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堅持拆掉北京古城牆,林徽因反對撂狠話,多年後完全說中

他們拆掉的不僅僅是一面牆,拆掉更是一面能夠折射出這個民族數千年滄桑與文化的一面鏡子。

北京城牆始建於元朝,距今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時光中它幫助當時的中國抵禦無數次外敵的入侵。

刀槍棍棒在它身上留下了印記,歲月的侵蝕使它滿目瘡痍,它見證了三個封建王朝的迭代,封建制度文化的終結與新中國的誕生,無數外敵的侵略沒有使它倒下,而最終使它倒下的卻是那些曾經被它保護過的人們。

郭沫若堅持拆掉北京古城牆,林徽因反對撂狠話,多年後完全說中

1949年新中國成立,正式定都北京。如何建設這個拒絕了封建統治國家的首都引起了各行各業專家們的爭論。來自前蘇聯的專家認為,將行政中心設置在舊城內是最佳選擇,最終,這一觀點被採納。於是,緊鑼密鼓的,這個具有滄桑歷史的城市在一片片瓦礫中被重新創造著。

很快的,他們發現這些厚厚的城牆似乎成為了建設這個社會的累贅。於是乎,拆除它的聲音聲音漸漸大了起來。

郭沫若當時是拆除派的代表人物,以他為首的一群人認為城牆是屬於舊時代的東西,舊時代才需要它來抵禦外敵,而現在我們邁向新時代的過程中,已經國家昌盛,城牆的存在已經沒有任何意義,舊時代的事物是必須要擯棄的。

況且它已經限制住了中國發展的腳步,阻礙了交通,限制了經濟與我們新時代的步伐格格不入。

郭沫若堅持拆掉北京古城牆,林徽因反對撂狠話,多年後完全說中

郭沫若

而以梁思成林徽因為首的保留派則完全持相反的意見,他們認為古建築對於一個文化古國來說是無價之寶,古城牆代表的不僅是一個城市的血脈,更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它濃縮著古代中國的建築史,一個經過風霜洗禮的地方,便不能再以普通眼光去看待,如果拆掉了,肯定會追悔莫及。

為此梁思成連同陳佔祥一起寫出了一份多達2.5萬字的報告,提出將舊城區保留下來成為中國歷史博物館,而後在月壇以西,公主墳一帶,以五棵松為中心建設一個新北京,而後再建立一條快捷通道,連接新舊二城,如扁擔一樣挑起北京新舊二城。

這一提案在現在看來顯然是有前瞻性的,只不過當時全中國正處於圍繞著經濟與民生為主的大環境下,根本沒有人去思考這些建築的價值與他背後所承載的意義,對於人民來說,一塊飽經滄桑的磚遠沒有一碗香噴噴的米飯來的實在。

郭沫若堅持拆掉北京古城牆,林徽因反對撂狠話,多年後完全說中

對於領導來說,一幢古色古香的城樓完全是無法與高高聳立不斷冒出煙霧的煙囪相提並論的。

林徽因與梁思成兩人沒有辦法,只得寄託希望在自己遊說政府各階層官員身上,希望事情還可以有轉機,然而毫無意外的在這種特殊時刻,他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徒勞.

沒有想到可以在國際戰爭中救下日本奈良與京都的他們,在平津戰役中救下了北京城內古建築的他們卻無法在不動亂,不打仗的和平年代裡救下這些古城牆。

梁思成林徽因和“拆除”派以及蘇聯專家的較量中失敗了,北京古城牆的拆除勢在必行。即便如此,梁思成還是竭盡所能的保護北京古建築,但這位在建築界赫赫有名的大專家最終只留下了“梁思成哭古城牆”,“梁思成哭牌樓”的心酸故事。

郭沫若堅持拆掉北京古城牆,林徽因反對撂狠話,多年後完全說中

梁思成與林徽因

1952年,對古城牆的拆除正式開始,外城幾乎被拆完,內城牆也被拆了一大半。林徽因無法接受城牆被拆這一事為此病重.

她看著一座有著3000多年曆史城市痕跡正在被慢慢抹去,她痛心這些文明璀璨的結晶即將就這樣消逝在歷史中,他對世人說到“你們現在毀掉的是真正的古董,毀掉的古建是再也無法回來的,即便是重建那也是假的,已經沒有了絲毫原來的神韻.

50年後,歷史將證明我是對的,而你們是錯的。”最終,林徽因於1955年4月1日因心力交瘁逝世。1964年內城牆也拆完,同時古城樓,甕城,角樓,箭樓也陸續被拆毀,只剩下正陽門城樓和德勝門箭樓寥寥幾座城樓

郭沫若堅持拆掉北京古城牆,林徽因反對撂狠話,多年後完全說中

這一浩浩蕩蕩的工程一直持續了二十六年之久,直到1979年政府才下令停止拆除,並保護遺留城門,那時的北京城牆遺存的只有北京站南、內城東南角樓以北和西便門附近三處內城城牆殘餘。而後沒過多久便重新開始了修復工作,1987年便有100多米長的城牆被修復。

時過境遷,隨著復興傳統文化的聲音增強與北京成功申辦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成功,修復古城牆恢復京城原有建築文化特點的呼聲變得越來越高,政府正式開始著手修復古城牆,並且將其作為“明城牆遺址公園”進行開放。並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至2006年,北京內城東城垣南段遺址整修完畢,也被納入明城牆遺址公園。目前依然有很多城樓在討論規劃如何恢復。

倘若梁思成與林徽因兩人能夠來到現在,看著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修復工作的工人們該作何感想,他們所經歷的那些悲憤,失望與落寞是否能夠得到釋懷。還是會有一種諸葛亮式的暢快,嘲笑世人的目光短淺,粗鄙。

我相信他們更多的感受應該不是在自己的感受上,而是欣慰的想著這些代表文明古國的標記終於即將呈現在是世界人的眼前。不過這一切他們都已經看不到了。他們是時代的背景板,以前的人們在他們身上塗抹了太多不一樣的顏色.

他們曾經想讓那個舊時代完整的過渡到現在這個新時代,卻遭遇了太多的不理解與不被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