葛亮會打敗陸遜嗎?

其實不會,因為諸葛亮根本沒打算跟陸遜打,他會採取跟東吳對峙的方法,看看東吳是否會讓一些東西,或者時間一久,不正面對決,劉備想清楚了,就招諸葛亮回去,本來蜀國打東吳是極不划算的行為,諸葛亮就是用拖字決解決這個問題。

至於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武廟十哲不是蓋的,完全不成問題。


歷史簡單說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打得大敗而歸。那麼,如果指揮伐吳的是諸葛亮,而不是劉備,結果會更好嗎?我認為,諸葛亮也不打不過陸遜,但是蜀軍不會遭遇大的損失。

第一,諸葛亮是反對伐吳的

都說諸葛亮厲害,那麼劉備伐吳這麼大的事,為什麼不帶上他呢?其中的原因,諸葛亮是反對伐吳的。

當然,諸葛亮沒有像趙雲那樣,明確反對伐吳。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諸葛亮比較尷尬,因為他的哥哥在孫吳陣營,兄弟分屬不同陣營,如果強出頭,難免被認為有私心。諸葛亮認為,如果法正還活著,是勸諫劉備的最佳人選,後來他不無惋惜地說:“如果法正還活著,一定會阻止主上東征;即便是東征,也不會敗得這麼慘。”這就明確表明諸葛亮的立場,他是反對伐吳的。

第二,此時的諸葛亮,軍事指揮經驗不足

我們不要神話諸葛亮,一個人的能力,是要在實踐中鍛鍊成長的。在此之前,諸葛亮曾經指揮軍隊入蜀,打過一些小戰,但是總體上說,經驗還是很欠缺,而且敵人也是比較弱的。要是這個時候讓他來與作戰經驗豐富的陸遜對抗,顯然是吃虧的。

即便在日後諸葛亮成為蜀軍統帥,多次指揮北伐,戰績仍然差強人意。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歷來爭議頗大,我個人的看法,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比較一般的。

第三,與諸葛亮相比,陸遜作戰經驗豐富

反觀吳軍統帥陸遜,在夷陵之戰前,就表現出卓越的軍事天才。他的軍事生涯,是從剿匪開始的。起初會稽山有一夥以潘臨為首的強人,東吳多次進剿都沒能打垮。陸遜招兵買馬,深入險境,剿滅潘臨。後來在剿滅鄱陽盜賊尤突的戰鬥中,陸遜再建奇功,被提拔為定威校尉。

孫權對陸遜的才華非常欣賞,任命他為帳下右都督,清剿山寇。盤踞于丹楊的山寇費棧接受曹操頒給的印信,鼓動山越人造反。陸遜巧施疑兵之計,正面佯攻,暗地裡遣主力夜出山谷,大破賊兵,體現出高超的用兵之道。

陸遜最出色的一次表現,就是奪取荊州。他故意示弱於敵,麻痺關羽,在關羽大舉北伐後,吳軍突然襲擊其後方,斷其後路。在整個荊州之戰中,陸遜擊破劉備麾下將領詹晏,後又大破秭歸地方部隊,斬俘及招降數萬人,戰果驚人。

第四,以諸葛亮謹慎的性格,蜀軍也不致遭大損失

從日後諸葛亮用兵來看,是比較謹慎的,這與他的性格有關,缺乏冒險的精神,講究穩紮穩打,攻擊力不足,但防禦力不錯。諸葛亮的打法有點類似足球裡的防守反擊,首先他防守能力是很強的,因為他很謹懼,“先為不可勝”,首先保證自己不被殲滅,再來尋找機會。諸葛亮在北伐戰爭中,打得比較漂亮的,都是防守反擊,在撤退時設個伏,撈個小便宜。但是正面攻擊能力,是比較弱,因為他腦子不夠靈活,用兵偏正,對手司馬懿的評價是:“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一針見血指出諸葛亮用兵的權變機謀水平是不夠的。

因此,諸葛亮去打陸遜,打是肯定打不過,但是蜀軍不會遭遇大損失。


君山話史


很難。

陸遜幾乎沒有機會。

不過,諸葛亮也不會取勝。

因為壓根兒諸葛亮就不同意討伐東吳,一定要他出兵,必然是穩紮穩打。既不會有風險,也不會能取勝。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建安十九年(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諸葛亮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當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

如漢中之戰,諸葛亮就替劉備提供物資支援。諸葛亮所從事的工作,就是蕭何干得那些活---後勤保障。

劉備從沒有放手讓諸葛亮獨自帶兵出戰。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欲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

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陛下東征之舉。”

從此,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不同意劉備東征的,但是阻止不了。諸葛亮也不是神,也有做不到的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六出祁山,儘管都是無功而返,起碼諸葛亮自己還認為有一線希望。

就東征而言,諸葛亮壓根兒就認為沒有希望。

如果讓一個認為沒有任何取勝機會的統帥帶兵打仗,會能取勝嗎?

除非奇蹟發生,但東吳會給他奇蹟嗎?

就陸遜穩紮穩打的套路,是不會犯錯誤的,奇蹟是不會出現的。

當然,諸葛亮一生謹慎,也不會貿然進攻。

最終結果只能是對峙,要麼最終言和,要麼靜待天下大變,聽天由命。


豹眼看歷史


如果是諸葛亮帶隊伐吳,肯定會被陸遜全殲,三國就提前結束了,劉備就是再愚蠢也不會把關係到蜀漢政權生死存亡的戰役和國家的前途命運交給諸葛亮這樣的軍事菜鳥。

一,諸葛亮在此之前沒有經歷過任何軍事實踐,他加入劉備集團14年的時間,一直都是從事後勤保障,內政管理方面的工作,劉備不論是入川還是奪取漢中的重大戰役,軍事方面的參謀是龐統和法正,諸葛亮一直都是從事“調取賦稅以充軍實”的角色,

二,諸葛亮一直奉行討好孫權的思想,他哥哥諸葛瑾是協助呂蒙奪取荊州,殺害關羽的幫兇,並且在呂蒙死後,以綏南將軍,南郡太守的身份接替他駐節公安,鎮守荊州,作為陸遜的預備隊,併為陸遜的主力部隊提供後勤保障,劉備如果派諸葛亮帶隊伐吳,豈不是讓他們兄弟合謀,諸葛亮當時連兒子都沒有,也就是說一個人吃飽全家不俄,他在蜀漢可以說是無牽無掛,在這種情況下,別說諸葛亮沒有那個本事,即使是他真的像那些腦殘吹捧的那樣有通天徹地之能,神鬼莫測之機,他也必須要避嫌,而劉備更不會讓他來執掌兵權,如果他在前線帶兵投降孫權或者是被陸遜全殲,那麼蜀漢政權就徹底完了。

三,更重要的一點,荊州對於蜀吳雙方都是至關重要的地方,蜀漢佔據荊州就處於東吳的上游,在地理上跟東吳共有長江天險,而在陸路又有伐吳的通道,東吳北有曹魏,西有劉備,東邊是大海,南面是不毛之地嶺南,生存空間被嚴重壓縮,況且荊州是魚米之鄉,又有幾十萬人口,東吳如果不奪取荊州,遲早會被蜀漢壓制,而劉備也需要荊州這個地方,除了上述理由之外,劉備要伐魏就必須有荊州這個通道,有了荊州,除了可以就地獲得糧草物資,和可以從益州沿長江順流而下運兵運糧,比退著小車,挑著擔子翻越秦嶺容易的多。最重要的一點,蜀漢政權的骨幹力量都是荊州士族,比如,諸葛亮家族,馬良,馬謖,蔣琬,費禕,楊儀,鄧芝,魏延,殷觀,伊籍等等都是荊州人,奪回荊州是他們共同的願望,那些叫囂劉備破壞諸葛亮的“孫劉聯盟”的沙比們,和認為劉備不應該伐吳的沙比們都醒醒吧。

我無意否認諸葛亮對於蜀漢政權的重要性,《三國志》也評價諸葛亮為“肱骨之臣”,跟關羽,張飛,法正一樣都是蜀漢政權的核心骨幹,但是大家要明白一個事實,那就是諸葛亮一直都不以軍事才能見長,他指揮的幾次軍事行動並沒有任何值得誇耀的地方,打南蠻不過是以強大的國家正規軍打幾個尚處於原始社會的彝族土寨子,傾全國之力的五次北伐寸功未立,寸土未得,前秦的王猛,輔佐符堅,出將入相,從一個小國統一了整個北方,甚至重新佔領了西域,人家東晉的桓溫三次北伐都是隻有幾萬人,一次打到長安,一次攻下洛陽,一次進逼鄴城,南梁的陳慶之也是一個“射不穿札,馬非所便”的書生,但是人家帶七千人北伐,破32城,勝47仗,邱大千七萬人拒守滎陽,被陳慶之一天不到就攻下來了,元暉業二萬人拒守考城,被陳慶之一戰就生擒了,爾朱榮以30萬大軍在在中郎城跟陳慶之苦戰三天,連敗十一陣,北魏的爾朱榮以七千人大破葛榮30萬大軍,生擒葛榮,賀拔嶽以二千人馬橫掃關中,奠定西魏,這些人有哪一個不比諸葛亮強百倍千倍,而諸葛亮以數萬大軍圍攻一個千人拒守的陳倉都打不下來,這樣一個人非要把他吹噓成為軍事家還有天理嗎?所以,那些喋喋不休的鼓吹要是諸葛亮指揮又會如何如何的人實在是該醒醒了。


狼的影子716


先亮答案:我認為即便是諸葛亮來了,也難以戰勝陸遜,但是應該不會像劉備一樣孤注一擲,元氣大傷,很可能是兵敗回去被劉備軍法處置。

其實較真一點,諸葛亮行兵打仗的能力並不如關羽和劉備,這也是為什麼劉備幾乎不讓諸葛亮動兵的原因。劉備入川爭奪益州,北上漢中血拼曹操,都沒讓諸葛亮插手。後來諸葛亮和魏延不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兩個人之間對於軍事部署的意見分歧很大。

古代打仗一般進入對峙消耗戰的時候,沒有天時地利的支持很難打破僵局。就看誰先耗不住不攻自破,劉備和孫權打的夷陵之戰在陸遜火攻之前,雙方就一直處於對峙狀態。

首先,蜀軍如果想要攻打東吳搶奪地盤,就必須把軍隊延伸進去才能做到,不可能隔著十萬八千里就把地盤拿下來。但是陸遜在夷陵這個地方駐紮,非常聰明,因為蜀軍想要進一步取得戰果就必須保持軍隊的推進。而連綿不絕的山地限制了蜀軍縱向部署,只能一字長蛇陣,地理優勢沒了,陸遜佔據了地利。

假如諸葛亮來到前線,我認為依舊無法改變軍隊的部署,因為蜀軍一開始順流而下勢如破竹連續拿下了多個吳軍的據點,吳軍是一邊打一邊退到夷陵這裡。陸遜接手指揮以後也是看中了夷陵易守難攻的特點,才決定安營紮寨形成對峙局面的。就是諸葛亮神通再大,也不能逆地勢而上讓士兵一個一個上去送死。陸遜也是油鹽不進,無論你怎麼挑釁,把他祖宗十八代罵一個遍,就是不出來,就守著不和你決戰。就算諸葛亮給陸遜送女人衣服,陸遜仍然不為所動,因為當時蜀軍勢頭太猛,陸遜稍有不慎,蜀軍就會順著江水到後方,就可能把自己夾在中間圍剿。

蜀軍這就陷入兩難了,一個是兵力鋪展不開,無法包圍吳軍營地,掐斷糧食供給。第二個是軍隊又不能退,退了不但士氣受影響,前面的地盤也白搶了,勝仗就白打了,啥也撈不著。說現實一點劉備打夷陵之戰就是想要荊州的地盤,汗流了血流了無功而返這是蜀國絕對不能接受的,況且名義上還是為關羽報仇。換誰來了也得頂著和吳軍對耗,撤回去和劉備說咱們佔不到便宜得從長計議,還不把劉備氣死,進又進不動,退又不能退,蜀軍只能乾著急。

其次,諸葛亮用兵非常謹慎,追求穩中求生,不願意冒險,這樣性格的人,往往在對峙戰中容易吃虧。就像諸葛亮北伐一樣,多數無功而返,因為他不敢出險招,再加上陸遜領兵作戰的經驗比諸葛亮豐富,諸葛亮就更難討到便宜了。不過諸葛亮應該看出營地有被火攻的隱患,可能會做應對火攻的準備,不至於像劉備一樣,被大火把全軍燒垮了。

再說諸葛亮壓根就不想伐吳,諸葛亮一直主張聯吳抗曹,劉備如果讓諸葛亮掛帥,我認為很有可能諸葛亮會和孫權進行協商解決。再加上開戰前孫權確實來求和了,這說明諸葛亮不想打,孫權也不想打,但是被孫權派出去的陸遜想不想打就不知道了。諸葛亮是政治家,眼光長遠,看的是利弊趨勢,而陸遜的將帥都督,眼前就是如何擊潰蜀軍獲取功名,所以陸遜是以戰爭為重心,諸葛亮以政治為重心。這心氣反應到兩軍陣前陸遜就勝諸葛亮一籌,牽強一點說,人和也不站在諸葛亮這邊,因為他打了一場違背自己意願的戰爭。

最後,地利、人和都不佔優,天時也沒在蜀軍這邊,連日烈日炎炎、天乾物燥,還颳起了能配合火攻的大風。陸遜趁東南風放火,大火沿著蜀軍的營地燒,諸葛亮想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要不在陸遜火攻之前全軍衝上去撕開吳軍的防守陣地,要不撤軍退出前線放棄這次的進攻,把吃到嘴裡的再吐回去。但是由於地理位置太差無法集中兵力,排成排上去就是送死,不可行,而且劉備如此大動干戈勞民傷財進行伐吳,最少也得拿回荊州的幾個城池才行,諸葛亮無功而返是無法向劉備交代的。

這也就是劉備親自去打了這場仗,換別人去,打完了就是掉腦袋的大罪。不過經此一役劉備也是自己把自己氣得不輕,又悔又惱又氣又不甘心的劉備遺憾而終,死在了白帝城。

所以我個人認為,即便是諸葛亮去指揮蜀軍,應該也是擺脫不了兵敗的命運,只不過是賠得多還是賠的少的問題,畢竟這場戰爭壓根就不該打!

不過這都是後話了,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不奪回荊州,那麼就等於失去了天下,回去也是慢慢等死。而不惜一切打丫的一仗,或許還有奪回荊州、統一天下的一線希望。

其實,從關羽失去荊州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宣佈了蜀國的滅亡,誰也阻止不了……


楊角風發作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聯盟破裂,結下仇恨。在221年7月,也就是劉備稱帝后三個月,劉備不聽丞相諸葛亮等大臣的勸阻,毅然決定傾全國之力,攻打吳國為關羽報仇。但卻落得一個兵敗身死白帝城託孤的下場,關羽死了、劉備也死了、張飛也死了,留下了一個群龍無首的蜀國以及一個孤兒的爛攤子給諸葛亮。

而如今有人認為,如果當時劉備讓諸葛亮帶隊,自己做後勤,夷陵之戰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我認為結果不會變,即使陸遜不能贏也不會輸,最多是一個兩平的結果。

但卻出師未捷,蜀漢猛將張飛率兵萬人,從閬中至於江州,與劉備會師,但卻在出發前,被屬下張達、範強所殺。面對著來勢洶洶的大軍,孫權任陸遜為大都督,而陸遜上任後,勸說吳國諸軍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實施戰略退卻,從對戰轉為防守戰。吳軍退出了高山峻嶺等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陸遜一直堅守不應戰,不管劉備在前線如何的挑釁辱罵,陸遜都沉住氣不給予理會,面對著如此的龜殼,攻也攻不了,耗也耗不過。而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面對的如此情,只好把水軍棄舟,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當中。陸遜觀看蜀軍後勤保障困難,加上劉備百里連營,陸遜趁夜而動,一把火把蜀軍燒為了烏有。

就算給予諸葛亮帶兵又如何?諸葛亮不是神,不是百戰必百勝,他多次北伐都沒有成功。在夷陵之戰時,正當是盛夏,蜀軍很多將士都受不了酷暑,給予你一些發揮不了多大作用的兵又有何用,兵貴精不貴多,沒有用的兵再多也只是一個炮灰而已。

吳軍面對著生死存亡的情況,必定是士氣大增,而蜀軍面對著攻又攻不了、耗又耗不了,又逢酷暑,必定士氣大降。吳軍面對著“天時、地利、人和”,蜀軍士氣大降,你讓諸葛亮來又能怎麼樣?

面對的酷暑,久攻不下的城池,你是繼續耗著呢還是退兵呢?不退兵,帶著一群毫無士氣的將士,你又能躲到哪裡去躲避酷暑?退兵,什麼都沒有做到卻損失慘重,你又有何臉面回去?

失去天時地利人和的蜀軍,你即使讓韓信來帶兵也毫無作用,如果當時諸葛亮帶兵去攻打吳國的話,最多是蜀軍不會敗得這麼慘。諸葛亮不是神,不可能百戰百勝,面對著如此場景,蜀軍幾乎不可能取勝。


客者


應該能,打仗畢竟是兵多欺負兵少,補給沒問題時會戰幾倍兵力都打不過對方的,統帥肯定是個庸才。顯然諸葛亮不是庸才。

1.劉備報仇是幾年後的事,諸葛亮集結兵力不會那麼急。打仗時間肯定也挑秋後。掌握“天時”主動權。

2.諸葛亮會聽馬良的。聽到趙雲反對伐吳,肯定也會帶著趙雲走。

3.諸葛亮從小成長在荊襄,親戚在那,娶妻在那,名望在那,也經營過荊襄,所以地理比劉備強得多。聽諸葛亮帶幾倍兵來攻,直接投誠的也會有不少。“地利”不輸,“人和”還有賺。

4.諸葛亮不會一棍子打死東吳,不然諸葛瑾家就慘了。(這時的諸葛亮沒有子嗣,長子還是諸葛瑾過繼的)打仗肯定先追求小贏,然後談判,要回荊襄部分地區。向劉備交了差,最後一起防禦想要趁火打劫的曹丕。

如果東吳那麼穩勝,也不用向曹丕裝孫子了。

這時的劉備不會把兵權交給出工不出力的諸葛亮的。死了兩個左膀右臂,還把兵權交出去,誰去制衡諸葛亮?託孤時願意讓位給諸葛亮,一是試探,二是看到既然攔不了,那哪怕諸葛亮到時真要反,請因我今天的話給我子孫一條活路。


leisure94


歷史無法假設,但既然提出了這個問題,那也不妨從假設的角度來分析一二。設如是諸葛亮統兵伐吳,基於蜀吳兩軍統帥的用兵方略和性格,加上政治格局的現實考量,我的觀點是蜀漢不會大敗而會小勝,形成僵持,最後的可能是因曹操勢力的介入而和談,蜀漢可以重佔部分荊州。

一、政治格局:魏強而吳蜀相對弱,這一點孫權、劉備都十分清楚,無論吳勝還是蜀勝都只可能是慘勝,“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一個消亡一個殘廢,曹魏完全有可能借此再次發起天下一統的戰爭,例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和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徵漢中之戰,前一仗孫權不得不聯合劉備才有了“三國周郎赤壁”的功成名就;後一仗曹操心憂老巢不穩和孫權偷襲許都才留下“人苦不足,既得隴右復望蜀焉”的名言退兵,留夏侯淵、張郃鎮守漢中。因此最希望蜀吳開打的恰好是魏。

劉備則是不得不打的一方,“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出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是隆中對就定下的統一戰略,無論後世人如何評價這個戰略,老頭我是贊同和欽佩武侯的這一對的。然關羽敗亡,荊州丟失讓劉備的統一戰略完全落空,已經60歲的昭烈皇帝不急才叫有鬼,換著我是劉玄德也必要打這仗。奪回荊州,實現“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的政治抱負才有最保障。

孫權則是最不想打的一方,孫權十分清楚天下的格局,自己的實力統一不足,自保有餘,因此孫權是最希望均勢的,對江東最有利。誰打破均勢都必然令孫權恐懼不安,曹操赤壁敗退,劉備連奪四郡,又向孫權借了南郡,孫權“稍懼,晉妹固好”。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劉備奪佔成都盡得蜀地,孫權就因向劉備索要荊州被拒而造成雙方險些兵戎相見,正好遇上曹操徵漢中,劉備急於回兵拒曹操,雙方才簽約分了荊州罷兵。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佔領漢中,關羽又發動襄樊之戰,擒于禁、殺龐德、圍曹仁,嚇得曹操要遷都,孫權會怎麼想?肯定威脅到自己了呀,所以暗結曹操偷襲荊州,孫權在劉備傾巢而出的情況下也曾計劃讓步而劉備不允,誓要滅吳,這一來孫權只能打了,而在夷陵之戰勝利後,孫權並未攻蜀,而是堅守,這些表現就充分說明孫權所圖乃自保。

二、軍事戰略:“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謹慎的諸葛亮雖不十分擅長奇謀(三國志記載),但這屬戰術層面,戰略層面諸葛亮是非常精通的(此前的隆中對和此後平南中、伐中原也都是戰略指導戰術來打),因此諸葛亮斷然不會犯劉備輕敵冒進,想要必其功於一役的錯誤,必然在後方穩固、後勤有力的情勢下與吳競爭,最有可能採用佔一城固一城的穩步推進來壓迫東吳,這樣一來無論是陸遜還是魯肅、周瑜、呂蒙都不好打了,江漢平原不似秦嶺那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原本以長江為屏障,現在三方共有荊州,這優勢沒有了,蜀軍若逐層推進,曹軍又虎視眈眈(魏文帝丕已經有了見機而動的滅吳蜀方略,單等吳蜀戰況而決定伐吳或伐蜀),假設兩軍齊來,孫權這日子就沒法過了(二戰德軍面強攻波蘭,蘇軍截擊波蘭於後,最後瓜分波蘭就是例子)。

所以無論誰為吳軍統帥,都只會在堅決抵抗下尋找和平機會,讓荊州給劉備並非不能接受,本來就打算讓的,只要能保住江東,保住江東就保住了爭衡天下的資本。而對蜀漢而言,一口吞吳並不容易,曹軍又黃雀在後,如果打得兩敗俱傷,得便宜的只能是魏,這一點諸葛亮不會不知道。

故此我個人認為諸葛亮採用步步進逼,一面壓迫東吳做出最大讓步,一面緊盯魏國動向,防止黃雀的策略可能性是最大的。

步驟大致如開篇所言三步,實現從戰略進攻到戰略相持再到實現再佔荊州。

劍門關,葭萌關,明月峽古蜀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