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劉備最多隻損失了5萬人,蜀漢為什麼卻因此一蹶不振呢?

高雅婷s


忍了一年多的劉備,繼曹丕篡漢自己也稱帝,估摸蜀有山川之險,曹方又前有漢中之敗,應該不敢進攻蜀漢,同時也想主動出擊破開口子,自己出兵進攻東吳,如若曹魏見利而動則大事可期,於是劉備在221年大舉進攻孫吳荊州,兵力約有五萬之多,被陸遜長期固守,曹丕又打錯算盤沒有聽劉曄之言合攻孫吳,劉備在夷陵中了陸遜的火攻,大敗而回,躲在永安伺機東出,直到病逝。此役後,蜀漢從戰略到戰術,已處於全面被動,欲振乏力,留下諸葛亮運用他的才能智慧,勉力撐持延續國祚。


蜀漢處於全面被動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精銳盡失,蜀漢方的軍隊,並非一州一地所有,而是劉備方經過赤壁之戰,漢中之戰等戰役練出來的能征善戰之士,“廬江營帥雷緒率部曲數萬口歸備”,關羽失荊州,荊州派的兵士就損失大半,劉備再有夷陵之失,多年來所收留鍛煉出來的四方精銳,在此二仗後損失殆盡,更無語的是死於火攻不是死於戰場上正面交鋒。其中多名將領也有身死或降,如黃權降曹,馬良程畿,傅肜張南馮習,蠻王沙摩柯等全死於此役,可以說,夷陵一敗,蜀漢再也無力東窺荊州了。


第二,其實在關羽失荊州時就已經出現,益州處於四塞之地,易守難攻,但同樣也無法輕易出去,諸葛亮五次北伐打得艱苦卓絕而又進展不大,正是受制於地形的險峻,而曹操在漢中大敗後,決意棄地,也正是認為此地實乃天獄,不可用兵。沒有荊州,蜀漢的出口只有雍涼或循漢水一帶東出,漢水這條路在後來蔣琬時就有考慮過,被眾人以出去順流容易,萬一失敗逃不回來為由阻止。這樣的地理形勢對只想割據的野心家有利,北宋就有一老秀才勸成都太守自立“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別是一乾坤”,可見險要,但對心懷天下的政權卻是絕境。(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楚漢時劉邦韓信能出川,得益於諸王林立,各自為政,才能虛實結合,逐個擊破,而三國時卻不是此局面,一失荊州劉備又敗,蜀漢幾乎就被悶死了。


另外一個原因,劉備劉焉等都是以外人入主益州,受到益州本土派的強力制肘,劉璋被劉備奪去地盤,也是此因導致基礎不牢。劉備用諸葛亮治蜀,嚴刑竣法約束地方豪族,有一定成效,但在劉備死時,內亂已萌,先是“漢嘉太守黃元聞先主疾不豫,舉兵拒守”,叛亂雖平定,南方四郡又出現動亂,“牂牁太守朱褒擁郡反、益州郡有大姓雍闓反”等等,劉禪即位二年,諸葛亮還無暇顧及亂事,可見內部麻煩重重。還有東吳的原因,二家反目在劉備死前雖又成盟友,但有多次背盟的前科,不可大信,劉備臨終才任命李嚴為尚書令統內外軍事,卻又命他“留鎮永安”,以託孤大臣防備東吳,足見顧忌之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