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兄真的是被逼無奈嗎?

嗨君說史


大家好,我是愛侃歷史的剛哥。

從紙面上分析,李世民是被逼的。

我認為,導致玄武門之變的最大背鍋俠應該是李淵。子不教,父之過。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不能夠解決諸子之間的明爭暗鬥,平衡各部勢力,他的無能最終導致手足相殘的玄武門之變。

李淵在位期間國政相當紊亂,長安城內三方勢力並存,政出多門,李建成治政,李世民治軍, 李淵拱默無為。在李建成、李世民沒有消滅對方之前,三方世民所殺也無能為力,李淵勢力之弱,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危殆之形勢。

玄武門李氏家族的慘禍, 李淵退位,是咎由自取。正是李淵的自身特點及其治國政策,使李淵成為中國歷史上惟一的既非朝中權臣、又非通過自力親政親征並注意集權的另類開國君主。

作為一國之君,李淵應當有自己的核心領導集團

從歷史上看,這樣的核心集團多由異姓重臣組成,並且這些重臣直接對皇帝負責。李淵是否存在這樣的集團呢?玄武門之變發生之前,李世民告發李建成、李元吉淫亂後宮,李淵曾擬定 7 名朝官,“欲令窮覆其事”。這 7 名朝官包括: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倫、宇文士及、竇誕、顏師古。他們當是深得李淵信任者,但李淵的心腹則只有裴寂 1 人。蕭瑀、陳叔達、封倫、宇文士及都是隋官降唐者,處事必當倍加謹慎。玄武門之變後,蕭瑀、陳叔達言建成、元吉自取其禍,並勸李淵傳位於李世民,恐怕不過是出於李世民必成皇帝,事己至此而明哲保身之慮。顏師古本為儒學之士,以其裁定皇室家務則當多出於陪襯。

封倫則暗自遊走三方,他既曾勸過太宗圖建成,又曾在高祖面前言“秦王恃有大勳,不服居太子之下。若不立之,願早為之所”,還曾勸建成對李世民先行下手:“夫為四海者,不顧其親。漢高乞羹,此之謂也”。但其行動卻相當隱秘,死後其事方為太宗所知。

竇誕與裴寂則是李淵太原起兵的功臣。竇誕為高祖之婿,曾輔佐李元吉留守幷州,但竇誕在幷州常與元吉一起遊獵,“蹂踐谷稼,放縱親暱,公行攘奪,境內六畜,因之殆盡”。“逮劉武周兵至,元吉棄軍奔還”。這些本是竇誕之過,但“高祖不罪竇誕”是以高祖對竇誕可謂愛護有加,但僅此而己。

故而上述 6 人皆非李淵心腹之臣。裴寂則與上述諸人大不相同。裴寂乃太原起兵主謀之一,深為李淵所重,故而裴寂對李淵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如太原起兵之後,南下戰於霍邑,“會久雨糧盡,高祖與裴寂議,且還太原,以圖後舉”。李淵對其也頗為偏私。如裴寂領兵擊河東劉武周,兵敗而還,高祖雖以之屬吏,但“尋釋之,顧待彌重”唐私鑄錢幣是違法的,在李淵賜秦王、齊王各三爐鑄錢之時,也特賜裴寂一爐,令其自鑄錢幣。裴寂與李淵的關係於此可見一斑。

不僅如此,“高祖有所巡幸,必令居守”。李淵曾言其與裴寂並“世胄名家,歷職清顯”“,千載之後,無愧前修”。將大臣家世提高到與皇室相同的高度,更是亙古未有。最後,李淵還特重裴寂榮華,希望與裴寂“相偕老”。這是其他大臣無從享受的榮寵。如太原起兵之元從功臣劉文靜本在恕死大臣之列,“才能幹用在裴寂之右,又屢有軍功,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但以酒酣而出言怨望裴寂而被高祖處斬。所以後人評曰:“誅文靜則議法不從,酬裴寂則曲恩太過。”

據此,上述 7 人惟裴寂與李淵關係密切,對李淵具有重要影響力,可稱為李淵的腹心。但與李建成黨羽魏徵、李 世民黨羽房玄齡、尉遲敬德等相比,裴寂的才幹並不突出。玄武門之變發生後,李淵問計於裴寂,裴寂竟無一言以答。

李世民對裴寂也曾深加詬病,言:“武德之時,政刑紕繆,官方弛紊,職公之由。”

李淵集團一則人數極少,二則缺乏精明強幹之士。

在帝位之爭中,李建成與李元吉結成一派

李建成、李 元吉集團的中堅人物包括韋挺、杜淹、薛萬徹、魏徵及王珪 等。薛萬徹是李建成集團的主將,在玄武門之變中曾與李世民集團血戰,王珪、魏徵等則是李建成集團的主要謀士,曾建議李建成親自討伐劉黑闥,“以立功,深自封植,因結山東俊”。“建成從其計,遂請討劉黑闥,擒之而旋”。

此外,李建成也有李瑗及羅藝等地方黨羽。李瑗為幽州大都督,統有幽州勁兵。李建成以李瑗為支柱,河北可呼吸而定。羅藝是隋唐之際的猛將,玄武門政變發生前為涇州鎮將,領天節軍鎮涇州,更在長安之側,是李建成可資指揮的虎狼之師。慶州都總管楊文幹也是李建成死黨,曾以兵支持李建成,兵髮長安作亂。

李世民集團

不僅包括尉遲敬德、秦叔寶、程知節、段志玄、屈突通、侯君集等著名武將,也包括褚亮、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等著名的秦府十八學士骨幹文臣。同時,李世民又身兼陝東道大行臺(以洛陽為中心)尚書令,其屬下官員比照朝廷設置,是唐惟一擁有實際領土的親王。李世民集團的文臣武將,更非李建成集團可比。

在這三大集團中,李淵除裴寂之外,所倚重者多為明哲保身或首鼠兩端的隋室舊臣。其心腹裴寂既不掌兵,也沒有地方實力支柱,所以在楊文幹叛亂時,李淵只能再次以廢李建成、立李世民做太子為條件來換取李世民的支持。

李建成、李世民集團的中堅則大多出於隋末農民戰爭中的英雄豪傑,他們的政治活力遠在裴寂之上。而李建成與李世民集團成員大體只知事主而不畏君,如玄武門之變時,東宮之將敢於殺戮天子禁軍之玄武門屯營將軍,秦府尉遲敬德也無詔而來武裝“宿衛”李淵。

諸子分權向來都是禍亂之源,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無不由此。李淵分權於諸子,正是取西漢、西晉敗亂之道。


結語

李淵時期長安城中三大集團的兵力,李建成及齊王府最強。

李建成於長安近側有羅藝之兵,李世民雖有關東支柱,但若事發突然,則鞭長莫及。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偷襲李建成,恐怕與東宮兵力之盛不無關係。而李淵的禁軍實力最弱,太子和齊王遇襲身亡後,東宮和齊王府護兵趕往玄武門營救,將執掌北衙屯營兵的敬君弘與呂世衡打得一敗塗地。

李建成、李世民雙方激戰己經結束,而李淵身邊連個通報確切信息的親信宿衛都沒有,更不用說以兵制裁東宮及兩王府之兵了,也是李世民逼宮成功的原因。




心心的剛哥


回答問題:玄武門之變是中國歷史上一次以武力奪取政權的血腥事件,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次子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西安)太極宮的北宮門一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政變。

立武門之變事由

基本上眾口一詞,都認為是逼迫而不得己為之。理由是秦王李世民長期在外帶兵打仗,威望和勢力和個人能力自然高於太子李建成。李建成私下認為李世民本事大,能力強,人脈廣。手握重兵,功高蓋主。如果將來自已做了皇位很難駕馭,對皇權構成嚴重威協。便和三弟李元吉合謀除掉李世民。事成之後讓元吉做二弟,來代替李世民的親王位置。在一次家宴上埋伏了大量刀斧手,欲刺殺李世民,《資治通鑑》記載:"初,齊王元吉勸太子建成除秦王李世民,曰'當為兄手刃之’世民從上幸元吉第,元吉伏護軍宇文寶於寢內,欲刺世民,建成性頗仁厚,遽止之,元吉慍曰:’為兄計耳,於我何有!”

從這段話裡,坐實了太子刺殺在前,秦王動手在後。由於建成老實,刺殺泡湯後,元吉埋怨太子,這都是為了你的皇位,於我屁事沒有。

唐高祖李淵

李淵態度很關鍵

李淵(566一635年),字叔德,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唐朝開國皇帝,史官評李淵“優柔失斷,浸潤得行。"意指辦事猶豫不決,稀泥抹牆,他得知太子元吉刺殺李世民的事情後,沒有妥善處理,聽之任之,他心裡喜歡李世民的才幹和遠見卓識而又不敢越禮扶秦王為太子。東宮侍衛楊文斡(太子指使)叛亂秦王要求誅殺叛亂之人,李淵說"

文幹事連建,恐應之者眾。汝應自行,還,立汝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自誅其子,當封建成為蜀王"。他一面要求李世民帶兵平叛,許諾返回後立為太子,又不忍心誅殺建成,只封為蜀王。這樣首鼠兩端,光牆抹稀泥,於事無補,為後來玄武門之變埋下禍端。

政變結果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一649年),唐第二任皇帝,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武得四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候君集等人入朝埋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一同入朝,騎馬奔向玄武門時發現情況不對,勒馬迴轉

"世民從而呼之,元吉張弓射世民,再三不轂,世民射建成,殺之。尉遲敬德將七十騎繼至,左右射元吉墜馬"。兄弟之間互相殘殺最後以秦王李世民的勝利而收場。這是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面的記載,一直以來史家不願提起此事,因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盛唐局面,多從正面稟筆,刻畫太宗文治武功,而對他殺兄軾之事弟忌莫如深,以至後人對這段歷史普遍認為李世民是被逼出手,實屬無奈。歷史真是這樣嗎?

影視李建成

一點思考

第一,李世民雄才大略,抱負遠大,他知人善任,招攬人才,不斷充實自己的軍事勢力,培植黨羽,以"海內浸平"為名,設立文學館,收羅四方豪俊之土,如以杜如晦,房玄齡為首的"十八學土“成了他的決策機構和智囊團。他所招羅的將佐文土都願為其效力。不難看出奪權是遲早的事兒,看在哪一天發生。

第二,太子儲君已定,無法更改。唐高祖李淵既位後,封李建成為太子,這是根據立長不立幼,兄終弟及的古制,雖然李淵曾許諾讓李世民當太子只是口頭說說,自創"天策上將"的虛銜封給李世民糊弄而已。等待是漫長而又遙遙無期的事情。

第三,高祖皇帝偏愛世民,欣賞其能力,卻又處處提防李世民,表現在誅殺劉文靜的事上,劉是李世民的得力干將,父子之間心照不宣。李淵"遇事無斷制“(毛澤東語)在楊文斡叛亂時,許世民為太子卻是一句空話,手心手背都是肉,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太子府與功臣集團暗鬥,拿不出有效地解決方案。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兄弟相殘難以避免了。

第四,李世民被手下將士裹挾,身不由已,還在猶豫時,尉遲敬德說“王今處事有疑,非智也,臨難不決,非勇也,且大王素所蓄養八百餘人在外者今已入宮,擐甲執兵,事勢己成,大王安得已乎!“一語道破天機,事機己成熟,大王想要就此罷休是絕無可能的。

總之,事情是前人做的而書是後人寫的,既然歷史選擇了李世民,開創了大唐盛世,成就千秋功業。今天再討論那不堪回首的一幕,是否畫蛇添足了?!

影視圖像


雨送黃昏669


孟德斯鳩說過一句話:

政治是一把磨鈍了的挫刀,它銼著挫著,慢慢地達到它的目的。

玄武門事變就是最好的一個典型,李世明殺兄真的是被逼無奈麼?誠然,事實擺在那裡,李世民是最終得受益者,成了引領大唐風騷的“天可汗”,可是主角光環的強弱並不能掩飾“玄武門事變”的史實,真不是逼的!

“玄武門事變”其實很容易梳理,簡單的講就是唐皇族內部三個頂級勢力間的角逐,分別是:以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團伙、太子李建成集團、李淵為代表的CEO。

我在這裡用團伙、集團、CEO來區別三者間的等級關係。當時的李世民以成氣候,但沒有絕對機會競爭上崗,而李建成則名正言順,符合祖制,李淵實際上還是最終的拍板人他說了算。


那麼,李世民這把刀是怎麼越挫越勇?

先從從李淵談起,他的態度導向了事件質變。態度指的是李淵對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關係處理。很多史書中爆料,李淵之所以決定造反(即晉陽起兵)都是受李世民的“教唆”、“挑撥”,才有勇氣邁出爭天下的第一步,而在打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更是出謀劃策、身先士卒,立下汗馬功勞。

反觀李建成卻表現的一文不值,除了優先佔有嫡長子的出生順序,在水平上和李世明沒得比。我在這裡不討論史實的可靠性,但李世民確實在個人威望和形象上下足了功夫,不然在李建成封為太子後,李淵又鼓搗出一個“天策上將”的名頭,安慰李世明因待遇不公受傷的小心臟。


所以李世民一直在努力包裝自己。

李世民這一套各種操作,成功的影響了李淵對兒子的態度。而李淵覺得手心手背都是肉,魚和熊掌都捨不得,兒子們都不錯,祖制也不能錯,李建成是嫡長子得事實也沒有錯。唯一錯誤的是李淵低估了對兒子們的掌控力,他覺得雙方都安撫好了,大唐基業萬萬代是沒問題了。

三個集團的關係可以看作是抱團取暖,但李建成覺得覺得很難受,李世民團夥不是一根柴火,而是一噸炭,燒起來熱的難受還持久。最關鍵的是歷朝歷代有個不成問的規矩,太子不能掌兵,既防著兒子,還用得著。李淵正值壯年,除了對李世民得喜愛,恐怕也有鉗制太子的意思。


太子李建成無法容忍李世民逐步強大,害怕威脅到自己的正統帝位。

於是雙方集團開始互相傾軋,李建成這邊根正苗紅,還糾集了弟弟李元吉、魏徵等文官的支持,而李世民聚集了尉遲敬德、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雙方不管在生活、政治、形象、威望、勢力等方面都在明爭暗,因為中間的事情太曲折,而且沒完沒了的宮鬥戲,我就不一一重複了。

總之最後時刻,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政變,先後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而且尉遲敬德在第一時間去“護駕”李淵。從爭寵到鬥爭,從背面到明面,我們可以理解為玄武門事變的發生是必然情況,而且深謀遠慮做好完全準備,那麼還有人質疑李世民殺兄是逼的麼?

我們從李世明的身份和事件性質來看:

  • 身份:李世民雖然兵權在手、位高權重,但他不是嫡長子,按道理他沒有資格繼承皇位,那麼註定在這場鬥爭中必須是你死我活,沒有任何退路,既然發動政變必須做到萬無一失,如果他在玄武門放過李建成,到時候李淵的選擇才是真正的催命符,沒有帝王隨便動搖自己的國本。

  • 事件性質:玄武門政變的性質是什麼?第一,是謀反。第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刺殺行動。我們從玄武門這個地點的敏感位置可以發現,李世民已經在挑釁皇權,李淵正值壯年,允許兒子這樣子胡來?而且在玄武門事變中的連鎖反應來看,李世民的出擊相當巧妙,李建成做夢都想不到李世民敢在皇宮殺他,所以玄武門政變得核心是刺殺太子,控制李淵。
最後李世民是贏家,李淵在逼迫中很快認清形勢最後選擇退位,所以在玄武門事變發生時,李世民有一出“跪而吮上乳”的戲碼,難道沒有觀眾好奇,男人吃男人的乳是個什麼情況?不管史書怎麼記載,玄武門的影響有多深遠,為了至高無上的皇位恐怕沒有幾個兄弟願意留手。但我感受最深的是,大唐在李世民手裡確實空前的強大,他確實是適合大唐的不二人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