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醫療+保險是否可行?


在線醫療+保險是否可行?


一場疫情使國內許多行業近乎停擺,線下實體經濟和製造業均在二月遭受不小的打擊,而隨著疫情蔓延到國際,進出口貿易會遭受的影響也已難以估量。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在大眾面前並不受到重視的互聯網醫療平臺成為了疫情期間的“新星”,相關平臺的線上活躍度實現爆發性增長。

這也在意料之中。由於無法出門,疫情期間對於“診療”主要包括兩方面的需求:一是因為對感染新冠肺炎的恐慌,及疫情期間本就是流感高發季節,二者症狀類似,使大量人群擔心自己是否患病;二是慢性病人群因為事先準備不足,因疫情可能導致用藥問題。

在此期間,阿里健康、丁香園、平安好醫生等在線醫療平臺正好解決了以上兩大痛點:去不了醫院可以在家實現在線問診,而防疫用品和慢性病常用藥及部分處方藥也都可以通過線上購買。

根據平安好醫生公佈的數據,疫情期間,平安好醫生平臺的訪問人數達11.1億,APP新註冊用戶量增長10倍,APP新增用戶日均訪問量是平時的9倍,相關疫情防護視頻累計播放量超9800萬。

而在疫情剛剛爆發的二月初,截至2月8日24時,阿里健康問診頁面累計訪問用戶近1000萬人,累計在線問診用戶超過93萬人;醫生人均日接診量100人以上,呼吸科部分醫生人均日接診量在200人以上。

數據好看,在線醫療也開始被普遍看好。

據報道,疫情形勢最為嚴重期間,截至2月21日,阿里健康的每股價格為15.05港元,年後漲幅為67.22%;平安好醫生的每股價格為77.5港元,年內漲幅也超過了35%。而同一時期的恆生指數卻下跌了3.13%。

伴隨“底氣”漸足,部分地區門診停止接診,人民需求不斷上升,電梯廣告也開始被大量互聯網醫療機構在所佔領。在線醫療遇上了歷史性機遇。


數據體現了行業的魅力


從大環境看,據衛健委數據,我國互聯網醫療從2009年的0.52%已上升到2018年0.85%。


根據相關報告顯示,2017年美國90%的醫院已經或正在部署遠程醫療服務項目;醫生參與遠程醫療的比例在10-15%左右,在還沒有提供遠程醫療服務的醫生當中,有62%的醫生表示有興趣對深入瞭解如何向患者提供遠程醫療服務;根據Salesforce的一項調查,18-34歲的年輕人中,60%願意使用遠程醫療。以此為對比,國內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在線醫療+保險是否可行?

從企業發展看,在線診療的收入及流量增長都開始可觀起來。

以平安集團旗下的一站式醫療健康生態平臺平安好醫生為例,該平臺收入主要由在線醫療、消費型醫療、健康商城以及健康管理和互動等四大模塊構成。業務模式為,依託自有的全職醫療團隊及AI輔助診療系統,向用戶提供涵蓋 7×24小時(24小時每日,7天每週)在線諮詢、處方、轉診、掛號、第二診療意見及1小時送藥等全流程服務。同時為用戶提供醫療健康服務和產品,以及個性化的健康管理計劃。

2017年12月,平安好醫生獲得孫正義旗下軟銀願景基金Pre-IPO的4億美元投資,國內線上醫療機構獲得了海外資本認可;僅僅半年後,2018年5月平安好醫生就實現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全球互聯網醫療第一股。

而平安好醫生的財報也有“不負眾望”的數據:

(1)2019年平安好醫生的收入為50.65億元,同比增長52%;淨虧損為7.47億元,同比減少18%。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核心業務——在線醫療收入同比增長了109%。


(2)到了2019年底,平安好醫生的註冊用戶數3.15億,同比增長18.87%;註冊用戶數為6690萬,同比增長了22.3%。


保險業和在線醫療的關係


保險業與在線醫療平臺的“跨界”發展,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互聯網醫院”帶有諮詢、隨訪、慢病管理等功能,它有實體醫院作強有力的支撐,線上方便病人,就是簡單的問題不需要到醫院,在網上就可以進行。可以提供在線問診、智能問藥、藥品快遞到家。


在線醫療+保險是否可行?

通常情況下,互聯網醫院不能接待首診患者,一般接待慢病、常見病的複診患者,比如糖尿病、高血壓等,醫生通過圖文、視頻方式做出診斷和建議。

行業之中,眾安和泰康都在對這一方向進行探索:

2019年7月24日,眾安保險對外宣佈獲得互聯網醫院牌照,並積極推進互聯網醫院佈局。通過連接互聯網保險與互聯網醫院的相關業務,眾安保險將打造“互聯網保險+醫療”的醫療服務閉環,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與健康保障。

同年12月,泰康健投官微發佈消息稱,近日在廣州獲得互聯網醫院牌照,這是泰康保險集團取得的首張互聯網醫院牌照。泰康希望依託於互聯網醫院平臺,泰康致力於為患者構建起覆蓋診前、診中、診後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簡化患者的就醫流程,提升就醫服務體驗。同時,與保險支付的打通,更會有效提升患者對醫療和保險的服務體驗。

從以上兩家公司的佈局可以得知,險企著手開展互聯網醫院,主要是為了打造“互聯網+醫療+保險”的服務閉環,提升客戶醫療服務體驗,實現一站式解決用戶的醫療問題。進而提高用戶留存率。

在線診療平臺

互聯網醫療,是互聯網在醫療行業的新應用,其包括了以互聯網為載體和技術手段的健康教育、醫療信息查詢、電子健康檔案、疾病風險評估、在線疾病諮詢、電子處方、遠程會診、及遠程治療和康復等多種形式的健康醫療服務,是衛生部積極引導和支持的醫療發展模式。


在線醫療+保險是否可行?

其中最主要的代表就是平安好醫生,該平臺主要依靠母公司進行增長。

2018年平安好醫生與平安保險合作推出按年付費會員產品,保險客戶付費成為平安好醫生會員後,在平安享受保單權益的同時還可獲得全流程的醫療健康服務。截至2019年上半年,平安好醫生的付費會員產品累計服務會員超140萬。

與商業保險公司的合作及會員制是平安好醫生的核心業務在線醫療商業化的重要方向,也是目前平安好醫生在線醫療板塊的主要收入來源和增長動力。

人才流動

2月29日下午,微醫集團向全體員工發佈的一則重要人事任命郵件稱,友邦保險集團原區域首席執行官蔡強(John Cai)將加盟微醫,出任微醫集團董事會副主席兼首席財務官(CFO)。

人事任命文件顯示,蔡強將於4月1日正式出任微醫董事會副主席兼CFO,向董事會主席兼CEO廖傑遠彙報,具體職責為分管集團財務、投融資及保險事業群。

可見隨著保險業和互聯網之間的交叉愈加頻繁,多種互聯網業務也亟需保險人才的加入。


互聯網醫療的未來


毫無疑問,互聯網醫療有利於解決中國醫療資源不平衡和人們日益增加的健康醫療需求之間的矛盾。


在線醫療+保險是否可行?

尤其在此次疫情期間,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政策以進一步放在線醫療的範圍:

2月3日,國家衛健委發佈了《加強信息化支撐新冠肺炎防控的通知》;2月6日,國家衛健委又發佈了《關於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聯網診療諮詢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充分發揮互聯網醫院、互聯網診療的獨特優勢,鼓勵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疾病和慢性病的複診和藥品配送服務。


此外,國家醫保局、國家衛健委近日聯合印發《關於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對符合要求的互聯網醫療機構為參保人提供的常見病、慢性病線上複診服務,各地可依規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等。

但疫情之後,在線醫療又何去何從呢?

據報道,阿里健康透露,在新冠病毒義診上線前三天,90%以上的訪問量來源於湖北省。平安好醫生的數據也顯示,線上問診最關心的就是如何辨別和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這樣的數據,是否說明短期內流量增長主要還是來源於人民對疫情的恐慌,那疫情過後,流量是否留存,人們對線上醫療的信賴度是否有所提升?醫學需要多種問診手段結合,具有相當的複雜性,這使得在線醫療頗受侷限。在這一條件下,因疫情湧來的這批用戶不選擇線下診療而選擇線上看病的比例又是否可觀呢?這些都是疫情過後需要面對的問題。


與保險業的更多可能


據預計,我國2019年在線醫療市場規模為491億元,預計2020年接近1000億元,並且保守估計在2026年將突破2000億元。


在線醫療+保險是否可行?

廣大市場之外,是互聯網流量和打造健康生態圈這兩個願景為保險業帶來的誘惑。

推動互聯網保險的發展,流量仍是王道。這也是險企為發展互聯網保險和健康生態,積極佈局互聯網醫療的一大原因。

保險與互聯網醫療的結合 ,一方面可以有效通過互聯網醫療平臺培養用戶的保險意識;另一方面,也可以如平安好醫生與平安保險的合作產品一般,作為保險業務的附加服務,在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實現打造健康生態的願景。

可以預見,在疫情之後,會有更多的相關行業湧入這一賽道,屆時保險行業是否能夠有效發揮自己通過壽險、人身險所積累的經驗,體現自己的先天優勢;又是否能夠通過這一業務增強用戶對保險的信心,提升普通人群對保險的認識。這些問題,尚值得探索。


尋求行業交流、預約採訪、業務合作

在線醫療+保險是否可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