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红楼梦》《家》《白鹿原》,“举一反三”后全新的解读方式

读书的时候,老师总是提醒我们,要"举一反三",我们则报之以"一脸茫然"。

早些的时候很喜欢读小说,经常带着专业书和"闲书"在教室里安静的座一整天。

专业书看累了,就换一下头脑,看看闲书。闲书看一会儿就收,不能影响主业。算是读书、学习"两不误"。

到了周末,跟好朋友一起,拎着暖水瓶去茶炉打好开水、路过小商店买些现烤的"椒盐酥"之类的点心、回到空旷的教室之后,用当时的名茶"猴王"茉莉花茶泡杯香茶,安静的看看闲书。

想看的书太多,除了工具类会反复使用,小说反复去看的可能性比较小,除了一些经典之作。

重读《红楼梦》《家》《白鹿原》,“举一反三”后全新的解读方式

《红楼梦》

二十岁出头的年纪,手捧一本《红楼梦》挑灯夜读,看过至少两三遍,几个人坐在一起,互相也能发表些独到的见解。

年轻的我们,最关注的,是宝黛钗爱情的这条主线。

有话是说,不同的年纪看《红楼梦》,会有不同的感受。

说起宝黛钗的爱情故事,举一反三后,有种五味杂陈的复杂感受。

黛玉与宝玉一见倾心,都觉得彼此是在哪里见过的。

黛玉与宝玉志趣相投,都喜欢些"小众"的文艺作品,坐在一起偷偷看,她也不逼着宝玉去考取功名。

这种相处,翻译过来就是"有着相似的灵魂",这对爱情来说,是何等的珍贵;

黛玉的心胸狭隘,经常使小性子,跟宝玉怄气。在门外听几句半截子话,都会跟宝玉闹个天翻地覆。

心理学家已经解释过了,男人最在意的,是对自己与其他女性相处表现出"狭隘"心胸的女人。

因为真正在意,所以狭隘。

黛玉是个病秧子,家长是不会让她嫁给宝玉的。

事实是,能跟心爱的人在一起,一天也是一年,所有的日子都是好日子。

黛玉对宝玉纯粹的爱情,是随着时间推移加深的感慨。

重读《红楼梦》《家》《白鹿原》,“举一反三”后全新的解读方式

宝玉黛玉读书

巴金的《家》

巴金的《家》,被力推为反封建的代表作品。

起初的情节,是两兄弟放学回家的时候不肯座轿子,让轿夫把一个又病又落魄的人送回家,自己走路回去,结果导致自家的轿夫被人痛打一顿。

原来,那个人是因为吸毒,被家里辞退的,又跟黑社会有牵扯,导致两名轿夫被打。

兄弟二人被爷爷狠狠斥责一顿。

不知深浅、自以为的善良,其实就是愚蠢。

老爷爷不同意大哥去法国留学,让他听从安排,尽快成家立业。

有细节透露出,他们家族里是有人出国留学了的,然后参加了革命党,为革命牺牲。

老爷爷是真的怕了,觉得留学是一件充满了风险的事情。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这种想法也很正常;

他儿子的身体很差,眼看支撑不住了,让长孙尽快继承家业,应当是个明智之举,这也没什么不可理解的;

大哥与梅表姐的爱情挫败,主要原因是两个母亲的麻将没打好,互相置气。

老爷爷那里并非没有回旋的余地。因为老爷爷最重的一句话是:"是她们先把我们送去的庚帖给退了呀!"。

要说老三跟鸣凤,那其实不是真正的爱情。

老三一心的要拯救鸣凤,教她读书识字、提高自身修养。要说喜欢,那是少男少女一点懵懂的好感,他喜欢鸣凤的面容和姿态。他们的阶层、思想的确不般配,不会有真正的爱情。

现实版的鸣凤,嫁给了一个长工,并未投湖。

整个府里对仆人的态度,从薪酬到人格尊重,都还不错,仆人们那是打死都不肯离开。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家庭已经算是很开明了。有经济后盾做支持,子弟都上了洋学堂,出落成了"文学巨匠"。

小说里的矛盾,切换到如今,同样存在。

不被父母祝福的爱情、难以跨越的阶层,不能简单以"对错"论之。

重读《红楼梦》《家》《白鹿原》,“举一反三”后全新的解读方式

巴金故居

陈忠实的《白鹿原》

《白鹿原》最早首发在文学双月刊《收获》杂志上,我算是它的第一批读者了。

书中最主要的脉络,是以白嘉轩、鹿子霖的不同人生观为线索,展开关中大地上一段激荡磅礴的历史。

随着电视剧的热播,我重新思索了这部小说。

人生经历最跌宕起伏、成长最具代表性的,是黑娃。

黑娃是长工的儿子,心理有些扭曲,一步步成长为为革命牺牲的英雄形象。

黑娃被鹿兆鹏看好,引入革命队伍,刚开始参加革命的时候,基本上是个"二杆子"。

他最初对参加革命的感受,不过是觉得"很神气",耀武扬威的给心爱的女人"出口气",让这个进不了家族祠堂的媳妇儿能受到大家的尊重。

直到无奈的落草为寇、机缘巧合的救下了鹿兆鹏,还问他:"这么着拼命,到底能图个啥?"

黑娃后来娶了个贤惠的媳妇儿,白嘉轩在祠堂里给他披红挂彩,走上了正道儿。

黑娃被白孝文告密,死于非命。

重读《红楼梦》《家》《白鹿原》,“举一反三”后全新的解读方式

白鹿原影视城

黑娃从一脸的"二劲",成长为有思想的志士。

鹿兆鹏,是点化他的"佛"。

那些读过的经典,有时间再去重读,举一反三,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