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紅樓夢》《家》《白鹿原》,“舉一反三”後全新的解讀方式

讀書的時候,老師總是提醒我們,要"舉一反三",我們則報之以"一臉茫然"。

早些的時候很喜歡讀小說,經常帶著專業書和"閒書"在教室裡安靜的座一整天。

專業書看累了,就換一下頭腦,看看閒書。閒書看一會兒就收,不能影響主業。算是讀書、學習"兩不誤"。

到了週末,跟好朋友一起,拎著暖水瓶去茶爐打好開水、路過小商店買些現烤的"椒鹽酥"之類的點心、回到空曠的教室之後,用當時的名茶"猴王"茉莉花茶泡杯香茶,安靜的看看閒書。

想看的書太多,除了工具類會反覆使用,小說反覆去看的可能性比較小,除了一些經典之作。

重讀《紅樓夢》《家》《白鹿原》,“舉一反三”後全新的解讀方式

《紅樓夢》

二十歲出頭的年紀,手捧一本《紅樓夢》挑燈夜讀,看過至少兩三遍,幾個人坐在一起,互相也能發表些獨到的見解。

年輕的我們,最關注的,是寶黛釵愛情的這條主線。

有話是說,不同的年紀看《紅樓夢》,會有不同的感受。

說起寶黛釵的愛情故事,舉一反三後,有種五味雜陳的複雜感受。

黛玉與寶玉一見傾心,都覺得彼此是在哪裡見過的。

黛玉與寶玉志趣相投,都喜歡些"小眾"的文藝作品,坐在一起偷偷看,她也不逼著寶玉去考取功名。

這種相處,翻譯過來就是"有著相似的靈魂",這對愛情來說,是何等的珍貴;

黛玉的心胸狹隘,經常使小性子,跟寶玉慪氣。在門外聽幾句半截子話,都會跟寶玉鬧個天翻地覆。

心理學家已經解釋過了,男人最在意的,是對自己與其他女性相處表現出"狹隘"心胸的女人。

因為真正在意,所以狹隘。

黛玉是個病秧子,家長是不會讓她嫁給寶玉的。

事實是,能跟心愛的人在一起,一天也是一年,所有的日子都是好日子。

黛玉對寶玉純粹的愛情,是隨著時間推移加深的感慨。

重讀《紅樓夢》《家》《白鹿原》,“舉一反三”後全新的解讀方式

寶玉黛玉讀書

巴金的《家》

巴金的《家》,被力推為反封建的代表作品。

起初的情節,是兩兄弟放學回家的時候不肯座轎子,讓轎伕把一個又病又落魄的人送回家,自己走路回去,結果導致自家的轎伕被人痛打一頓。

原來,那個人是因為吸毒,被家裡辭退的,又跟黑社會有牽扯,導致兩名轎伕被打。

兄弟二人被爺爺狠狠斥責一頓。

不知深淺、自以為的善良,其實就是愚蠢。

老爺爺不同意大哥去法國留學,讓他聽從安排,儘快成家立業。

有細節透露出,他們家族裡是有人出國留學了的,然後參加了革命黨,為革命犧牲。

老爺爺是真的怕了,覺得留學是一件充滿了風險的事情。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這種想法也很正常;

他兒子的身體很差,眼看支撐不住了,讓長孫儘快繼承家業,應當是個明智之舉,這也沒什麼不可理解的;

大哥與梅表姐的愛情挫敗,主要原因是兩個母親的麻將沒打好,互相置氣。

老爺爺那裡並非沒有迴旋的餘地。因為老爺爺最重的一句話是:"是她們先把我們送去的庚帖給退了呀!"。

要說老三跟鳴鳳,那其實不是真正的愛情。

老三一心的要拯救鳴鳳,教她讀書識字、提高自身修養。要說喜歡,那是少男少女一點懵懂的好感,他喜歡鳴鳳的面容和姿態。他們的階層、思想的確不般配,不會有真正的愛情。

現實版的鳴鳳,嫁給了一個長工,並未投湖。

整個府裡對僕人的態度,從薪酬到人格尊重,都還不錯,僕人們那是打死都不肯離開。

在那個年代,這樣的家庭已經算是很開明瞭。有經濟後盾做支持,子弟都上了洋學堂,出落成了"文學巨匠"。

小說裡的矛盾,切換到如今,同樣存在。

不被父母祝福的愛情、難以跨越的階層,不能簡單以"對錯"論之。

重讀《紅樓夢》《家》《白鹿原》,“舉一反三”後全新的解讀方式

巴金故居

陳忠實的《白鹿原》

《白鹿原》最早首發在文學雙月刊《收穫》雜誌上,我算是它的第一批讀者了。

書中最主要的脈絡,是以白嘉軒、鹿子霖的不同人生觀為線索,展開關中大地上一段激盪磅礴的歷史。

隨著電視劇的熱播,我重新思索了這部小說。

人生經歷最跌宕起伏、成長最具代表性的,是黑娃。

黑娃是長工的兒子,心理有些扭曲,一步步成長為為革命犧牲的英雄形象。

黑娃被鹿兆鵬看好,引入革命隊伍,剛開始參加革命的時候,基本上是個"二桿子"。

他最初對參加革命的感受,不過是覺得"很神氣",耀武揚威的給心愛的女人"出口氣",讓這個進不了家族祠堂的媳婦兒能受到大家的尊重。

直到無奈的落草為寇、機緣巧合的救下了鹿兆鵬,還問他:"這麼著拼命,到底能圖個啥?"

黑娃後來娶了個賢惠的媳婦兒,白嘉軒在祠堂裡給他披紅掛綵,走上了正道兒。

黑娃被白孝文告密,死於非命。

重讀《紅樓夢》《家》《白鹿原》,“舉一反三”後全新的解讀方式

白鹿原影視城

黑娃從一臉的"二勁",成長為有思想的志士。

鹿兆鵬,是點化他的"佛"。

那些讀過的經典,有時間再去重讀,舉一反三,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