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垓下之戰項羽最後的慘敗,分析項羽性格的缺陷及形成原因

導引:

公元前207年,秦朝鉅鹿一戰被項羽的諸侯聯軍慘敗,秦軍主力滅亡,再加上秦朝內部的趙高奸臣的作亂,促使秦朝統治集團的瓦解。時年26歲的項羽乘勢而起,用了五年的時間,率領諸侯將秦朝滅掉

再與秦朝的這場鉅鹿一戰,堪稱是項羽的成名一戰。隨後項羽分割天下,割地為王,號稱“西楚霸王”。然而因為項羽不能做到唯才適用,卻只近宗親,而遠賢臣,導致天下不平,眾叛親離,民心向背。最後項羽於公元202年垓下一戰,被劉邦大敗,敗走烏江,在江邊自刎身亡。

透過垓下之戰項羽最後的慘敗,分析項羽性格的缺陷及形成原因

劇照:項羽自刎江邊


垓下之戰始終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

上方史料記載可以看出,項羽滅了秦朝後,但並沒有禮遇各諸侯。而且還沒有采納近臣韓信的諫言,定都關中,而圖大業,反而返回家鄉彭城定都,更將楚國義帝逼死,將自己身邊的宗親全部封為王侯,導致諸侯不服,最後聯軍土崩瓦解,從最開始的反秦聯軍變成了後來的反項聯軍。

因為項羽不能信人,目空一切,逼走了用兵如神的韓信。身邊的謀臣大將,范增、項伯、鍾離昧,也一個個的離他而去。到最後項羽身邊不僅無一能臣可用,反而之前的能人都投奔死對頭劉邦去了。可以看出此時的民心已經是背離項羽,朝向劉邦的。

但就是如此項羽也沒有所察覺,反而繼續殘暴行事。殺死手無寸鐵的楚國國君義帝;坑殺了秦朝降兵二十多萬人;征討諸侯國之一齊國,不僅殺死了齊國的國君,更是將齊國的人民都受迫害致死;項羽種種跡往,更加重了在百姓心裡的殘暴形象,導致徹底失去了民心。

而此時的劉邦卻是以仁厚的形象出現在天下人面前,這是於項羽恰恰相反的,各路諸侯相繼背棄項羽,投奔漢王劉邦,連楚國大將軍周殷都歸附了劉邦。而後,於公元前202年,周殷、韓信、彭越等各諸侯聯軍於垓下匯合(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形成合圍之勢,將項羽困在其中。

透過垓下之戰項羽最後的慘敗,分析項羽性格的缺陷及形成原因

垓下之戰項羽被圍戰勢圖

《孫子兵法·九地篇》中記載垓下之戰情形:“所由入者隘,所從者迂,彼寡可 以擊吾眾者,為圍地。而漢王與諸候兵重重圍之,淮陰候將三十萬兵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漢王在後,絳候、柴將軍 在漢王后把項羽圍個水洩不通。

從上方史料可以看出,當時的項羽已經處於包圍之中,而項羽身邊卻無一能臣可用,不管是兵力還是謀略上都是弱於漢王劉邦的。在垓下初戰的時候,曾經在項羽手下的韓信首先出戰,韓信深知項羽的個性。因此利用項羽勇猛直前的個性,扮出不戰而敗的形式,引誘項羽落入包圍圈中。然後諸侯聯軍從兩側殺出,韓信在以後列行軍為前軍,轉頭殺了回去,最後形成關門打狗之勢,將項羽圍困其中,古話說:“好虎敵不過群狼”。縱使項羽自己有千般神力,最後也不敵韓信等諸侯,陷入重重困境,最後敗走烏江,自刎身亡。

小結:

一代霸王項羽,24歲跟隨叔父項梁起義,26歲滅秦稱王,最後不過用了5年時間,就一敗塗地。這失敗的原因與項羽不相信身邊的人,疑心太重,還驕傲自大,目空一切的性格有直接的關係,因為項羽感覺憑一己之力就可以征服天下,從而使得身邊的謀臣大將都一一離去,最後垓下一戰,身邊無一能人可用,最後留下“天要亡我”抱憾而去。可以看出項羽的性格缺陷是項羽致敗的主要原因。

項羽的身世及楚國的文化背景,最終鑄成了項羽的性格上的缺陷

1、項羽殘缺的身世

項羽出身於楚國的貴族家庭,由於項羽的爺爺、父親全部都是楚國的將軍,在項羽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雙親,是項羽的叔父項梁將他帶大。而項梁也是楚國的大將軍,因為項羽是家族的長子,承擔著家族的責任,所以在很小的時候,他的叔父就以很嚴厲的要求,去鍛鍊項羽。

透過垓下之戰項羽最後的慘敗,分析項羽性格的缺陷及形成原因

項羽叔父項梁

在項羽很小的時候就脫離了小夥伴,整天在家裡讀書舞劍,操練騎術。過得就是軍營的生活,睡在稻草秸稈上,鋪著軍營裡的被。可謂有“臥薪嚐膽”之苦,也正是如此疾苦的童年,造就了項羽與生俱來的高傲的性格,在他眼裡感覺所有人都吃不了的苦,他吃了,所以他就比同齡的孩子們都要高出一等。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

從上面記載可以得知,在項羽小的時候,就想著為父親報仇,所以在項羽的叔父教項羽學書,學劍,項羽都不喜歡。項羽認為,學書只能讓後世記個名字而已,而學劍也只能降服一個人而已,都不值得學,要學就學可以打敗萬人的,從中可以看出項羽小的時候就有著狂傲殘暴的心理。

因為項羽的父親,爺爺全部是死於秦軍之手,就連將他帶大的叔父項梁都是死在了與秦軍的戰鬥中,所以項羽小的時候就有著復仇心切的心情。再加上項羽感覺自己所經歷的痛苦是其他人都沒有經歷過得,所以感覺身邊的人都不如自己,從而養成了孤傲氣盛的性格,更受不得別人的刺激,一旦有人說他“是個孤兒”項羽就會發了瘋似的去打人。逐漸的也養成了項羽強悍殘暴的性格。逐漸的形成了他的性格上的缺陷。

透過垓下之戰項羽最後的慘敗,分析項羽性格的缺陷及形成原因

年輕的項羽可以一手舉起千斤鼎

2、楚國的文化背景

項羽出身楚國,建國史有八百多年的楚國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不管是的軍事實力,還是經歷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這無不與楚人在艱苦的歲月裡,歷經磨難中形成的強烈的民族意識有關。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夫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輕,易發怒,地薄,寡於積聚。徐僮取慮,則清刻,矜已諾。

從上面史料記載可以看出,楚國疆域從湖南到汝南都屬於楚國的境內,但因為楚國所處的地區都是資源比較稀薄的地區,導致楚人的糧食儲備不多,常年的處於清廉刻苦的環境中。使得楚人都格外的發奮圖強,民風彪悍,也非常易怒,但是由於質樸的勤勞風情,也養成非常重視自己的諾言。

透過垓下之戰項羽最後的慘敗,分析項羽性格的缺陷及形成原因

秦朝滅亡後的諸侯勢力圖

從後來項羽的性格中可以看出,楚國文化經過幾百年世世代代的積澱,對於生長在楚國的項羽的心理意思及性格形成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從項羽26歲鉅鹿一戰大敗秦軍,但沒有進一步定都關中,而是沖沖分完領土,便回到家鄉彭城定都,就可以看出楚國文化對於項羽的影響之深。

也正因為楚國的民族意識的強烈,再加上項羽小時候形成的孤傲的性格,致使項羽垓下被圍後,明明有機會逃回江東,卻因為項羽孤傲的性格,寧願自刎江邊,也不願意返回江東,這無不與楚國的文化背景及項羽小時候形成的性格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透過垓下之戰項羽最後的慘敗,分析項羽性格的缺陷及形成原因

歷史上的項羽


結語:

總結以上可以看出項羽從早期的鉅鹿之戰的勝利,盛譽一時。到後來在短短的五年之後,在垓下被圍,最後一敗塗地,都離不開項羽小時候殘缺的家世和楚國獨特的文化背景的影響,導致其性格上的缺陷。

唐太宗說過“以史為鑑可以明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

雖然最後項羽失敗了,但是項羽的英雄氣概還是值的我們去學習的。項羽的性格不僅造就了其前期的成功,也註定了其最後的悲劇。也可以說,他的勝利是性格上的勝利,而他的悲劇更是性格上的悲劇。這也算得上歷史的一大憾事了,可是沒有這遺憾,今天又怎能會有關於項羽的一些美傳佳話呢。

最後感謝大家耐心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