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難封是什麼原因?在李廣自己還是衛青?

夏侯晨光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李廣一生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其英勇善戰令匈奴聞之喪膽。但是,終其一生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這就是初唐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由來。李廣也因此成了時運不濟、懷才不遇的悲劇人物的代表。那麼“李廣難封”的原因是什麼?我認為主要在李廣自身,有三個方面:率性而為、心胸狹窄、運氣不好。

率性而為的李將軍

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漢景帝時的典屬國公孫昆邪曾稱讚李廣“才氣天下無雙”,然而緊接著的評價卻是“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這樣的作戰方式對於普通士兵而言固然可取,但成為將軍後,倘若還置大軍於不顧,自己奮勇殺敵,便難免落敗。所以,李廣雖然殺的敵人聞風喪膽,但他帶領的部隊卻常打敗仗。

漢武帝時,論賞封侯的標準是斬獲敵首上千,李廣一生未能達到這一標準。而與他同時期的衛青、霍去病,同樣出征匈奴,卻多次斬獲敵首數千以至上萬;同樣帶兵經過雁門關,卻沒有像李廣一樣中敵人埋伏損兵折將,而是領兵有方,取得優勢。據統計,衛青一生七次出征匈奴,一共斬獲首虜五萬多級;霍去病四次出征匈奴,斬獲首虜超過十一萬級。這恐怕不能簡單的用巧合來解釋了。

心胸狹窄的李將軍

《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

廣家與故潁陰侯孫屏野居藍田南山中射獵。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後韓將軍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

因為這樣一件小事耿耿於懷,最後還是殺了對方,可見李廣心胸不夠寬廣。當年韓信受胯下之辱,被封為楚王后,韓信卻把當年侮辱他的那個人召來,不僅沒有殺他還封了個軍職。李廣死後,他的兒子李敢曾遷怒於衛青,當場刺傷了衛青,但衛青卻對此並未追究。可見,與上兩位成功人士相比,李廣的心胸氣度實在不如,這也是他沒有封侯的一個重要原因。

運氣不好的李將軍

李廣一生的運氣之差實在是令人唏噓,他曾有數次封侯的機會,但陰差陽錯竟然全都錯過了。

  • 李廣任驍騎都尉時,曾跟隨太尉周亞夫出兵討伐吳楚七國之亂的叛軍。在那場戰役中,李廣奪取了叛軍的帥旗,名聲大震。回朝後,本應論功封賞,但由於李廣私自收受梁王劉武授予他的將軍印,而被景帝取消了封賞。
  • 漢武帝建元四年(前137),李廣出兵雁門關,中匈奴埋伏而被俘。其後他雖奮力逃脫,收集殘部返回京師,但因部隊傷亡太大,自己又被活捉,按律當判斬首,後來漢武帝開恩將其貶為平民

漢武帝元朔六年(前123),李廣再次被任命為後將軍,出兵抗擊匈奴。當時,很多統兵將領都立下了戰功而被封侯,李廣卻一次敵人也沒遇到,寸功未立,當然也沒有封侯。

  •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李廣與張騫一同出兵匈奴。李廣的部隊被匈奴兵圍困,與匈奴兵激戰之後,死傷慘重。這時張騫的救兵才趕到,協助他擊退了匈奴部隊。此次出擊,李廣所率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張騫責任最大,獲罪貶為平民;李廣被判
    功過相抵,也沒有得到封賞。

所以,我覺得“李廣難封”雖然是李廣的悲劇,但其原因卻主要在其自己而非漢武帝、衛青等人。之所以這麼多人為李廣叫屈喊冤,大概是因為李廣的遭遇引起了太多人的共鳴。這些人可能都付出了很多,最後卻沒有成功,但他們並不願意檢討自己的問題,而是歸罪於身邊的同事、朋友或者上級,這難道不是古今同理嗎?


林長風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後半句是說李廣一輩子名氣很大,卻未得到實惠,始終沒能封侯。導致李廣難封的原因,表面上是衛青路線分配的問題,但實際上是西漢對匈奴的戰略決策決定的,也就是說這事兒得怪漢武帝!而再往前追究,還得怪梁王、漢景帝!

策略轉變造成軍事經驗失效

先來說說李廣的名氣為何大,唐朝詩人王昌齡寫過一首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裡的“飛將”指的就是李廣,但也有說法是將龍城飛將連在一起讀,指衛青搗毀匈奴龍庭的這件事。不論如何,李廣飛將軍的稱號可是傳揚了兩千多年,這個稱號還真不白給。

既然是將軍,那在軍事上一定有過人之處,李廣開始建立軍功是在公元前166年,匈奴南侵蕭關,這是關中北面的一個險關要隘,李廣就參與這次抗擊匈奴的活動,並憑藉出色的弓射技能斬獲不少首級,由此進入軍官梯隊。
(李廣劇照)


到了漢景帝時,晁錯主持削藩引發七國之亂,李廣跟著周亞夫平叛,在昌邑城下立下奪旗之功,從此走上人生巔峰,但此時有個政治事件我們隨後再說。

這件事之後,李廣被調到上谷郡任太守,以其出色的軍事才能,為漢家守衛邊疆,防禦的對象就是匈奴。李廣守衛邊疆的策略就是參照了趙國名將李牧的方法——堅壁清野,這是對付遊牧民族最有效的方式。



但李廣打仗除了堅守城池,還比較靈活,就是看到匈奴退去的時候,觀察期陣型,如果比較散亂,一定會立即出擊,殲滅一波後才回城。匈奴本來是搶東西來了,結果什麼也搶不到還被追著打,所以都很怕李廣。這也成就了李廣的一次空城計,在曠野上硬是站著不動,咋退了幾千多名匈奴騎兵。

但由此也能看出,李廣是比較善於打防守反擊戰的,依託城池的堅固,拖垮匈奴騎兵的士氣後,再一鼓作氣的出擊,這就是戰國時期比較傳統的守城戰打法。

(漢武帝劇照)



到了漢武帝時期,改變了對匈奴的政策,不在一味的送錢和親,漢武帝要一勞永逸的解決長城以北的問題,這就決定了防守反擊戰術即將失效了。

事實上也是如此,在馬邑之謀失敗後,漢家於公元前129年,派出四路大軍北伐匈奴,漢武帝寄希望最大的就是驍騎將軍李廣,他率軍一萬軍出雁門,隨後有車騎將軍衛青率一萬軍出上谷、輕騎將軍公孫賀率一萬軍出雲中、輕騎將軍公孫敖率一萬軍出代郡。


四路大軍北上後,公孫賀兜了一圈無功而返,連個人影都沒找到;公孫敖倒是找到了匈奴主力,結果被一頓胖揍,折了七千人;寄希望最大的李廣更更慘,全軍覆沒後被匈奴活捉,通過裝死掙脫才得以逃回;四路軍中唯有衛青找到匈奴王庭所在地龍城,並斬殺了數百匈奴。

這場戰爭其實已經證明了,跟遊牧民族打仗,老傢伙們的經驗只適合防守,並不適合深入大漠遠征。衛青包括後來的霍去病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是因為戰術的靈活,以及輕裝奔襲的戰爭思想。老將軍們總是想著穩住本陣,尋找機會,而年輕的將軍卻更敢於嘗試動起來!



所以在漠北之戰中,相對自由的霍去病,能夠通過“閃電戰”、“錐子戰”的打法,一直打到蒙古肯特山一帶,建立“封狼居胥”的不朽功業。

而位於西線戰場的衛青,得知龍庭具體座標之後,想讓摯友公孫敖斬獲頭功,於是改變了既定軍事部署,命李廣改走東路迂迴,公孫敖改領前軍。這就相當於讓李廣迂迴包抄,要知道在大漠中,一旦與中軍分開,想要準確的迂迴至集結地點,難度是很大的。李廣也確實在迂迴中迷失了方向,錯過了集結的時間。


漢軍在王庭周圍與匈奴展開肉搏後,李廣仍未到達指定地點,以至於匈奴王領著二百殘餘突圍逃跑。待李廣到達指定位置時,戰爭早已經結束,這位老將軍也就帶著對衛青的怨氣自殺謝罪了。

在這件事情上,衛青有私心不錯,因為當年衛子夫身懷龍胎引起了陳皇后嫉妒,她的母親館陶公主抓住衛青以示威脅,是公孫敖在屠刀下救了衛青。衛青只不過想通過漠北之戰的頭功來報答救命恩人,這並沒有什麼錯,他不可能預料到經驗豐富的李廣會迷路。倘若李廣按時到達指定作戰位置,合力抓住匈奴王,李廣封侯並不難。


站錯隊的原因

當年昌邑一戰,李廣陷陣奪旗吸粉無數,其中就包括梁王劉武。在梁都解圍後,劉武就設宴接見了李廣,想目睹一下將軍的風采,而且還私下授予李廣將軍印信,這很明顯是做給見死不救的周亞夫看的。

作為一個吃著中央俸祿的武將,接受了地方諸侯的將軍印信,這個性質就比較惡劣了。但李廣之所以接受了印信,主要是因為梁王是竇太后最寵愛兒子,而且漢景帝曾親口承諾過會把皇位傳給這個弟弟。李廣此舉動要麼是想提前巴結下一任皇帝,要麼是騎虎難下不敢不受。可事實上,漢景帝的承諾無非是為了削藩贏得支持,順帶著逗老太后開心,兒子那麼多,又怎麼可能傳位給弟弟?

(梁王劉武)


所以大軍凱旋後,李廣並沒有在中央任職,而是被漢景帝下放到上谷郡鎮邊。所以在西漢尚未改變對匈奴的策略時,李廣能夠在邊關樹立起名氣,卻很難獲得進一步提拔。李廣在景帝朝長達十餘年的時間裡,一直在各邊郡間平級調動,邊防之將是很難得到交好的提拔的,封侯就更不可能了。

綜上,如國將漢景帝與漢武帝兩個時期結合來看,李廣難封的原因就比較清晰了。漢景帝時期雖然成名,但因站錯了隊,受到打壓,一直混跡於邊關要塞,雖然成就了飛將軍的美名,卻落不到實際的好處。到了漢武帝時期,由於戰略決策的改變,李廣在邊關數十年的守備經驗完全失效,並不適合遠征漠北的戰爭,所以在暮年犯下逾期不至的大錯,終以自殺謝罪的方式,徹底失去封侯的機會。


棍哥觀史


經常看歷史的朋友一定會知道,“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兩個典故。其實這兩個典故是出自王勃的《滕王閣序》。在當時,“初唐四傑”的王勃因一篇鬥雞文《檄英王雞》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在他到交趾探望父親,路經洪州的時候,恰逢重陽節,王勃看到洪州都督閻伯嶼在大宴賓客。於是王勃便在那個時候即興作出了《滕王閣序》,並且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來感慨自己“人生易老,有志難伸”的苦悶。

縱觀歷史,不管是處於朝代更替,還是處於集團內部的政治鬥爭。我們都能看到,一個人若想實現自己的抱負,光有報國之材以及報國之心是遠遠不夠的,這個時候還需要有大局觀的意識以及運籌帷幄的大戰略能力。有了這些,即便在動盪的社會里,也是能夠快速幫助自己找到更多的機會。

李廣,隴西成紀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漢文帝十四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

像“李廣難封”裡的李廣為什麼不能封侯?

其原因還是在於李廣本人,與衛青無關。

一、李廣3次未能實現的封侯之路

1、李廣因犯政治錯誤,功過相抵,第一次封侯失敗

漢景帝即位後,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諸侯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錯開始與漢景帝謀劃削藩,導致七個諸侯王叛亂。

在這場戰爭中,李廣是跟隨周亞夫征戰攻打叛軍的。後來在昌邑城下,李廣表現的非常勇猛,甚至一舉奪下了叛軍的軍旗。

眼看著就能封侯的李廣,在這個時候卻犯了一個政治錯誤: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封印。

梁王是景帝同胞兄弟,而封官只能是皇帝才能做的事情。在景帝得知李廣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印的消息之後,景帝擔心梁王和李廣聯手會影響自己的皇位。

因此,才立下汗馬功勞的李廣不但沒有被景帝封侯,反而被景帝調到了人跡罕至的地方右北平郡去對抗匈奴。

2、匈奴口中的“飛將軍”,因寡不敵眾被俘,敗軍之將的李廣,第二次封侯失敗

公元前129年,匈奴騎兵大舉入侵,漢武帝命久經沙場的李廣和初出茅廬的衛青便共同去抵抗匈奴,因李廣名聲在外,所以在匈奴人的口中將李廣被稱之為“飛將軍”。其實,這是第二次李廣能夠封侯的機會。

可能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正是因為李廣的名聲太大,所以遭到了匈奴大舉圍攻被俘,導致李廣通過詐死的方式才能從匈奴手中逃脫。

而衛青不僅帶領軍隊直搗匈奴的根據地取得了成功,還首次虜獲了700人。班師回朝後,衛青便是通過這次的“龍城之戰”被封為“關內侯”,而李廣不但錯失了這樣的一個機會,還落得了一個“敗軍之將”的下場。

3、漠北之行,李廣毛遂自薦,卻因沙漠迷路錯失良機,導致第三次封侯失敗,最後自殺身亡

再到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又發動了漠北之戰,由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去攻打匈奴。在經歷前兩次的封侯之路失敗的慘痛教訓下,李廣第三次證明自己的機會又來臨了。

這次李廣毛遂自薦請求作為前鋒出戰,而衛青卻強行安排李廣去右軍,截斷單于的退路。李廣生氣之餘,帶領部隊在大漠中迷失了方向,等到李廣好不容易從沙漠中走出來後,主帥衛青早已擊退了匈奴,李廣又再一次錯失了建功封侯的良機。

小結:對於李廣的三次未能封侯之路,就連司馬遷都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李廣生於將門世家,歷經了文、景、武三朝,立下了赫赫戰功卻未能封侯,不管對於當時的人以及後世來說都未嘗不替李廣感到可惜。總體來說,李廣在衝鋒陷陣、帶兵殺敵上是很優秀的,但他也僅僅只能成為一個將才,而不能成為一個帥才。

二、“李廣難封”的三次經歷,雖含有一些運氣不佳的因素,但是也跟個人和漢朝的制度相關

1、李廣軍功未達到封侯標準

根據漢朝的標準,封侯條件如下:
1、捕斬敵軍重要首領:王、相、將軍、閼氏等;
2、斬敵千級以上;
3、在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等;
4、父親在戰鬥中做出重大貢獻,兒子可以獲封侯。

李廣在漢文帝、漢景帝時期主要負責的是對匈奴的防守工作,雖然在漢武帝時期主動出擊過5次,但是其中有3次是未遇敵人,還有兩次是覆沒告終的。

雖然李廣很驍勇善戰,但是在他70次出戰的戰績中仍屬於殲敵不夠,並且在此期間也沒有捕斬敵軍的重要將領,那麼在軍功上也就不能達到封侯的標準了。

2、李廣的個人目光短淺,缺乏大局觀,導致無法獲得君主的青睞

李廣在漢景帝時期雖平定了七國之亂有大功,卻目光短淺私自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印,並且當時地方諸侯與中央正是處於矛盾之中,李廣在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做出這樣的行為,無疑引來了漢景帝猜忌。

之後在漢武帝時期的漠北之戰中,漢武帝曾派衛青出征匈奴,命李廣擔任前將軍。但是,漢武帝對衛青私下命令調走李廣,所以在即將對戰單于的前夕,李廣被衛青調到右軍,致使在沙漠迷路,錯失良機。

3、李廣個人能力不足,在其領兵作戰時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注重謀略

李廣帶兵的方式總體來說還是“匈奴人的作戰”的風格,其實漢朝是最早根據匈奴戰法來調整漢軍戰法的國家。而李廣只重視騎射,而不發展騎兵衝擊戰術去創新。所以他的這種戰法,使得在決勝能力上以及戰術層面上都無法得到突破,繼而也就無法讓軍隊越來越強大。所以,李廣也就做不了統帥,只能做將才。

綜上所述,“李廣難封”的故事,其實告訴我們,雖然一個人獲得成功需要有一定的運氣,但是如果不懂得權衡利弊、不懂得抓住該有的機會,即便下一次機會來臨還是會失之交臂。因此,不管是在做人還是做事上,都應該全面發展提高。如果犯了錯誤,也要以史為鑑,去不斷總結經驗,等待下一次的機遇出現再去牢牢抓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