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血壓高,餐後自覺頭暈、乏力,醫生卻說我是低血壓,怎麼回事?


我血壓高,餐後自覺頭暈、乏力,醫生卻說我是低血壓,怎麼回事?

出門診時,經常會遇到高血壓的患者問:“醫生,我一吃完飯就會頭暈、乏力、心悸,而且我的血壓特別低!”醫生可能會回答,“根據你的症狀,你可能會出現餐後低血壓。”病人迷惑不解,“我有高血壓啊,為啥變成低血壓了呢!”針對這個問題,下面就和高血壓患者普及一些餐後低血壓的知識吧。

什麼是餐後低血壓?

我血壓高,餐後自覺頭暈、乏力,醫生卻說我是低血壓,怎麼回事?


餐後低血壓是指老年人因飲食引起的低血壓和相關症狀(頭暈、疲勞、暈厥、冠狀動脈事件和中風)。符合以下三個標準之一者可被診斷:

1、餐後2小時內收縮壓較餐前下降20毫米汞柱以上;

2、餐前收縮壓≥100毫米汞柱,餐後收縮壓<90毫米汞柱;

3、餐後血壓下降不符合上述標準,但餐後有心腦缺血癥狀(心絞痛、疲勞、頭暈、暈厥或意識障礙)等。

我血壓高,餐後自覺頭暈、乏力,醫生卻說我是低血壓,怎麼回事?


對於餐後出現心腦缺血癥狀的老年人,餐後低血壓的可能性應高度警惕。通常測量飯前和飯後2小時內的血壓(每15-30分鐘一次,最低血壓值作為飯後血壓)。

我血壓高,餐後自覺頭暈、乏力,醫生卻說我是低血壓,怎麼回事?

餐後低血壓的發病機制

餐後低血壓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一般認為,進食後內臟血液流量的增加導致心臟和大腦等器官的血液灌注不足。健康人進食後可以通過壓力反射、交感神經興奮、血管活性肽釋放等機制維持正常血壓。然而,如果上述一種或多種機制受阻,可能會導致補償不足和餐後低血壓。

我血壓高,餐後自覺頭暈、乏力,醫生卻說我是低血壓,怎麼回事?


以下是餐後低血壓的高危因素。

1.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臟功能下降,血管順應性下降,壓力感受器功能下降,調節血壓的能力下降。

我血壓高,餐後自覺頭暈、乏力,醫生卻說我是低血壓,怎麼回事?

2.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量高的飲食比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導致血壓下降得更快,幅度更大。熱食比冷食更容易引起餐後低血壓。飽餐一頓後的血壓比飽餐一頓後明顯下降。餐後低血壓可能發生在任何餐後,但是早餐比午餐和晚餐更容易發生餐後低血壓。

3.使用血管擴張劑、利尿劑和抗帕金森病藥物很容易導致餐後低血壓。

我血壓高,餐後自覺頭暈、乏力,醫生卻說我是低血壓,怎麼回事?

4.患有衰弱性疾病的老年人以及高血壓、帕金森病、糖尿病、癱瘓、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和血液透析的患者更容易出現。

如果我餐後低血壓,該怎麼辦?

如果出現餐後低血壓,平躺0.5 ~ 2小時,以保證大腦和心臟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症狀消失或血壓恢復正常後,慢慢坐起身。

我血壓高,餐後自覺頭暈、乏力,醫生卻說我是低血壓,怎麼回事?


餐後低血壓的治療包括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

1.非藥物療法

我血壓高,餐後自覺頭暈、乏力,醫生卻說我是低血壓,怎麼回事?


飲食: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多吃幾頓飯以避免熱食(溫度過高的飯菜)。

飯前喝水:健康人喝水後會導致血壓升高和心率減慢,這可能與胃擴張刺激血管交感神經有關。一些研究表明,飯前飲用350 ~ 480毫升的水可使自主神經受損患者的餐後血壓下降20毫米汞柱,但這種方法應用於心功能不全患者時應謹慎。

我血壓高,餐後自覺頭暈、乏力,醫生卻說我是低血壓,怎麼回事?

餐後姿勢:飯後適當的散步可以增加心率和心輸出量,有助於維持正常的血壓,但是應該避免過度運動。對於體位性低血壓的患者,建議飯後躺下半小時。

我血壓高,餐後自覺頭暈、乏力,醫生卻說我是低血壓,怎麼回事?


消除誘因:適當減少抗高血壓藥物的劑量。對於中、短期製劑,應把原來的餐前或餐後用藥改為餐間用藥,應儘量選擇長期製劑,以避免利尿劑。抗帕金森病藥物具有抗高血壓作用,因此在使用時應加強監測,權衡利弊。加強對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有助於改善餐後低血壓。此外,血液透析期間應禁止飲酒和禁食。


2.藥物療法

我血壓高,餐後自覺頭暈、乏力,醫生卻說我是低血壓,怎麼回事?

一些減少內臟血流量、抑制葡萄糖吸收和增加外周血管阻力的藥物,建議最好依照醫生的處方來吃藥。


我血壓高,餐後自覺頭暈、乏力,醫生卻說我是低血壓,怎麼回事?

對易發餐後低血壓的中老年患者,特別是合併多種危險因素的患者(如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要特別警惕心腦缺血事件的發生,及時去醫院看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