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開國皇帝劉邦,不是一個小“混混”,而是一個大“俠士”

劉邦在大多數人心中是一個“小混混”的形象,事實上史書中從來沒有說過劉邦是“混混”,相反,劉邦在《史記》、《漢書》中都是敢做敢為的“俠士”形象。劉邦畢竟出生於草根,和項羽這樣的貴族之後相比,劉邦是真正的布衣平天下。後世能夠提筆寫詩寫詞的大多是貴族階層,能夠寫出流傳千古之詩文者,幾乎都是政治上不得志的上層階級。

草根開國皇帝劉邦,不是一個小“混混”,而是一個大“俠士”

(劉邦影視劇形象)

劉邦和項羽相比,布衣階層的出身,天然的讓文人墨客們對他少了幾分好感,勝利者的身份又讓那些政治上鬱郁不得志者,無法引起共鳴,因此,歌頌劉邦的名句很少,反倒是太高項羽的很多。封建時代幾千年過去,劉邦開國之君的形象也就一步步淪落到了“混混”這個角色上了。

劉邦不是“混混”,而是是“俠士”

“混混”和“俠士”還是比較好區別的,前者是魚肉鄉里,欺男霸女的惡霸,而後者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勇士。

草根開國皇帝劉邦,不是一個小“混混”,而是一個大“俠士”

(劉邦影視劇)

《史記·高祖本紀第八》的記載:仁而愛人,意豁如也,有大度,不事家人作業。

在《史記》的描述中,幾乎沒有看到過劉邦做過欺男霸女、偷雞摸狗的事情,他最多不過是喜愛喝酒,但錢又不夠,只能經常賒賬。這樣的行為說劉邦是一個不學無術的青年還可以接受,說他是一個“混混”,那就太過了。所以說,劉邦並不是“混混”,相反他應該算得上是一個“俠士”。

但在作為“俠士”方面,劉邦又有一點略顯幼稚,他的偶像是“信陵君”和“秦始皇”,他渴望的是能夠大養賓客,能夠與他們把酒臨風,談論天下大事。這種被劉邦所渴求,並趨勢劉邦一直去刻意模仿的行事作風用一個詞來概括就叫做“豪爽”。

草根開國皇帝劉邦,不是一個小“混混”,而是一個大“俠士”

(劉邦雕像)

與“豪爽”相對應的就是“含蓄”,我認為劉邦身為一個“俠士”卻略顯幼稚的原因在於,他對於“俠士”的定義太過於狹隘。遇見“豪爽”者,劉邦放蕩不羈,預見“含蓄”者,劉邦則心生不屑,這種行為和“以貌取人”又有多大的差別呢?

劉邦非常看不起儒生,“豎儒”、“腐儒”等一系列唾罵儒生的詞語都是劉邦的首創。劉邦之所以這般討論儒生,無非就是因為他覺得儒生都是些提文弄墨的“含蓄”之人,不豪爽,不大氣,遇到事情扭扭捏捏,轉彎抹角。

草根開國皇帝劉邦,不是一個小“混混”,而是一個大“俠士”

可實際上,劉邦本身所信仰的“遊俠”精神也是脫胎於儒家的,儒家亞聖孟子曾經說過一句話,叫做“捨生而取義”,意思就是說,如果“道義”和“生命”只能選一個,那他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道義”,這正是“遊俠”精神的核心所在,也正是劉邦所喜愛的“豪爽”的本質所在。

劉邦稚嫩的“俠士觀”體現

《資治通鑑》的記載: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

前文已經講得足夠清楚了,劉邦並不是混混,他被認為是混混,主要還是在於他的“俠士觀”不夠成熟,所以導致的一些行為被冠以“混混”稱號。先來舉一個劉邦“俠士觀”的正面例子。

草根開國皇帝劉邦,不是一個小“混混”,而是一個大“俠士”

豐西澤縱徒

劉邦是秦王朝的亭長,他負責押送一批刑徒前往驪山服徭役,但是剛出發沒多久,就有很多人逃跑了。劉邦冷靜下來想了想,覺得這批人肯定還會繼續逃跑,自己就算能夠把他們送到驪山,那人數也不會夠的,自己必定會受懲罰。

想通了這一點,劉邦就把大家叫到一塊兒,然後一起喝酒,喝完酒,劉邦就對他們說,“你們都走吧!”這些刑徒聽到劉邦的話都驚呆了,劉邦這種行為應該如何定性呢?這是私放刑徒,是重罪,更何況當時秦王朝正如日中天,劉邦幾乎是用斷送自己未來的方式來給予刑徒們自由。

草根開國皇帝劉邦,不是一個小“混混”,而是一個大“俠士”

要知道,當時陳勝吳廣還沒有起義,天下人都對秦朝服服帖帖,上一次轟動的全國的反秦事件已經是多年前張良的“博浪沙刺秦”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劉邦敢於做出這種“私放刑徒”的決定是難能可貴的。

這正說明了“俠士”精神被劉邦刻在了骨子裡,而也正是這樣“豪爽”的表現使得劉邦獲得了他的第一批忠實擁護者,也就是這批被他“赦免”的刑徒。說完正面的,再來提反面的。

草根開國皇帝劉邦,不是一個小“混混”,而是一個大“俠士”

羞辱儒生

《史記.高祖本紀第八》:後人告高祖,高祖乃自負,諸從者日益畏之。

劉邦對於“豪爽”的追求是刻在骨子裡的,同樣,對於儒生的不屑也刻在了他的骨子裡。劉邦討厭儒生,無異於“以貌取人”。只要有人穿著儒服,戴著儒帽去拜見劉邦,劉邦不但不給他好臉色,還會把他的帽子摘下來往裡面撒尿。

高陽酒徒酈食其正是以“儒生”的身份去拜見劉邦的,為了羞辱酈食其,劉邦特意邊讓侍女為他洗腳,一邊接見酈食其。即便是後來酈食其的才能得到了劉邦的認可,劉邦也經常罵他“豎儒”、“腐儒”,劉邦對於儒生的成見如同一座大山,根本搬不動。

草根開國皇帝劉邦,不是一個小“混混”,而是一個大“俠士”

(劉邦影視劇)

西漢建國以後,叔孫通、陸賈等人希望可以制定禮法,劉邦卻對此不屑一顧,他說,“這天下是我在馬背上打下來的,要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可陸賈回了一句,“在馬背上打天下,就應該在馬背上治天下嗎?”劉邦隨即無言以對。

後來禮法制定完成,劉邦第一次見到禮法約束下,群臣畢恭畢敬的樣子,他又不禁感嘆,“我到今天才知道做皇帝是如此尊貴的一件事啊!”其實劉邦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但一遇到“儒生”提意見,即便是正確的意見,劉邦也會先痛罵他們一頓。

草根開國皇帝劉邦,不是一個小“混混”,而是一個大“俠士”

(劉邦樊噲蕭何等人)

這正是後世之人詬病劉邦為“混混”的關鍵所在,劉邦的行為顯然給人一個“土鱉”、“不明事理”的感受,完全沒有優雅的貴族氣息。究其根本還是在於劉邦的“俠士觀”不成熟,沒有吸納到“俠”的核心本質,反而拘泥於表面的豪爽、耿直。

劉邦是“俠士”,而不是“混混”,被認為是混混有以下原因:一是布衣出身讓文人騷客不屑;二是勝利者身份讓鬱郁不得志的文人沒有共鳴。總的來說,說劉邦是混混,顯然是一種誤解!

參考文獻:

1、《史記》

2、《漢書》

3、《資治通鑑》

4、《史記·高祖本紀第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