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三百年都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为何明朝用一年就能收复?

余日力


表面上,这是一个问题,其实涵盖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宋朝几百年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2.为什么明朝一年就搞定。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宋朝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

自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以后,后面几代中原帝王都有收复燕云的决心和行动,最可惜的是周世宗柴荣。他发兵欲收复燕云,连战连捷,一个月不到便收复三关三州,气势如虹。可惜天妒英才,在进攻幽州时,年仅30多岁的柴荣身患重病,不得不抱憾退兵,不到一个月就病死了。这是收复燕云十六州最好的机会,但失去了。

之后,赵匡胤夺取后周江山。作为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也是雄才伟略,打算一统天下,结束五代十国以来的纷乱局面,收复燕云自然也在其计划之中。不过,他必须分清先后主次,做一个二选一的选择。A.先南后北,先扫平以南唐等国为首的南方割据势力,再集中兵力北上,收复燕云;B.先北后南,先收复燕云,然后举兵南下,平定南方。

很明显,前一条路容易,后一条路比较困难,因为占领燕云的契丹远比南方割据势力要强大得多。最终,赵匡胤选择了先南后北,先扫平了南方。从后世的角度来看,赵匡胤确实错过了收复燕云的最好时机,因为那时的燕云割让不久,人心还向着中原朝廷,那时北伐,收复燕云的希望很大。但是咱们得承认,站在那时的角度,站在宋朝开国的角度,先南后北没有错,毕竟南方羸弱,先打南方是最稳妥的考虑。等到平定南方之后,那支柴荣打造出来的精锐禁军也老了,开始有了暮气。以石守信和王审琦等为首的开国将领也老了,收复燕云的机会越来越小了。

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即位后,曾发起规模庞大的两次北伐,打算收复燕云。然而,终究因为他自己的失误以及宋军的战斗力问题,功亏一篑。

更要命的是,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代君王由于看到五代十国武将作乱造反的例子太多,对武人们有了恐惧,从而采取了重文轻武的策略。这么一来,国家确实安稳了,兵乱少了,但军队的战斗力也急剧下降,在对外战争中就不行了。

在这以后,尤其澶渊之盟以后,宋与契丹之间达成了默契,再也没有大规模战争,双方开始了长达将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契丹人也逐渐牢牢控制了燕云十六州。

再之后,更强大的女真崛起,宋室被赶到更南边——南宋,收复燕云更成了痴心妄想。

简单来说,宋朝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重文轻武”的政策,加上运气不好——遇到了两个北方少数民族最强盛的时期:北宋遇到契丹,南宋遇到女真。

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宋朝几百年没搞定燕云十六州,明朝为啥很快摆平?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元朝统治阶级其实早已失去对天下的掌控。朱元璋打下南京以后,采用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稳步发展,不急不躁,先把周边的敌对势力(如陈友谅,张士诚等)都消灭干净以后,再举兵北伐,进攻元朝统治的核心区域京畿大地——也就是当年的燕云地区。

此时的元朝暮气沉沉,远非当年与宋朝对垒的气势旺盛的契丹和女真,根本抵抗不了徐达和常遇春的北伐大军。面对实力和气势都远在元军之上的明军,只能是连战连败,最后匆匆逃离首都大都(今北京)。明军北伐全面获胜,轻松收复失地。

总体来说,明军北伐胜利的最重要原因,是元朝统治末年已经不得人心,蒙古人的统治导致天怒人怨。大明则是新兴政权,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以新锐打老旧,自然轻轻松松便收复了失地。

自身实力不同,遇到的敌人不同,结果自然迥异。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我说一个观点,可能大家不一定赞同,但这却是事实。

燕云十六州其实并不是明朝收回来的,应该算是元朝收回来的。

中原国家失去燕云十六州的过程,也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强大,与中原国家变弱的过程。

(燕云十六州区域图)

燕云十六州是在五代的时期失去的。有人骂石敬瑭是卖国贼,是他为了当皇帝,把燕云十六州出卖给了契丹辽国。但其实,石敬瑭本来就是沙陀人,而沙陀人本来也是北方民族。是唐朝末年的时候,由于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唐朝统治者把沙陀人引进来帮忙。可以说,燕云十六州的失去,首先要怪罪于唐朝的腐败与衰落。

当燕云十六州到了北方游牧民族手里的时候,真正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做大,创造了条件。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燕云十六州的地域内,聚集了古代汉唐时期修建的几乎所有的重要军事设施,包括长城,包括那些军事重镇。不仅如此,燕云十六州里,还有大量的耕地,可以生产丰富的粮食。

因为这两点,可以说很好地确保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壮大。

(石敬瑭)

在以前,北方游牧民族住在大草原、大戈壁上,没有屏蔽。汉唐时期,总是长期受中原国家的打击。中原国家会依托燕云十六州的军事重镇,深入草原,长驱直入,千里追击。因此,北方游牧那时候总是不断地向更远的地方逃遁。

但是逃遁以后,他们又不得不卷土重来。为什么呢?因为草原的出产不丰富,他们缺乏粮食,还有茶叶、丝麻等必需品。他们不向中原索取,不到中原去抄掠,真的没有办法活下去。

但是,有了燕云十六州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再也没有像之前那样过日子了,他们可以安定下来,甚至把游牧生活,变成定居生活。也因此,北方逐渐发展出辽国、金国、西夏、蒙古等多个强大的民族国家。这在没有获得燕云十六州的匈奴、突厥那里,是不可相像的。

(岳飞)

从这个意义上说,宋朝拿不下燕云十六州,那是必然的。而不能一味地骂宋朝统治者软弱,骂他们不能善待杨家将、岳家军这样的积极抗击北方的英雄。

在北方游牧民族经过了多次生长和融合以后,蒙古族终于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同时战胜了南方中原民族,实现了中国南北的大统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收回燕云十六州到中国地盘内的其实是元朝。

而从元朝到明朝,只不过是正常的朝代更替。

那时候,元朝虽然只统治了中原不到一百年,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国内矛盾变得十分尖锐,各种灾害也频繁发生。总之,元朝的统治已经走向腐朽。而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取代了元朝,成为中国新的朝代。

所以说,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其实是元朝,而不能说明朝。


张生全精彩历史


燕云十六州自后晋皇帝石敬瑭于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割让给契丹人开始,到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徐达、常遇春攻克为止,历时400多年的时间,才重新回到中原汉人建立的王朝的版图之中。

那么,为什么宋朝百年都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而明朝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攻克了呢?因为元朝的军事力量到了13世纪末的时候已经处于衰落状态了,军事镇戍体系到了14世纪的时候,也彻底崩溃了,所以,朱元璋才能崛起,并且明朝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攻克了宋朝称之为的燕云十六州。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元朝的军事史,元朝建立以后,元朝的军队分为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与新附军四个等级,当然这样的分类是按照诸军队的组成人员与蒙古贵族的亲疏远近而分的。

(蒙古骑兵)

蒙古军由蒙古族组成,早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即已建立,后来随着蒙古帝国疆域的扩大,从蒙古各部中“签发”一些士兵,用以镇戍各地,形成了探马赤军,在打败了金朝之后,蒙古人收编了大量的由女真人和契丹人组成的降军,这部分军队被称之为汉军,南宋灭亡之后,南宋的降军被称为新附军。

忽必烈时期,元朝军队又分为两大系统,分别是宿卫军和镇戍军,由蒙古人组成的宿卫军和镇戍军主要驻扎在北方,重点防卫的是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而南方地区的镇戍军则主要是由汉人组成的,但各地镇戍军的兵力是不平衡的,江南地区的镇戍军最为强大,因为要保护大运河的通畅,确保江南的财赋能够供应大都的需求。

(元世祖忽必烈画像)

元朝建立以后,蒙古贵族固定草原传统,所以,元朝出现了“汉化迟滞”的现象,在大一统局面形成之后,立即进入了衰落状态,这种衰落状态表现在方方面面,在军事方面,则表现为镇戍军系统管理的混乱,因为在汉地的军队,不再以靠劫掠为生了,需要有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元朝因为“汉化迟滞”而无法有效的管理这支军队,进入到14世纪中叶以后,各地的镇戍军已经无法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军了,更糟糕的是,当时由蒙古人组成的蒙古军的战斗力也进入到衰落状态了,在14世纪的几场重大战役中,蒙古骑兵不能完成预定的战略目标,13世纪,驰骋于亚欧大陆的蒙古骑兵,其不可战胜的神话正在破灭。

元朝军事力量衰弱的同时,是明朝军队的崛起,朱元璋的军队在北伐中原之前,已经战胜了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的军队,在战争中,朱元璋的军队,战斗力迅速提升,涌现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此外,明朝能够很快攻克大都,成功把原来的燕云十六州纳入版图,还归功于朱元璋制定了正确的北伐策略。

我们都知道,在明朝以前,一般都是北方统一南方,而南方想要统一北方则非常的难,明军北伐中原,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由南方统一北方的过程,为什么在明朝以前,南方的政权很难统一北方呢?因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彻底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打仗打的是钱粮,南宋以前,南方经济实力弱于北方,自然而然,很难统一北方。

而且,北方地势平坦,南方的政权若想北伐,一旦进入到华北平原,等于是长途奔袭,而无险可守,有后顾之忧。

因经济与地理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东晋祖逖北伐、桓温北伐以及南宋宋孝宗北伐的失败。

到了明朝就不一样了,经济重心转移到了江南地区了,朱元璋首先就占领了江南,定都南京,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为了应对北方地区特殊的地理形势,朱元璋还制定了正确的北伐策略。

明军北伐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取山东,然后由河南入潼关,占据潼关和河南的军事要点之后,得以以秦岭、黄河、淮河为依托,第二阶段,进攻黄河以北的地区,并攻克大都,第三阶段,由大都南下,攻入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朱元璋的北伐是步步为营,而不是孤军深入,正确的北伐策略,为明军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腾飞说史


燕云十六州,这个地名对于熟知历史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个地理的概念,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天津和山西、河北北部地区。

这十六州地势较高,易守难攻,是历代中原王朝防守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阵地,一旦失去燕云十六州,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可以随时入侵中原腹地,中原王朝的步兵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只要燕云十六州一直都在汉族的手上,不管中原分裂还是统一,北方的游牧民族只能时不时的来中原打个秋风,从来没有全面征服中原。但是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情况出现了变化,燕云十六州丢了。

燕云十六州并不是被游牧民族抢过去的,而是被送出去的。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因受后唐末帝的猜忌,起兵造反,被后唐军队围攻,最终顶不住了向北方的契丹求援。公元938年,他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换取对方对自己的支援,最终在契丹的帮助下石敬瑭消灭了南唐,自己做了儿皇帝,被称为晋高祖。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对于中原政权的影响十分巨大,从此中原王朝之间暴露在游牧民族骑兵的攻击之下,中原王朝只能以血肉之躯去防守游牧民族的骑兵。此后的后周、宋朝一直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一直都没有成功,宋朝就因为没有燕云十六州而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而且被金国和蒙古骑兵两次灭亡,由此可见,燕云十六州对于中原政权的重要性。

形势到了元末明初才有了转变,在燕云十六州丢掉430年后,1368年(洪武元年)燕云十六州终于完整的回到了汉族人的手里。

1368年,平定了南方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称帝之后北伐成了朱元璋的首要任务,他派徐达、常遇春北伐,目标直指元朝的首都——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历史上的幽州(或称燕州)。当时的大都是元朝的首都,城防十分坚固,而且周边还有一支元朝大军在拱卫,徐达和常遇春认为要想攻下大都必有一场恶战,因此他们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等他们包围了大都的时候发现,这里居然没有大军驻守,原来元朝的皇帝元顺帝早就带着老婆孩子逃跑了,因为之前他早已耳闻徐达和常遇春的威名,他们在山东、河南击溃了元朝的部队,让成吉思汗的后代闻风丧胆,所以在徐达大军到达之前,元顺帝和他的臣子们早就逃之夭夭了,徐达不费吹灰之力就收复了大都(幽州)。

之后,燕云十六州没有经过像样的战斗就这样被徐达、常遇春收复了。

燕云十六州被异族统治了四百多年,在这四百多年中,中原的英雄豪杰如柴荣、赵匡胤、赵光义等无数次的想要收回燕云十六州,都以失败告终。在这四百年中,因为没有燕云十六州,中原的军民保守北方异族的践踏,终于在朱元璋的时代,被一代名将徐达和常遇春收复了,这是属于他们的荣耀时刻,也是汉族的荣耀时刻,有了燕云十六州,中原人民有享受了两百余年的太平,直到它再一次落入异族之手。


天涯看点历史号


燕云十六州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其地势险要,中原政权拒守此地能有效的阻挡游牧民族的起兵进攻。反之,若是游牧民族占领此地,就能长驱直入的南下进攻中原政权。所以为了国家长治久安,无论是宋朝还是明朝,都把收复燕云十六州作为立国后的首要任务。


(燕云十六州)

可在这件事上,明朝和宋朝的表现简直是天壤之别。明太祖朱元璋英明神武,统一南方继续后北伐,一路势如破竹,仅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把丢失了三百年之久的燕云十六州重新归入中原政权版图。

而我们反观宋朝,尽管一直努力想收复失地,却每次都被打得满地找牙,所以说到底还是宋朝打仗不行。

宋朝是我国古代史上,经济和文化极为繁荣的一个时期,但它又是我国史上军事力量最为衰弱的王朝之一。究其原因还是宋太祖赵匡胤害怕唐朝藩镇割据的情况重演,所以他削弱武将的兵权,让文人的军权凌驾于武将之上。文人只擅长舞文弄墨,打仗这活根本干不来,让他们与剽悍的胡人骑兵交手,简直是把羊送入虎口。


(宋军北伐高粱河之战惨败)

另一方面,宋朝的敌人也非常强大。契丹拥有大量的精锐骑兵,在宽阔的河北平原上,宋朝步兵根本不是契丹骑兵的对手。而且辽国得到燕云十六州后,一直在此地用心经营,把它建造的十分坚固。宋太宗赵光义率领几十万大军北伐时,根本啃不下这里,随着辽国各地的援军抵达,很快被辽军杀得大败,还被迫签下了丧权辱国的檀渊之盟。


(朱元璋)

而明朝北伐时,朱元璋面对的北方局势比宋朝时要好的多。蒙古人在中原过了100年的太平日子后,早已不是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马背民族了。蒙古贵族更是穷奢极欲,搜刮民脂民膏,元朝的暴政让北方局势动荡不安。

朱元璋经过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役统一南方后,手里拥有一支身经百战的军队,更有常遇春、徐达、蓝玉、李文忠等猛将。凭着这些,朱元璋能够轻松的在战场上击溃元朝军队。


(朱元璋北伐示意图)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北伐的筹划也很得当。他深知元大都城墙坚厚,若用蛮力攻之,恐怕很难打下来。所以他不着急攻打大都,而是先取河南和山东地区,又把通往关中的道路阻隔起来,这样的话元大都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等到明军最后一拥而上发动总攻时,吓破胆的元朝统治者早弃城逃跑了。


历史探索机


在回答问题前,有书君认为,有必要帮大家先了解一下古代的“燕云十六州”是指的什么地方,它在军事防御上具有怎样的战略意义?


在古代,燕云十六州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地势大都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千百年来,在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少数民族无休无止的杀伐争战中,沿长城一线的险峻地形始终是中原军队抗击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部队的天然屏障。


燕云十六州恰好处在这条重要的军事防御线上。这儿一丢,北部边防几乎无险可守,胡人铁骑昼夜便可饮马黄河。因此,燕云十六州的归属,就成了影响中国政治格局的一件大事。


五代十国之前,燕云十六州本来一直在中原王朝手里的,后来后唐出了个千古败家子儿石敬瑭,为了一己之私,引狼入室,从契丹借兵造反,将燕云十六州割让出去以换取契丹的援助。石敬瑭如愿以偿的当上了皇帝,中原王朝却从此一直暴露在游牧民族骑兵的攻击之下。


宋朝三百年,中原军民饱受北方异族的践踏。宋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先后发兵想要收回它,都以失败告终。


屈辱的历史终结于大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派出名将徐达,常遇春去攻打元大都幽州,以破竹之势迅速占领元大都,没出一年就收复了燕云十六州。


那么有人就问了,宋朝三百年的历史,怎么着也曾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巅峰时代啊,论国力也不弱,为什么燕云十六州一直收不回来,而明朝一开国就收回来了呢?不是说“唐宗宋祖”吗?这大宋朝也太怂了吧。


经过对比分析,有书君发现,这其中还真是大有原因可挖呢:


一、因为宋,明两个朝代治国方略不同。


由于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权登上的皇帝位,所以他对武将怀有深深的忌惮。赵匡胤一登基,就用“杯酒释兵权”的诡计把他那些手握兵权的武将哥们儿都遣散回家享清福去了。


后来,整个宋朝重文轻武。赵匡胤以尊崇儒学,提高文臣的地位和权威,来对武将群体构成制衡机制。忽视武将的作用,令大宋朝形成了“文盛武衰”的社会格局。朝廷的外交政策就是求和,赔钱,输送岁币,武将们英雄无用武之地,当然是极度缺乏战斗力的。


而明朝是枪杆子里打出来的政权。经过血雨腥风的战斗洗礼,布衣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理念显然要严苛霸气的多。


朱元璋不仅强调用严刑峻法治理官吏,而且更崇尚武力治国。明朝有当时领先世界的专门研发试制火药武器的神机营,还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将领,比如徐达,常遇春,胡大海等人,开疆拓土,势不可挡。


明朝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同外敌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朝代,并且从没有出现过和亲,纳贡称臣的现象。



二、因为宋,明两朝军事力量不同。


重文轻武为宋朝带来了文化与经济的空前繁荣,同时也使得宋朝的国防军事力量十分虚弱。全国的精兵几乎都集中在首都,这导致了边境的空虚。除了大理,宋朝打不过其他任何一个邻国,只能靠进贡,输送岁币来维持和平。


靖康之变后,南宋小朝廷守着残缺的半壁江山自顾不暇,国力衰微,更不要说去收复燕云十六州了。


而明朝军队正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朱元璋刚建国时,全国军队达180万人。明初定兵制,兵额总数已达到二百七十余万。攻打元朝时,主帅和副帅徐达,常遇春率领25万人打响的北伐之战,声势十分浩大。


明军的装备也十分先进,开始了火药武器的研发使用。可以说,明初中国的军事力量已处于世界前端。



三、宋明两朝所面对的敌人强弱不同。


说起来,大宋朝也是够倒霉的,立国300年,周围强敌林立。当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契丹的耶律阿保机建立的辽国幅员辽阔,军力强盛,已进入了发展的巅峰状态。而金国和西夏,也都不是好惹的主儿。他们具有游牧民族那种典型的粗鲁、骁勇彪悍的特点,时不时的侵扰北宋。


后来,元朝兴起,成吉思汗军队的铁骑长驱南下,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又被金兵和元朝追赶着打,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相比较下,明朝就要幸运的多了。朱元璋在南京建都之时,北方的元朝已到了末年。入了关的蒙古贵族们过惯了锦衣玉食的日子,战斗力一代不如一代,已经完全丧失了成吉思汗当年一代天骄,四处征战的风采。


中原民众对元朝统治者残暴的统治早已忍无可忍,揭竿起义的队伍风起云涌,纷纷融入明朝的北伐队伍,这就使得双方的战斗力更加悬殊。


另外,元朝皇族内部内讧严重,争权夺利的血腥战斗时有发生,帝王更迭更是好比走马灯。无休止的窝里斗,使元朝耗尽了精力和资源,像一个纸糊的庞然大物,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更谈不上战斗力了。



四、宋明两朝所处时代,燕云十六州的军事防御程度严重的不对等。


和宋,明两朝军事力量的巨大差距一样,两朝所处时代燕云十六州的军控布防,却是刚好相反的差别。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相对于边境空虚的宋朝,对面的辽国对燕云十六州的军事布控却是十分严密。这儿不仅是他们面向中原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基地,这儿肥沃的土地还是一个不断补给的粮仓。此外,燕云十六州还是辽国对外的边防要塞。所以,大量的辽国士兵常年聚集于此,边防的实力自然十分强大。


而元末明初,燕云十六州的防御是极其脆弱的。从当时元朝的版图可以看出,燕云十六州当时所处的位置根本不是边界,当时的元朝是用铁骑圈地来征服世界的,版图不断扩大,人口却没有那么多,当然也没有过多的兵力来守卫这片不是边疆的土地。



通过多角度比较,有书君认为,燕云十六州收回的经历既有历史因素,也有当时的社会背景影响。任何事情无法一概而论,如果不认真加以分析,仅凭某些数字对两个朝代做出武断的评价,是不客观也是有失公允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自公元938年后晋太祖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中国丧失了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据点和屏障,从此在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饱受300多年的侵扰。一直到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攻入元朝大都(今北京),落于异族之手的燕云十六州才算重新纳入中国的版图。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自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便开始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努力,可一直到宋朝灭亡燕云十六州也没有收复。而明朝从北伐到攻入大都,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便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同样是收复失地,为什么宋朝300年都没有收复,而明朝只用了一年时间呢?

在明朝之前,后周世宗柴荣是最有希望达成这个目标的人,水陆并进,连战连捷,打的敌军步步退让,甚至在一个月之内收复三关三州。可惜在攻打幽州之时,不幸身患重病,不到一个月便病逝。天妒英才,同时中原也错失了四百年来最大的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了。

太祖即位后,打算用钱将燕云十六州买回来。于是设立“封桩库”,将从各割据势力所收集的金帛等物搜集后存于此处,希望以此库存钱财赎回燕云十六州,可惜这种方法并不奏效。试想燕云十六州对于中原如此重要,契丹又怎肯放弃这么一块兵家必争之地?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使得国家失去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武将,同时重文抑武,使得宋朝的武力直线下滑,要想凭借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就更加难上加难了。这点从后面的宋太宗两次北伐的狼狈惨败,无功而返就可以证明。真宗时期,和辽又签订了屈辱的“檀渊之盟”,每年向辽纳岁。可以说从此之后,宋朝再也没有能够和辽一决高下的能力了。

除此之外,燕云十六州乃兵马产出之地,中原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就失去了战马的重要来源。没有马匹,就无法组建有效的骑兵军队。仅凭步兵,在浩瀚的平原之上是无论如何打不过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的。这也是宋辽四十多年战争一直胜少败多的原因。

反观明朝,之所以能够仅用一年便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不仅在于朱元璋的英明神武,战略眼光高远。而且在他手下有一批能征善战,出生入死的将领,如徐达,常遇春,蓝玉等。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开始北伐。而朱元璋不愧是雄才大略,意识到元大都城池牢固,而且兵多将广,直接进攻不易拿下,只能先攻打山东和河南,剪除元朝的羽翼,切断和大都的联系,分而治之。看似路线曲折,其实恰恰是最快的进攻路线。《明史纪事本末·北伐中原》中总结了朱元璋的北伐策略:

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攻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

而等到徐达、常遇春打到大都时,才发现元顺帝早已携一家老小弃了城池,逃回了北方。原来在山东、河南之时,徐达和常遇春的威名就早已令敌人闻风丧胆,难以抵挡。所以可以说明军收复燕云十六州其实并没有费多大的功夫。


奇点历史


自古以来北伐成功有三要素:精兵主力;稳扎稳打;对手弱。基于这个模式我们就可以简单分析了。

1、宋初的两次北伐

公元979年,宋太宗在灭了北汉后,挟全盛之威,全军东下,进围幽州。在初期取得较大成功,但辽军援兵陆续到达,且耶律休哥等不世出的名将加入后,战局逆转。宋太宗也屁股中箭。此战宋军并未稳扎稳扎,直扑其核心城池。对手契丹相当强悍,其骑兵冲击、迂回都表现优异。条件都不具备又怎么能成功呢?

986年,宋太宗趁辽朝国君新立,做了庞大的作战计划,以三十万大军分东中西三路,东路牵制辽军主力,中路、西路军负责经略山后,迂回山南,对辽军做大包围之势,迫使辽军在幽州平原决战。此战吸收上一次作战教训,做了广泛动员,且稳扎稳打。但依然有个缺点,辽军战斗力强悍,辽军的动员力依然强悍。战争的结果对宋朝而言就是军事灾难。

2、宋朝的其他北伐

宋徽宗时期得到幽州,纯粹是金人给赠送的。至于南宋那就更不具备收复河北的可能了。

3、明初的北伐

朱元璋的北伐是其统一江南,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且对江南社会有强大的动员力,以此为基础北伐。

在北伐战略上,也是稳扎稳打,不长驱直入。剪羽翼差不多了,自然水到渠成。

当然更关键一点,元朝自己已经不统一,关中李思齐、张良弼各自为政,王保保守山西不出。这样的机遇很难得了。

强兵主力、稳扎稳打战略、内部分裂的对手,才促进了北伐成功。

总结:

精兵主力、稳扎稳打、对手弱,三个条件全具备才能成功。如果只具备一个或两个风险就很大。

参考文献:

曾瑞龙《经略幽燕》

《明太祖实录》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因为,明军和宋军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军队;所面对的对手不是一个等级;而且朱元璋和赵光义也不是一个等级的皇帝。



明朝军队拥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个崇高的主体思想武装,又有徐达、蓝玉的名将统帅,战斗意志不是一般的强。此外,在长年与蒙古军队的作战,明军已经掌握了敌人的战术特点,加上明军善用火器,军事体制也比宋军要灵活,整体战斗力是宋军所不能比的。

蒙元虽然曾经不可一世,建立了一个几乎将整个亚欧大陆涵盖在内的元帝国。但是,到明朝北伐时,他们已经光辉不再了。因此,在如日中天的明军面前就变得不堪一击。再说,当年徐达拿下大都其实并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而宋军的情况就不同了,当时的辽国和宋朝一样,也是如日中天,两军基本上是势均力敌的。在这种情况下还想拿下燕云故地,谈何容易?

最后就是领导人的差距。其实宋军一开始是占有优势的,开局良好。不过,赵二不是什么雄主,打仗也不怎么厉害,白白葬送了宋军精锐。


而朱元璋是什么人,大家都清楚吧。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布衣,消灭群雄,驱逐蒙元,开创大明,这样的皇帝,千年难得一遇。在这样的雄主领导下,明军的战斗力显然就不同凡响。


这些历史要读


两个主要原因是:1、宋明两朝自身实力的差距;2、所面对的对手的巨大差别!

1、宋明两朝自身实力的差距;

宋朝的立国起点是远不如明朝的。宋朝前后经历了两代皇帝的努力,才实现了汉地的统一。宋朝立国之初,面对的是早已分裂数十年的乱世。因此,宋太祖一朝,宋军的战略方向是先南后北。就是先放下北汉和燕云故地不管,集中力量消灭南方的各个割据政权,实现馆内的统一,再图北进。

在此过程中,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武人乱政的情况,开始杯酒释兵权,提倡以文治国。这么以来,就让宋军快速失去开国之初的雄风。等到完成对南方的统一,再回头来对付强大的辽国,就发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到宋太宗时期,借助消灭北汉之兵锋,本有机会一举击败辽军。可惜宋太宗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比不上自己的哥哥赵匡胤。在高梁河之战轻敌冒进,结果被辽军击败,精锐损失殆尽。从此,宋朝就再没有这个能力收复燕云故地了。

明朝就不同,明朝是中国历朝中起点最高的王朝,它从不可一世的蒙古人手中夺回汉家天下,其开国之雄风,非历代可比。朱元璋是一代雄主,他手下更是猛将如云,徐达、常遇春、蓝玉、冯国用、傅友德等,都是当世之名将。

而且,朱元璋缔造的明军是一支坚不可摧的强军。在长年与蒙古铁骑的作战中,明军的野战能力相当强悍,明军骑兵甚至能够在野战中击败被自己数量还多的蒙古铁骑,战斗力之强,可想而知!

2、所面对的对手的巨大差别;

当然,宋朝开国之初,军事实力和国力也不差,至少是五代十国以来最强大的。经过宋太祖和宋太宗两代皇帝,二十余年的经营和恢复,宋朝的综合国力其实还是在辽国之上的。

但是,辽国非明初的残元可比。那时的辽国是一个如日中天的帝国,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和积累,辽国的国力并不弱。因此,自然不是宋朝能够轻易击败的强敌。

而反观明朝的对手,都可以称之为“残元”了。因为那是的元朝大势已去,根本不是明朝的对手。事实上,明军北伐所遇到的阻力并不大。元朝主力过去在与中原的红巾军作战中,就已经消耗了不少。到明军北伐时,内部又出现派系斗争,相互攻伐。这才让明军得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攻克大都,一举收复燕云故地。

因此,宋朝面对的是如日中天的劲敌,而明朝所面对的却是一个没落政权,两者的难度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