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夺荆州和刘备伐吴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力没处使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得到了汉中,又派遣刘封、孟达、李平夺取上庸。同年秋,进位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关羽反击曹仁,出兵围攻襄樊。曹操惟恐曹仁有失,派遣于禁率领七军驰援。时逢汉水秋涨,关羽借天时水淹七军,逼降于禁,斩杀庞德。孙权恐关羽坐大,背弃盟约,派遣吕蒙阴袭江陵、南郡,夺取荆州刘属部分。后关羽被徐晃所击败,又得知荆州被夺,败退麦城,伪降孙权,试图走临沮归西川,被权将潘璋等人擒获,不屈而亡。

孙权夺荆州和刘备伐吴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力没处使

关羽败走麦城、临沮被擒。

孙权因此得了荆州,同时也标志着孙刘联盟的完全破裂。

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孙刘的主要敌人是曹操,那为何孙刘在击退曹操后,孙权会单方面地一直破坏联盟呢?主要说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内部原因

在曹操统一北方后,我们可以从地图上清晰地看到,南北势力大致以长江分割对峙,长江以南,就是扬、荆、益三州。根据记载,孙策横扫江东,刘表单骑入荆州,刘焉受命进益州,都遇到了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本地大族和贼寇。

比如益州有黄巾贼马相,这厮还自称天子,最后被蜀官贾龙所消灭,而本地豪强则是刘焉通过借助流入进来的东州人所诛杀镇压;比如荆州有江夏贼张虎、陈生占据襄阳大郡,八郡又宗贼林立,最后刘表通过蒯氏兄弟和蔡瑁,悉数平定。

孙权夺荆州和刘备伐吴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力没处使

小霸王孙策和江东周瑜

而江东,淮扬。虽有前期孙策通过强压手段扫平大族及山贼,换来一时安定,但自己也遭到大族的暗算,特别是将近弱冠的孙权继位后,内部矛盾骤然爆发,包括宗亲通敌,大族公然独立(庐江),甚至是自己的亲人遭到山贼的杀害。

因此自孙权上位后,一直是致力于内部的治理,特别是山越所带来的问题。

为何会说这是孙权夺取荆州的一个原因呢,所谓攮外必先安内,在关羽北伐襄樊之前,山越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陆逊传:会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扇动山越,为作内应,权遣逊讨栈。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所过肃清,还屯芜湖。

建安二十二年,丹阳贼帅费栈受曹操指使,煽动山越,起兵叛乱。孙权以陆逊为右部督讨伐费栈,不仅是击败了山越,还获得精卒数万,大大充实了孙权的军事力量,并且使社会得到安定。

外部原因

根据吕蒙传的记载:在关羽北伐之际,吕蒙向孙权谏言夺取荆州,孙权虽说答应,但依旧纠结徐州的问题,毕竟孙十万是个耻辱的称号。这时,吕蒙就说了句实在话:

吕蒙传: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虽说曹操新破诸袁,治理跟布防重在河北,徐州的守兵也是微不足道。但是徐州地势路通,骁骑所骋。今日得徐州,他日曹操必定来夺,没有个七八万人哪里守得住。倒不如夺取荆州,全据长江,等待形势改变。

这里面,吕蒙提及到两个关键所在:骑兵和长江。

孙权夺荆州和刘备伐吴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力没处使

吕蒙白衣渡江

过了长江,进入淮泗地区一直到河北,就是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广阔,缺乏骑兵的东吴只要是一上岸,就会遭到曹魏强大的骑兵掠阵,这是一个致命性问题,孙权不可能不知道。

为此,在孙权称帝后不顾众人反对执意出海辽东,其目的就是买马。

孙权传:嘉禾元年冬十月,魏辽东太守公孙渊遣校尉宿舒、阆中令孙综称藩於权,并献貂马。权大悦,加渊爵位。

没想到的是公孙渊乃反复小人,等孙权派遣大部队携带大量金银珠宝漂洋过海的到达辽东,换来的却是公孙渊实实在在的背叛,气得孙权要举兵讨伐辽东。

江表传载权怒曰:"朕年六十,世事难易,靡所不尝,近为鼠子所前卻,令人气涌如山。不自载鼠子头以掷于海,无颜复临万国。就令颠沛,不以为恨。"

好在有尚书仆射薛综等人强力劝谏孙权,才扼制了此次无效之攻伐。

诸如以上两个原因,国内山越问题得到有效改变,加上北伐屡次失败,有力没处使的孙权又被关羽一而再的羞辱,不得不说,换成个普通老百姓尚且如此,你比我弱小,还不给我夹着尾巴做人,倒是三番两次羞辱我,更何况是一方霸主,要你联盟有何用,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

所以这就导致了孙权痛下杀手。

孙权夺荆州和刘备伐吴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力没处使

刘备哭

反观刘备,建安二十四年是他最辉煌的一年,得了汉中,又得了上庸三郡,领土范围达到巅峰,可是却连一年都没有坚守住。随着关羽战死,荆州丢失,紧接着孟达的背叛导致上庸三郡得而复失,损失可以说是相当的大。

而终其原因,就是因为孙权的背盟所导致,所以在刘备称帝后,便发动了对吴的战争。这不仅仅是因为仇恨,仇恨只能说是一个出口理由,更多的是为了夺回,这跟孙权夺取荆州有着异曲同工的相似之处。

内部原因

在刘备立足成都后,就做了两件事情:稳定南中地区和分封诸将。

杨戏传:孔山名方,南郡人也。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蜀既定,为犍为属国都尉,因易郡名,为朱提太守,选为安远将军、庲降都督,住南昌县。

刘备传: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南中地区相当于今日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地势错综复杂,瘴气弥漫,不仅不易开发,而且民风彪悍。宋代杨万里曾在《明发龙川二绝》中这样描述道:北人不识南中瘴,只到龙川指似君。

孙权夺荆州和刘备伐吴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力没处使

第一任庲降都督:邓方

而这个邓方虽然没有立传,但是根据其简短的记载可以得知,邓方作为荆州从事随刘备入蜀,在平定成都后,作为朱提太守、安远将军、庲降都督镇守南中,并在南昌县设立治所。而杨戏评语中更是这样说道:安远强志,允休允烈,轻财果壮,当难不惑,以少御多,殊方保业。

可以想象,邓方自上任后,遭遇过不少当地少数民族的叛乱,虽然以少敌多,但镇守一方不是问题。

另一方面,刘备取城中金银谷帛分赐将士,安抚民心,更是对诸将分封赐爵。除了原来的班底,东州派法正为谋主,西凉派马超为爪牙,董和、黄权、李严、吴懿、费观等益州派,甚至是彭羕、刘巴这等因个性问题被排挤的人也得到了显耀的职位安排。从而达到有志之士,无不竞劝的效果。

所以很肯定的说,刘备虽然取得益州不久,但国内相对稳定。

外部原因

在刘备称帝后准备伐吴时,作为翊军将军的赵云曾经对他这样劝道:

云别传: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根据云别传的记载,赵云的说辞中提到:灭魏,则吴自服;还有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然策马迎王师。

显然灭魏则吴自服是一句面子话,因为在后来蜀汉被灭,孙吴依然是坚挺了十七年之久。再者,如果孙权承认蜀汉,就不会一边向曹魏称臣,一边暗中夺取荆州,这是前后矛盾。乱世之中,还是得看谁的拳头大。

孙权夺荆州和刘备伐吴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力没处使

凉州地区

第二点,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河是黄河,渭是渭水,居河、渭之上指的就是雍凉地区。虽说刘备在湘水划界之前对孙权的答复是:等我拿下了凉州,就会把荆州归还。但是在刘备取得汉中后却做了以下两件事情:

刘备传:於是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

典略曰:备於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馀区。

1.留下魏延为汉中都督,镇守汉中。

2.建造亭障,亭障就是堡垒。从成都到白水关,四百多个堡垒。

刘备没有第一时间准备夺取凉州,反倒建造数量如此之多的堡垒,俨然不是一副打算进取曹魏的架势。这里大可能是有两种原因:汉中之战损耗过大,刘备还治成都,建设防御工程是为了喘口气;大可能是想着手治理南中地区(因为一南下成都就设置了庲降都督镇守南中)。

孙权夺荆州和刘备伐吴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力没处使

刘备举兵伐吴

所以,孙权的背盟将刘备的重点一下子转移到了荆州。前面已经让了长沙、桂阳(湘水划界),现在凉州还没拿下,你还夺我荆州。

这时候的刘备正好也是有力没处使。

总结

不管是正史中的以曹魏为正统,或者是小说中褒刘贬曹,孙吴都处于不尴不尬的地位。加上孙权屡次北伐失败,以及背弃盟约,自然是更加招黑。但即便如此,我们依旧得承认,孙权集团在长期治理江南板块是颇有成效的,其强大更在蜀汉之上。北伐不成,自己又强大到一定程度,面对刘备集团的轻视,自然是将调转矛头。毕竟二者在兵种上有极大的相似之处(水军、步兵),不过是孰强孰弱罢了,因此荆州必然是成了两家成长的空间。

相反的,刘备亦然。在网络上有很多声音是说刘备讨伐东吴是出于内部荆、益两派之间的矛盾,其实我是不太赞同。派系之间的斗争得看治理者是谁,换成刘焉父子,重用东州兵欺压本地士族,没有矛盾那是不可能。但是自刘备入蜀,各方各派都得到相应的扶持,已然是一个比较平衡的局面(早有法正睚眦必报,但法正死得早)。因此我觉得更大的原因在于发展的空间,毕竟地盘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资料出处:《三国志》、《江表传》、《云别传》、《魏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