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大量杰出的谋士,他们满腹经纶,足不出户却知晓天下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军事文化遗产。战争的成败除了将领的指挥外,帷幄之中谋士的出谋划策似乎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井底来为大家聊聊中国历史上最顶尖的十大谋士。

十、际会风云,平定海宇——刘伯温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明朝开国元勋。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元朝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精象纬之学,乡人皆夸他有前朝魏征、诸葛亮之才。至正十九年,对于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先后问题上,刘基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正确建议,为朱元璋歼灭群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封刘伯温为宰相统管国事。刘伯温勤廉于政,他制定各种法律,统一税粮政策,纠正冤假错案,惩治贪官污吏,一系列举措将大明国治理的繁荣富强、国泰民安。

刘伯温鞠躬尽瘁,可朱元璋疑神疑鬼,火烧功臣楼,刘伯温寒心直至,又偶染风寒,便以此告老。最后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一代名臣自此消失。刘伯温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也。"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九、蕴负鼎之雄才,蓄经邦之大略——赵普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也是北宋的开国功臣。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赵普早年曾担任宋太祖赵匡胤的掌书记,其能力突出,颇有智慧,逐渐得到了赵匡胤的赏识,著名的"陈桥兵变"就是在赵普的指挥下进行的。赵匡胤即位后,赵普献计以杯酒释兵权,从而分化职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后赵普升任宰相。开宝九年十月,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封赵普为宰相帮助处理政事。雍熙三年春,宋太宗攻打辽国久未班师。赵普再三上奏宋太宗班师回京休养生息。宋太宗感念其功劳,又拜其为宰相,至此赵普三次为相,辅佐两代君王。

淳化三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听到消息后非常震惊悲痛,追赠赵普为尚书令,追封真定郡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宝庆二年,宋理宗赵昀图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崇德阁,赵普位列其中。

八、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诸葛亮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等。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现代仍有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历时一千多年。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早年在隆中隐居,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建安十三年,刘备败走夏口,诸葛亮面见孙权劝孙权联刘抗曹,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刘备趁曹操北归之机,听从诸葛亮之计,夺占荆州,平定荆南四郡。建安十九年,诸葛亮与刘备会师成都。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至此完全实现了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制定的"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

汉延康二年刘备兵败夷陵。至章武三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托付后事,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四月,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大小政事,刘禅皆依赖于诸葛亮。蜀建兴三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深入不毛之地,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十二月班师成都。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建兴四年至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七、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李斯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

李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制度的实际设计者,其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李斯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后来李斯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秦王政十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于沙丘暴卒,宦官赵高胁迫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为秦二世。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六、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范蠡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南阳五圣"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尊之为财神。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周敬王二十六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无锡太湖马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五千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实施灭吴战略"美人计",里应外合兴越灭吴。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被尊为上将军。

勾践灭吴后,范蠡带了西施,到了太湖北边的五里湖边搭了几间草房子,隐姓埋名。范蠡为了保住性命曾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范蠡来到齐国后,努力耕作,兼营副业,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的贤明能干被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相国。但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宋国陶邑,操计然之术以治产,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

五、战必胜,守必固,此非查天时地利,安能迩忽?——管仲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仲是周穆王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是齐国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导致管仲生活很贫困。齐僖公三十三年,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后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不计前嫌,以非常隆重的礼节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后拜管仲为相,称为"仲父"。

管仲任齐相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尊王攘夷"政策使齐桓公的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管仲也被称为"华夏文明保护者"。

四、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张仪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

张仪,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曾和苏秦一起师从鬼谷子,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

张仪和苏秦完成学业之后,就去游说诸侯。苏秦说服赵肃侯,而得以去游说各国诸侯实行合纵联盟。同时苏秦暗中资助张仪并帮其见到秦惠王。秦惠王用张仪为客卿,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秦惠王派张仪出使楚国游说楚怀王。张仪游说楚怀王如果和齐国断绝来往,秦愿意和楚结为兄弟,赠给楚土地六百里和美女,秦楚通婚,两方都能得到好处。楚王接受了张仪的游说,楚齐解除了盟约,并派人跟张仪去秦国要土地。齐国对楚国的不仁义非常愤怒,和秦国邦交一起攻打楚国,最终楚国大败,又割让城池。

张仪就这样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王十四年,张仪返回秦国,还没走到咸阳,秦惠王就去世了,秦武王即位。秦武王从作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害怕被杀死,于是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三、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张良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

张良,字子房,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张良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册封为留侯。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韩国的灭亡,使张良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张良本想投景驹,途中正好遇上刘邦。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于是,张良决定跟从刘邦。

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约定:谁先入关进咸阳,谁便可以立而为王。刘邦由于采纳了张良的计谋,从奉楚怀王之命西进,到进人关中,迫使子婴投降,历时仅一年,保证了军事上的顺利进展,从而赢得了时间,终于比项羽抢先一步进入关中。后来张良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终于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

二、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孙武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吴王阖闾三年,伍子胥"七荐孙子"。吴王阖闾七年,吴国采用孙子"伐交"的战略,策动桐国,使其叛楚。十月,吴军乘楚人不备击败楚师于豫章;接着又攻克巢,活捉楚守巢大夫公子繁。

吴王阖闾九年,吴军采取孙子"因粮于敌"的策略,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继续追赶。最后在孙武、伍子胥的直接指挥下,经过五次大战攻入了楚都郢。勾践三年,越王勾践进攻吴国。吴军由伍子胥、孙武策划,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点上火把,向越军袭击,越军很快大败,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

孙武五十多岁的时候,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杀,孙武不再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转而隐居乡间,修订其兵法著作。从退隐到寿终,孙武一直没有离开吴国,死后则葬于吴都郊外。

一、王者不得则不兴——姜子牙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商末周初人。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智囊、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败落,但姜子牙始终刻苦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可是直到七十岁还是闲居在家。姜子牙七十二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姬昌,姬昌与姜子牙谈论后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于是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姬昌从羑里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姜子牙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姬昌死后,姬发即位。姜子牙在时机成熟时向姬发提出伐纣建议,姬发于是通告诸侯共同征伐,组成伐纣大军。姜子牙引姬发入殷都朝歌,诏告天下商朝灭亡,周王朝诞生。

纵观姜子牙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为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

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