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藥"是精神病人服藥仍然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

精神疾病患者病史越長,其"服藥效果越差且藥物副作用越大",但"停藥病情又復發",為什麼又能怎麼辦?

為何重症精神疾病會成為藥物的難治之症

原因是精神疾病的發病機制不明、缺乏特異性或針對性治療;其次,是精神症狀的持續存在所引起的持續精神興奮,具有"神經毒性"作用,可以使神經細胞膜發生不可逆改變,從而導致神經細胞變性、壞死,這讓神經細胞從功能性改變轉化為器質性改變;也使患者對藥物產生抵抗,難以產生治療應答,這讓精神疾病越來越難治;另外,由於某些腦區神經環路病變,神經遞質代謝亦發生異常,而現行的抗精神藥物對神經遞質代謝異常的影響非常微小。所以,在精神病人發病初期的幾年內,其藥物治療效果較好;5年後則發展成為一種慢性、進展性疾病;在精神病後期,則很多藥物失去效果。

研究認為,藥物治療精神疾病,主要是藥物透過血腦屏障,再進入腦內神經細胞,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酶催化後發生化學反應,再通過神經細胞前突觸,與相關的受體結合,阻斷亢進的神經遞質而發揮生物學治療作用。這個過程需要時間,一般2~4周,有的甚至要6周以上。藥物與受體結合才可以發揮治療效果,重症精神病人的神經細胞膜結構多數有損害、受體數量減少,這導致藥物難以發揮正常治療作用,因此療效也欠佳。

臨床上,部分患者在早期可通過藥物有效控制妄想症狀,但大多數患者會隨著病程的進展逐漸失去療效,一些反覆發作、病程較長難以控制的患者,就會轉為藥物難治性精神疾病患者,發展到這時,也是讓家屬最為頭疼的時候。家屬嚐盡各種辦法,療效都差強人意,不妨可以嘗試外科微創手術治療。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功能神經科 微創立體定向手術實拍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醫療技術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進步,醫學影像技術被運用到醫療的層面。在這樣的發展下,精神病外科手術運用先進的DTI技術,與MRI、CT等影像技術結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藥物治療的瓶頸。

通過微創手術,目的是調控大腦邊緣系統的神經核團的神經遞質功能(杏仁核、扣帶回、內囊前肢、中央隔區、伏隔核、尾核下束、眶束、額束等),用以去除和控制精神症狀。手術與藥物治療的協同治療,可以讓精神病人的臨床表現逐漸正常化,幫助其迴歸家庭和社會。

五代腦立體定向手術,採用的是微創神經調控術,是以微創的方式,僅需在頭部取1-3cm左右的小切口,在計算機輔助下對應神經核團進行靶向的神經調控。這樣做可以直接阻斷異常的神經信號傳導,平衡患者腦內異常分泌的神經遞質,使其病理性的神經環路恢復正常的功能,從而達到控制或消除異常精神症狀的目的。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的第五代腦立體定向手術有著多年的理論支持,是基於情感環路理論的基礎之上,是一項非常成熟的技術。為了確保手術的安全性,神經核團定位技術也從最初的盲式手工靶點定位發展到如今的融合了DTI/MRI/CT圖像的可視化、實時且個體化的精確數字定位,定位誤差也縮小到如今的±1mm,不僅保證了手術的安全性,也減少了術後併發症。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功能神經科 第五代腦立體定向技術 可視化定位系統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的團隊已經完成了千餘手術,收穫了無數的錦旗讚揚,也得到了全國各地患者家屬的一致好評。一般採用手術治療的患者,需要病程在3年以上,經過藥物、心理輔導、電刺激等傳統內科治療無效或反覆發作,無法控制症狀的情況下才能採取手術治療。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醫護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頑固性精神疾病的治療終有一天會被徹底攻克,這將使"難治性精神病"變得不再難治。

致頭條讀者:

您若有疑問可以發表文章評論,若您想諮詢或更深層次的交流可以通過本平臺“私信”功能進行對話,我會盡力幫助大家,解決疑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