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5K,副業月入2萬?

01

在一席看了個視頻,楊濤講他在非洲做電商的故事。

楊濤本來是華為的員工,在非洲做支付系統。

在非洲生活、工作的過程中,他發現了非洲由於製造業薄弱,購物存在巨大痛點:人們只有2種選擇,要麼去超市,要麼去集市。超市價格高昂選擇少,商品基本是中國同樣商品零售價的3-10倍;集市秩序混亂、漫天要價、交易無誠信。

於是,他從華為離職,克服重重困難在非洲創業做起了電商。且他利用自己在華為做支付的技術優勢,使得他們的電商系統成為非洲目前線上支付率最高的電商平臺。

楊濤在工作中愛上了非洲,打算在那裡生活一輩子。他說600萬年前,一隻母猿是我們人類共同的祖先,所以他在非洲做電商是“回鄉創業”。

也是又感人又燃的一段視頻了。

今天倒不是想寫創業的故事,是看視頻的時候就想到,經常有讀者後臺留言,說自己想做點兼職,搞點副業,可是完全沒有思路,不知道從何入手。

其實,很多人成功挖到的第一桶金,或者抓住的不錯副業機會、創業機會,都是從發掘倒身邊人的痛點,充分利用起身邊的資源開始的。

每個人所處的環境、接觸到的人和事都是獨一無二的,一定要擅於挖掘我們身邊的資源寶庫。

02

比如聊聊讀者朋友們很關心的副業。

我身邊副業做得好的朋友,其中兩大類都與充分發掘工作中接觸到的資源有關。

一類是最常見的技能變現

比如本來就是編輯,副業寫文章賺錢;比如本來就是設計師,於是副業接設計的活;再比如攝影師、碼農、建築師,業餘時間接拍攝、編程、設計房子的活,全部都屬於這類。

這類技能變現,有個關鍵環節就是有長期穩定合作的甲方爸爸。

我身邊很多通過技能變現副業超過主業收入,甚至最終輕鬆過渡到自由職業或者自己創辦個小公司做乙方的,都是維護好了工作中接觸到的甲方爸爸等各方資源,得到了認可和信任,於是找到合適的機會自己搭臺開乾的。

比如前幾年因為房地產市場下行,建築行業也步入寒冬,很多大型設計公司都接不到活,大量小公司更是生存艱難。

而當時我們接觸到一個設計團隊,3、5個人,住宅施工圖卻多得畫不過來。團隊負責人就是手上握有好幾個多年合作的中小開發商資源,單幹後充分發揮自己精品小團隊工作模式靈活、價低質優的優勢,在寒冬吃到肉。

我認識的一位互聯網公司的UI設計師,也是在10來年的工作經驗中,積累到很多客戶資源。大家合作久了,對雙方工作模式、設計風格都心裡有底,因此合作越來越高效。

甲方爸爸們有些零活,比如幾個網頁、一張海報、一些交互的優化等等,都會直接丟給他,有時候遇到急活,他甚至兩、三個小時的工作量,就有幾千塊入賬。

另一類是利用身邊接觸到的資源優勢賺錢。

這個資源優勢可能是工作中接觸到的,也有可能是生活中從親朋好友提供的信息裡發現的,可能基於行業,也可能基於地理位置優勢。

總之,一定要對身邊的信息敏感。

最常見的如我們都知道的海外代購,就是利用地理位置的優勢,挖掘身邊的好物賺錢。

我在英國讀書的師姐,就發現她的老同學們熱愛包包的非常多,於是迅速研究清楚了包包的品類行情,然後邊讀博士邊兼職給國內朋友們買包。

奶粉更不用說,應該大多生了寶寶的人,都去買過或者起碼諮詢過身邊的奶粉代購朋友。

因為近一年我總在紹興晃悠,這邊有個山下湖鎮,是中國的珍珠之鄉。我有個閨蜜,很喜歡珍珠,就拜託我幫她買珍珠,我就去這邊最大的珍珠市場逛了幾次。

珍珠市場裡有個有意思的區域,叫青年電商創業基地。乍一看全都大門緊閉,好像停業了一樣。問了懂行的人才知道,大家都關起門來在裡面熱熱鬧鬧做直播呢。我年前還託了熟人幫我預約,打算年後進去觀摩下他們直播帶貨。

不過因為最近疫情,這個計劃只好延後了,等後面進去觀摩了我再來分享。

工資5K,副業月入2萬?

我去年末去杭州,在商場裡吃飯,發現一家賣手作珍珠飾品的小店,和小姐姐聊了聊,她果然也是山下湖鎮的,對珍珠十分了解,又喜歡飾品設計,於是在這個細分領域創業。

工作中、生活裡,我們接觸到的資源,也許自己已經因為習慣而麻木了。但其實他們是一座巨大的資源寶庫。

可以現在就拿起紙和筆,列一列自己的資源優勢,看看有什麼有價值的點,可以嘗試著主動去發掘、去維護,嘗試著把副業搞起來。

03

要挖掘身邊的機會,就要培養自己對信息的敏感度。而建立這敏感度,也絕非一日之功。

它需要我們養成遇事多想一步、多做一步的習慣。久而久之,才能更具洞察力,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質,看清事物間的內在聯繫。

陪率哥參加華南理工大學的校友會,有一段嘉賓的演講讓我印象深刻。

他們投資了嘉興的一個廠子,這個廠子是我國造幣廠最大的供應商,整捆貨幣加工的時候,需要一種膜,只有這個廠子能提供。

所以,投資了這個廠子後,看廠子的生產數據,你能想到什麼?

他們每年通過看廠子的生產數據,就能更早的知道這年印了多少貨幣。

又比如我們知道買房都要看房價近幾年的增幅,橫向對比作為判斷一個城市房地產市場增長潛力的一個重要維度。

而假如我們看杭州、寧波這兩個浙江最重要城市近幾年房價增幅數據,一定會覺得很出乎意料:

杭州房價在2010-2016年的6年間,下跌了5%;而寧波近5年房價漲幅不到60%,甚至低於全國範圍內很多三、四線城市的漲幅。

其實,如果你瞭解2008-2013年,浙江如杭州、寧波、溫州等主要城市房地產市場的過度投機和炒作歷史,這一切疑惑就迎刃而解了。

2010年,杭州二手房均價已經達到2萬多,甚至超過了今天很多強二線城市的房屋均價,而那可是在幾乎10年前。而當時溫州的二手房均價甚至突破了3萬元,寧波也達到了1萬多與當時的北京相差無幾。

近些年這些城市需要消化上一輪的泡沫,因此房價增幅回落也就是必然的了。

很多人說現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爆炸,信息的壁壘越來越低,好像我們想知道什麼,搜索一下就在眼前。

其實不是這樣的。

如果我們沒有對信息的敏感度,不能在紛雜的信息中辨別真正有價值的部分,正確解讀它,洞察它背後的意義,那我們知道再多的信息也沒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