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可以號令百萬軍隊作戰的將軍?

史學達人


抗日戰爭勝利後,林彪最初被任命的職務是山東軍區司令員,因為那裡主要是由八路軍第115師發展起來的部隊,1945年9月23日,已經到達河南濮陽的林彪接到緊急命令,轉赴東北就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也就是縱橫天下的第四野戰軍前身。而林彪能夠指揮“百萬大軍”的兵力,還是在三年多之後,且真正統領百萬大軍作戰的時間並不很長,關於四野的兵力變化尤要理清。



日本投降後,東北地區除了蘇軍之外一度成為軍事真空,打回老家的東北抗日聯軍只有一個旅數千人,以及最早出關的八路軍冀東軍區第16分區曾克林部4000餘人。在確定“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後,延安調動了各解放區的精銳部隊趕赴東北,包括八路軍山東軍區六個師的大部或一部、四個二級軍區部隊共60000餘人,新四軍第3師35000餘人(一說38000餘人)。

另外還有從延安出發的八路軍第359旅、陝甘寧邊區警備第1旅、教導第2旅各一部,晉綏軍區、冀中軍區、冀魯豫軍區各一個步兵團,以及抗日軍政大學、延安炮校等近20000人,因此“東北人民自治軍”最初是由若干部分組成的,初始兵力11萬餘人(另調20000名幹部前來東北)。



在東北我軍的整合進程中,晉冀魯豫軍區(劉鄧部隊)還向東北派出了25個架子團,因此完全可以說,四野的前身那是“集百家之長”,只有半數是115師系統(還得考慮山東縱隊的成分)。到1945年底,“東北民主聯軍”(11月改稱)已經建立了10個軍區約27萬人,包括外調而來和在東北當地擴軍兩大部分,並且此時還沒有“野戰軍”的番號。

直到1946年夏季,為適應戰爭新形勢才開始成立野戰軍和野戰縱隊,起初建立了五個縱隊共12萬餘人,其他部隊仍然歸屬各軍區指揮,負責剿匪和建立政權。1947年8月,晉察冀軍區將所屬的二級軍區“冀熱遼軍區”(80000餘人)也轉隸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的總兵力上升到46萬人,其中野戰軍為九個縱隊近30萬萬人(24個師、8個獨立旅和7個騎兵團)。



1948年1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所有部隊分為東北軍區和東北野戰軍兩大序列,從前一年7月開始,羅榮桓主抓二線部隊建設,先後組訓了164個團輸送給主力部隊新戰士37萬餘名。加之東北我軍逐步掌握戰略主動權,屢戰屢勝,有條件教育改造了大批“解放戰士”,因此在9月遼瀋戰役打響時,《大決戰》裡特別呈現過:東北野戰軍已有12個縱隊和12個獨立師70餘萬人,東北軍區有30萬部隊,總計103萬餘人。

東北野戰軍揮師入關時有80萬人(遼瀋戰役後有所補充),但東北軍區的部隊仍然留駐關外。平津戰役結束後的1949年3月11日正式改稱第四野戰軍,此時林彪指揮的部隊共有兩個兵團部13個軍的番號,另附炮兵、戰車、鐵道兵、輜重等特種兵部隊共約88萬人(不計入第50軍),這88萬人也就是四野南下的總兵力,並未達到百萬之數。



南下途中的4月28日,第四野戰軍重新調整作戰序列,新建第14和第15兵團,調出鐵道縱隊歸屬北京直接指揮,同時調入兩廣縱隊,以利挺進華南的作戰,至1949年6月四野主力從武漢地區渡江時,總兵力上升到90餘萬。

其後將起義的蔣軍第19兵團(張軫)和第1兵團(陳明仁)分別改編成為第51、第52和第53軍,野戰軍兵力首度突破100萬人,時間在1949年10月,新中國已經宣告成立。



因此,林彪真正指揮百萬大軍作戰是從1949年10月開始的,時間持續到1950年5月解放海南島為止,華南基本全境解放,之後多為剿匪等鞏固性作戰,沒有了大兵團軍事行動。第四野戰軍司令部機關1949年5月兼“華中軍區”,是年12月改稱“中南軍區”,大抵是一套班子和兩塊牌子的意思,麾下各兵團分兼各省軍區。

根據1950年1月的統計,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下轄六個省軍區、三個兵團部,十六個軍,五個炮兵師、一個工兵司令部、一個鐵道司令部(轄5個鐵道團),各省軍區又轄16個獨立師,92個獨立團和8個警衛團,總兵力達到150萬之眾,成為六大軍區中部隊數量最多的一個,1955年4月中南軍區奉命改組為廣州軍區,第四野戰軍番號同時撤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