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歐洲統一過嗎?為什麼?

別酒流年


初略的來說歐洲統一過兩次,還有一次統一的機會。但從嚴格的意義上說,一次也沒有。

第一次,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幅員遼闊,包括歐洲、北非、西亞以及整個地中海。但是,愣是沒有解決萊茵河對面的問題。德國、低地地區、東歐都屬於歐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嚴格地來說,羅馬並沒有統一歐洲。

第二次,第一屆神聖羅馬帝國。法蘭克人統治了大部分歐洲,並授封為第一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但是西班牙地區掛的是月牙旗,斯拉夫地區也沒搞到手。更但是的是,大佬駕崩之前把帝國一分為三,東西中三個法蘭克王國,封給三個繼承人。這事兒咱們的大腦是無法理解的,這是什麼神操作。

神操作這就結束了嗎?不,還有一次。第N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洛斯,整個歐洲除英國、法國、斯拉夫地區之外的所有地區都在大佬的實際有效合法穩固地統治下。然後,大佬駕崩之前又把帝國給分了,不光分給兒子,還分給外甥( ˃̶̤́ ꒳ ˂̶̤̀ )。


星空之下


歐洲的全稱叫歐羅巴洲,源於希臘神話中的人物歐羅巴

,歐洲總面積達到1016平方公里,跟我國面積差不多,緯度也差不多,但是歐洲自羅馬帝國之後就沒有比較大一點的統一,老話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用在歐洲似乎不太奏效。那麼為什麼歐洲就很難統一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 地理位置

從地圖上看,整個歐洲東到烏拉爾山脈地區,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馬羅基角,最西端是葡萄牙的羅卡角,最北端是挪威的諾而辰角。

整個歐洲有海峽、內海和眾多的海灣,又有阿爾卑斯山、比利牛斯山、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喀爾巴阡山脈,輪廓破碎再加上山脈阻斷,在古代想統一這樣一個多民族文化且地形破碎,山地眾多的區域是非常困難的,雖然大部分區域歷史上統一過,但控制極難。

  • 民族

歐洲並不像我國,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都是漢族(很多少數民族入侵,最後沒打完竟然被我們漢族同化了),歐洲從古至今都沒有形成一個統一或者說在文明程度上領先於周邊民族的民族(參考我國古代的漢民族),雖然古羅馬帝國統一過歐洲大部分地區,但並沒有使自己的文化傳播到佔領地區,只是武力佔領,這種民族之間的隔閡就算統一也不長久。

  • 語言

在我國,雖然也有很多方言,但我們的書寫文字是統一的,這就要感謝我們的始皇帝書同文,也正是始皇帝的統一制度讓歷代統治者都有著統一全國的願望,而歐洲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在古代這就是文化交流的屏障,不易於民族之間的融合,也很難造成統一。

  • 體制原因

始皇帝滅六國後,採取了文化上的統一,燒燬了其餘國家的書籍,並設郡縣,中央集權制度很好的控制地方。而羅馬帝國,先是共和,再是君主,又來個封建制,地方權力從來沒解決過,正是這個問題讓各派勢力爭鬥不休也是難以統一。

  • 宗教

歐洲的宗教和我國不同,教皇的權力很大,傳教士是貴族階級,有自己的地區掌控,我國自漢武帝開啟了以儒家為國教的主流,而歐洲在羅馬帝國建立後,雖以拉丁文為官方語言,可是拉丁語又與各地方語言融合產生了新的語言,同時並沒有一種專門為皇權服務的思想,雖也產生過宗教合一的政權,但基督教一直和異教打個不停,宗教與朝廷各自為主,維繫一個統一帝國的思想根本不成立。

  • 氣候

貌似那些有條件統一的國家,如拿破崙和德意志最後都敗在了俄羅斯手裡。

總的來說,就是歐洲的各民族和國家基本都成型了,即使武力統一也是差強人意,誰也不服,只有從根上,把語言文字,生活習慣,民俗,和民族歸屬感融合才有機會大統一。

感謝各位的閱讀。


調侃歷史


歐洲很難做到統一,原因有很多,比如文化差異,地理條件,歷史原因。

尤其是地理條件,會直接影響到歐洲的文化差異。歐洲平均海拔是七大洲中最低的,只有340米,而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地區就佔了總面積的60%以上,海拔太低了會比較冷,冷空氣多所以歐洲人的鼻子為了適應這種天氣而進化的挺。

歐洲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都是半島和島嶼,其中半島面積又佔了將近三分之一。歐洲臨海,半島和島嶼多,就把歐洲分成了不同的區域,然後各個區域獨自發展,就擁有了不同的文化,還有宗教。不同的區域發展成不同的種族,因為分塊太多,各個種族也多,就不像我們國家一樣,是滿人統治,後來才變成的漢人統治,這是因為我們國家漢族人多。

歐洲種族雖多,但是沒有一個能凌駕於其他種族的區域,所以歐洲就無法擁有人口占絕大多數的主要民族。

工業革命後,英國等邊緣國家就不願統一歐洲,反而更喜歡對外擴張。儘管英國不想統一歐洲,它的地位也不是其他的國家可以撼動的,只要有跟英國作對的,結果都是失去了殖民地。現在的英國比起工業革命後的英國,是差了許多,但它依然想脫離歐洲,不想和德國法國一起做這個主導。德國法國幹不過英國,兩個就一起做這個主導。

歐洲為什麼統一不了,是因為他們強大了以後都只想往外,而不想去把歐洲統一起來。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統一的標準,以我國為例,秦朝是統一,清朝也是統一,但表現在版圖上差距太大,清朝的面積是秦朝的四倍。

如果以秦朝為標準,也就是當時的農耕文明區的統一為標準,那麼歐洲是統一過的,那就是羅馬帝國。當時羅馬帝國北方的三大蠻族――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凱爾特人便相當於秦漢兩朝北方的匈奴、鮮卑、烏桓。

如果以清朝為標準,也就是農牧兩區的統一,或者說整個歐洲的統一,那麼歐洲至今沒有統一過,即使歐盟也沒有包括整個歐洲。

歐洲不能統一的原因有很多,但地緣結構是根本。

與歐洲相比,我國在古代是一個封閉的結構,西北兩個方向被高原沙漠阻隔,東南兩個方向面向大海,華夏文明處於東亞地區天然的核心地位,極易形成大一統的局面。

歐洲則不同,其整體緯度要比中國高,與我國緯度相當的地區位於地中海沿岸,而這也是歐洲最初的文明區域。

地中海沿岸,均為半島結構,極易形成獨立的政權。地中海沿岸自東向西分別為巴爾幹半島(古希臘)、意大利半島(古羅馬)、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甚至與歐洲緊密相關的小亞細亞也是半島結構,這些半島均深入地中海。

中國數千年來最終也沒能將朝鮮和越南納入版圖之內,事實上與朝鮮和越南均為半島結構也息息相關,半島極易形成獨立政權,割據一方。

此外,文字也很重要,漢字是我國始終能保持大一統局面的重要條件。而這一條件在歐洲不具備,歐洲的文字是表音文字,時空變了,發音變了,文字也就不同。不同的文字、不同的生活方式便容易形成不同的民族,最終形成不同的國家。

到了近代,三十年戰爭後所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是尊重各國主權的觀念深入人心,並影響全球,民族國家的概念使歐洲的國家越來越多,即使拿破崙、希特勒也不能改變這一局面。


心向青山


歐洲統一這個說法太籠統了,歐洲歷史上出現過這種強大的帝國,也同樣統治了歐洲大部分陸地。

在東方,這個人的名字叫秦始皇,在西方,這個人的名字叫亞歷山大大帝。然後很快的,帝國崩潰,一個更偉大的時代開啟。在東方,這個時代叫“漢”,在西方,這個時代叫“羅馬”,他們搭起了兩個文明的基本框架。這個框架包括四根支柱:文字的統一,法律的統一,歷史記憶的統一,信仰的統一。

文字:東方將篆體文字在全國推廣開來,西方將拉丁文字在整個西方世界推廣開來,那些說因為中國書同文,所以中國更認同統一的說法是有問題的,雖然亞歷山大沒有秦始皇的遠見,但是羅馬做到了這一點,在整個中世紀,西方各國雖然有不同的方言,但是拉丁文卻是知識階層的通行語言,就像今天的英文一樣普及。法律:東方採納了法家的思想,西方則有羅馬的法典,構成了整個帝國的運行秩序。

公元三到六世紀,全球性的寒冷氣候將北方的蠻族往南驅趕,兩個文明同時進入黑暗的中世紀。東方有五胡亂華,西方有日耳曼入侵,他們摧毀了古典時代的帝國,建立起了一個新的混血文明——在東方,這是隋唐第二帝國時代。歐洲此時也有一個強大的國家。

在西方,這是法蘭克-查理曼帝國時代。那些說羅馬之後,歐洲就再沒有統一的說法同樣是有問題的。

一、查理曼帝國的疆域基本上覆蓋了整個歐洲文明核心區,其國土面積和隋唐的漢人聚居區相比差不了太多。並且該帝國起源於荷蘭,首都先後設在巴黎和今天的德國亞琛,曾經接受羅馬教皇的加冕,繼承了羅馬以來的文化和信仰,這是一個大歐洲的概念。

二、“神聖羅馬帝國”的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54)。這個王朝的疆域北抵波羅的海,南達地中海,歐洲大陸的文明核心區,幾乎盡收囊中。王朝裡最著名的兩位皇帝,一位紅鬍子腓特烈一世,先後六次從北方的萊茵河畔出發,發動對意大利領土的征服戰爭,到他的孫子腓特烈二世當皇帝的時候,記憶中的故鄉已經是地中海上的西西里島。

如果十二世紀的霍亨斯陶芬王朝能夠繼續他的征服戰爭,將剩下的半壁法國領土納入治下,那麼歐洲將徹底的大一統。這個時代的帝國東方,仍然被視作落後的化外之地,最南端的西班牙半島,還是阿拉伯人的疆土,甚至都不被視為歐洲。

但是霍亨斯陶芬王朝最終沒有實現完全的大一統,很快就像此前的羅馬帝國、查理曼帝國一樣陷入了四分五裂之中,而此後的盧森堡王朝、哈布斯堡王朝都再也沒有實現過這麼大面積的統治,在分裂和割據中延續了千年。

對準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締造者——紅鬍子腓特烈一世,看看他的統治之道。腓特烈一世的一生,都在四處征戰中度過,67歲高齡時還帶領十字軍東征,最終在遙遠的亞洲結束了其轟轟烈烈的一輩子。這位皇帝是如此熱愛戰爭和打架,以至於一言不合就要教訓羅馬教皇一頓,屠戮的鮮血都將其鬍子染紅,得了一個“紅鬍子”的綽號。

其實這樣行為的皇帝,在東西方的文明宇宙中比比皆是,也算不得有什麼特別的。更重要的是,這位皇帝管“打”不管“治”,很喜歡將他征服的土地賞賜給部下,和各地效忠的世家望族。比如忤逆龍鱗的名將獅子亨利,最終被皇帝驅逐出境,他的封地被沒收後,竟然又被這位皇帝分封給了其他的公爵。這種行為就跟西楚霸王項羽的分封天下是一個思路,以為如此就能安撫臣僚,孰不知幾年之後就被漢中王造了反。

歷朝歷代,國家統一最大的威脅,就是來自軍閥的擁兵自重。這個問題,曾經長久的困惑過各個王朝的建立者們。最初級的解決方式,就是分封,將領土分封給自己的兒子們,希望“國家有難,兄弟有責”。然而這種方式,只是一廂情願,在東方,自周朝開始,延綿了千年,周有春秋戰國,漢有七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

在西方,自從法蘭克王國開始,就一直熱衷於此道,並在神聖羅馬帝國時代發展至極盛,於是整個歐洲就像穿越到了春秋時代一樣,城堡築起,紛爭不寧。高級一點的,則是郡縣制,但即使如此,也並未能徹底杜絕。軍隊總需要將領來統御,時間長了,權力難免就落到了將領的手中,一旦帝國內部出現動盪,比如農民起義,皇帝的統治力下降,地方將領很有可能就會搖身一變,建立起獨立的王國。

我是 ,以上是我的回答


黑白史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看法。

從政治方面看,歐洲從來都沒有被統一過,從古典時期的羅馬帝國開始,到查理曼帝國,哈布斯堡王朝,拿破崙帝國,俄羅斯帝國,蘇維埃聯盟,納粹德意志,都曾經統治歐洲的一大部分地區,我說他們是因為他們都曾經有一段時間是最有希望統一歐洲的國家,其中哈布斯堡王朝(哈布斯堡後來分為西班牙哈布斯堡和奧地利哈布斯堡,而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後來還斷了,引起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一般來說為了區分,西班牙哈布斯堡被稱為哈布斯堡帝國,而奧地利的被稱為哈布斯堡王朝。這裡指的是未徹底分前查理五世時期的哈布斯堡,先暫稱哈布斯堡王朝)應該是最有機會統一歐洲的國家,因為相較於其他國家基本都是部分要統一正統然後被其他部分聯合起來搞,或者遇到了一個或者幾個實力和自己差不多的國家來阻擾自己,查理時期的歐洲只有法蘭西和奧斯曼在和哈布斯堡叫板,而這兩個國家雖然實力強大但卻要弱於哈布斯堡,而且哈布斯堡還有美洲的金銀buff疊加等等,但是在好的優勢也彌補不了巨大的劣勢,那就是哈布斯堡的領地太碎了,無法形成統一的文化。

像歐洲這種以信奉上帝這種死後文化為主的地區是很難被統一掉的,這種情況和印度信奉婆羅門或者佛教這種死後文化一樣,或許你可以憑藉地形優勢短暫統一,印度的地形比歐洲更容易統一,但如果你無法改變這種死後文化就無法讓統一的趨勢保存下去!

什麼是死後文化,就是你現在活的目的不是為將來而活,而是為死後的自己而活,明確一點,也就是不務實的文化。在中世紀的德國分裂尤其嚴重,大家都知道建立一個同一國家的重要性,但為何卻遲遲無法統一?就是因為天主教在德意志地區橫行,這種死後文化深入人心。

打個比方:一支要來統一德意志的軍隊來到了你們這裡,你要不要抵抗?如果你放棄抵抗,那麼你以後就可以享受統一的低稅收,公平的國家司法等等,代價是你不能抵抗或者說你要拋棄你上面的封建主,絕大多數人寧願忍受不公平的司法,高額的稅收,封建主的特權也不願意背叛,就是這種死後文化,背叛意味著死後下地獄,拼死抵抗意味著忠誠,死後可以上天堂。

同樣的道理,為什麼中國經常統一,因為無論是儒家思想也好,道家,法家一類的也罷,所宣傳的都是當世文化,也就是我現在所作所為不是為了死後的自己過的怎麼樣,而是為了幾十年後的自己或者為了幾百年後子孫後代,通俗形容就是務實,一切的所作所為所求的都是真實存在的,或許現在無法拿到,但以後也會有利於子孫。


雨詡930


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歐洲是指的哪些國家。然後才能確定是否曾經統一過。第一。如果以現在的所有歐洲國家來說,那麼,可以肯定。歷史上歐洲從來沒有統一過。不僅歐洲,全世界也沒有哪一個洲統一過。第二。如果以歐洲部分國家來說,那麼歷史上,歐洲確實統一過。比如羅馬帝國。查理曼帝國。或者拿破崙帝國。都可以說統一過歐洲。


大單于


歐洲歷史上沒有完成統一,雖然大都信仰基督教,但後來西歐分裂為法蘭西,德意志和意大利。整個歐洲民族眾多,生活習慣不一致,語言龐雜,喜歡自由,這些都是統一道路上的障礙。近代拿破崙、希特勒都試圖統一,但都以失敗告終。

今天由歐共體演化而來的歐盟,具有政治、經濟的屬性,適應了經濟全球化的要求,但還是矛盾不斷,很難統一。英國脫歐的意願強烈,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林間清泉


從公元前27年屋大維被元老院提名為奧古斯都,到公元395年狄奧多西死後國家一分為二,400多年間裡,歐洲出現過一個統一的局面。統一的歐洲自然是一個國家,那時候名叫“羅馬帝國”。為什麼這樣說呢?請聽小牛一一分解。


一、與秦始皇類似,屋大維也建立了一個高度統一的帝國。

秦王嬴政消滅六國,登基為皇帝,標誌著統一王朝的建立。他的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的國策也作為統一的標誌,被中國後來的朝代繼承,漢唐明清也莫不如此。由屋大維開始的的羅馬帝國也有類似情形。凱撒大帝開疆拓土,佔領了高盧等地,羅馬的疆域越來越大,涵蓋了希臘、意大利、西班牙、瑞士法國、德國和英國等現代歐洲主要國家的國土。可惜,他未能建立起穩定的王朝,就遇刺身亡。他的侄子屋大維繼承了他的衣缽,經過了十餘年內戰,終於成為羅馬最高統治者,並於公元前27年獲得“奧古斯都”的稱號。在奧古斯都時代,屋大維沒有公開廢除共和制度,卻在政治、軍事、宗教和經濟等方面全面掌控了國家,成了羅馬帝國事實上的開國之君,也就是統一的歐洲的君主。

二、羅馬帝國不斷完善行政管理和國土安全體制,保證國家統一。

早在公元前3世紀,羅馬就在意大利半島之外設置行省,不過,那時候疆域小,行省也就少,其職能也相對較少。到了屋大維時期,他不僅擁有了30多個行省,而且他它們分為元首直轄與元老院直轄,以便因地制宜管理國家,維護統一。前一種顧名思義,是由帝國元首委派總督前往管理,總督權限較大,有軍事指揮權;元老院直轄行省的總督權力要小得多。到了最盛時期,羅馬帝國領土面積近4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7000萬。羅馬帝國有長達10000公里的邊境線,統治者也採取了類似中國中央王朝修建長城的舉措,在其邊境地區建設由壕溝和柵欄組成的邊牆,派遣軍隊駐守在附近的堡壘中,堡壘之間有稠密的交通網聯繫。羅馬帝國的邊牆推進到阿爾讓多哈特(斯特拉斯堡,法國}、莫貢西里高姆(美因茨,德國)、阿奎安高姆(布達佩斯,匈牙利),有效地維護了帝國領土完整和國家統一。

三、羅馬帝國致力於經濟上的統一。

羅馬帝國發行了統一的貨幣,種類齊全,有金幣奧雷、銀幣第納爾和銅幣塞斯太爾斯等,有效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統一運行。羅馬帝國開發先進的交通工具,加強境內中央與各行省之間經濟聯繫,將地中海變成了帝國的內湖。他們在沿岸修建碼頭和防波堤,建立造船廠,造出了載重量超過1000噸的船舶。帝國在海上建立燈塔,在主要口岸設立貿易貨棧、倉庫和代理行,讓地中海成為經濟統一的紐帶。他們還以內河航運為補充,在歐洲大陸建立起密集的水運網。羅馬帝國境內的羅訥河、萊茵河和多瑙河都是繁忙的航運線,到處都有碼頭。在大力發展水運的同時,帝國統治者們還加強驛道建設,在廣袤的歐洲平原上縱橫交錯著一條條筆直的大道。驛道與今天的高速公路相似,一般不會穿越鄉村,而是把兩座城市直接聯繫起來。大道兩旁是一座座驛站,驛站裡旅店、飯店、倉庫、馬廄應有盡有,有的驛站附近還設有大型市場,共來自四面八方的商人交易。帝國在現今歐洲區域重點發展農業,推廣種植小麥、葡萄和油料作物,奠定了歐洲農業的傳統。他們還在漁撈業、採礦業、手工業等經濟領域採取統一措施,

四、羅馬帝國以地中海為中心,向四周的國土傳播拉丁文化,實現羅馬化。

政治軍事和經濟的手段有效保證了國家的統一,與此同步,羅馬帝國還注重在文化上的統一。帝國大力推進拉丁語的使用,使之成為官方語言,並取代當地語言成為主要的溝通交流工具。在遙遠的不列顛地區、萊茵河流域和高盧等地,都出現了當地形態的拉丁語。帝國統治者也熱心於推廣羅馬的宗教,在各行省的舊址上發現了許多希臘羅馬萬神殿眾神的石碑,碑文裡既有眾神的拉丁語名字,也刻著其當地語言的名字。後來帝國皇帝皈依了基督教,基督教就成了帝國的國教。拉丁語和宗教成了羅馬帝國對各行省施行羅馬化的有效工具,對後來歐洲文明的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懿頭牛


除去宗教原因外,其本身各個地區的語言和民族觀念的不同是重要因素。羅列並沒有像秦國一樣對歐洲進行全方位的統一,沒有使文化民族融合,日耳曼人、哥特人等仍被視為野蠻人,在距離羅馬近的地方實行城邦制,而遠一點偏北的地區則還是部落制。兩種制度互相攻擊,民族矛盾越來越深。而羅馬之後再沒有出現雄才偉略的統治者長期有力的統一過歐洲,使歐洲喪失了成為一個統一大國的機會。而歐洲本身一個較大、相對遼闊的北德平原一直被長期忽略,等到德意志人真正開發形成為強權時,歐洲已經割裂了千年,已經是近代了,各個民族國家早已經定型,再也難以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