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紅樓夢》花朝節,從曹雪芹的1個錯誤和3處伏筆說起

花朝節,是《紅樓夢》中“隱藏”的一個關鍵符號。

瞭解這個關鍵符號,要從曹雪芹的一個“錯誤”說起。

請看《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書中道: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閨中更興這件風俗,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

看起來,似乎很合理,也很有趣。但仔細分析,其實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揭秘《紅樓夢》花朝節,從曹雪芹的1個錯誤和3處伏筆說起

芒種,二十四節氣之一,指“有芒之谷”。

南朝梁·崔靈恩《三禮義宗》記載:“五月芒種為節者,言時可以種有芒之谷,故以芒種為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也說:“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意思是,芒種在農曆五月,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

芒種,主要與農忙有關。數千年來,沒有任何關於“餞別花神”的文字記載。

曹雪芹通過三處伏筆,說明了這處“錯誤”背後的深意。

揭秘《紅樓夢》花朝節,從曹雪芹的1個錯誤和3處伏筆說起

01、黛玉葬花

賈寶玉與眾姐妹一處玩耍,唯獨沒有看見林黛玉,知道她躲到別處去了。文中道:

(寶玉)低頭看見許多鳳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嘆道:“這是她心裡生了氣,也不收拾這花兒來了。等我送了去,明兒再問著她。”說著,只見寶釵約著他們往後頭去。寶玉道:“我就來。”等她二人去遠,把那花兒兜起來,登山渡水,過樹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和黛玉葬桃花的去處。

在寶玉快到花冢時,轉角處聽見山坡那邊有嗚咽之聲,一邊哭,一邊唸詩,這便是讓無數人為之傾倒、為之感概的“黛玉葬花”。

揭秘《紅樓夢》花朝節,從曹雪芹的1個錯誤和3處伏筆說起

在這裡,曹雪芹留了第一處伏筆——許多鳳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錦重重的落了一地。

按照自然生長規律,石榴的花期在農曆5-6月,鳳仙的花期更晚,在農曆7-10月。而此時,正值四月下旬,石榴和鳳仙還沒有開會,怎麼可能會“錦重重的落了一地”?能夠繁花似錦、落花滿地的節氣,只能是春天。

這就是在提醒我們,所謂“芒種”只是虛筆,真實的時間在春季。

揭秘《紅樓夢》花朝節,從曹雪芹的1個錯誤和3處伏筆說起

02、賞紅習俗

讓我們回到關於“餞別花神”的描寫,文中說:

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幹旄旌幢的,都用綵線繫了,每一棵樹頭每一枝花上,都繫了這些物事。滿園裡繡帶飄搖,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

這個習俗確實存在,名叫“賞紅”。只不過,不在“芒種”,而在“花朝節”。

查《辭海》“花朝”一條,解釋是:“舊俗以夏曆二月十五日為‘百花生日’,故稱此日為‘花朝節’。一說為十二日,又說為初二日。”意思是,“花朝節”是百花的生日,節日時間有三種說法:二月二日、二月十二日和二月十五日。

清朝時,花朝節多在農曆二月十二,而且十分盛行。《紅樓夢》中即以“二月十二日”為花朝。

揭秘《紅樓夢》花朝節,從曹雪芹的1個錯誤和3處伏筆說起

花朝節的別稱很多,習俗也很多,最重要的有兩個:一個是“賞紅”。

據《清嘉錄》記載:“十二日為百花生日,閨中女郎剪五色踩繒,黏花枝上,謂之‘賞紅’。”又引《昆新合志》雲:“花朝生日,各花卉俱賞紅。”同時,在清·袁景瀾《吳郡歲華紀麗》中,也有“剪五色跺繒系花枝上為彩旖,謂之賞紅”的描述。

賞紅,簡單來說就是:女孩子們將各種彩帛剪成條,系在花枝上;或者將各種顏色的彩紙剪成條,粘在花枝上。還有一種,是做成小的三角旗插在花盆裡,以此為花祝壽。就像,現在過生日要吃蛋糕一樣。

從書中的詳細描述來看,目的不是為“餞別花神”,而是為“花神賀壽”;時令也不是“芒種”,而是“花朝”。

這正是曹雪芹留下的第二處伏筆——賞紅習俗。

揭秘《紅樓夢》花朝節,從曹雪芹的1個錯誤和3處伏筆說起

03、寶釵撲蝶

剛剛說到,花朝節有兩個最重要習俗,一個是“賞紅”,另一個是“撲蝶”。

沒錯,“花朝節”又叫“撲蝶節”。

提到“撲蝶”,大家都很熟悉。同樣在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之前,恰好是“寶釵撲蝶”。文中寫道:

(寶釵)抽身回來,剛要尋別的姊妹去。忽見面前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躚,十分有趣。寶釵意欲撲了來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向草地下來撲。只見那一雙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將欲過河去了。引的寶釵躡手躡腳的,一直跟到池邊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嬌喘細細。寶釵也無心撲了,剛欲回來,只聽那亭裡邊嘁嘁喳喳有人說話。

花朝節在仲春之際,正是一派無邊春色、爛漫春光。遊人紛紛外出踏青、賞花,還時不時的吟詠賦詩,互相唱和,別有一番雅趣。

揭秘《紅樓夢》花朝節,從曹雪芹的1個錯誤和3處伏筆說起

當然,也少不了特色活動,“撲蝶”便是其中一種。

據《廣群芳譜》引南宋 · 楊萬里《誠齋詩話》記載:“東京(今開封)二月十二日曰花朝,為撲蝶會。”大概是因為,此時春和景明,百花盛開,蜂飛蝶舞,正是撲蝶戲蜂的好時機!

湯顯祖曾作《花朝》詩:

妒花風雨怕難消,偶逐晴光撲蝶遙。

一半心隨戲花醉,卻言明日是花朝。

吟誦的就是花朝節“撲蝶”的習俗。

所以說,“寶釵撲蝶”也是暗示“花朝節”。同樣,也是曹雪芹留下的第三處伏筆。

揭秘《紅樓夢》花朝節,從曹雪芹的1個錯誤和3處伏筆說起

04、分析總結

從以上三處伏筆可以看出,曹雪芹對“花朝節”的習俗瞭然於胸。書中之所以寫成“芒種”習俗,留下這個“錯誤”,背後大有深意!

因為,“二月十二日”花朝節是黛玉的生日,而“四月二十六日”芒種,是賈寶玉的生日。

可見,曹雪芹是故意把黛玉生日“花朝”的習俗,放在寶玉生日“芒種”來寫。其中又兩層深意:


  • 其一,花朝節“賞紅”習俗,不僅是賞花,更是愛花、惜花、護花。林黛玉是“百花之王”,賈寶玉是“群芳之主”,二者融合,恰恰體現了寶玉“花”(閨中女子)的呵護之情。


  • 其二,花朝節本意是“迎接花神”,而芒種節卻“餞別花神”,一來一去之間,形成明顯衝突。同時,文中又有“落花、葬花”的描寫,是不是暗示著林黛玉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


在《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本)“眾花皆卸,花神退位”一句旁,有批語指出:“無論事之有無,看去有理。”

可知,這“一個錯誤和三處伏筆”是曹雪芹的精心構思,背後有著精巧的構思和深邃的思想,自然也產生了無窮的魅力。

揭秘《紅樓夢》花朝節,從曹雪芹的1個錯誤和3處伏筆說起


文 / 紅樓微夢 | 加關注,不迷路!




揭秘《紅樓夢》花朝節,從曹雪芹的1個錯誤和3處伏筆說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