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有没有和隋炀帝、唐太宗一样弑兄篡位?

洪浩江苏南通


导语

烛影斧声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是一个谜团,赵光义是否有弑兄的行为,各路史家众说纷纭。当时的准确情况我们已经无法复现了,剩下的就只有猜测。


分析

  • 赵光义继位是否具有合理性

金匮之盟是否真的存在,如果不存在赵光义继位就一定不合理么?

1、“金匮之盟”是否真实存在的确很容易被人质疑。金匮之盟出现的时候赵光义已经坐稳皇位了。而且,根据历史记载,赵光义最早的时候并不知道金匮之盟的存在:

及太宗即位,赵普为卢多逊所谮,出守河阳,日夕忧不测。上一旦发金匮,得书,大寤,遂遣使急召之。

这一点,在逻辑上是有些说不通的。赵光义作为当事人,在讨论皇位继承人的时候竟然不在现场,这确实不合情理。但即使金匮之盟不存在,也并不意味着赵光义就一定不是皇位的合理继承人。

2、赵光义是有可能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的。这一点可以从赵匡胤没有立太子来证明。赵匡胤死的时候长子早已成年,也有了一些政治经验,是完全有资格被立为太子的。但是,终赵匡胤一生,一直没有立太子,说明赵匡胤在这件事上也是很纠结的。是立自己的儿子做太子,还是让赵光义继承皇位,赵匡胤始终没有下定决心。而且,如果我们从赵光义的从政履历中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他是进入到候选人资格当中的:

太祖即位,以帝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亲征泽、潞,帝以大内点检留镇,寻领泰宁军节度使。征李重进,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尹,再加兼中书令。征太原,改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序班宰相上。

这一系列的重要职位,都可以看得出来,赵光义是被列入皇位候选人名单中的。

  • 赵光义对继位做的一系列努力

赵光义在继承皇位的过程中做了一系列的安排,才坐上了皇帝宝座

1、赵光义不遗余力的巩固自己的地位。赵匡胤继位后,考虑的都城所处的位置无险可守,曾考虑过迁都的问题。但赵光义在迁都这件事上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晋王叩其旨,上曰: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之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言:在德不在险。

作为东都留守,汴梁绝对是赵光义的根据地。他在那里经营多年,党羽遍布,一旦迁都,多年的经营将付之东流。

2、在民间造势。这一点是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喜欢用的方法。把自己的皇位所得与天命联系在一起,君权神授是古人惯用的一种手段:

壬子,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隆观设黄籙醮,令守真降神,神言:“天上宫阙已成,玉锁开。晋王有仁心。”

3、赵光义与宫内的太监相互勾连。赵光义位高权重,而且他对皇位是一直有企图的。所以,在宫中埋伏一些眼线也实属正常。而且这些眼线在后来继位过程中也确实帮助了他:

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而以亲事一人径趋开封府召晋王。

也正是王继隆的这个做法,让他可以先赵德芳进宫,掌握了继承皇位的主动权。

  • 赵光义是否弑兄

这件事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因为事情已经过去太遥远了,的确很难得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烛影斧声”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很多的史料中都对这件事有过记载,这里咱们只看一个记载:

上闻其言,即夜召晋王,属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

我在最初看到一些史料记载之后,也认为赵光义确实有弑兄篡位的可能性:

1、赵光义继位后,曾重新修订过《太祖实录》,极力的要掩盖一些东西。而他要掩盖的极有可能就是赵匡胤当时的身体状况。历史上对赵匡胤的死因说的是暴毙,但赵匡胤当时的年龄不大,身体也并无隐疾,暴毙好像不太可能,很有可能是被谋害的。

2、赵光义后来一系列的行为让人不得不怀疑。侄子、弟弟都相继死去,而死因都或多或少的与他脱离不了干系。这就让人开始质疑他的人性了。

可是随着后来进一步的思考我又觉得赵光义弑兄的可能性不大:

1、赵匡胤的确是暴毙而亡。但是我们如果看看赵家皇帝的年龄就会发现很少有长寿的。赵匡胤死的时候不到五十,可是其他后来的皇帝也不到六十就病死了。在古代医疗条件并不发达,而且赵匡胤长年作战,身体出现问题很正常。年龄不足以证明他是被谋害的。

2、至于说赵光义谋害侄子、弟弟,这件事是的确存在的。但这种做法不能与赵匡胤是否是被他所杀相互联系。因为一个人当了皇帝之后的想法会发生巨大变化,他希望皇位由自己的儿子继承,这也无可厚非。

3、赵光义作为一个成年男子,即便权力再大,与赵匡胤的关系再亲密,夜间出入皇宫也是不太现实的事情。而且,谋害皇帝的风险过大,赵光义当时没有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

结语

在我看来,赵光义弑兄的可能不大,毕竟谋害皇帝的风险与谋反无异。而且,他也并不具备谋杀赵匡胤的条件,虽然说他后来有过谋害侄子、弟弟的事情,也有过修改《太祖实录》的事情,但这也是当了皇帝之后,为了稳固自己统治而做的事情,这些都无法作为他弑兄篡位的证据。或许,他在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上确实有些问题,但“烛影斧声”这件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很大的漏洞,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再言春秋


三位皇帝都每个朝代的第二任皇帝,但是宋太宗赵光义与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走上帝位还是有点区别,后两位皇帝都是在排挤掉自己的竞争者后成为帝国的法定继承人,然后走上皇位的。

其中:唐太宗李世民在还是秦王的时候,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掉自己的竞争者太子李建成,逼迫唐高祖李渊立其为太子,然后禅位登上皇帝宝座;隋炀帝杨广在还是晋王的时候,通过排挤太子杨勇,最终隋文帝杨坚废除杨勇为庶民,改立杨广为太子,然后才逐步继承皇位。当然杨广即位后,假拟隋文帝杨坚诏书,赐死杨勇。

宋太宗赵光义与其他两位皇帝的不同之处是:①前任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并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在赵光义面前并没有实质的竞争对象。尽管赵匡胤此时还有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分别是25岁、17岁左右,但是宋太祖赵匡胤并没有对其封王或者太子。然而赵光义被封晋王,领京城开封府尹,位列宰相之上,可以说权利完全成为宋帝国的二号实权人物。②赵光义的继位完全是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完成的,并没有遇到大的阻碍。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晋王赵光义紧跟着以皇太弟身份继承皇帝位,而当时皇后孝章皇后宋氏及赵匡胤两个儿子也没有明显进行反对,尽管此时赵光义已经完全掌控了局势。

但是这并不能派出赵光义弑兄篡位的嫌疑,“斧声烛影”出自《续湘山野录》的作者文莹就是宋代人,并且在笔记中对赵光义弑杀赵匡胤的事情记录的有声有色,然人不得不信服。而且作为宋帝国的二号实权人物,处在权利核心,要说赵光义没有再进一步成为帝国一号首长的野心,恐怕是谁也不相信。

所以说,赵光义还是有杀兄长赵匡胤的动机的。不过在历史上,这件事恐怕始终成为没有证据的疑案供大家猜测了。即使赵光义在位期间,自己也没有提出更加有力的证明自己清白的证据。所谓“兄终弟及”“金匮之盟”并不能完全洗脱自己的嫌疑,而且宋太祖赵匡胤仅有的两个儿子在赵光义即位六年内相继英年早逝,让人更加怀疑宋太宗赵光义是谋杀宋太祖赵匡胤而篡位。


安定郡小书生


个人观点,很可能,有一个典故叫“烛光斧影”说的就是宋太宗的事。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王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招晋王赵光义议事,左右不得问。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当夜,太祖驾崩。另据记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削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第四子赵德芳进宫,以便安排后事。王继恩奉诏后并未去召太祖的第四子赵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赵光义。太祖之死,跃晓离奇,但太宗抢在太祖之子赵德芳之前登基却是事实。

另据《宋史纪事本末》: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愣然。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甲寅,晋王光义既皇帝位,改名灵。

根据这些历史记载,可以推断出,赵光义继位疑点重重,不会是正常的权力交接。


V度


首先,我们先确定一件事,唐太宗的确是弑兄篡位的。

玄武门之变的故事千古流传,大家基本都熟悉。由于唐高祖李渊的江山一多半都是秦王李世民打下的,因此作为当时传统继承人的太子李建成压力山大,于是联合自己的另一位兄弟齐王李元吉共同制衡李世民。李世民对于李建成作为皇位第一继承人也同样不甘心,他手下的谋臣武将全都不甘心。于是双方闹的不可开交,长安城一度阴云密布。

唐高祖李渊再也没办法装看不见,他只好硬着头皮出面调解。就在玄武门,上朝的最后一段路途中,李世民亲手结果了自己的兄长李建成的性命,他麾下的大将尉迟敬德杀死了李元吉。自此,李世民在皇帝继承人的位置上再也没有对手。李渊看到李世民如此杀伐果决,惊恐无奈之下,直接退位做起了太上皇。这才成就了贞观之治,成就了李世民的千古伟业。但无论如何,唐太宗李世民弑兄篡位是客观存在的黑点。

隋炀帝杨广的弑兄与李世民有先后之分。杨广在父亲杨坚还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坐上了太子的位置,当时的杨勇还活着。杨广是在当上皇帝之后,才杀死的杨勇。当然隋文帝杨坚是否被杨广害死到现在还是个谜。

至于宋太宗,这个人风评不佳。和他的哥哥宋太祖赵匡胤比起来,他只能算是志大才疏之辈。“烛影斧声”同样是千古疑案。

当时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人叫儿子赵德芳前来(就是《杨家将》里刻画的那个八贤王),结果来的却是赵光义。宋皇后大惊失色。后来就有人远远看见赵光义站起来又坐下,躲躲闪闪,好像是赵匡胤在训斥他,后来听赵匡胤用柱斧在地上磕得咣咣作响,嘴里还不停的念叨“干得好,干得好。”

还有一个说法是太后原来和宋太祖有约定,要兄终弟及,弟弟死光了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仔细想想,这个说法有点荒谬。毕竟,赵光义当了宋太宗后,就把年轻的侄子,哥哥的儿子赵德芳弄死了。

历史很多时候都是帝王自己书写的。除非实在掩盖不了,否则总还是要粉饰一下。

根据宋太宗一贯的做派,比如打仗要提前画好阵图,前线将军不能修改;比如宠幸别人老婆还要画画记录等等,他弑兄篡位的可能性很大。


任十三读史


大家好。我是履和斋主。我认为宋太宗弑兄属实。

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76年去世,享年49岁。弟弟赵匡义(赵光义)继位,即宋太宗。

宋开宝9年(976年)10月19日夜,赵匡胤召弟弟进宫饮酒,当晚赵匡义就睡在宫中。20日早晨,赵匡胤驾崩。21日,身为晋王的赵匡义即位。即位当年,赵匡义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赵匡义是整个事件中最大的受益者。

这件事留下太多疑点,我们逐一分析。

赵匡胤,一代名将,一向健壮为何英年早逝?值得怀疑。

赵匡胤死亡前夜的“烛影斧声”是最大谜团之一。据说,赵匡胤的寝室里传出激烈的打斗声音。如果属实,赵匡胤必是死于凶杀。

赵匡胤死后,赵匡义亲自主持编修《太祖实录》,并三易其稿,一部起居注,何至于如此铺张呢?

在这部《太祖实录》里,提及“金匮预盟”,这是赵匡胤的妈妈杜太后的遗训,有关避免幼主做皇帝,“兄终弟及”的内容。这是赵匡义即位的唯一合法依据。

杜太后去世的时候,赵匡胤刚刚35岁,身体健壮无比,太后怎么会有这种遗言呢?

杜太后去世时,赵匡义23岁。而赵匡胤去世时,儿子们也已经成年,并没有“幼主继位”的嫌疑。

一般情况下,继任者在第二年改年号。赵匡义登基之后,马上更改年号“太平兴年”,不合常法。

坐上皇位的赵匡义不断剪除后患,在赵姓一门内斩除潜在的接班人梯队。

更值得回味的是,在赵匡义之后再不提及幼主不幼主的话题(金匮预盟),事实上宋朝并不乏幼主登基。

从人性上讲,赵匡胤更厚道。赵匡胤曾“勒石三戒”: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范仲淹曾盛赞:“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

而赵匡义不那么讲究。他霸占了小周后,还找人画成图画,丢了老婆和江山的李煜显出一些伤心,赵匡义就直接把李煜给毙了。

以上所有信息只有一个解释:是宋太宗赵匡义杀死了他的哥哥宋太祖赵匡胤,这是篡位。

这是履和斋个人观点,您满意吗?请留言指正。


履和斋


宋太宗有没有弑兄篡位?这是千古疑案,除了当事人宋太宗和宋太祖兄弟俩,没有第三者在场,现在只能是根据史实推测,我认为宋太宗暗害宋太祖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宋太祖传位于宋太宗,是不是宋太祖的真实意思,我认为可疑,宋太宗在即位,六年之后,给了个说法,金匮之盟,即位之时,不提这事儿,即位六年之后拿出来了,何以服众?另外,其一新皇帝继位一般是第二年才改元的,宋太宗当年改元太平兴国,迫不及待为自己正名,其二,宋太祖的皇后宋皇后,病死之后,葬礼甚薄,宋太宗也不让百命服丧,其三,宋太宗即位之后没几年,宋太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相继死去,其四,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弟弟赵廷美也被贬而死,这四点都是疑点,宋太宗得位正的话,为什么做这么多让人争议的事情呢?

推测的话,宋太宗一开始确实是被当成皇储培养的的,以亲王兼领开封府尹,这是因为宋朝初年继五代之乱后,政治局面很不稳定,统一频繁进行,宋太祖也不知道自己的寿命有多长,万一如周世宗一样,英年早逝,他的两个幼子是无论如何坐不稳皇位的,刚刚建立起来的赵宋王朝也将随之灭亡,五代十国乱世中原53年更换了5个朝代,13位皇帝,殷鉴不远,宋太祖不能不预做准备,但随着统一战争结束,宋太祖的两个儿子长大成人,连皇孙都有了,宋太祖肯定起了将皇位传给自己儿子的念头,儿子与兄弟谁更亲?不是一目了然吗?只是这时宋太宗已经势力尾大不掉,宋太祖又是个孝悌天子,不愿背弟的名声,正在他想一点点削弱宋太宗势力的时候,没想到这个不要脸的赵老二就先下手为强了,弑兄夺位。


佳宁他爸


回答问题,雪峰居士喜欢讲大白话。


首先说,宋太宗赵光义没有弑兄,也不会弑兄。为什么?

所谓宋太宗弑兄,来自于“烛影斧声”的民间野史。之所以会有“烛影斧声”这样的野史流传至今,在于宋太宗继位的不合法、不合理。

宋代是一个神奇的朝代,对外战争可以说是丧权辱国,但是对经济文化的贡献蛮大。因此,促进了儒学的又一次发展,影响后世很深的程朱理学面世了。程朱理学最重伦理纲常,讲究礼法。然而,宋太宗赵光义继位是兄终弟及,而宋太祖赵匡胤有儿子,传位不传子而传弟,于伦理纲常不合,故而,才会有诸多野史面世,抨击宋太宗赵光义不合理法。

”烛影斧声“之所以让很多人深信不疑的原因,就在于赵匡胤驾崩的当晚,赵光义正在宫里和他喝酒聊天。等赵光义回家之后,就传来赵匡胤驾崩而去的消息。加上赵光义又是兄终弟及,这下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那么问题来了,赵光义为什么要弑兄?也就是杀人需要动机,那么他的动机是什么?

1、争皇位?

传言,赵光义为获得皇位,在酒中下毒。时年赵匡胤刚好五十,正值壮年,且还未立太子,赵光义和谁争?且赵光义已经是晋王,开封府尹,位列丞相之上,乃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标准的皇太弟,摆明了未来的大宋江山就是他的,因此不成立。

2、调戏皇妃说

传言,宋太宗赵光义在宫里调戏皇妃,被赵匡胤撞见两人发生争执,赵匡胤手执斧头要砍死赵光义,反被杀。这里不想说什么?只想说宋朝的皇宫也太好进了吧?不知道内外有别吗?另外,皇帝没有人保护吗?这宋朝的警卫力量也太差了。

可见,这些都不可能、不现实。

既然以上都不成立,那何来弑兄之说?杀人的动机不存在。

赵光义错就错在为了证明继位的合法性,弄出一个”金匮之盟“之来,搞得大家一头雾水。故而”烛影斧声“也就流传开来。其实吧,赵光义这里就不够光明磊落,你看人家唐太宗李世民、隋炀帝杨广,杀了就是杀了、夺位了就是夺位了,光明正大,坦坦荡荡。最高权力的斗争向来都是流血的,更何况赵光义继位没有流血且继位也是早已经确定好的,何故怕人家说三道四来着。

这也难怪,宋朝出尽了忠臣良将,就是没出一个好皇帝,都是宋太宗赵光义带的头。扭扭捏捏不像个皇帝样,没有睥睨天下的气魄!



雪峰居士


嫌疑最大。他与唐太宗是两回事。唐太宗行动上明着是针对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但实际是与高祖叫板,最终摊牌。因为李渊也曾经许诺秦王为太子。

唐太宗与参与政变的大臣们,包括曾经辅佐政敌太子的魏征等,开创了历史上的有名治世“贞观之治”,他本人成为李唐王朝的太阳,文治武功,成为丰碑。

与李世民相比,宋太宗赵光义算不上开国勋臣。他阴谋上台后,文治武功都不好。而且不断延续自己卑劣的暗杀手段。太祖赵匡胤两个儿子相继去逝:一个吃肥肉而死,第四子赵德芳23岁睡觉睡死过去。此外,他的不光明上台,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赵匡胤建立宋朝的利好局面,对外一塌糊涂。为宋朝短命埋下伏笔。

炀帝九成宫弑君,至今还只是猜测。因为,他已经是太子了,掌握隋朝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从他上台后,一系列风急火燎的行事风格看,他由于急不可赖,而弑君亲政,是符合性格特征的。

李渊做了太上皇后,无论太宗李世民怎么请,他都不去九成宫避暑,一听到九成宫就极为恐惧,因为他怕重蹈隋文帝命丧麟游九成宫的覆辙。说明,在初唐时候,人们还是认为杨广弑君。










文物梁子


太祖去世前夜风雪漫天,召弟赵光义入宫饮宴。近侍不得侍奉,只见烛影摇曳中,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大声吼对晋王(光义)言:“好为之,好为之”。谁料次日凌晨太祖就驾崩于殿内。…………太祖死得蹊跷,太宗即位也令人疑窦丛生,为后人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谜案,也使得时人议论纷纷,人心颇有不服。刚登基的太宗急于安抚局面,力求为自己的夺位之嫌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这时河阳节度使(前朝宰相)抛出了“金匮之盟”,算是给太宗解了围。…………先是,匡胤、光义、廷美三兄弟的生母杜太后,曾教训过太祖(匡胤),说为了防止后周那种幼儿主天下而失天下的况情(再演),宋朝需立个规矩,她要求太祖死后要传位给自己的弟弟光义,光义死后要传位给小弟(秦王)廷美,廷美死后则传位给太祖之子德昭。最后杜太后说:“四海至广,万机至众,能立年长者为君,且遵“兄终弟及”,至末又继复循之,乃社稷之福泽兮”。太祖叩谢母亲临终教诲,哭道:“我定当照办”!杜太后又让赵普把己之嘱记录下来,遂锁于金匮,交由谨慎可靠的宫人管理,秘藏宫中。…………赵普是太祖开国的元老重臣,而此时却连遭冷落,又被宰相卢多逊逼得无处可退,甚至已危及身家性命。为求自保,赵普瞧准太宗的急需,投其所好,抛出了“金匮之盟”修改本这一张王牌。………这个“金匮之盟”修改本,是完全有利于太宗的“独传之约”,他陡然将杜太后的遗诏变成了独传于太宗。而对于廷美、德芳只字未提。为了继续对太宗表忠心,赵普甚至以太祖为例,告诫太宗,说太祖已经错过了一回,你怎么能再错第二回呢?赵普以开国元老和“金匮之盟”唯一记录者的身份,不但使得太宗即位变得名正言顺,而且也为太宗下一步打击其弟,进而实现传位亲子的计划铺平了道路。…………当然,太宗也不忘投桃报李,恢复了赵普的相位,将其置于首相之位,压在了卢多逊的头上。…不久,赵普向太宗告发卢多逊跟赵廷美交往密切,意图不轨。太宗借机大兴牢狱,将幼弟廷美安置到了房州(今湖北房县),卢多逊亦被流放了崖州(今海南三亚崖城镇)。赵廷美的势力被彻底涤荡,太宗(心心念念)想传位亲子的障碍、至此总算才被扫清。…[可爱]…[玫瑰]…[祈祷]…[玫瑰]…[背立盈盈故作愁,冰轮为谁羞?]


桃花坞里桃花扇


这个问题属于热门话题,是一桩历史悬案,好像一直没有准确的定论。

唐太宗杀兄是事实,历史有定论了。唐太宗有杰出才能是事实,但是能做到杀兄这种情况他们的父亲唐高祖李渊有一定责任。李建成、李元吉死后,唐高祖李渊也就得把皇位传给李世民,这是最佳选择了。

隋炀帝杀兄是事实,杀没杀死父亲杨坚也存在争议,像隋炀帝在位被杀隋朝被颠覆了,他的名声不可能好,极有可能存在人为黑隋炀帝现象。

宋太宗赵光义到底是否杀死自己哥哥宋太祖赵匡胤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

赵匡胤50岁去世,死时只有赵光义兄弟俩人在一起,有人怀疑是赵光义害死赵匡胤。

赵匡胤是武术家,赵匡义是文官,凭武功来讲赵光义根本不是赵匡胤对手。如果想杀死赵匡胤只是借赵匡胤喝醉了或者密谋下毒药等其它情况。还有人怀疑赵匡胤是心脑血管疾病而亡。像清太宗皇太极52岁去世,皇太极和赵匡㣧一样,是骁勇善战,身体胖,坐在炕桌旁边突然而亡,后人推测是心脑血管疾病而亡。赵匡胤家族好像存在心脑血管疫病史,只是赵匡胤死时赵光义在身边,留下“烛光斧影响”之说让人怀疑了赵光义。

话说回来,宋太宗赵光义到底杀没杀死宋太祖赵匡胤只有他俩最清楚,这是皇帝家事,别人没在身边,即使有人知道真象,但是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也是人撰写的,可以修改粉饰的,况且北宋历史享国167年,存在较长,更不容易知道真象了。

或许将来有一天有更充分证据发现能使这件事真相大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