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體的“糖”:腫瘤患者的新希望


外泌體的“糖”:腫瘤患者的新希望

前面的文章我們提到富血小板血漿(PRP)的有效成分可能主要是外泌體,那麼外泌體是何方神聖?簡單說就是各種細胞分泌的比細胞還小的多的圓盤狀結構(30-100nm),小小的“身體”卻承載著大大的希望。當糖、蛋白質、脂質“相互勾結”而形成糖蛋白、糖脂等結構並結合在外泌體表面,就形成了豐富的糖基化結構,這些結構在未來的臨床腫瘤患者診斷中成為一種全新的腫瘤標誌物,在治療中成為在精準醫學指導下的腫瘤治療新靶點

診斷

腫瘤患者中,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表面的糖基化結構具有顯著差異,但直接檢測細胞表面的糖基化在臨床中受技術和成本的侷限難以實現。而外泌體在腫瘤患者的診斷中有以下優勢:

1. 外泌體和分泌它們的母細胞的糖基化結構大部分相同,換句話說外泌體可以代表它們的母細胞,而且臨床上檢測外泌體表面的糖基化比檢測細胞表面糖基化更容易

2. 目前發現包括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胰腺癌等大部分腫瘤細胞都可分泌外泌體,且在患者血液、尿液、腹水等體液中含量豐富

傳統腫瘤治療三法:手術、化療、放療,不得不說都有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在精準醫學的思想指導下,在納米技術的支持下,操作外泌體表面的糖基化結構在腫瘤治療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1. 去除外泌體表面的特定糖基化結構,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斷由外泌體介導的腫瘤細胞淋巴轉移和遠處轉移

2. 在外泌體表面加上特定的糖基化結構,可激活體內的免疫系統,而產生針對腫瘤細胞的免疫反應

3. 在外泌體表面加上特定的糖基化結構,形成靶向腫瘤細胞的藥物載體,使得抗腫瘤藥物精確地在腫瘤細胞內發揮作用

一旦這些發現能夠個體化和標準化,可能會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臨床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