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漣水保衛戰考辨:不能稱為“慘敗”,應放到整體戰略來考量

第二次漣水保衛戰,爆發於1946年12月3日。進攻方主要為張靈甫的整編第74師,防禦一方主要為王必成的6師部隊。雙方鏖戰13天,打得異常激烈。“因我方戰場指揮判斷一時失誤,被敵人鑽了我防禦部署上的空子。16日敵攻入了漣水城,我軍隨即撤出”。(《粟裕戰爭回憶錄》第423頁)

很多人將第二次漣水保衛戰稱之為一場大敗仗,甚至是“慘敗”。還有的說陳毅“一怒之下想撤王必成的職”,等等。各種說法不一而足。

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給這場戰役評價和定位呢?

第二次漣水保衛戰考辨:不能稱為“慘敗”,應放到整體戰略來考量

對這一仗的評價,要放到保障消滅整編第69師戰略全局來考量

對於一場作戰,不能孤立地片面地來考量。與漣水保衛戰同時發生的還有宿北戰役,以及在魯南和鹽城方向組織的一些作戰。這些作戰,可以說,都是緊緊圍繞宿北戰役而展開和實施的。其目的就是確保兩個野戰軍會合後在宿北戰場上必須打勝。

事實上,這些作戰恰恰對宿北戰役起到了有力的鉗制和策應作用。特別是漣水戰場,通過13天的激戰,王必成的6師將張靈甫的整編第74師阻擋在六塘河以南一帶,等於是從南線保障了宿北戰役的順利實施,使74師不能脫身,無法加入到宿北戰場上來,無法將戴之奇的69師從包圍中解救出來。

關於這點,宿北戰役結束後,毛澤東曾來電指出:“慶祝宿沭前線大勝利”,“漣水暫失,不足為患”。(《粟裕傳》第一版,第550頁)

對這一仗的評價,要放到同時也給敵整編74師重大殺傷來考量

第二次漣水保衛戰,張靈甫的整編74師雖攻佔了漣水城,但王必成的6縱依然讓張靈甫贏得非常艱難,74師“付出了傷亡4000餘人的代價”。而我方傷亡也是4000餘人。僅從傷亡對比來說,這是一場消耗仗。粟裕在他的戰爭回憶錄中也認為這“是一個消耗仗”。(《粟裕戰爭回憶錄》第423頁)

第二次漣水保衛戰考辨:不能稱為“慘敗”,應放到整體戰略來考量

第一次漣水保衛戰後,張靈甫曾發電給整編第11師師長鬍璉不無哀嘆地說:“匪軍無論戰略戰役戰鬥皆優於國軍……本軍北調援魯,南調援兩淮,傷亡過半,決戰不能。再過年餘,死無葬身之地。吾公以為如何?”(《粟裕傳》第一版,第538頁)

應該說,兩次漣水保衛戰使74師元氣大傷。特別是第二次漣水保衛戰,雖讓王必成的6縱吃了大虧,但也讓6縱的全體指戰員們把這一仇恨的火種牢記在心裡,他們通過兩次交戰實踐摸索了對付74師的寶貴作戰經驗,進一步激發了“打74師不能少了我們6縱的豪情和意志”。這些無疑都為後來的孟良崮戰役團滅74師奠定了基礎、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對這一仗的評價,要放到實現華東戰區第一個戰略轉折來考量

經過宿北戰役、漣水保衛戰、鹽南反擊戰等一系列作戰後,華中和山東兩個野戰軍開始會合。實際上,宿北戰役即是中央要求粟裕從鹽南反擊戰前線,趕往宿北戰場參加戰役指揮的。

這樣,兩大野戰軍由原來的戰略上的配合,轉為集中在一起進行戰役上的協同。兩支野戰軍領導機構,也隨之合併為一個。戰場由前部地區轉入縱深地區。

在此之前,雖然也打了七戰七捷等勝仗,但也有兩淮失陷、泗縣失利等作戰。加之兩個野戰軍“在戰略方向選擇和用兵重點上存在的一些分歧,使得前一階段兩個野戰軍都經歷了一些被動的局面”。

隨著兩軍會合後的第一仗宿北戰役的大勝,很多問題都在戰爭實踐中得到了很好的解決。粟裕認為以宿北戰役為標誌,華東戰區實現了第一個戰略轉折。

相對總體戰略上華東戰區成功實現第一個轉折而言,第二次漣水保衛戰更說不上什麼“慘敗”了,他應該如粟裕所言,僅是個“消耗仗”而已,也如中央所指出的那樣,“漣水暫失,不足為患”。

第二次漣水保衛戰考辨:不能稱為“慘敗”,應放到整體戰略來考量

主要參考文獻:《粟裕戰爭回憶錄》《粟裕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