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襲人告密害死了晴雯?曹雪芹:我可沒這麼說

《紅樓夢》被譽為“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峰”,其藝術性體現在諸多方面,其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全書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的人物。

芸芸眾生不能留名青史者,皆能在紅樓一書中找到自己的映射。作者善於抓住人物形象的複雜性和立體性,如摶土造人般,在平凡的場景中創造出許多鮮活的真實的人物。

襲人,便是這諸多經典形象之一,相較於紫鵑的忠心靈巧和平兒的能幹善良,襲人的形象確實較為複雜,評價更是褒貶不一,以至於不能用一個或數個詞便可以全然概括。

而襲人身為丫鬟卻如此具有爭議性,主要還是因為一個尚沒有結論的公案——晴雯被趕究竟是不是因為襲人向王夫人告過密?

縱觀全書也沒有找到直接的證據告訴讀者襲人告過密,可是好像又有多處在暗示襲人有很大嫌疑。如此撲朔迷離,也不怪讀者對襲人又愛又恨,難以捉摸。

道理不辨不明,邏輯需能自洽。那麼,筆者今天就從四個方面來分析襲人為何不會是告密者。

紅樓夢:襲人告密害死了晴雯?曹雪芹:我可沒這麼說

一、從判詞角度分析

判詞是理解和研究紅樓夢極其重要的信息來源,相較於捕風捉影的索隱,判詞裡往往能夠提供最“官方”的提示。判詞的特點是將人物的性格和結局用最少的筆墨概括出來。故作者在為書中人物撰寫判詞時一定是務求全面,一語中的。

晴雯的判詞寫道(節選):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誹謗生,多情公子空掛念。

顯然,判詞精煉的概括了晴雯悲劇結局的原因,晴雯雖然忠心,雖然手巧,但因為長得標緻,外顯風流,不知收斂,最是容易得罪人,最終遭人誹謗而薄命。

反觀襲人的判詞:枉自溫柔和順,空雲似桂如蘭堪羨優憐有福,誰知公子無緣。

詞中不僅沒有提到襲人有過告密這種非常不光彩的行為,甚至連一句批評之語都沒給,從“溫柔和順”“似桂如蘭”可以看出作者是肯定襲人淡雅穩重,待人和氣的品質。認為身為丫鬟的襲人嫁給同樣身份低賤的蔣玉菡,是蔣玉菡的福氣。

當然,因為判詞裡沒有明確提過襲人沒有告密,所以也不能作為直接證據證明襲人是清白的。

紅樓夢:襲人告密害死了晴雯?曹雪芹:我可沒這麼說

二、從王夫人的態度分析

許多讀者都認為晴雯被趕是因為襲人經常在背後告密,離間主僕關係,最後王夫人借繡春囊事件之機趕走晴雯,並且列出證據:

在第34回襲人初見王夫人,一番交談後襲人深得王夫人欣賞,遂將襲人視作自己人,襲人也回道:“(寶玉與丫鬟之事)我們想不到則可,既然想到了,若不回明太太,罪越重了”。

此話也被許多讀者視為伏筆,暗示後來襲人告密。

其實,若拋開“伏筆論”這一觀點,難道這段回話不是一個丫鬟應該說的嗎?這樣說可以給王夫人留個好印象,且襲人素來穩重,非常在意寶玉的名聲,總勸寶玉致力仕途經濟,這種話自她口中說出也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晴雯遇到這種場景,以她的靈巧,大抵也會如此回稟的。襲人如此說,真的代表她後來告密了麼,從後文分析來看並非如此。

第74回提到,在即將抄檢大觀園和晴雯被趕之前,王善保家的向王夫人說道晴雯的諸多不是,這時王夫人想到曾在園中看到一個丫鬟罵小丫頭,舉止張狂,本來想問其姓名,偏忘了。鳳姐猜測是晴雯,於是王夫人召見了晴雯。

從這裡王夫人的反應可以看出,她並不認識晴雯,甚至連這個名字都不清楚,而且平素也沒將其放在心上,若非此次王善保家的提起,大概也不會想到召見她訓話。可以說,在王夫人心裡壓根就沒有晴雯的印象。

如果襲人告過密,晴雯作為其最大競爭對手,肯定會將她平時的種種乖戾行為和尖酸刻薄告知王夫人,甚至會添油加醋。而王夫人心中必定記恨著晴雯,欲除之而後快,何以會像這般陌生突兀,彷彿從來沒有聽說過此人?

另外,召見晴雯時書中也明確提到,王夫人討厭晴雯是因為見她生得風情又標緻,認為她為人必定輕薄放蕩,而對她的性格,事蹟均是不甚瞭解的,說白了就是對晴雯的第一印象不好。

所以,襲人不可能是告密人,更不可能害晴雯。否則,以襲人的成熟世故又深受王夫人之重託,若想害晴雯,恐怕王夫人早就對其恨之入骨了。

紅樓夢:襲人告密害死了晴雯?曹雪芹:我可沒這麼說

三、從晴雯被趕事件本身分析

有些讀者根據晴雯和眾丫鬟被趕,而襲人卻無事,以及之後賈寶玉懷疑襲人麝月等人和襲人的種種反常表現,推測襲人大有嫌疑,甚至難辭其咎。下面我們就來一一分析這些疑點:

首先,這些丫鬟被趕,並不是王夫人不明就裡,不辨是非。恰恰相反,王夫人是知道的太多,連丫鬟和寶玉的鬢耳私語都清楚,更不用說其他丫鬟的僭越之舉。也就是說這些丫鬟並不是被冤枉的,而是“咎由自取”。

而襲人之所以倖免,全在於她沒有什麼把柄在王夫人手裡。書中說襲人作為丫鬟很少有逾矩行為,尤其是在得到王夫人的賞識後更是謹小慎微,甚至不再和賈寶玉行雲雨之事。在和丫鬟嬤嬤的相處中也是謙和有禮,不留話柄。

所以,襲人不受牽連不是因為她是告密人,而是因為她避禍慎行,不立於危牆之下,故能免遭禍患。而襲人所謂的“異常表現”如果細細分析會發現並無異常,相反,其表現恰恰證明了她是清白的。

第一處,襲人看到寶玉為晴雯一事哭,知道晴雯在寶玉心裡分量,勸道不如待太太消氣了後,央求老太太再把晴雯接回來。這的確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第二處,寶玉問襲人太太為什麼挑不出她的毛病,襲人的反應是“心內一動,低頭半日,無可回答”,因為這裡寶玉說的話使襲人明白她已經獲得了王夫人的信任與認可,遂內心悸動,這也是作為丫鬟正常的情感反應,但這些寶玉並不知情,所以襲人也不知道如何開口,故遲疑。

第三處,襲人說道“那晴雯算什麼東西,她縱好也比不過我的次序……即便是死,該我先,也還輪不到她”,乍看起來頗為突兀,但這不正體現了襲人問心無愧麼,襲人看不過寶玉為了晴雯離去而傷春悲秋,甚至滿口死啊活啊的,遂如此說,讓寶玉消停下來。

如果襲人是告密者,以她的性格和行事,是不會這麼若無其事,甚至諷刺晴雯的,言多必失,這樣做只會加重自己的嫌疑,暴露自己的野心。更不用說後來襲人獨自把晴雯的東西收拾好,和自己積攢下的錢一併寄給晴雯。

紅樓夢:襲人告密害死了晴雯?曹雪芹:我可沒這麼說

四、晴雯事件元兇是誰

既然襲人不是告發者,那晴雯被趕,眾丫鬟秘密的洩露,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其實書中給出了答案:

全書第74回寫道:

這王善保家正因素日進園去那些丫鬟們不大趨奉他,他心裡大不自在,要尋他們的故事又尋不著,恰好生出這事來,以為得了把柄.又聽王夫人委託,正撞在心坎上。

全書第77回寫道:

原來王夫人自那日著惱之後,王善保家的去趁勢告倒了晴雯,本處有人和園中不睦的,也就隨機趁便下了些話.王夫人皆記在心中.因節間有事,故忍了兩日,今日特來親自閱人。

這兩段文字出現在晴雯被趕前後,總結一下就是:丫鬟們素日心高氣傲,得罪了園裡年紀大的嬤嬤和乾孃們,正巧大觀園裡發生繡春囊事件,王夫人整頓園子,便藉此機會將丫鬟過去說過的頑笑話告訴王夫人,這也就導致了之後晴雯等人被趕。

大觀園裡丫鬟和嬤嬤均是多嘴之人,從墜兒和小紅偷偷談話時小心翼翼生怕被別人偷聽,便可知園中人多嘴雜,隔牆有耳,若無防備之心,必會禍從口出。

寶玉為什麼會懷疑襲人?讀者又為什麼會懷疑襲人?因為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人之常情有時未必就是事實真相,襲人最該被懷疑,可她卻並不是“元兇”。

脂批中曾提到“晴為黛影,襲為釵副”。這樣看來,從七十四回的晴雯被趕,襲人倖免,到後來痴公子撰寫《芙蓉女兒誄》,實際上就是一場預演,暗示了後來寶玉,黛玉和寶釵三人愛情婚姻的結局。真真是應了那句“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